评分及书评

4.3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高效PDCA工作术

    这本书是最近和同事们一起共读的,第一遍已经读完,因为有些内容理解的不够透彻,计划再重读一遍,目前第二遍还在进行中。1. 先分享一个读这本书第二天时的一个实践案例:上周日下雪就正好演绎了一个实际的案例,计划 (预报有雪)- 执行 (给车玻璃做防护)- 验证 (早上用扫把扫车后方玻璃雪)- 完成终止,然后顺利出发上班准时到公司。2. 重新温习 5W2H 分析法,这个方法适用场景很多,做计划分解,写方案都会用到,再来看一遍:WHO(谁来做)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HOW MUCH(多少个)3. 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词:MECE 法则:这个法则来自于麦肯锡,中文意思是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来说,就是使用 MECE 法则分类, 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 "不重不漏"。4.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把这本书的理论和我的工作实践相结合,这是一种工作方法或者说提高效率的工具,只有不断地运用,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5. 人生的每一个目标,都是在 P D C A 的这个循环中不断地去尝试去实践去检验去调整,一步一步完成的。6. 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在之前我以为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顺序是反的,作者提醒我们尽量避免对重要不紧急事项的顶替,尽可能考虑结构化。而针对紧急不重要的事项要尽量争取得到对方的理解,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7. 再重复提醒自己一遍,读书最重要的是践行,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断优化、越来越好才是最大意义~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递归思维在工作中的应用#每天解读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计划和执行非常详尽的工具书,详尽到非常细致的告诉你每个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有哪些常见的坑要避免。而这也是本书最大的弱点,对于没有执行意愿的人而言它太复杂,太庞大,会让他们反而无法执行,不过你如果有着很强的自我改变的动力,那么它会是你值得反复借鉴的优秀算法。


      本书中的 PDCA 工作法指的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的循环,这套逻辑经常出现在各种公众号中,它看起来简单,背后实际上是对迭代和递归思维的深刻应用(当然发明的人不一定知道),这套逻辑非常适用于对付已知的东西,无论是问题,项目,目标还是任务,只要你知道要去哪,它就可以为你找到在你已知范围内最有效的路径,当然对未知的东西我们要切换一套探索的逻辑,不过那与本书无关。
      这本书我打算多讲些书本外的东西。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PDCA 工作法
      PDCA 工作法从本身来看只是一个执行任务的循环,但是作者将它提升了一个层次,提出了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方法,比如说你在实现成为一个赛车手这个目标的大循环时使用这个方法,而在这个大目标下,提升车技,更换更好的车等目标时也使用这个循环,通过一个个循环的拆解,原本巨大的目标就会变成落地的执行步骤,而执行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反馈来矫正此前以设想为基础的计划,不断逼近现实的最优解。
      二、优化的建议
      书中提出了很多优化的建议,但是陷于具体的方法还是很容易让人迷茫,所以这里可以再借鉴一下计算机性能改进中的阿姆达尔法则,简单说来就是按照一个环节在整体中的占比和预计可以提升效率的比例原则改进的方向。这个法则还有一个计算公式 S=1/(1-a+a/n),其中 S 是整体的提升效果,a 是某个部分占总体的比例,可以是时间消耗,也可以是资源消耗,而 n 是这个部分提升的比例,比如提升 30%,那就是 1.3。
      利用这个公式就可以动态的比较改进的选择,一个部分改进后它的占比就会下降,下一个阶段计算出来结果就可能是另一个部分的改进更划算。
      三、要注意的坑
      1. 设置计划时要明确时间,量化标准具体到步骤,前两者确保我们可以不断对比当下与目标的差距,后者实际上可以算作微习惯的逆向,让我们可以从小步骤行动。
      2. 执行目标时要精简,实际上这与《让创意更有黏性》有些相通之处,一方面是我们大脑的先天限制让我们面对多个任务时很难高效处理,另一方面单一任务更容易保障我们的执行结果。
      3. 检查要经常做,经常性对比我们当下情况和目标的差距,从而不断比对当下的状况,防止陷入执行而忘记大的目标。
      4. 调整要谨慎,首先调整并不只针对失败,做得不好时要改进,做得好时要拓展,但如果整体没有与目标偏移那么并不需要频繁的调整。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效PDCA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5 本)🎓🎓《高效 PDCA》富田和成🎓📚 P‭‮订制‬‬计划,D 具体实施,C 成果验证,A 重新调整。‭‮个一‬‬循环结束后的成果产出,成为下一个‭‮环循‬‬的改善方案,‭‮者或‬‬叫作拓展方案。📚 ‭‮划计‬‬阶段 Plan,‭‮先首‬‬需要确定所要‭‮到达‬‬的目标。目标不确定,‭‮何任‬‬事情都无从谈起。而且,‭‮一这‬‬目标必须‭‮订制‬‬得尽可能具体。📚 实施‭‮段阶‬‬Do,我们要将这一‭‮案方决解‬‬划分为众多个行动措施,并将这些‭‮动行‬‬措施‭‮实落‬‬到具体任务,以利于‭‮织组‬‬实施,重点是尽可能迅速地将行动‭‮施措‬‬落实为具体任务。📚 验证阶段 Check,在‭‮行执‬‬过程当中定期‭‮复反‬‬地对它们进行验证,以‭‮认确‬‬这一‭‮说假‬‬的真实性。对实施方案进行了‭‮时实‬‬的验证,‭‮大极‬‬地减少了‭‮施实‬‬阶段的 “‭‮效无‬‬作业”。📚 调整‭‮段阶‬‬被称为 “改善”‭‮者或‬‬“行动”(ACTION)阶段,本书则把这一阶段称为 “‭‮整调‬‬”(ADJUST)阶段。‭‮整调‬‬方案,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大种类。・对‭‮标目体总‬‬的调整・对实施计划的‭‮度幅大‬‬调整・对解决方案‭‮及以‬‬具体措施的调整・不需要调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PLAN(计划)、DO(实施)、CHECK(验证)、ACTION(调整),由这四个环节组成的 PDCA 循环,是一个古典类型的框架体系,为每一位业界人士所熟知。通常情况下,它作为企业生产工序的改善,以及公司团队和项目管理的一种手段,被人们广泛利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个实践派,不然很难能把这本书创作出来本书涵盖了目前市面上能接触的几乎所有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决策管理的方法,从时间管理四象限,到 OKR,到决策的流程模型作者都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如果能够将这本书吃透,相必此人肯定是个优秀的管理者这本书也将成为我未来写书的模板书籍,无论是思路还是架构,还是作者中间渗透出来的理念都是目前我从其他书籍里面看到的最优秀的,满分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平平无奇

              补充上一本 PDCA,没有太多亮点,比较适合严谨的日式文化吧,理论偏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项目管理必备

                项目经理必读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够把一个枯燥的管理工具,讲解的如此生动,体现出作者是一位实践的高手。全书都能看到 “实际操作” 的影子,也正是这些实际操作让我能快速的发现 “重点” 在哪里,有些原来认知里对 PDCA 的 “我以为” 内容,如今梳理的很清晰。希望读者能亲自阅读,感受书中的 “实践成果”。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哪些已经有过 PDCA 实践经验的人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是想系统地看看 pdca 方法找到这本书的,但总体上并不是很满意。首先翻译的文字读起来有时候会比较别扭,其次是书本身的内容干货也较少,大约是五千到一万字的博客能说清楚的内容。其中有一些内容和 OKR Scrum 类似,像是为了 PDCA PDCA 似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