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评1《菊与刀》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著,写作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1944 年,当时美日战争激烈,还不清楚要打几年,作者奉命研究日本,当时两国交战无法进行实地考察,主要通过文献、侨民访谈获得信息,最终本书对战后美国决定保留天皇以日本政府自行治理的策略起到关键影响,书中对日本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准确剖析,连日本人都讲之作为了解自身民族性格的书。以下节选几点:1. 天皇:天皇在日本比皇帝在中国更重要,日本人一生都对天皇负恩,需要报恩,天皇是一直存在的,而皇帝如果不仁就是暴君,暴君是可替代的。2. 各安其所:等级制度深入日本社会和意识当中,家庭、职场,包括国与国的关系,以至于打到中国不认为是错误还认为是帮助 “落后的弟弟”!再后面美国占领日本,给予自治权时的感恩。3. 负恩:对父母的负恩是孝,对天皇的负恩是忠,日常对别人不能亏欠一点点,即使请一根棒冰的小事,如果发现这人不背认可则立即还清,不愿负恩。4. 义理:非常看重,对社会对同伴,对自己的名声,教师不懂教材是有违义理。校长因为失火烧了礼堂天皇照片而自尽也是为了义理。5. 人之常情:睡眠、沐浴、取暖、情欲,在日本都与众不同,睡眠可以是享受也可以之磨练意志,沐浴是享受有家庭顺序规则,情欲可以与家庭隔离。6. 诚:这个不是诚实的意思,有点程度、热情、方向的意思,是义理的附加标志或者说形容词,《四十七浪人物语》很好诠释了诚,可为义理而牺牲很多。7. 训练:日本孩子和老人最自由,中间段约束多,像一个 U 曲线,美国类似倒 U, 成年人最自由,日本对女性的要求就像柔软而坚韧的丝绸实际很严苛,日本儿童有特权,不强调竞争但却时有考不上好中学而自杀的情况。感觉日本是一个矛盾的民族,有自身文化和追求,同时也是一个焦虑中的民族,与人相处,与国相处需要了解对方,多一些本尼迪克特这类深度思考者也许是我们成熟起来的标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需要再读一遍

      对日本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往往过于片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单了解日本史的阅读先停留在这里吧。

        ○原计划在上本书张宏杰老师的《简读日本史》结束学习🔚,但是看到书中引用本尼迪克特较多,再加上本书的影响力,还是决定读完它。○以前听过很多版本的解读和引述,觉得很快就能读下来。结果我低估了 “学术书” 的难度,虽然只有 200 页,但从难度上说,啃下来可能超过 2 倍厚的大部头。○本书成书比较早,要了解日本史这本并不实用。但了解二战前后日本的人文性却必不可少,而且诚如序言所说,这本书本身可能也参与塑造了日本战后国民性,可为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粗略了解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日本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提起 “日本” 这个名字,我们心中总会泛起一些复杂的晦暗不明的情绪, 我想大家应该都会有这种感受吧。除了近代史上的恩恩怨怨,还有当代的一些政治争端等等,让我们无法平心静气地去从学术和文化上去了解日本这个国家。        日本对我们即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为什么说熟悉呢?首先,日本人在外观上跟我们差不多,黄皮肤黑眼睛,一个日本人和一个中国人站在一起不说话不做任何动作,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区分不出来谁日本人谁是中国人。另外,我们 80 后 90 后几乎是在日本动漫的陪伴下长大的,像樱桃小丸子、聪明的一休、美少女战士等形象都已经刻在我们心里;日本经典电影和电视剧以及新生代的日本偶像明星也为我们熟知;除了影视剧类,日本的商品,汽车,相机等产品也进入广大家庭中。虽然我们偶尔口喊 “抵制日货”,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承认日货的确蛮好用的。可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又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印象中的日本人既像日剧中那样彬彬有礼,又像抗战片中那样惨无人道;日本人动辄切腹,以死谢罪,一会儿又花间一壶酒,采菊东篱下;日本人既注重家庭团员,又沉游荡于艺妓馆间。总之,在我们眼中,日本人是矛盾复合体,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族类。       《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这本书详细地探讨了日本文化的诸多方面,局部地解决了曾让我们疑惑的问题,当然,这本书成书时间相对较早,加之其政治功利性,不能完全概括当代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古语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与这本书中阐述的问题,需要仔细辨别与思考。以下为本人从书中读出的观点和个人的思考内容。      日本的 “忠” 文化与效忠天皇:在日本伦理范畴中,“忠” 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日本的教育偶很大一部分是致力于把‘忠’奉为最高道德。恰如日本政治家为简化等级制而把天皇置于顶点,排除将军及封建诸侯,在道德领域内,他们也简化义务体系,努力把较低层次的德行全部置于‘忠’的范畴之下。”(第 187 页)什么是 “忠” 呢?“忠” 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日本社会等级明显,人们各安其分,各自对自己社会上的上级和家庭中的长者尽 “忠”。臣民各自对自己的上级尽忠与臣民直接效忠天皇之间是两条平行线。举个例子来说:臣民若是属于武士阶层,他们效忠自己的领主,与效忠天皇两者并不违背。与此同时,臣民在家中 “忠于” 长者,如 “父母”“,也可以说是 “孝”,当然,忠和孝两者意义是非常接近的,“忠” 在家庭中的表现形式为 “孝”。        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日本的 “忠”(义务)是无条件的。虽然日本的伦理体系大部分是从中国引入的,但是日本没有引入中国的 “仁” 的伦理。中国的 “忠”“孝” 是有条件的,在这这两者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也就是说,统治者若是不仁,老百姓可以揭竿而起,取而代之。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不就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吗?很抱歉,日本的天皇就具有” 天生的贵种 “。日本没有接受中国的 “仁 “的伦理观点,日本伦理学中,” 忠 “是无条件的。日本 “忠” 的对象是 “天皇”。为什么要终于天皇呢?这跟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关,既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虽然这是一个传说,甚至有些人怀疑这个传说,但他们丝毫不会对效忠天皇提出质疑。这跟天皇是否具备神性没有关系,并且日本人心中的 “神” 与西方人心中的上帝也不是一回事,在日本人心中,人死后都将变成神,人和神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鸿沟。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最高象征而不是承担责任的国家元首。对天皇尽忠是一种最高道德,它必须成为一种对幻想出来的、一尘不染的、’至善的父‘的虔诚仰慕。(112 页) 如此看来,效忠天皇似乎成为日本国民的一种 “精神信仰”,与中国的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屈服于皇权还是有所不同的。        “忠” 和 “义理” 两难全。中国也有 “忠义两难全”,在这本书中说到日本文化中也存在忠和 “义理” 之间的难以调和的局面。“义理” 是日本所特有的,跟中国语境下的 “道义” 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很难对日本的 “义理” 下定义,它跟 “义务” 有相似的地方,又不完全等同, “义务” 是必须要尽的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对 “义理” 的报答是充满不快的。义理包含对君主的 “忠”,有时候,又违背 “忠”,在这种情况下,人无法调和 “忠” 与 “义理” 之间的关系,只能以死明志。比如本书引用的《四十七士无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浅野被吉良误导,在重大的仪式中穿了违背仪式的服装,结果发现自己受辱,当场拔刀砍伤吉良。从 “对名声的义理” 来说,他因受辱而向吉良复仇是一种德行,但是在将军殿上拔刀动武则属于 “不忠”,按照规定得 “切腹” 自杀,否则就 “不忠”。于是,浅野切腹自杀了。这就是 “忠” 和 “义理” 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故事并没有结束,浅野因为不忠,家族封地被没收,家臣成为浪人,家臣大石带领着其余家臣为他们的主君报仇,最后杀了吉良,为主君了一桩心愿,因为违背忠,他们只有一死才能两全,幕府命令他们切腹,于是四十七个家臣都切腹自杀了。然后他们的名声得以保存。这在我们这些不太了解日本 “义理” 文化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人的性命还不如那虚幻的名声和 “义理” 呢?是的,日本文化中,“忠” 和 “义理” 比生命还重要。现在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动辄切腹了吧?虽然我没去过日本,也没有特地研究过日本文化,不过,看各种日剧,我大致可以知道,现代日本人很少切腹了。引咎辞职挺多的,但是引咎自杀的好像不多了。       日本的 “耻文化”。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提出 “罪文化” 和 “耻文化” 的概念,并且认为日本以 “耻文化” 为基调的。该书作者认为,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也约束行为,而不像真正的罪感文化那样,依靠对罪恶的内省来约束行为。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有一部分道理,但是用以描述 21 世纪的日本人可能已经不太适合。虽然说《菊与刀》是一部经典,不会过时,但是某些局部的东西需要商榷的。而且,我个人认为作者简单粗暴地以 “耻文化” 概括日本的文化形态,以 “罪文化” 概括西方文化形态,的确有片面之嫌。日本文化中强调罪感,自省。虽然对日本文化了解不多,但是从现代日剧中大致了解,日本人强调罪,并且还有赎罪意识。比如日剧 “不被原谅的搜查官” 中男主对犯罪者说 “我不会杀了你,我会让你在永远的黑暗中赎罪。” 剧中的警察们一方面做着不为人知的” 替天行道 “的事情,另一方面反复拷问自己,省察自己的罪,并且找到赎罪的办法。另外一部剧 “东京狗” 中的高仓奏最终抓住杀害他父亲的凶手时,我们观剧者都以为他要一枪打死凶手,为父亲报仇。凶手说:“你杀了我吧。” 高仓奏说:“我不会杀了你,我要让你用你的余生来赎罪。” 罪感和赎罪的概念,日本文化中肯定是有的。        《菊与刀》帮助我们大体上了解日本文化,解决了一些曾经让我们疑惑的诸多问题。只是该书中的某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说日本人极端自尊,好面子、注重名誉等等跟中国文化很类似,并非日本独有。还有的就是,该书作为一本文化研究的书,没有探索到日本不同阶层的文化气质,而是给我们一种整体的刻板的日本人形象,这还是不能让我们多发面了解日本文化。最后一点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美国情报局提供对策研究的,政治色彩很弄,并且充满了战胜国的自鸣得意的语气,一幅优等文化要改造野蛮的东方文化的姿态。我个人觉得,想要研究日本文化,本书可以做参考,同时还需要参阅多方资料,不可听取一面之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民族性格的研究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讨论日本文化的著作持续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与讨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作为美国人本尼迪克特从人类学家视角,用独特的异名族的视角解读日本社会,在美国官员、知识阶层乃至一般民众中引发广泛反响,被认为影响了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该书仍是美国大学多文化人类专业的必读作品。2002 年刊行的《<菊与刀> 新探》中,他分析了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各种典型误解,进而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的辩护。比如,“菊” 被解释为 “掩饰起来的意志的自由”,而 “刀” 则象征着 “自我责任的态度”。推荐大家阅读,截取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分享:“今天日本的罢工和旧时的农民起义有很多类似之处。那时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压在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它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阶级斗争。放眼全日本,现在的罢工也并不影响生产。最受欢迎的罢工方式是工人们 “占领工厂,继续工作,通过增加产量让管理层丢脸。在三井所有的一家煤矿,罢工工人禁止所有管理人员进入矿井,然后把每日的产煤量从二百五十吨增加到了六百二十吨。足尾铜矿的工人在一次‘罢工’中继续工作,提高了产量,还把自己的工资翻了番”。” 宣布投降十天之后,日本报纸《读卖报知》就以《新艺术和新文化的开端》为题,提到 “我们必须坚信军事上的失败与民族的文化价值无关。应该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动力……(因为)日本人民付出了民族性惨败的巨大代价,才开始真正地抬眼望世界,真正客观地看待事物。我们必须通过坦诚的分析消除一切在过去扭曲了日本思想的非理性思考…… 正视战败这一事实需要勇气,(但是我们必须)对日本未来的文化充满信心”。日本人尝试的一种行动路线失败了 “” 一名低年级的男孩要是被迫对高年级生下跪,为他跑腿,他会怀恨在心,暗地里计划复仇。因为复仇必须推迟到日后才能进行,它就更加让人耿耿于怀。这是对他的 “名声的道义”,在他看来是一种美德。有时在若干年后他才得以通过家庭的影响力让折磨自己的人丢掉工作。也有的时候,他勤练柔道或剑术,毕业之后在大街上当众羞辱那个人。但是,要是他不能在某个时候算清旧账,就会一直有一种 “事有未竟之感”,这种感觉正是日本人雪耻的核心。“五星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纸上看日本

              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 “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那么精致耐用,日本的漫画让人不忍释卷,日本的女优大胆又清纯,日本人足球居然踢得不差,电影中的日本环境优美非常干净,听说 “鬼子” 大多礼貌周到⋯⋯


              这就好比我一直听说隔壁二狗子既下作又痴呆,因此对他鄙视加痛恨,可慢慢发现他比我强,近来也没干什么坏事,甚至还对我笑了笑,于是我愤愤地想妈的笑里藏刀的死囚徒,而前天他竟然遭了难,很惨,我忍不住很同情,可内心那个不肯认输的我却跳出来说自作自受丫根本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这么一想,汶川地震后说日本救援队是来我们地盘打探机密的流言也就好理解了,这次日本地震有人说是核试验结果的猜测也不那么匪夷所思了。
              其实,日本人到底怎么样,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没去过日本,记忆中也没跟日本人打过交道,只好向书本求教了。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把日本的文化特征概括为 “耻感文化”,对这个概念,她拿来与西方的 “罪感文化” 比较,作了较详细的阐释。“ 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也就是说将 “善”、“信” 等观念根植于人心深处,一旦行为有违这些基本原则,则内心就会产生最恶感;日本人不同,他们没有罪恶感,甚至认为人不必有罪恶感,他们也有一套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不过他们严格遵守不是为了让内心好过,而是因为出了差错会招致他人的耻笑。所以,“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
              时时保持对耻辱的敏感,而不是对真善美的信仰,是日本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强烈的家族责任感、对名誉的无比执著和对 “情义” 的重视,都是靠着日本人对耻辱的敏感来维系的,以上这些原则,只要他们没有遵从,就会感到深深的耻辱。因此,这其实是一种外在的、极其强烈的约束力,日本人因此显得比其它民族更加审慎、克制和不可理喻。
              但是,这只是日本人的一个方面。正如作者本尼迪克特在开头所言:“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黜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日本人是矛盾的,直至今日仍然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谨小慎微彬彬有礼,可是他们毫不掩饰对肉欲的迷恋;他们既生产精密的高科技产品,又出产萌死人漫画;他们爱干净到有洁癖,可是他们的爱情动作片 dirty 程度令人咂舌;他们的作家能写出最最健康纯真的爱情,还能激进地切腹自杀⋯⋯
              日本人是怎样看待这种分裂的呢?事实上,他们大概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矛盾,他们的道德体系里没有 “善”“恶” 的对峙,没有来世的期许,也没有地狱的恫吓,他们相信每个人死后都是神,他们的文化体系早已为他们制定好了一切细枝末节的规矩,只要照章行事,就不会遭受耻辱,一切都是绝对的。就拿灵与肉的冲突来说,在西方文化里,精神是高尚的,肉体是低贱的,耽于肉欲就是 “恶”,“在日本人的哲学中,肉体不是罪恶。享受可能的肉体快乐不是犯罪。精神与肉体不是宇宙中对立的两大势力,这种信条逻辑上导致一个结论,即世界并非善与恶的战场”,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在遵行原则的时候极度克制。
              本尼迪克特把 “耻感文化” 与 “罪感文化” 的差异归结于不同的儿童培养方式,她认为日本人一生中摆脱束缚、享受自由的程度曲线呈 “U” 字型,也就是,童年和老年时期可以随心所欲,而成年和壮年时期则要努力修行,谨言慎行。这跟欧美乃至中国的教育方式都是相反的。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严厉的,很多东西早早被灌输在大脑里,一旦成年有了自主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感到已有的道德体系、认知体系与 “自我” 的冲突和分裂。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很深,可是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别巨大。拿日本从中国照搬的 “忠” 与 “孝” 来说, “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通常被译作‘benevolence’(慈善、博爱),但它的含义几乎包罗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必须具有‘仁’。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反对他。‘仁’是忠义的先决条件”,而 “忠” 和 “孝” 移植到了日本不再讲条件,是绝对的。所以中国不断历经朝代更迭,日本的天皇却屹立不倒,虽然很多时候他只是个傀儡。
              本尼迪克特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日本文化,半个多世纪的欧风美雨,日本人自然不免接受普世价值的改造,变得随和一些、柔软一些了。不过,把《菊与刀》中的日本国民性打个折扣来看,还是有助于理解这个跟我们比邻却又雾里看花的国度。
              纸上读来的日本,还是无助于我们彻底解决对日本的疑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何被塑造起来的单一、极端形象都值得怀疑,一个民族的特征岂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不切身实地去观察一段时日不可以下断语。本尼迪克特写作《菊与刀》时虽然没有亲身去日本考察,虽然当时大战硝烟刚散,她的态度却是公允严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化不同,結果不同

                很早就知道這本書,也在不同場合也見過這本書,前天隨手從書架上抽出這本書,一下子讓其吸引進去隱,花了二天換時間看完,感嘆!文化不同,認知差距極大,產生的評論與結果差太多,正所謂知己知彼。美國的社會學家真的厲害,不知道美國人如何分析中國人的,要這樣的書,快餐友們推一下給我,謝謝!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此书,加深了对日本的理解。但不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借他人的眼看世界

                    都说我们是和日本最近的文明,却总是抱着最深的仇恨。都说日本传承了很多中国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诠释。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一个美国人在一个特殊的时候,去写了一本与其相隔万里的国家。曾经那些被我所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会鄙视的文化习惯,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我们不够了解日本,是因为一直用一种不平等的眼光在看待它。其实,民族自信不该是从自卑走向自大,而是一种平等自信的博大胸怀。读完以后,突然想要重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文化差异,正确看待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菊与刀》有感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源于对书名的好奇,菊代表着日本皇室,刀代表着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来自中国,比如培养孩子,父子关系等等。另一部分矛盾对立的部分,可能来自其他文化。一方面日本人对天皇无条件地忠诚;另一方面他们对其他任何人又都有意见,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矛盾的日本人

                          日本的 “耻感文化”,人们遵尊重等级秩序,因而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出乎意料的自由可能会打破他们生活方式的微妙平衡。“恩”(每个收获爱、仁慈、包容的人都成了亏欠者,恩是一种债务,必须被偿还)、“忠”(对天皇皇恩的回报)、“孝”(哪怕父母破坏你的幸福)、“道义”(包含对伴侣家庭和近亲的所有责任、武士对领主的道义;“对名声的道义”:保护名声一尘不染,有时自杀是光荣的选择)、“诚” 下日本国民的喜怒哀乐。菊与刀都是日本矛盾形象的一部分。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 日本真正的力量在于战败后能承认军事主义、侵略战争的失败,全力投入到其他的路线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

                            二战到现在过去了几十年,不知现在的日本人变成了什么样,是否还跟二战以前一样?我没去过日本!日本胖揍过中、美、俄三大国,从这一点来说牛。!我欣赏理解并尊重日本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但是这种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没什么了不起!当初说要一亿玉碎,最终还不是怂了,降了!中国死了上千万人肯定要记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果然是盛名之下!这本书的思想和解读早在两三年前就了解,但直到完整阅读后才发现,为何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日本国内,对于书中所述的认可!为何二战时日本军人的投降率极低?天皇与日本的关系?日本人眼中的忠和孝与中国人理解的差异点在哪?为何日本人这样注重礼貌和不给他人添麻烦?何为道义?对于人情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想了解日本文化,这本书鼎力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日本

                                如何看待和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菊与刀》一书如 “门” 的概念一般在哪里。日本阶层的固化,大众的服从底色及被操控,厌世和自我毁灭,耻感、亏欠、报恩等等描述。却在二战失败后,面对美国征服者的到来,没有仇恨和抗争,而是接受和欢迎。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我,在今天也无法理解:这个历史事实。社会在进步,历史也在发展。今天日本的国民性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日本的经济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其国际形象却远落后其经济地位。在亚洲,日本文化缺乏包容性,更多的自满和自傲。回看过去,他们持无视的态度;面对未来,他们自负是亚洲最强人...... 了解别人,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自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