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尼采被称为 “存在主义之前的存在主义者”,他对虚无主义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启发了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加缪这些存在主义者。进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尼采又在法国思想界掀起了第二波的浪潮,形成了一个所谓的 “法国尼采学派”,巴塔耶、福柯、德勒兹、德里达都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深度粉丝,他们从里面发展出了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的思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帝死了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感慨尼采敢写下这种在当时宗教社会里如此忤逆的文字。   也是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人生就应该为了超越而活,活成 “超人”,不停的去打破舒适区,去成长。   这次再读这本书,有了不同的感悟。原来不知道信仰是什么,只是觉得有信仰的人很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好。这些年在西藏这个到处弥漫着信仰的土地,我渐渐了解了一些信仰。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我们所信的知识、人、事、物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战斗的武器或者说工具。    这个世界很大很复杂也很丰富,有些人捡去了别人批量制造出来的武器就去战斗了,而有些人自己研究适合自己的武器去战斗。前一种人就是对宗教的信仰或者对组织的信仰,而后一种人则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    大部分人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不愿意去了解其参差不一的各种秩序,他们依靠一些组织提供的一篮子秩序解决方案,比如信上帝得永生、种善因得善果这些简单的秩序去生活,这样他们就不用自己去思考、探索、琢磨这个世界上复杂的秩序从而过上简单平凡的生活。    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在未来每个人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每个人都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去了解发现更多这个世界的秩序,再运用秩序,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就成为了上帝。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上帝,如果有,我怎么可以容忍自己不是上帝呢?   从此我不再有信仰,但是我却拥有了自信。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的很多话都值得反复思考。分享感触比较深的几句话。1、和解。今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过去合理的原因,同样,往前看,所有这些已经存在的事情,未来都会产生一个合理的结果,这个过程铸就了每个人。我们不是神,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每天你必须克制自己十次,这会给你带来充分的疲劳,这是灵魂的鸦片。你必须再跟你自己和解十次,因为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2、读写。在一切写出的作品中,我只喜爱一个人用血写出的东西。用血写,你会体会到,血就是精神,要理解别人的血,不是容易。我憎恨懒洋洋的读书的人,他们外表似在读书,而精神却没有能动性。3、创造。创造是摆脱痛苦的大力拯救,使生活趋于轻松。向上和超越自我,往往伴有痛苦和变化,不经这种阶段,就不能生出创造力。痛苦是创造的关键,创造和痛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创造就要有烦恼和痛苦。4、同情。我不喜欢那些慈悲的人,他们以同情他人而感到幸福,他们太缺少羞愧之心了。如果我必须同情他人,那也要在隔得很远的地方。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做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5、服从。一切有生命者就是服从者。强者服从自己的内心。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这就是生命者的本质。命令比服从更难。不仅命令者要负起服从者的一切重荷,而且这重荷会把他压垮。6、道路。通过各种各样的道路和方法,我抵达我的真理之境。我不愿经常向人问路 ---- 这跟我的趣味背道而驰。我情愿去问道路本身而进行探路。我的全部行程就是试探和询问。这就是我的道路。你的道路在哪里,我就是这样对向我问路的人所做的回答。7、勇气。更多的勇气往往在于自我克制,绕道而行,从而保存实力来对付与你匹配的敌人。尤其是绕开许多流氓无赖,他们总向你们耳朵里灌进去噪音。你们走你们的路吧,让他们走他们的路。8、偏见。头脑总是创造出误解。因为头脑已拥有它自己的偏见。头脑附着于偏见至上,头脑只让那些支持偏见的东西进来。否则他是不会让那些东西进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人们喜欢尼采

          我觉得尼采是一个在误解与认同的两极相互徘徊的人物,在华师我见到了许多认同尼采的学生,但他们眼中的尼采肯定不是我知道的尼采,而我知道的尼采是不是历史上的尼采我又不敢确定。他们读尼采读成了神经病,而我读尼采却读成了伪施派。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以我的水平很可能见笑于大方之家。但是既然被邀请了,出于消灭零回复的惯性,姑且抛砖引玉,请诸位行家不吝赐教。



          在我看来,尼采之所以被广泛认同,一是时代大气候的风雨际会,哲人在林中路跌跌撞撞,些许身影恰巧映入民众眼帘;二是因为尼采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我们最多只能勉强称之为诗化哲学,而各种诗化哲学都比较好懂,与我们生活离得更为贴近,能够切中人的情感,类似的还有叔本华。转引我一个专精康德的女神的看法,与诗化哲学相比,他们的上源康德、黑格尔等人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后者一是言语晦涩、体系庞大,二是因为更为严肃,立足点也更高,乍看之下与我们生活情感太过疏离。十个外行读哲学八个恨不得都巴在叔本华和尼采身上,如果海德格尔不是因为同样很晦涩,想必他也会成为三大民工哲学家之一。这两个因素的合力,让尼采成为人类世界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

          尼采在西方最早得到推崇,源于散文社会的出现,史诗社会趋于退散,现代科技的兴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作为代价我们却只能面对钢筋水泥的丛林,过着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人口的暴增,无数的生面孔超过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上限,情感在自我驯养当中被压抑,曾经被认同的价值在这个剧烈变动的年代被蔑视。“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一切陪伴人们走过千年岁月的旧规则在这唯一埋人的地方被打碎被动摇被消解。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价值重估,不过是顺乎天命,应乎人事罢了。

          或许中国人很难理解 “上帝死了” 在尼采心中的分量,因为中国有宗教,但没有一神教传统,所以无法理解尼采的宗教体验。尼采是个体价值的终极支持者 —— 个体价值是基督教带给我们的,基督教是非常个人主义的宗教, 而尼采是基于上帝已死,个人被大众淹没的现状,求索于后基督教的个体价值命运问题。尼采反基督教,反不反基督,只是自己想成为基督,否则也不会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第五福音书了。当我们翻开《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本诗歌,千万不要忘了尼采重复过无数次的隐喻,哲人被大众放逐,庸众在广场群蝇的孳生里自甘为末人,跪舔科层制官僚国家施舍的微末嗟来之食,在部落野蛮 - 封建自由 - 文明启蒙 - 平等专制 - 福利帝国 - 费拉顺民这条不该有的歧途上跌跌撞撞,“极端诡诈残忍怯懦犬儒,从嘲笑道德、天真、同情心获得最后满足,视无耻为机智灵活足羡。最终,愚昧、勇敢、正直征服者席卷而来,感到脚下并非人类,善者不过家畜、恶者纯属虫豸。”

          十九世纪末叶一切非理性主义学说的兴起,都是在力图摆脱末人与历史终结的阴暗图景。尼采只是其中最强有力的一位,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但是尼采并没有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于是只能以权力意志的非理性癫狂让自己陷入疯狂当中。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这对古老的欧罗巴可能还算不上问题,虽然浸染上了末期文明的症状,只是病在肌理,未必不可治疗,欧陆的文人知识分子依然有他们璀璨的现代文明可以自傲。但是一战和二战摧毁了他们的自信,打断了欧洲人的脊梁骨,为满足战争需要而不得不施行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主义加深了科层制对欧洲的阉割。“今夜全欧洲的灯火都熄灭了”,茨威格无比怀念昨日那美好的世界,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在巴西与妻子一同双双自杀,就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隐喻。斯宾格勒感慨西方的没落,和注重当下,活一把就死的存在主义 -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对大时代的反应。然而可笑的是,后现代主义衮衮诸公看到了尼采对现实的反抗,并采用了尼采的非理性主义,自命尼采的当然继承者,却忽略了尼采对末人的唾弃,最终成为了末人和东方邪恶帝国的帮凶,当真是买椟还珠。

          在中国,尼采的命运更是啼笑皆非了。虽然在晚清 - 民国和八十年代各有一次尼采热,但中国人对末人的感触同样不深,因为吏治社会长大的末人早已漫山遍野,遮天蔽日,可对尼采价值重估的感慨心有戚戚焉。自宋明儒生发明了群众性儒学以后,纲常伦理在国人心中亦有西方上帝等同的份量。但这万事不经之说,如今被洋人的大炮给摧毁了自信,所谓的中国一如同俄罗斯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精神分裂,双头鹰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但如果说这就是 “俄罗斯神秘灵魂” 的奥秘:两个灵魂争夺一个躯体。这个躯体本来无力承受其中任何一个的负担,但同时承受两者之后,却在分裂和斗争的痉挛中爆发出狂人的蛮力、足以让任何接受理性化程序训练的对手望而生畏。那么中国便是在灵魂对身体的争夺中逐渐衰落,于是文人骚客们在物竞天择的压力下彻底激进化,选择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往以一了百了,这以五四运动为其巅峰,而尼采也是此时达到了晚清以来在中国传播的最高潮。

          人们迷恋尼采的梦靥,试图从中寻找解救亡国灭种危机的良方,文人与文人总是最惺惺相惜的。人们都看到了尼采对科层制的反感,对末人拜倒在国家祭坛的不屑,对文人帮闲的鄙夷,克鲁泡特金 / 普鲁东式的无政府主义在此时的中国达到了影响力的巅峰,但以浪漫心灵寻求治国要义的人,喜新厌旧的速度是最快的,可以从一个极端迅速游击到另一个极端,五四之后的知识分子从无政府主义拜倒在国家主义门下不合逻辑,但合乎情理。人们迅速忘记了哲人尼采的教诲,只记得诗人尼采的非理性与激进。尼采的时代暂且落幕,接下来是马克思出场的时候了,人们从马克思的反对者那里找到了马克思,” 从婴儿变成骆驼 “。马克思从西方带来了千年帝国的福音,又与中国大同社会的幻想相一致,中国人扬眉吐气可以俯视西方世界的梦想似乎就此开始,“时间开始了”。

          然而时间很快结束了,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同样面临精神危机。马克思在中国人精神世界衰落的速度如同他征服中国人的速度一样快,在彻底取代两千年的旧道德以后,马克思又被现实给自我否定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啊。” 社会主义是最好的衰老剂,在走过那十年的动荡以后,整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如同潘晓一般暮气沉沉,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尼采、叔本华、萨特这三大民工哲学家适逢其会,因为他们最好懂,也因为他们的非理性,对现实的悲观点亮了被蜘蛛网尘封已久的炉台,如春雨浸入了人们的心田。这三大民工哲学家并没有告诉人们安身立命的道理,但是他们为人们精神上的反抗提供了正当性,当然在那个大时代的激烈变动里,人们也迅速发现改革开放的新曙光给人们生活,安身立命的考量不如济世救民的分量重。直到九十年代,人们才正式开始重视安身立命的分量,一如丁耘所指出的:
          在逐渐成型的现代体制中,“个体生命” 的意义被突出地放到了那些游走于社会科学之外的所谓 “人文知识分子” 面前。刘小枫对基督徒体验的持续思索、以及人文精神的反思运动等等,无不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焦虑。这种思想状态体现为对一干 “诗化哲人” 的关注。但海德格尔最终把国人对尼采萨特叔本华之类的热情全都收入自身之内。
          海德格尔这个最强的诗化哲人固然将所有对诗化哲人的关注收为一体,但是这并不代表三大民工哲学家不再重要,当然这除了萨特,他因为他的浅薄迅速失宠了。在许多知识分子看来,海德格尔最终消灭了启蒙哲人对现代社会正当性的论证,历史对启蒙哲人们的最大嘲弄就是,当现代社会终于呱呱坠地之时,他们突然发现早就为她准备的那张合法出生证丢失了。先知所呼唤的来了,但哲人论证不了。只是市场经济的大踏步前行将这问题暂且被搁置了,直到中国人引入施特劳斯,才重新开始闹腾起来。而尼采,作为反抗的思想资源与符号,一再被反对者和反对者的反对者争相引用,直至今日,但他对末人问题的重视,似乎一直被忽略或被误导。而一群又一群文学青年在现代社会的压抑下,中了诗人尼采之毒,与后现代主义同流合污,他们以自己反对的事物为手段,成为他们所反对的事物,这群颓废与颓唐流水线批量制造出的神经病;而哲人尼采的警告,始终无人问津。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帝已死,超人将至。

            上帝已死,超人将至。


            对我来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算是大名鼎鼎。在十几年前高中的时代,在考卷里就记住了这本奇异的小书的书名。因他的标题看起来十分有趣,后来我自己查资料之后,才明白查拉图斯特拉,原来就是拜火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
            后来,我也买了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读起来却比较吃力。我常自诩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小逻辑》我都啃完了,想必尼采的这本哲学小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想到,这本书的确深奥,如同寓言一般的故事里,查拉图斯特拉多次疾呼:上帝已死,超人将至!
            可就连这简单的八个字就已蕴含了深刻的意义:上帝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上帝已死?超人指的又是什么?如何才能迎来超人?
            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我展开讲一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小书的大致内容。
            本书共分为四卷,总体讲述的是独自隐修的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几次向世人宣讲超人即大地的意义的教义。然而过程是曲折的,他在布道的过程里受到了种种挫折,最终多数人与自己形同陌路,而少数人却在他返回山上后,去向他求救。求救的过程里,查拉图斯特拉自己也得到了升华。最终查氏决定再次下山。
            具体来看,第一卷讲的是四十岁的查氏第一次下山,宣讲超人哲学,同时提出了骆驼、狮子、小孩的精神变化。同时抨击了蔑视肉体者,攻击了彼岸信仰。信徒寥寥,最终他与信徒话别返回山中。
            第二卷讲的是查氏再次下山,为的是重申教义,因他有预感自己的教义将被扭曲。但他却发现世人等待超人的少,期待他抨击的 “末人” 的反而很多。他最终感受到对世界的无能为力,因而再度返回山中。
            第三卷中的查氏在返途中歌颂了很多,如苍天、孤独、权欲等等,驳斥了同情的道德。最终在自诘自问的过程里领悟了永恒复归的真理。
            最终卷的查氏在与那些追上山来寻求帮助的 “寻觅者” 们交谈后,领悟到了真正 “骆驼、狮子、小孩” 这种精神三变的真实变化后,决定再一次下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小说写作形式的哲学书,其载体就是查氏其人,尼采借用查氏的漫游、失意、自我诘问、逐步升华、再度下山的过程,讲述了一套完整体系的 “超人哲学”。这套哲学逻辑验证,充满了与旧世界的决裂和对新世界的憧憬。
            我读的比较浅,在此我将自己的浅见罗列下来与各位分享,如有不准确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超人即是强力意志的代表。它代表了人类超越人类本身的一种概念。
            末人是可鄙的。因其因循守旧,贪图享乐,认为世间一切皆是平等(这一条说明尼采应该是专制的拥趸)。
            专制是强力意志的体现形式,用超越人类(或说超越生命意志)的意志来管束现世是有效的。但该意志并非唯心论中的上帝。上帝已死,旧世界的标尺已经失效。该意志仍指的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即是生命超越自身的潜在力量,是一种流动的、有生命力的意志。
            道德并非普罗大众认可的道德。它可由个人自发而成。可以与普世价值中的道德全然不同。如人类能保有一种道德,是为最佳。因为道德之间的相互差异所形成的冲突和斗争,会让人陷入艰难的命运之中。
            那些有坚定意志去迎接并促使超人降生的人,那些为了迎来超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高尚的。即便他们的行为准则不完全符合旧世界的道德。
            战役和战争在一种道德的引领下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成了非恶。
            超人即是新的先知,打破旧世界的准则后,超人可以重新为世界的价值做出评判。注定只有少数人是超人的信徒,超人的世界是少数人的世界。大部分人只是为超人降临而进行铺垫的 “可被放弃者”。超人来临后,需通过强有力的专制维持世界的运转。
            此外,尼采还有关于肉体、关于性欲、关于权欲、关于精神三变的逻辑。此处不再赘述。
            读这本书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但读完仍觉得是粗粗读过,对超人哲学没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过,打破旧世界的格局,人类超越自身而迎来超人。甚至是目下的道德不应是旧道德,战争与战役在新旧交替的过程里不可避免。诸如此类的言论,反观上一个百年,尼采的哲学,的确有相当一批践行者的。
            不论践行者们最终是破旧立新开拓了新的天地,还是功败垂成,成为世人唾弃的对象。
            由此可见,超人哲学的魅力所在。
            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从验证的角度来反观。自己的道德与普世价值相违背时,选择一种孤立的、自我的哲学,会导致失序。换句话说,恶人有恶的哲学,如用尼采的话来说,或许这才成为了一种本真。但这种本真从事实的角度会妨害或者伤害到其他人。违背了当下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或者是法条。
            但反过来说,自己的道德比普世价值更值得被保有,这一点上我认为尼采说的很好。在道德间产生碰撞的时候,能站在真正的自己的道德一方,对自我人格的完善,有很大的裨益。
            本书很晦涩,比较难读,但如果开始读了,应常常重读。在反复咀嚼的过程里,可能会有灵光突现或是细细思考中有新的独到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晦涩难懂,却值得反复回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于 1883 年至 1885 年,是尼采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尼采最珍爱的作品,在这之后的作品和信件里反复提到本书,甚至认为它有着堪比《圣经》的重要意义。在书中尼采用戏剧化的方式,将古代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作为自己代言人,教导世人在 “上帝死了” 之后的生活方式。尼采呈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一系列言辞,将 “格言体” 的写作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书中充满隐喻、象征、寓言、反讽和诗意的表达,让这本书不仅成为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成为德语文学的瑰宝。本书的核心内容: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这个代言人之口宣布了 “上帝之死”。在这个既成事实的背景下,尼采要给失去了上帝这个意义之源并且处于 “永恒轮回” 之中的世人,带来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他的 “超人哲学” 和 “权力意志”:他教导人们要热爱大地、热爱身体、热爱生命,要不断超越自我,扩大自己的权力意志,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从而克服虚无主义的可怕真相。这本书的三个问题:查拉图斯特拉是谁?他的核心教导是什么?尼采为什么说这本书既是为所有人而作又不是为任何人而作?这本书对西方思想产生的持久影响也印证了尼采写这本书时的抱负:他要用这本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强烈推荐你去读读这本原书,既是因为尼采充满诗意和音乐感的表达,是听书无法再现的;也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尼采曾经把自己的那些格言比作山顶。山顶很小,站在上面确实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但是当我们站在山顶上时,不能忘记,它需要整座山去承载。在尼采那些诗意的格言下面,是他宏大而丰富的思想世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确实无愧于尼采最深爱的作品,它也是尼采的所有作品里,最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反复玩味的一部。你只有实际走进这座迷宫,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叔本华,总有人提到尼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人走出绝望的书

                      尼采的书是能帮助人从绝望中走出来的书,可以想象,当一个人在无助和虚无中倍感无助时,一个先哲的思想让他能振作起来,超越自我,这是多么大的精神力量,而它来自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代表作。西方人对神一样的上帝的崇拜,其实到了 19 世纪末就终结了,因此人们说尼采是杀死上帝的人,因为他解释了西方社会信仰基督教从对神的崇拜到追求自我心灵净化的转变。尼采曾经把自己的那些格言比作山顶。山顶很小,站在上面确实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但是当我们站在山顶上时,不能忘记,它需要整座山去承载。在尼采那些诗意的格言下面,是他宏大而丰富的思想世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确实无愧于尼采最深爱的作品,它也是尼采的所有作品里,最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反复玩味的一部。你只有实际走进这座迷宫,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德国哲学家、古典学家,19 世纪的天才思想家之一。在 20 年的写作生涯中,尼采创作了大量批判基督教和理性主义的著作,堪称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尖锐的批判者,对 20 世纪的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唯一用戏剧方式呈现的作品,把 “格言体” 发挥到了极致。这本书从书名到形式再到内容,都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在书里,尼采提出,用自己的 “超人哲学”,来应对虚无主义带来的时代危机。历史上的查拉图斯特拉是古代波斯的一个先知,创立了一个宗教。古代对他生卒年的记载大相径庭,跨越了从公元前 1500 年到公元前 600 年的时间。查拉图斯特拉这个波斯语的名字在希腊语里对应的是琐罗亚斯德,他创立的那个宗教在西方就叫作 “琐罗亚斯德教”。这种宗教最重要的教义,就是坚持善恶二元论,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两个神,一个是善神或者光明之神,另一个是恶神或者黑暗之神。这两个神之间进行着持久的斗争,但是善神才是真正的主神,他创造了象征光明的火,火是人类应该崇拜的对象,琐罗亚斯德教也因此被称为 “拜火教”。这种宗教曾经是波斯帝国的国教,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到了中国,被称为 “祆教”,或者 “火祆教”。在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前,尼采在另一本书《快乐的科学》里,第一次提到了 “上帝之死。” 在那里,尼采似乎还有所顾虑,他借一个疯子之口表达了这个思想。这个疯子在大白天提着灯笼,一边到处乱跑,一边喊着:“我找上帝,我找上帝!” 他的奇怪举动引来了旁观者的嘲笑,他们问他:“上帝去哪儿了?” 这个疯子却给出了骇人听闻的回答:“上帝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是我们杀死了他!” 一年之后,在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尼采抛弃了疯子的托词,直接让他自己的代言人说出了 “上帝死了”,而且还显得非常淡定。查拉图斯特拉下山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个虔诚的隐士,两个人简短交谈之后就相互告别。分别之后,查拉图斯特拉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老圣徒居然没有听说上帝死了?!” 好像这本该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既成事实。尼采用一个读起来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寓言故事,表现了超人如何克服永恒轮回。有一次,查拉图斯特拉看到一个年轻的牧人,蜷缩在地上,浑身抽搐,面部变形,一条很粗的蛇从他的身体里爬出来,蛇头露在嘴外面。查拉图斯特拉想把这条蛇从年轻人嘴里拉出来,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对年轻人高喊:“把蛇头咬下来!” 牧羊人听从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建议,狠狠地把蛇头咬了下来。尼采写道:那一刻,这个牧羊人不再是一个常人,而是成为一个周身发光的人,他大笑着,世上没有人发出过像他那样笑声!在这个寓言里,那条蜿蜒曲折的蛇象征着永恒轮回,他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那个牧羊人一口咬下蛇头,并因此大笑,就象征着超人克服了对于永恒轮回的恐惧,勇敢地面对命运,征服了这种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篇只看懂了一半的作品

                        一天,德勇看完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合上书本后,他如是说:“呵!你这艰深的文字的集合,你这绚烂的太阳的闺房,你这个施与者、征服者、创新者、发现者、克服者、自私者,你这只践踏一切道德、摧毁一切价值的狮子!在你面前,上帝死去;在你面前,十字蜘蛛战栗;你将盲从者从沉睡中唤起,你将中毒者从麻木中蛰醒,你拥抱大地,却又向往天空;你爬上高山,却又直视深渊。你反对一切绝对,在你的世界里,没有信仰、道德、伦理、习俗,却充满着真挚的爱!你拒绝一切怜悯,在你的朋友中,没有懦弱、谦卑、忍让、自责,却到处是奋起的光!超越吧!这前行的超人之人!蔑视吧!这高傲的权力意志!旋转吧!这伟大的永恒之环!然而!即便做到了这些,我也还是你的一个‘影子’,是一个当被‘牺牲’的‘头胎子’。正如你所说,唯当把你全部否弃时,你才意愿回到我身边。因此,你只是我的一个阶梯,我踩着你、蔑视你、嘲笑你、超越你,最终才 —— 读懂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哲学上,他深刻地启发了斯宾格勒、舍勒、萨特、加缪等许多有影响的哲学家。在文学上,除了他本身的成就足以使他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外,他对德国的里尔克、施特凡・格奥尔格、托马斯・曼和黑塞,法国的纪德和马尔罗,英国的萧伯纳和叶芝,中国的鲁迅、茅盾和郭沫若等人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他的美学思想同当代西方文艺思潮的内在联系更是十分明显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