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为什么胜利了

    作为一个现代城市人,你有没有无数次地想过逃离现在的大城市,到乡村和田野里去生活,哪怕只是短暂的休假?你有没有想过,人们应该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宅,让日常生活充满了绿色和生机?你有没有想过让自然和城市融为一体?


    且慢。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拥抱自然是非常诱人的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类活动必然或多或少地给自然环境带来影响,有些影响无法逆转。如果相信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文明的最有效的捷径,应该是远离自然,或者说,是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预。
    更进一步推论,人的生活要减少干预自然,就只能自我收缩,在城市里增加密度,向上发展摩天大楼,向下建造地下交通,让城市密集起来,简单一句话:越挤越好。拥挤到什么程度呢?比如香港,比如东京,能够下楼步行 5 分钟之内解决基本生活。
    高密度带来了高度的互动。相邻的店铺竞争激烈,分享流量。高度竞争带来高度的创新,谁不创新都活不下去。高密度的创新带来进步。
    反过来说呢,如果城市密度太低,或者像北京这样平面发展,摊开大饼,结果如何?
    人和人似乎不再拥挤,似乎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充裕的空间,这样宜居了么?
    并没有。
    你会为了买一件衣服开车一个小时,你会为了和朋友聚餐穿越城市 30 公里,你会发现分居在中关村和国贸的情侣其实算异地恋。
    更可怕的是,城市向外蔓延,不停地侵占原本不属于城市的自然。
    所以,人类现代社会的胜利,就是城市的胜利。而城市的胜利,就是高度集中的拥挤共存的胜利。
    反直觉吧?反直觉就对了。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是胜利的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是一部研究城市问题的作品,它的作者是爱德华・格莱泽,一名哈佛大学的教授,国际公认的城市经济学家。格莱泽在城市、住房、种族隔离、肥胖症、犯罪这些方面有相当的研究,可以说本书的题材对他而言挺合胃口。此书的笔调生而又富有激情,一步步读下去能够带你领略全球城市的兴衰起落。从班加罗尔到休斯顿,从孟买到纽约,从雅典到底特律,各番风貌,尽收眼底。行文夹叙夹议,不乏数字点缀,但又深入浅出,绝无一点枯燥。可以说是一本即使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阅读的通俗类社会经济读物。作者更会带领我们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穿梭,打破对城市的种种偏见。在书中的事实告诉我们,城市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例如,城市中贫民窟存在是为了消灭贫穷,其实柏油路比原始森林更加环保,文学作品中的田园牧歌看起来让人心动,但想要过上更高质量更低碳环保的生活,城市才是不二的选择。作者对城市这一 “人类最伟大发明” 的很是赞颂。支持高密度的居住方式,反对美国所盛行的以汽车主导的平面扩展 “摊大饼” 式城市模式。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近距离的接触可以增进交流,激发创意,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建造城市的主要目的;二是高密度的规划模式可以减少人均碳排放,对环境更加友好。书中讲到高密度城市居住形式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如果把城市好比一个养鸡场,从环境总体有利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密集养殖更高效,污染更易控制,但是从 “鸡” 的角度来看,恐怕并非如此了。那么,散养模式不是更生态?一片地一两只鸡当然生态,可如果是一两千只,那就是灾难了。目前的环境问题,就是人口过剩和环境负荷过重的问题。虽然作者言之称光是美国两个州的土地就能容纳全球人口,但这种不考虑居住适宜度的简单计算显然是不能作数的。我们常说 “环保”,但环保究竟是为了 “让地球更舒适”,还是为了 “让自己更舒适” 呢?表面上我们常强调前者,可内里却往往倾向后者。即使是为高密度城市大唱赞歌的格莱泽本人,也搬到了郊区居住。虽然他花了不少篇幅为此辩解,但怎么看这个情况都似嘲讽。从大方面看,格莱泽谴责美国目前这种依靠汽车平面扩展城市,并表达了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步美国之后尘的忧虑。可问题在于,美国人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如今却又以环境为名要求别人不选择,这说得过去吗?正如书中所说,这是 “开 SUV 的国家劝说骑脚踏车国家不要改用助动车”。格莱泽还算清醒,知道这样一厢情愿的规劝是行不通的,美国自己还是要做好表率。然而,美国人自己是否会放弃舒适的乡村生活,回到高密度的城市中过 “更加环保” 的生活呢?这恐怕不是几个学者的理性倡议或一两本书的宣传能够改变的。…… 最后,对于城市的胜利,书中有两句耐人寻味:“真正构成城市的是它的市民,而不是混凝土建筑。” 也唯有认识到 “人” 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初动力和最终目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 “最美好的希望”。…… 推荐推荐推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格莱泽先生的基本论点是,城市的繁荣会放大人类的优势 ——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推动创新、吸引人才、鼓励创业,进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流动性。格莱泽针对雅典、伦敦、东京、班加罗尔、休斯顿、波士顿、新加坡等城市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仿佛一次世界城市的经济学巡回展。…… 他对城市所保持的热情令人耳目一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城市化是一个趋势,大量对于城市的爱好者们对此有着深刻的研究

          我相信很多人对建筑都有的浓厚的兴趣,所以城市里面也会有非常多的建筑爱好者进行城市研究,当然在这部分学术探讨里面绕不开了就是历史文化,这对于建筑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这本书的直观感受就是非常的科学和严谨,毕竟他居然有两百多页的参考文献目录表,这本书翻了一半发现进入尾声,我都震惊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总结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不管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中的很多问题,还有非常丰富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需要在城市里

              作者的三个重要观点:城市的发展不是建筑而是人。城市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民的教育水平。保护环境就要到城市里生活,城市的发展不是平面化而是立体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生活,其成本投入可能就是一套房。当下若要回归乡村,其成本投资将是数倍于一套房的价格。尤其是山野大山深处,修路、通水、通电等等巨大的投资,自然资源的消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的要一味地城市化?

                按照作者的观点,越来越集中的城市化不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生活效率的提高,乃至环境质量的改善等,其实都有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胜利对人类的未来而言是一种胜利。不过,此书乃一家之言,调查走访、以及所举的例子基本上以西方国家为主,这些地方的城市发展和教训,不可否认能对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也不能一味地去参考照搬之。毕竟,我们要照顾自己的国情,城市发展不能意味着就能抛弃郊区农村,也不能一味地把人往大城市里去赶、去增加城市管理的负担,适当地在发展好大城市同时,把乡村振兴、特色小镇、中小城市建设一样搞好,才能利国利民的好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的衰落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22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九)社会学 - 城市化《城市的胜利》(267)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社会学的领域开始,选择城市化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城市的胜利》,将经济和历史无缝衔接,清晰地阐释了为何城市是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以及城市生存与繁荣的原因。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2、精彩内容:①城市的生活格莱泽呼吁,如果你热爱自然的话,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去定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环保。无巧不成书的是,最近《波士顿环球报》报道,因为梭罗的崇拜者过多,瓦尔登湖人满为患,自然生态和景观都面临着危机。在格莱泽看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还能刺激创新。高密度都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引擎。美国的城市病、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也由此而来。“田园资本主义” 可以使中高产阶层从自己的车房直接到达办公室门口,与一路所经过的社会隔绝开来;孩子全在本阶层所居住的富裕社区内读书。美国的公立学校大部分由本地房地产税支持,高房价的郊区自然教育经费充足。城市的贫民窟和郊区的世外桃源彼此老死不相往来,使富裕和贫困都世代化。美国原有的高社会流动消失了。②城市的发明为什么说城市是我们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我们还将研究它们的曲折历史,这深具现实意义,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目前正面临着曾经让今天的城市明星(如旧金山、巴黎和新加坡)痛苦不堪的巨大挑战。我们将考察今天的城市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往往令人惊讶的条件 —— 从冬季的气温到互联网再到误入歧途的环境保护主义。公司之所以能够承受设在城市所带来的更高的人力和土地成本,唯一的理由是城市能够带来足以抵消这些成本的生产效率优势。生活在居民人口超过 100 万的大都会区里的美国人比那些生活在规模较小的都会区里的美国人的生产效率平均高出 50% 以上。即使我们考虑到工人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和行业等因素,这种关系也是一样的。1950 年,底特律是美国的第五大城市,拥有 185 万人口。2008 年,它的人口规模只有 77.7 万,还不到从前的一半,而且人口仍在持续减少。在 1950 年的美国十大城市中,目前有 8 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至少下降了 1/5. 底特律和其他许多工业城市的失败与其说是城市存在着任何整体性弱点,还不如说是那些与重新振兴的必备要素失去联系的城市出现了衰落。③城市的衰落底特律的衰落是极为严重的,但它并不是个案。在 1950 年的美国十大城市中,有 8 座城市的人口此后至少下降了 1/6. 在 1950 年美国最大的 16 座城市中,有 6 座城市的人口此后下降了一半以上,它们分别是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新奥尔良、匹兹堡和圣路易斯。在欧洲,利物浦、格拉斯哥、鹿特丹、不来梅和维尔纽斯等城市的规模也远不如从前。工业城市的时代已经结束,至少在西方国家如此,而且它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些原来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已经成功地从生产产品转为生产创意,但大多数仍然继续行走在缓慢而无情的衰退之路上。如果底特律以及与其相似的城市准备实现复兴,那么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以前和工业革命以后伟大城市的优点,即竞争、交流和人力资本,它们是可以成功的。只有在彻底地放弃最近作出的种种努力之后,铁锈地带才能实现复兴。底特律最初是由法国人在一片高地上修建的一座堡垒,从这里可以俯瞰由伊利湖通向西部五大湖的河流的最窄处。正是由于它的狭窄,法国司令官安托万・卡迪拉克才能够用枪炮控制这条河流的交通。后来,底特律成了通过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水上关卡的一个理想之地,运输的货物中也许还夹杂着非法酿制的威士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心城市之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将高强度、高品质合作的进化进行到底!

                      类似于备受诟病的跨国公司和明星企业家,超级城市也常常文明进化中不时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背锅侠。现代城市的兴起和演化却有形形色色的挑战,这其中既有社会治理者激进式变革的后果,也有左派理想主义者乌托邦情结的作祟,以及民粹主义不切实际的利益主张问题。本书雄辩地告知读者,被人们常常忘记的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城市,也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们不但是现代智人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学习场所、创造场所和交易场所,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现代文明的主体本身。在自发秩序下成长而起的城市,其实是节能、减排、高效、环保、创新、便捷和舒适生活的最佳解决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今天面对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城市太小、城市太少和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中国大陆城市考察没进行,书名只能是《(部分)城市的胜利》

                        现代城市,特别是当代二三十年城市的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追赶模仿,到探索创新,中国的城市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终将使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城市。人民的胜利才是城市的胜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的胜利》

                          首先,书中纠正了一些对城市的偏见,包括城市中的贫民窟、健康问题、犯罪和城市拥堵现象。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去看待这些城市病,不必将问题妖魔化,而应在行动上有所作为,解决这些城市问题。不仅如此,城市也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绿色和环保,合理的建设也有利于维持一座城市的活力。人们为什么要居住在城市里,居住在城市里都有哪些好处?城市以 “共享” 的方式,让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也让专业人士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得到相应的回报;高密度的人口,让我们更容易找到挚友和真爱;城市也让我们通过面对面的碰撞和学习实现创新和进步。最后,通过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城市得以成功或复兴的核心,不是光鲜亮丽的建筑,而是人。卢梭有一句名言:“城市是人类的深渊。” 但《城市的胜利》告诉我们,城市不该背这个锅。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而城市提供了最大限度合作的可能。我们周围的人越多,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新信息的交流就越密集。通过密切的合作,城市放大了每个人的力量,在不断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城市让我们不断进化,同时也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福祉。但是,我们也得客观看待作者对城市赞美。在摩天大楼的问题上,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反对高楼大厦和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因为这会破坏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她认为拥有低矮房屋、连续街道的社区才更有活力,同时也因为 “街道眼”,也就是邻居目光监督的存在而更安全。而在关于贫民窟的问题上,加拿大著名专栏作家桑德斯在《落脚城市》一书中提出,贫民窟或城中村连接了乡村与城市,让农民可以低成本地向城市迁移,但这需要良好的治理,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沦为犯罪地带,造成城市中族群的对立和冲突,而在贫民窟中实现现代化的城市治理往往又是最为困难的。现实中的城市,其实远比书籍和论文中描述的更为复杂,唯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对鲜活的现实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可能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加速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意义,城市打开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可能性,是城市经济学的经典。城市发展政策要与产业政策结合以促进国家地区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的崛起和衰落

                                不敢相信,这本书最后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注释。这本书里,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互联网与城市之间的互相影响。其他的收获有 1. 汽车定义了现代城市。2. 欧洲城市街道较窄,限制了城市发展。3.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证明了城市的发达程度与土地面积关联不大,而与城市里的人和规则息息相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看到的城市的问题可能恰好是城市的解决方案。作者的观点非常的犀利,只有集中的城市才能节省能源,才能让商业充分生长。也只有教育水平,能够带来城市的持续繁荣,政府一定要帮助贫困人口,而非贫困地区,这些观点都是有益而实用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

                                    人口太集中也影响出生率!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