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9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佛学智慧的现代性转化与心灵救赎

    在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下,人们普遍面临焦虑、孤独与意义缺失的困境。宗教肯定是疏解心灵的依靠,但知识分子的理想头脑,肯定不会被初级仁波切的神话轻易相信,成庆老师的佛学课,还有王路老师的《金刚经 50 讲》,都是比较系统的讲述佛学原理,但是吊诡的是任何宗教学都用古人研读四书五经的方式学习,就是首先要认可经典的正确性,不能挑战和怀疑,全部的研究都是在经典就是真理的基础上解读和考据,如果用科学的逻辑推演就容易出离。主要内容:1. 破题之章:被误解的佛教纠正 “佛教 = 烧香拜佛” 的误解,揭示佛学 “自净其意” 的实践本质,梳理原始佛教与后世宗派的分野。2. 核心教义:四圣谛与缘起法从佛陀出家的生命体验切入,阐释 “苦集灭道” 四圣谛,重点解析 “缘起性空” 理论,说明万物皆因条件而生灭,破除对 “我” 的执念。3. 生命观重构:十二因缘与轮回以 “无明缘行” 至 “生缘老死” 的十二因缘链条,揭示生命流转的因果机制,探讨轮回观对生命意义的启示。4. 哲学思辨:空性与中观思想通过龙树《中论》“八不中道”,阐明 “空” 非虚无而是 “缘起性空” 的辩证智慧,破除对现象世界的二元对立认知。5. 实践路径:禅修与日常修行提供从基础坐禅到生活禅的完整指南,包括呼吸法门、观照训练,并强调 “将佛法融入吃饭、走路” 的日常化修行。6. 终极关怀:生死与涅槃对比儒家 “慎终追远” 与佛教 “生死即涅槃” 观,引导读者以超然态度面对死亡,将生命焦虑转化为觉悟契机。人性的特性是多样性和不确定才有创新和发展,但内心会惧怕和对不确定焦虑,佛学的破除 “我执”,替代法是关注当下,通过禅修、数息、精神上的 “断舍离”,正如书中所言:“安心不是逃避,而是以更澄明的眼睛,与世界温柔共处。”2025 年 #260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市面上最好的佛学入门读物

      甚至比作者本人的上一本书更好。上一本书《人生解忧》稍微有点长了,不太适合初学者。关于佛学,我说两点 1. 佛学是无神论。 佛教是三大宗教里唯一的无神论( 你没想到吧? 如果你觉得意外,请看第 2 条)2. 佛学今天给人留下两个印象:“祈福玄学化” 和 “心灵鸡汤化”。这两个印象,都和佛学的 “本来面目” 没有任何关系。中文世界有了这么好的佛学入门读物,我感到非常幸运。等你好久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建议所有想要摆脱焦虑、让内心保持平静的朋友都要看一下《安心之道》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一个通过日常呼吸调节、情绪觉察日记以及简单冥想练习来安抚情绪的方法,能帮我们在忙碌或烦躁时快速稳住心态。如果你需要在压力大的时候找到内心的平衡点,不再被负面情绪牵着走,这本书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昨天,今天,

          为什么我们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的困境?一方面迫切需要 “稳定”,一方面又不甘于 “稳定”,想要随时打破这种 “不变” 的生活状态,于是就在 “常” 和 “断” 的两端,永难安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慧与现代的心灵救赎

            在喧嚣中寻找锚点:《安心之道》—— 成庆的佛教智慧与现代心灵救赎。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焦虑”、“内卷”、“意义缺失” 成为许多现代人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渴望内心的平静与安定,却常常在物质的追逐和精神的迷茫中迷失方向。成庆教授的《安心之道:佛教哲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部佛教哲学的导论,更是一剂直指现代人心灵痛点的良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在纷扰尘世中寻找内心安定的切实路径。核心价值:深植传统,回应当下《安心之道》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古老的佛教智慧,尤其是中国化佛教(禅宗为主)的精髓,进行了现代化、生活化、问题导向的解读。成庆教授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辨或繁琐的宗教仪轨上,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 ** 精神困境 —— 对未来的不安、对过去的悔恨、对自我的执着、对欲望的追逐、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意义感的缺失。直击痛点:书中开篇即点明现代人的 “心无处安放” 的状态,将佛陀揭示的 “苦谛”(人生的本质困境)与现代生活的具体压力(工作、人际关系、健康、未来不确定性)巧妙对应,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安心” 而非 “逃避”: 成庆教授强调,佛教提供的 “安心” 不是消极的避世或麻木的忍受,而是基于深刻洞察生命实相后的一种积极、清醒、有力量的内心稳定状态。这是一种 “觉知下的宁静”。核心洞见与路径:佛教智慧的现代转化全书围绕着如何实现 “安心” 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阐述了佛教哲学的关键思想及其现代应用:1. 洞察 “无我” 与 “缘起”:深刻剖析 “我执” 是现代人烦恼的根本来源。通过阐释 “无我”(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独立的 “自我” 实体)和 “缘起”(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条件具足则生、条件消散则灭)的真理,帮助读者松动对 “自我” 的坚固执着,理解痛苦、快乐、得失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从而减轻因执着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2. 正视 “无常”: 不再将变化视为威胁,而是生命的常态。接受 “无常”,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失去、变故和不确定性,减少抗拒带来的痛苦。3. 超越二元对立:书中引导读者超越好 / 坏、得 / 失、成功 / 失败等坚固的二元思维模式。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往往带来内心的冲突与撕裂。佛教的 “中道” 思想提供了更圆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4. 禅修的实践核心: 成庆教授特别强调 ** 禅修(静坐、正念)作为 “安心” 的核心实践方法。他清晰而实用地介绍了观呼吸、觉察念头等基本方法,强调禅修不是追求某种神秘体验,而是 ** 培养觉知力、专注力,让我们在当下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不被念头和情绪完全裹挟 **。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 “心的训练”。5. 活在当下:这是 “安心” 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对 “无我”、“缘起”、“无常” 的理解,加上禅修的实践,我们更能将注意力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中拉回,全然地体验当下这一刻,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与满足感。语言平实,说理清晰:成庆教授的文风温润平和,没有艰涩的术语堆砌,即使是对佛教完全陌生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他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深奥的哲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提出问题(现代人的困境),到分析原因(佛教的苦谛、我执),再到提供解决方案(佛教的智慧与禅修实践),逻辑清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兼具学理深度与人文关怀:作为学者,书中对佛学核心概念的阐释准确而深刻;作为关怀现实的思考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深切理解和慈悲关怀。《安心之道》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应对精神困境、寻求内心平静的方法,更具有更深远的启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它引导我们超越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单一评价体系,去思考生命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内在力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建立不依赖外境的内心稳定性和韧性。促进人际和谐:理解 “无我” 和 “缘起”,能让我们更包容地看待他人,减少人际冲突。一种生活态度:它倡导一种更清醒、更觉知、更负责任、也更从容的生活态度。成庆教授的《安心之道》是一本难得的、将深邃佛学智慧与当代人精神需求紧密结合的佳作。它不提供虚幻的安慰,而是以理性、清晰、充满关怀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和解脱的路径。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回归内心平静、获得真正安定的可能。对于任何在精神上感到迷茫、焦虑、疲惫,渴望找到内心宁静与力量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反复阅读、思考和践行。它不只关乎 “安心”,更关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活得更清醒、更自由、更有深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的智慧亦是人生的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面对人生焦虑的人生解药

                  用了十几个小时,把成庆老师的大作看完,心里很安心。读完之后有一种感触:原来那些看起来非常玄妙、深奥、难以理解的嗯学思想,成庆老师都用非常生活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出来,让这些内容变得接地气。比如说 “执着”,就是对喜欢的东西想占有,对不喜欢的东西就想排斥。但实际上,所有的发生都是一种缘起,并不是我们个人能够完全左右的。我们的力量只是众多因缘和合中的一环。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那么执着了。再比如说 “宿命论” 和 “自由意志”。宿命论好像是说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们无力改变。但自由意志则是在众多因缘中,我们依然有选择的自由,有选择如何面对的空间和机会。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陷入宿命论,而是能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以,这本书我真心推荐给大家。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内卷严重、躺平普遍、佛系心态流行,甚至抑郁现象增多的背景下,好好读读这本书,真的很有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看几遍

                    好书,但是不知道怎样形容,似乎是自己有点明白,又更多是一知半解,多看几遍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佛学不再是“玄学”

                      最近三年,我的生活像被按了快进键: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微信步数天天破万,朋友圈里别人晒娃晒旅游,我晒的是咖啡杯和降压药。焦虑像块石头,压得我半夜翻来覆去 —— 直到在书架上看到成庆老师的《安心之道:佛学通识十讲》。封面上 “安心” 两个字,像有人轻轻拍了拍我的肩:“累了就坐会儿。” 问题里藏着解药:佛学不是空中楼阁翻开目录,我愣住了:“佛学是迷信吗?”“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焦虑时代,怎么找到安心感?” 这些问题,不就是我深夜刷手机时反复叩问自己的吗?成庆老师没端着 “佛学大师” 的架子,而是蹲下来,和每个焦虑的现代人平视。比如聊 “佛是谁”,他从菜市场说起:“你去买菜,摊主笑眯眯的,你会觉得踏实;寺庙里的佛像也笑眯眯,是不是同样的亲切?” 一下子把 “佛” 的距离感扯没了。原来佛不是供在神坛的符号,而是 “觉者”—— 能看透生活真相,还愿意拉你一把的人。这种接地气的解释,让我这个连 “菩萨” 都不敢随便拜的 “佛学小白”,突然有了对话的勇气。再比如讲 “修行”,老师没说 “要出家、要诵经”,而是问:“你每天刷牙洗脸,是在修行吗?” 我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懂了:修行不是苦行,是把每一个日常动作,变成觉察内心的机会。加班时,不再抱怨 “老板没人性”,而是觉察 “我现在很烦躁,是因为想证明自己”;和对象吵架时,不再揪着对错,而是觉察 “我害怕被抛弃,所以才急着争输赢”。原来佛学早把 “情绪管理” 的密码,藏在生活细节里。把 “玄学” 掰碎了,掺进柴米油盐以前觉得 “缘起性空”“因果轮回” 这些词,像外星文。但成庆老师太会举例了!讲 “缘起性空” 时,他举了个手机 APP 的例子:“你爱用的修图软件,得有手机硬件、网络信号、程序员写代码,这些条件凑一起才有。没了哪个,软件就打不开。这就是‘缘起’—— 事物靠条件凑合;‘性空’不是说软件不存在,而是没有永远不变的‘修图软件’。今天流行的滤镜,明年可能就过时了。” 这么一解释,我突然明白:职场里的 “成功” 也一样,是平台、机遇、能力凑出来的,没必要把 “升职加薪” 当成永恒的 “自我”。今年没评上优秀,明年换个平台,照样能发光。讲 “因果”,老师更绝:“别觉得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迷信,想想你熬夜刷剧(因),第二天开会打瞌睡(果);今天帮同事改方案(因),下周他给你分享行业资料(果)。佛学说的因果,是‘种瓜得瓜’的逻辑,不是让你当老好人,是让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突然不纠结 “为什么我好人没好报” 了 —— 因为 “好报” 不是天上掉的馅饼,是我每一个选择的连锁反应。连最抽象的 “四圣谛”(苦、集、灭、道),老师都能翻译成人话:“人生就像打游戏,总有关卡让你卡壳(苦);卡壳是因为你老想走捷径(集);通关不是消灭所有敌人,而是升级心态(灭);怎么升级?试试换个角度看 Boss(道)。” 打工人听了都想拍大腿:原来佛学是 “人生游戏攻略” 啊!启发式探讨:答案在你想明白的瞬间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对话式的启发。比如聊 “放下执念”,老师没说 “你必须放下”,而是问:“你有没有为了一件求而不得的事,把自己困住?放下后,真的会失去吗?还是得到了更自由?” 我盯着天花板想了半夜:去年执着于升职,天天加班到凌晨,身体垮了,和家人吵架;后来项目黄了,反而有时间陪孩子搭积木,才发现快乐一直都在。原来 “放下” 不是放弃努力,是放下 “必须怎样” 的执念,腾出手来拥抱真正重要的东西。再比如讲 “空性”,老师说:“你觉得‘自我’是永恒的吗?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爱好、体型、想法都不一样,哪有一个不变的‘我’?但你会因为‘自我’是变化的,就否定自己的存在吗?” 我突然不纠结 “我是谁” 了 —— 原来 “自我” 是流动的,今天为工作焦虑,明天为爱情烦恼,都是暂时的状态。接受这种 “无常”,反而能轻松一点:考砸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失恋了没关系,下一个更乖。这种启发式探讨,像在心里装了个 “提问器”。读完每一章,我都会忍不住问自己:“我现在执着的点是什么?这件事真的那么重要吗?换个角度怎么看?” 就像有个智者坐在旁边,不是替你做决定,而是帮你擦亮眼睛,让你看见自己的答案。谁需要这本 “安心手册”?你别觉得佛学是退休大爷大妈的专属,学生党、打工人、甚至躺平族,都能从书里扒到解药:考前焦虑的学生:读懂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复习时全心投入,考试后不纠结分数,心态稳了,发挥反而好;996 的打工人:明白 “职场是修行的道场”,和同事撕逼时觉察情绪,被领导骂时接纳 “我需要改进,但不等于我不好”,内耗少了,效率反而高;躺平想重启的人:从 “缘起性空” 里悟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之前的经历都是积累,换个赛道也能重新开始;纯纯想解压的普通人:跟着老师读故事、想问题,把焦虑倒出来晒一晒,心里的石头就轻了。现在很多人怕佛学 “玄乎”“看不懂”,但这本书把 “玄” 掰碎了,掺进生活的柴米油盐里。它不是让你跪着求智慧,而是邀请你坐着唠唠:聊聊焦虑从哪来,快乐咋留住,人生咋活得不拧巴。合上书那天,我站在地铁站台上,看着涌动的人潮,突然不焦虑了。原来佛学不是教你逃离世界,是教你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成庆老师说的:“安心不是终点,是一边走路一边唱歌的心境。”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为生活掉眼泪,在白天为琐事烦躁,不妨翻开这本《安心之道》。不需要有佛学基础,只需要一颗想安心的真心。说不定,第一页的某个问题,就会戳中你;某一章的某个故事,就会接住你;某一次启发式的思考,就会让你突然明白:哦,原来安心可以这么简单。毕竟,人生最珍贵的,不是找到所有答案,而是敢问出第一个问题 —— 而这本书,已经帮你把问题递到了嘴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

                        继续学习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日常其实永远处在一种不满足、不稳定的状态中,而造成这种 “苦” 的原因,也并非是我们无法真正实现某些目标,反而是一旦我们达成暂时的目标,又陷入到新的不满足的旋涡之中,转而追逐更为新奇的事物。如果 “失去” 是苦,“得” 又为 “失” 之因,那么 “得” 其实本质上也是 “苦” 的,因为一旦 “得”,它必定要走向失去之 “苦”。佛教的本意不是关注神灵的祭祀与佑福,而是以种种仪式来作为修行的方法,借此来调伏 “心”,以此达到安定与体悟智慧。从这点来说,今天寺庙所举行的法会,多以超度冤亲债主为噱头,而远离了佛教的主旨。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呢?马祖才最终点明,我们的心只要洞察一切都没有 “自性”,这就是你真正的宝藏。至此,慧海才彻底明白,原来佛法不需外求,而要在自性智慧中去体味与承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梵我合一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052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八)新书 -《安心之道》(229)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新书的领域开始,随机选书进行刷书,第十七本是《安心之道》,【得到独家首发] 结合现代都市的生活经验与流行文化,探讨佛学的安心之道。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被误解的佛教、悉达多的苦与自由、“缘起” 的世界、生命流转的秘密、世界是真实的吗、不二与空、安心之道、谁控制了 “我”、心的锻炼、生死与涅槃,分别从一个佛学的基本观念或实践切入,如缘起、无我、禅修等,以此形成一张 “游园指南图”,使读者能够迅速地寻找到佛学思想的某些入口,以及这个 “思想花园” 里值得驻足观看的某些核心景点。人活在时代之中。时代变化剧烈,人心也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以至于出现种种心灵危机。如何应对?两干多年的佛学传统给出了它的答案。心病还须心药医,直指人心,愿佛学这一剂清凉药能够安顿人的心灵。2、精彩内容:①佛系潮流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寒山 “佛系” 之所以被视为一种 “消极” 却又具有心理疗愈作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和 “佛教” 的大众认知是有关联的。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虽然并无鲜明的建制化的宗教信仰,但是长期以来的三教融合的文化形态,使得一般中国人的宗教生活都不离 “儒、释、道” 的范围,在社会层面,宗教生活随处可见。尤其在 “入世 / 出世” 的观念形态下,儒家与佛教、道教分别扮演了入世事功与出世隐逸的角色,而在 “建制化宗教生活” 较弱的士大夫群体中,“佛道” 常常成为事功受挫的避风港与依靠。简单而言,那些得来容易的欲望之乐,来得迅速,消失也不过倏忽之间。更为关键的是,追逐得失之间的盘算计较,令人身心疲惫。一面想要获得快乐,一面却无时不面临失去之忧虑,不安心境的循环,似乎永无尽头。②佛教意义对于佛教而言,佛陀作为 “觉悟者”,和造物主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不是全能之神,宇宙当然不是由其所创造,众生也并不由他所主宰,就算是佛教心心念念的所谓度化众生的终极目标,其实也不是由佛陀说了算,因为那也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 “缘分”(因缘)。按照造物主的设定,宇宙的一切尽在其掌握之中,为其所创造和主宰,被拯救者并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一切都是造物主说了算。而在一般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或多或少具备一些超自然能力,例如预言福祸、改变运势、消灾赐福等等。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上,与社会一直保持积极相关的联系,扮演着救济、教化等重要的角色,但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功能慢慢衰落,乃至最终不彰,以至于大家会觉得,僧侣们多是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乃至是寄生于社会中的。佛教的本意不是关注神灵的祭祀与佑福,而是以种种仪式来作为修行的方法,借此来调伏 “心”,以此达到安定与体悟智慧。从这点来说,今天寺庙所举行的法会,多以超度冤亲债主为噱头,而远离了佛教的主旨。③梵我合一简单而言,“梵我合一” 的理论认为,生命都有一个真实的精神本质,称之为 “真我”。这样的 “真我” 其实是和宇宙精神的 “梵” 一致的,“梵” 即是宇宙的本原。这种 “梵我论” 的背后,假设存在一个真实的 “我”,但不是栖居在肉体内的那个 “小我”,而是跟宇宙万物合一的 “大我”,修行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最终回归到与 “梵” 合一。人对于 “死” 的初次遭遇,是对一种尚未经历的生命现象的认知与警觉,可以称之为 “死亡意识”。这种体验是因为反推及己,意识到自己也将和他人一样注定遭遇 “死亡”,因此产生恐惧与不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心之道

                              其实,安心不过是一念之间。坦然接受,智慧应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常中安顿自我

                                本书关于佛学智慧的内容,书中会将玄奥的佛学内容跟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困境与痛苦联系起来,将佛学智慧凝练成解决现代人焦虑的实用工具。书中讲到从 “苦” 的本质到 “放下” 的实践,其实现代人不同上代人物资匮乏的环境,而是对 “自我” 的固守与对欲望的无限追逐。例如,买房焦虑、职场内卷,本质是执着于 “必须拥有” 的妄念;或是因他人评价而自我怀疑,实则是将 “我” 困在了社会角色的牢笼里。书中对 “修行” 的祛魅化诠释。禅修不必深山打坐,而在于 “吃饭时专心吃饭,通勤时感知呼吸”,将生活场景转化为修心道场。书中更直面 “躺平” 的伪解忧:若因恐惧失败而退缩,仍是另一种执着;真正的放下,是全力投入却不绑定期待。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拒绝用 “佛系” 标签麻痹读者,而是以理性之光穿透迷思。若说心理学提供缓解症状的 “术”,佛学则直指病灶的 “道” 当明白了 “诸法无我”,方知痛苦本是捏造的幻影,而自由始于放手的那一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太浅了,浪费时间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探讨佛学的安心之道

                                    本书从被误解的佛教、悉达多的苦与自由、“缘起” 的世界、生命流转的秘密、世界是真实的吗、不二与空、安心之道、谁控制了 “我”、心的锻炼、生死与涅槃是个方面,分别从一个佛学的基本观念或实践切入,如缘起、无我、禅修等,以此形成一张 “游园指南图”,使读者能够迅速地寻找到佛学思想的某些入口,以及这个 “思想花园” 里值得驻足观看的某些核心景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恩接引

                                      能够建立起基本佛学概念,窥见入门之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主要面向对佛教观念有兴趣而缺乏佛学背景的读者群体,注重通识性的启发与基本的佛学知识介绍,所以并不能算严格的佛学基础读本。虽然 “无常” 看似简单,但我们要真正深切地体会和信服 “无常”,又何其难也!就如同当我们自己或者亲人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要么心存留恋,要么苦闷担忧,无非就是想要维持 “常” 的虚假希望,哪里能够真的接受 “无常”?但是佛陀所展现出来的 “涅槃”,完全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启,哪里是一场悲剧式的谢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挺好看

                                          很久没看佛学入门书了,感觉这本书挺好看的~而且,这本书确实比成庆老师的另一本《人生解忧》要浅显,有利于倍感时间不够用的我,稍微增进一下对佛学的了解~这么新的书,这么快就能读到,这也让我很欣喜~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