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法家代表作

    每日一书:《商君书》。《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盛行,《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孙诒让曰此句当作 “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好辩者以易攻,以易攻者必危。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任举,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征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罚而易苦;易苦则地力尽,乐用则兵力尽。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想很先进

      商鞅变法其实是要实现几个事情:1. 统一所有的人行为,核心是干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对外打仗,不打仗的时候种田准备打仗;2. 法家的核心其实就是明确规则,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实际上不是法家无情,是因为有规则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不是儒家的模凌两可;3. 法家强调公平,通过激励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有功就赏,然后通过严厉的法律来威慑,避免人们犯错;4. 商鞅的所有改革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的,目的是强国,而不是富民,强国的检测标准不是 GDP,而是别人不敢欺负我,我可以随便欺负别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商君书》观感

        在 2400 年前的华夏大地,那是一个 “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特殊历史时期。天子权威削弱、分封制崩溃、井田制动摇、新型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诸侯混战不休。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要灭亡,几乎成为没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由此孕育出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的时代精神。同时,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也极大激发了社会活力。大才涌现、英雄辈出、诸子百家、文化争鸣!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各种思索与实践。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治国理念的 2000 多年后,再读《商君书》,在那个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的时代,以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对于治国理政进行哲学式思考与深彻实践变革。初读残酷冷峻,细思却是包含了极大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彻洞察,有着在那个极端 “战时经济” 情况下的极大适用性。商君以其经天纬地之才,加之以孝公的全力推动支持,这对战国最佳 CP 经过十余年的深彻变法,使秦国从一个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的西北诸侯一举成为超级强国,为百余年后的一统天下奠定基础。大哉,商君!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西陲小邦,如何在群狼环饲下,救民之亡,图国之存,商鞅只是无数质朴纯良的老秦人中的一位,他写下真言

          这是一本很多人耳闻过,未见得目睹过,目睹过不一定仔细读过,就算仔细读过也很可能没读懂的书。当然,也有一部分,自诩熟知新概念新观念的小知们,认为不值得看,不屑于看,自然,也就没必要去懂了。


          每当经历一种全新的大危机,尤其是全国性全民性的,大危机,越是应当,把这本小书拿出来翻一翻,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能看懂的越来越多,同时,也会感叹,曾经的某个人某些人某一群人某一类人,无知得可笑,这些人里,自己也曾身处其中,也曾大言不惭,徒逞口舌之快,而无一个有用之策。
          《商君书》传世不过二十六章,体量很小,然而,它和它的作者,对一个西部边陲的小国,却意义重大,说它为这个小邦国奠定百代基业、扎实了国力基础、重塑民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事逻辑,一点也不过分。
          据此而论,说是 "巨著",也确当。
          商鞅入秦之前,上一次,小国秦,牛气的时候,还是春秋秦穆公,"五羖大夫" 百里奚治秦的时代。不过,百里奚只及于腠理,没有妄动骨干,而且,发展方向从 "东出" 改成 "西进",与西戎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此后,到秦孝公之前的秦献公时代,秦国一直在内斗、政变、兵乱的恶劣循环里打转,一直徘徊在蛮夷和末流小邦之间,被山东诸侯瞧不起。
          一直以来,商君和他的书,饱受诟病,有人说是 "愚民" 之书,实则把他看得太超前了,有意地 "愚民" 是从韩非子开始的。如果,非要给商君定个调子,不如说是 "抟聚民力",当时的秦国可是内争不断,君主更换频繁,社会板结,生活水准底下,全国上下一片涣散,根本算不得一个诸侯国;就如同国初,前三四十年的处境,就算现在,也没有根本改变。
          要知道,商鞅初入秦,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乱象,那个时候,谁会瞧得上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弱国穷邦,敢这个时候进入秦国,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这样的智慧,是以掌握诸国实际情况基础上的,长期的,深彻思考为基础的。
          主政者秦孝公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强秦富秦。商君治秦,针对的就是这个问题,《商君书》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著,阅读对象当然就是君主秦孝公。要是不了解秦国的生存现状和主要问题,抽象地看,书的确是很难读懂的,甚至,对其产生误解和曲解,也是难免。
          初读此书,你会发现商君之法,太过苛刻,似乎不近人情。殊不知,当时的秦人,干正事不行,私斗打群架,一点不含糊。尤其是农忙之时,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农忙,误农时的后果很严重。而为了互相争水争地,互相械斗,全村加入,私斗酷烈,不死不休,致死致残的,一点不少见。耽误农时之外,两村之间,结成世仇,人口本来就紧张,私斗成风,人力也严重耗损,也严重影响民心民力。
          人心人力涣散得太久,都只认同自己的小圈子,小圈子里面还有更小的圈子,圈子之间有矛盾,小圈子里面也有冲突,民力损耗,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恶性循环。抟聚民力,怎么办,怎么收拾人力人心?
          商鞅设定了针对全民的考核目标:军功封爵;
          制定一种同样针对全民考核标准:农战。
          这就将血气之勇、争斗之狠的「力」,向外引导,塑成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 的新秦民。给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沉默无言的大多数人』,一个翻身的机会,因为只要有军功,就能获得爵位,而爵位意谓着特权。这又出自商鞅对穷困之民的民性,透彻了解,谙熟利用。
          所有秦民发现,改变自身地位的机会,与出身无关,不讲出身,只论军功,论功晋爵具体到每一个人,就算今天还是毫无地位没有土地的庶民或者奴隶,只要上场杀敌,夺取军功,就可以是公士,造士。
          这种制度,打破了旧贵族垄断爵位世袭特权的局面,这是往老贵族把持下的社会板结里 "掺沙子",松动松动,可以说,是增加 "名义选民",轮替核心支持者,在扩大君主的支持者的同时,也削弱了秦国贵族的势力,君主的意志能够被彻底贯彻和执行。
          实行三年之后,秦人觉得太好了,也太好用了,整个国家的民力都被调动起来,社会阶层流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摆脱原来在一滩烂泥里打转转。这才有后来秦国 "逆势增长" 的转折,以至于后来近乎飞轮效应的良性高效循环。
          即便对于今天的政策制定者,议题决策者,涉外工作人员,传媒从业者,统战工作人员,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者和操作者,智库研究员,以及一个组织的主事人,一位基层的行政工作人员,一名有良知的中国智识人,这本小书,都是这辈子应当细读的大著。
          就读通行本的就可以了,熟读之后,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延展一下相关的研究,不要看别人三两句话四五个词就概括的浮皮潦草之语,就认为这本书不需要读了。
          只要读过一遍,就会自觉地长出一种敏锐的意识:人,说话取决于自己站在哪里、坐在什么位子上,而不是所说的事情,成败利弊如何。并由此,生出一副自剖自识自省的明睿头脑,而不会为了某些心机叵测之徒编造的概念,去做抽象的辨析,徒劳的考论,鹦鹉学舌,说一堆不知意图何为的空洞词汇。
          值此多事之秋,正当东出受阻、群狼环饲的时机,读一读这本小本「巨著」,应当有我不读它,就没人读的紧迫,和当仁不让。看当下的问题,也才不至于被没有脑子和居心不良的媒体带偏。
          所以,看看当今的列国纷争,就会明白,一个国家,内部有问题,如果不能排泄出去,一定会激化矛盾,体内毒素聚集,事实和脸皮根本不重要,只要能把国内毒素转嫁或者输出,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欺骗,编造,买通对方的反对者,刻意制造冲突,抹黑,造谣,甚至战争,金融的,兵器的,无可不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粗略的读完

            粗略的读完这本书,想窥测一下商君书的思想。看评论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把民当作牲畜来对待。崇拜弱民之术。大致看了每一个策论,还是比较实干派,而且自成系统,环环相扣的。总的来说,对当时确实是革命性的纲领。我认为是功大于过,至于后面秦二世灭亡,说秦国律法严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人去黑的。昏君加宦官,国能不亡吗?如果律法那么严酷,为什么秦国又能强大了几代人而没有人真正去说律法严酷,而偏要到陈胜吴广起义才开始喷律法严酷呢?这是我的疑问。个人认为部分严酷偏合理,例如连坐罪,牵连甚广。至于秦二世,估计是徭役比较重,又要盖阿房宫,又要盖秦始皇陵,又要修长城。或许重徭役下带来的严酷律法才是起义的原因。商君书对当今来说,更多的是形成激励制度,让激励制度变得公平公正,让普通人有上升渠道,而不是世袭制,不是靠亲戚裙带关系获得晋升。给平民打开了大门,也给平民以及权贵带上了律法监督的眼睛。这是卓越的贡献。本书内容较少,全是实用性经验主义的东西,没有理论思想的论述,也不是哲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奴隸制度的本源

              種地狂人商鞅及他的理論夺民第五    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国强;富者贫,三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        所以对穷人用刑罚迫使他们参加耕战以增加收入,他们就会富足;对富裕的人用奖赏鼓励他们捐献财物来减少财富,他们就会变穷。治理国家的措施,最重要的是使贫穷的人变富裕,富裕的人变贫穷。贫困的人通过耕作变富裕,国家就会强大;富裕的人捐出财物变贫困.            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剥削穷人的劳动力,富人的财务,使得永远存在贫、富,而从中获利;这利既包括了直接的劳动力,间接的财富,也包括直接的财富和间接的劳动力;            同时,还在这个永久不变的循环中得以保持活力;依据此条,打破阶级固化似乎应该是对国家机器有利益可言的举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时法治,时代意义

                战时法治,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奖励耕战,强调法、信、权,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