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4千字
                       字数
                        2017-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商君书》所谈及的治国原则、策略与方法,与现代管理亦有相通之处。虽然主要着墨于国家事务,面向的读者对象却不限于帝王。书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对于执法官员也是适用的,可厘清管治的内涵,以实现有效管理。阅读《商君书》既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管理思维和整个管理体系在国家政治中的落实。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商君书》导读 以法治国的原则、推行与实践——《商君书》的现代意义
                        
 - 
                          更法第一
                        
 - 
                          垦令第二
                        
 - 
                          农战第三
                        
 - 
                          去强第四
                        
 - 
                          说民第五
                        
 - 
                          算地第六
                        
 - 
                          开塞第七
                        
 - 
                          壹言第八
                        
 - 
                          错法第九
                        
 - 
                          战法第十
                        
 - 
                          立本第十一
                        
 - 
                          兵守第十二
                        
 - 
                          靳令第十三
                        
 - 
                          修权第十四
                        
 - 
                          徕民第十五
                        
 - 
                          刑约第十六
                        
 - 
                          赏刑第十七
                        
 - 
                          画策第十八
                        
 - 
                          境内第十九
                        
 - 
                          弱民第二十
                        
 - 
                          御盗第二十一
                        
 - 
                          外内第二十二
                        
 - 
                          君臣第二十三
                        
 - 
                          禁使第二十四
                        
 - 
                          慎法第二十五
                        
 - 
                          定分第二十六
                        
 - 
                          名句索引
                        
 
 
                        展开全部
                        
         
    观后感
  
 《商君书》中强调,统治者只有掌握民众的姓名,固定他们的居所,才能聚集他所需要的资源,而民众也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田地与住宅。对于君主而言,如何在国家的需求与民众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例如汉朝的汉文帝,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在军事方面的需求让位于民生;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民生则要排在国家军事战略的后面。
              
    这绝对是一本来自地狱最底层的书
  
 这是一本用鲜血浇灌的书让无数人付出生命和痛苦 也让所有读过它信奉它并执行的人的家族后代都为之献祭
              
    商君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68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四)文学 - 经典文学《商君书》(112)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主题开始,选择经典文学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六本是《商君书》,穿越千年,和变法家商鞅对话。《商君书》所谈及的治国原则、策略与方法,与现代管理亦有相通之处。虽然主要着墨于国家事务,面向的读者对象却不限于帝王。书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对于执法官员也是适用的,可厘清管治的内涵,以实现有效管理。阅读《商君书》既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管理思维和整个管理体系在国家政治中的落实。2、精彩内容:商鞅(约前三九五 — 前三三八)属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他曾助秦孝公伐魏有功,秦孝公把商地十五个城邑赐予他,并赐号商君,是以后世又称其为商鞅。《史记》之《秦本纪》及《商君列传》,都记载了商鞅在秦国施行变法的事情。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订定明确的法令,赏善罚恶,强化管治。商鞅曾助秦孝公两次推行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法治制度。商鞅重视农战,即将农业和战争结合,实行全民皆兵。如此一来,耕作既可自给,也保证了军事补给,从而令秦国的对外扩张,节节胜利,在当时颇令人瞩目。商鞅是个原创性很强的思想家。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他认为效法古代不一定能成功。在《更法》、《开塞》等篇章之中,他指出尧、舜、禹治国之法都不一样,可见治国无定法,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必要效法古人,只要找对自己所走的路,国家一样可以治理好。《更法》中阐明了这个意思:“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认为儒家经典和纲常礼教是令国家积弱的主要原因。既然儒家思想不能有效管治国家,那只有确立良好的法制才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如何立法?可以因应时机和观察风俗来确立法规,《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立法也要明白易知,务必令人人都能理解。《定分》说:“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 为什么人人都要懂得法制?人人皆懂,法制便容易推广,更容易为人所共守,知法犯法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农战是重要的国家策略,其实施成功与否,是国家兴亡的主因。所谓农战,是农业与战事的结合。没有战事,人民回到田里从事农务,自给自足;若有战事,就共同对外抗敌,战事完结,论功行赏。农务与战事合一,互为表里。没有农耕作为战争的资本,国家就没有能力征战。所以《农战》说:“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如果不重视农耕,一个国家实在没有什么资本与诸侯各国竞争,因为民众的力量不够。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