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扇窗口

    人得活着,活着就有七情六欲各种感受,幸福的或者不幸的。   幸福或者不幸的感受有时候来自比较,自己买了车心里正开心,看到邻居买了更好的车,不仅原来的开心烟消云散甚至可能还生出来怨恨,不知道怨哪个。   有时候却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不幸。   那个不幸的人,如果那个人不太感觉到自己不幸,且从不幸里趟出来一条路,就让人虽然觉得不幸,也看到了力量,也看到了希望,甚至于可能产生某种共鸣。   好的作品应该有这样的效果,本书算好的作品,一个遭遇不幸的人能心平气和地讨论或者正视自己的现实还能有办法抗争,不免就让人肃然起敬一些,那样的环境都能,我怎么也比等等的句式是可以比较容易想起来的。   做为当事人,除了和自己的不幸抗争,可能还有环境,家庭是最大的环境,有时候抗争是为了自己,有时候也是为了家人,相互依偎是最大的动力,人就得互相支撑,虽然有时候也相互伤害。   上帝关上门往往打开了窗户,因此我们大致猜测书里面那些细腻的感受只能是在一个安静的大脑里才能想出来,如果混进了杂音,思想不会那么细腻柔和,也因此我们大致能想象,那个园子园子,一定是一个很寂静的地方,阳光也很柔和。   除了地坛那些直接的会议和描述,还有儿时的玩伴,那个时候一些活生生的人,具体的人,有的有了出息,有的丢了性命,却清清楚楚地留着那个时代的影子,拿出一支高档香烟的潇洒,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有。  书写了人性,也写了时代,或者,那个时代的人性,不过无论怎么对比,只有内心安静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也是这本书给人(我)最大的感受。   文笔细腻精准到位,比如那个手里拖了一块肥肉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觉的描写,极传神。

      转发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面对生活磨炼的勇气。

      当你对生活有着些许抱怨的时候,不妨打开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吧。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能看到生命的伟大,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且能看到这份生命信念的改变,让作者在经历低谷时能找到出口,并以不同的角度对生命发出思考。文字安静有力令人动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家的德性

        从小以来,我对作家这个职业都是心怀经意的,因为他们博览群书,静静地观察人类,并用锐利的笔锋挖掘人性。直到前些天,行家老师说作家有一个常见职业病。他们在思想上成熟而独立,对公共问题很有见识,然而在私生活里可能是猥琐的、怯懦的小人物。然而这本书,又让我重拾对作家的信心。至少,史铁生是个例外吧,他对于生活和生命的体察,让我尤其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层次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珍视生命的过程与意义

          在假期里,我沉浸于书中,花费了八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作者的文字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每一句话都如同涓涓细流,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享受到了文字的美妙,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力量,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名为《好运设计》的散文,我反复阅读了多遍,深感其哲理趣味。在这篇散文中,史铁生通过虚构的 “好运设计”,深入探讨了人生、命运、过程与目的等哲学议题。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生一切都如愿以偿,是否就真的幸福?史铁生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过程,而不仅仅在于达成某个目的。这一观点与阿德勒的思想相契合,阿德勒也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认为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此外,史铁生在其作品《我与地坛》中也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欣赏过程的美好与精彩,这与阿德勒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观点相呼应。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和个性是由其童年经历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奋斗。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某个具体目标,更是在过程中体验成长、获得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史铁生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其深邃的思考和洞察力,还能得到关于人生、命运和价值的启示。他的作品提醒我,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珍惜并体验每一个瞬间,因为正是这些瞬间构成了生命的精彩与美好。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更在于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成长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在和过去的语文课本

            其实我有点想聊聊自己,聊聊大家的一些共性,在过去学生时代,哪怕写得不错的文章,被按着脑袋做题,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写出来,就会本能排斥文章。但现在步入工作之后,回过头看《我与地坛》,看到了以前没有注意过的视角,并发自内心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可惜当时的我理解不了,只觉得这是一种教学上的折磨。       人都是慢慢长大的,无论我们看过再多的书,听过再多的道理,都没什么用。只有在事中历练本心,经历过一些事情,必须有时间这个 “横变量”,才会在成长这个 “纵轴” 上有所进步,我也是慢慢才知道这件事,人都是慢慢长大的。如果他看似一夜之间长大,也会付出很惨痛的代价,因为他的心智和能力都配不上。       最近看了不少书,我都能从这些病人,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不管是死之将近的无奈,还是对生命的质问,还是与身边朋友亲人的互动。我都有一种熟悉感,让我安心和一丝慰藉,也许好好活着才是一种更好也是更值得的选择吧,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花了 7 小时时间看完。看一会就要停下来缓解下情绪。种一棵合欢树纪念母亲,去天坛想再找找母亲身影…… 一个个人物在史铁生文笔中娓娓道来,不轻不重,不柔不硬敲打着你的内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史铁生,感悟人生

                  本书是史铁生经典散文集,选取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记忆与印象》等史铁生最为经典的散文。书中摘录:“1、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幸福感,对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对了。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这下对了。2、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3、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与地坛》是我与地坛的哲思

                    童年、青年的经历是作者写作的丰富素材,禁锢在轮椅里的身体让心灵一次次被旁人无意刺伤,敏感敏锐的他在地坛这一方天地里承受着一场场如狂风暴雨般的思想洗礼。你看天晴了,你看雨来了,你看花开了,你看妈妈来了,你看我终于笑了,也哭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文字落泪的不多,史铁生算一个

                      从上学起就被安利《我与地坛》,直到今年在朋友家看到这本书,才觉得可以读一读,毕竟看余华老师的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被他们的友谊感动到了。这不,这本书没翻几页就热泪盈眶。文字里看不出悲愤,看不出伤痛,有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的憧憬,对生活的乐观。很爱他写的诗,韵味和力量十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与地坛

                        在地坛中思考生与死。死亡不是一件无须急于求成的事情,它终会降临。看透了生与死,便可以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春天,在于寻找生命的零度,在于寻找地坛的安静。能量与安静,春天与秋天,无论如何,达到内心的丰盈,达到内心的宁静,达到内心的自由。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读恨晚

                          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读到这本书。因为有人说我是书呆子,怕越读越呆,一个没怎么度过书的人怕另一个读了一点点书的人,会成为书呆子,可不可笑。如今想来,真是可笑。幸好,我现在读了,读完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字优美在读之前,史铁生只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读完之后,他的形象变得生动,我已了解他的许多许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着回忆走向未来,印象至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人的总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光来得并不容易

                                  作者所经历的与生命、时间的对话,好像我浅浅的感受到一点:在无法选择的环境里,苦苦挣扎着爬起来,黑暗里一点一点的敲开那扇小窗户,透一点光亮进来。关于内容,值得你用时间去交换。1. 探讨死亡问题。“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后来搞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 合欢树和大槐树,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3…..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喜欢史铁生老师的文字,简洁而深邃。这本书很适合人生低谷期反复看,重拾人生的动力,也有很多人生哲学的思考问题在里面。
                                    下面是一些我比较喜欢的摘抄:


                                    >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这句话在人生低谷之中真的很能给予人以无限的活下去的力量,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蠢,死亡都是公平的,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问题。所以活下去吧,不必急于求成不必畏惧不必彷徨,过好当下,活在当下。
                                    >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儿女的不幸在父母身上会加倍体现,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莫过于有一个灵魂伴侣,有一对负责人的血浓于情的父母。要珍惜父母的爱,给父母最好的回馈就是乐呵呵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因为但凡一点不幸在父母那里都是一座心灵的大山。

                                    > 日后我摇着轮椅特意去看过那块草地,并从那儿张望 7 号窗口,猜想那玻璃后面现在住的谁?上帝打算为他挑选什么前程?当然,上帝用不着征求他的意见。
                                    >
                                    > 他不知道,他还不懂,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错误的错误(比如淘气,是什么错误呢),但这却是不被原谅的
                                    >
                                    上帝的冷酷无情,在史铁生笔下如此决绝。
                                    > 十九年中,我自己也有过爱情的经历了,现在要是有个二十一岁的人问我爱情都是什么?大概我也只能回答:真的,这可能从来就不是能说得清的。无论她是什么,她都很少属于语言,而是全部属于心的。还是那位台湾作家三毛说得对:爱如禅,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那也是在一个童话的结尾处,上帝为我们能够永远地追寻着活下去,而设置的一个残酷却诱人的谜语。
                                    >
                                    爱情真是上帝的一个善意馈赠!说不清,但是很温暖。
                                    > 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 “上帝保佑” 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 —— 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
                                    真正的神,是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物理世界信奉的什么,都是自己内在的精神在给我们引导,所以对自己好点吧。一切都是自己,都是自己。
                                    > 一个少女与一个瘸腿的男青年恋爱。少女偶然说到一只名叫 “点子” 的鸽子,说这名字有点儿让人以为它是个瘸子,男青年听了想起自己,情绪坏了。少女发现了便惊惶地道歉:“我忘了,你能原谅我吗?真的,我忘了。” 于是男青年心底荡起渴望已久的幸福感。不是因为她的道歉,而是因为她忘了,忘了他是个残疾人。
                                    >
                                    好温暖的故事,对一个人爱到极致就是忘了 ta 的所有缺陷与不优雅。大概也是这样,亲密情侣之间会有 “污秽” 的言语,会有 “侮辱” 的外号,会有不过脑的言语。但是你说,爱情多神奇啊~它让说者无意了,听者也无心了。
                                    > 所以我想,“忘我” 未必都是好事,有时竟是生命的衰竭和绝望。不争者的不幸,一方面可怜,一方面可怒。这小戏是个象征:人道主义不仅意味着我们该有人的权利,还意味着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去争取,倘自己先就胆怯,则天上掉大饼的机会微乎其微。
                                    >
                                    自己都争取放弃利益的话,就不寄往能捡漏、天上掉馅饼了!有时候忘我真的不是好事。
                                    > 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
                                    童年无需完美,但是需要沉淀为足够一辈子烂漫的回忆。
                                    > 幸福感不是能一次给够的,一次幸福感能维持多久这不好计算,但日子肯定比它长,比它长的日子却永远要依靠着它。所以你不能失去距离,不能没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时失去了距离便一时没有了路途,一时没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时失去了兴致和活力,那样我们势必要前功尽弃,那道阴影必会不失时机地又用无聊、用乏味、用腻烦和麻木来纠缠你,来恶心你,同时葬送我们的 “好运设计”。当然我们不会答应。所以我们仍要为你设计新的距离,设计不间断的企盼和追求。不过这样你就仍然要有痛苦,一直要有。是的是的,一时没有了痛苦的衬照便一时没有了幸福感。
                                    >
                                    >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
                                    人生中距离与目标必然不可缺失,一旦缺失是无聊与寂寞,是迷惘与抑郁。所以我现在每年给自己与家庭定目标,让自己与家庭共同成长,永远存在一段可以攀爬的距离,让人生永不冷场。我以前的网名就叫 ” 永不冷场的人生 “ 真的很喜欢这个 id 啊!
                                    > 我看出来了 —— 我又走回来了,又走到本文的开头去了。我看出来了,如果我再从头开始设计我必然还是要得到这样一个结尾。我看出来了,我们的设计只能就这样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了,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上帝爱我!—— 我们的设计只剩这一句话了,也许从来就只有这一句话吧。
                                    >
                                    原来让我们自己重新设计理想人生可能还是会走到当前这样的人生。有时候是不是得回想下,自己现在的人生放在曾经过去是不是已经足够完美了!?想想是的,高薪,走进城市,走进大厂,买车买房,这些都是我曾经梦想的啊!不过人有可能得到了便不知足,便以为如果重来我可以更好,但是重新设计后我又得到了一样的结尾。
                                    > 我才知道,渴望活也可以是比不怕死更难能可贵的。
                                    >
                                    一个人究竟得是经历多大的心理落差才能写出这么悲伤的文字。
                                    > 好在几年后我们知道不能再那么干了,我们开始弄懂一些中国的事了。读了些历史也看见了些历史,读了些理论又亲历了些生活,知道再那样干不行。
                                    >
                                    青年人学生总是容易陷入极左思想,历史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大抵是因为看的太少了,眼里容不得一粒沙。
                                    > 二十年前的中国,爱情羞羞答答的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得不犯的错误;尤其一对知识青年,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尚未大有作为,先谈情说爱,至少会被认为革命意志消沉。革命、进步、大有作为,甚至艰苦奋斗,这些概念与爱情几乎是水火不相容的;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独身。那时候,爱情如同一名逃犯,在光明正大的场合无处容身;戏里不许有,书里不许有,歌曲里也不许有。不信你去找,那时的中国的歌曲里绝找不到爱情这个词。以往的歌曲除了《国歌》,外国歌曲除了《国际歌》,一概被指责为 “黄色”。
                                    >
                                    原来爷爷奶奶时代爱情观和现代如此不一样。可是看看他们却能恩爱、互相扶持一辈子,就像现代的一对情侣一样。或许爱情从来没变过,即使擦出火花的时间空间各有不同,但是它都是以这个世界最珍贵的形态存在着。
                                    >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
                                    好美的语言,简洁而深邃。
                                    >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
                                    想想真是,这句话真适合大部分普通人的墓志铭。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你来你走对世界几乎没任何影响,好好享受这过程吧!
                                    >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
                                    精辟!离开故乡后,并没有非常怀念想要回去,因为对我而言,母亲陪在身边,儿时的小伙伴也都不在故乡,于我而言,说到故乡,早已分裂成五湖四海的情愫。
                                    > 阳光里总似潜伏着凄哀,晚风中总似飘荡着它的沉郁,飘荡着姥姥的心惊胆战,母亲的噤若寒蝉,奶奶和父亲的顾左右而言他,二姥姥不知所归的颤抖,乃至幼儿园里那两个老太太的慌张…… 因此,我不敢让它成为一个故事。我怕它一旦成为故事就永远只是一个故事了。
                                    >
                                    不敢写一个故事,就怕他仅仅成为了一个故事。它是那么真实、鲜活而残忍。
                                    > 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索,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声,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到达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 “想念与恐惧” 吧。
                                    >
                                    > 我希望,我把这个梦写出来,我的黑夜从此也有了皈依了
                                    >
                                    > 实在说,那几年我基本上还能吃到八成饱,可母亲和奶奶都饿得浮肿,腿上、手上一按一个坑。那时我还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农村已经饿死了很多人。但我在我家门前见过两兄弟,夏天,他们都穿着棉衣,坐在太阳底下数黄豆。他们已经几天没吃饭了,终于得到一把黄豆便你一个我一个地分,准备回去煮了吃。我还见过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上课时他趴在桌上睡,老师叫他站起来,他一站起来就倒下去。过后才知道,他的父母不会计划,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差不多吃光,剩下的日子顿顿喝米汤。
                                    >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说的目睹的饥荒时代吗?我们现在浪费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爷爷辈们延续生命的一粒水晶。唏嘘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这代人享受太平盛世。
                                    >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
                                    > 暂时,是明确的,而暂时的原因,有必要深藏不露 —— 不告诉别人,也避免告诉自己。但是暂时,只说明时间,不说明品质,在阳光灿烂的那条快乐的路上,在雨雪中的那家影院的门廊下,爱恋,因其暂时而更珍贵。
                                    >
                                    > 然而,终于这一天到来之时,时间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暂时。我独自看那 “编剧” 后面的三个字,早已懂得:有为,与爱情,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但暂时,亦可在心中长久,而写作,却永远不能与爱情无关。
                                    >
                                    永恒固然诱人,但是因为短暂而让人更懂得珍惜。
                                    > 因而在我永远的童年里,那个名叫珊珊的女孩一直都在跳舞。那件雪白的连衣裙已经熨好了,雪白的珊珊所以能够飘转进明亮,飘转进幽暗,飘转进遍地树影或是满天星光…… 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
                                    >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
                                    脑海中有类似的画面,常常想起小时候外婆在旁边慈祥地看着我,而我不耐烦地打游戏,现在多想和她多讲讲话啊!想念外婆。
                                    > 那时的日子好像过得特别饱满、色彩斑斓,仿佛一条充盈的溪水,顾自欢欣地流淌,绝不以为梦想与实际会有什么区别。
                                    >
                                    每个人地小时候,未来充满了无限地可能,你可以成为宇航员,他是科学家,而我则是走遍世界地探险家。长大后,我们再次聚在一起,聊起小时候的梦想,就好像是在说着毫无关系的别人的人生,举杯碰在一起,都是梦想碎落一地的声音。
                                    >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地坛因为史铁生老师而让人神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与生命、时间的对话,令人回味无穷。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笔触,描述了自己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情感。在书中,史铁生不仅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还对时间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公园作为史铁生的精神寄托,承载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地坛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他思考人生意义的场所。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公园的生机与宁静,同时也体会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除了对生命的感悟,史铁生还对时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时间并不是线性的存在,而是与空间交织在一起的无始无终的存在。这种思考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与时间。整本书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读完《我与地坛》,仿佛经历了一场与生命、时间的对话,令人回味无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前到现在,我们都在找一条“史铁生”的路

                                        记不清小学或者初中有没有真的读过这本书,即使有读过也可能完全读不懂,就能做一点小小的阅读理解 30 + 之后再读这本书,经历了同样的失去至亲,同样的迷惘,同样的对过去的怀念,似乎很多描写生动了起来。我们忘了,越往前走,就越容易失去。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需要一份找寻自我之后的坚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坛在我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以他的包容,容纳了一个孤寂的灵魂,然后,用寂静的方式,感化出一位伟大的作家。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