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7-1-7 让孩子玩耍,展开天性
我一个老乡的哥哥,她家的闺女非常调皮。可能平时缺乏陪伴,搞的很没信心,于是和我这个老乡说,干脆生个二胎算了。这个号练废了,重新再练一个。这虽然是一个玩笑,但也透露着一丝忧伤。家长缺乏带娃经验,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得到的课程中,有不少关于养育孩子的内容。一路听下来学了不少,准备教师考试的时候,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是,有时候理解起孩子来,还是有些茫然。这本书梳理了过去到现在的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且给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无论怎样,需要保持一种心态,接受科学的观念,与孩子共同成长。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让家长缓解焦虑的一本书书中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大概的意思就是,家长们不用着急给孩子补课,学习,孩子们可以在日常的玩耍中掌握绝大部分能力。特别是针对各种学前班来说,那里只能知识性的能力,而孩子们在上学之前更需要各种情绪方面和社会交流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在玩耍中才能获得。具体的方法不是很多,主要是积木这个玩具非常好,多鼓励过程,多跟孩子交流,多鼓励思考,不要让孩子背诵你的观点等等。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更主要的功能是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华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他在小时候,他的父亲就给了他非常多的自由空间,明知道他有很强的数学天赋,但是却不着急培养,直到成人之后,才开始教授高难度的知识。一句话,不要拔苗助长。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它的三位作者,是既懂早教,又懂玩耍。第一位作者帕塞克,曾任国际婴儿研究协会主席,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她的研究方向,是早教和游戏性学习。我们熟悉的乐高积木,在研发改进中,就请过帕塞克参与指导。应该说,在益智玩具的问题上,帕塞克是很有发言权的。第二位作者格林科夫,是特拉华大学教授。她专门研究婴幼儿的语言学习,曾经为美国好几个州,开发过针对幼儿的 “寓教于乐” 设施。第三位作者埃耶,是亲子关系专家,出过三本相关专著。这三位作者,本身都做过母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她们是有切身感受的,用的语言也是深入浅出。因此,这本 20 万字的《游戏天性》在出版后,马上拿到了全美最佳心理学图书奖。可以说,三位作者 40 多年的研究成果,都浓缩在了这本书里。这本书虽然标题里有 “游戏” 和 “玩” 这样的字眼,但它讲的,远不只是 “孩子应不应该多玩”。它还从大脑发育的角度,分析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游戏在哪些场景下,可以对这个过程起到助推作用。换句话说,它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早教和益智游戏的作用,而是用靠得住的案例,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玩耍,在哪个阶段做益智游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最大。如果你也是一位家长,相信这本书可以化解你的许多焦虑,让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清醒,更有主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本书也论证了学习同样是孩子的天性,并进而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进行的,从而给出等式:游戏 = 学习本书强烈反对报班这类违背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前让孩子学习超越其年龄的内容,认为这种拔苗助长式的鸡娃方法,不但破坏了孩子的快乐,而且所学内容带来的领先是非常短暂的,并对长期带来厌学之类的负面影响。此外,关于如何利用在游戏中学习这一特点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实操方法。本书作者是心理学家,书中的结论有相关研究的支撑,因而相当有说服力。强烈推荐给学龄前儿童的家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很值得育儿家长们阅读,他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育儿。但现实和理想差的还很远,那真是知易行难。难的其实也不是如何去做,而是书中的育儿方式和当代社会趋势相违背。一边是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一边是给他们报最新的课程,更多的家长很难舍弃后者。家长也想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但一些媒体、商业机构的宣传把家长导向了让孩子过早接触超出他们认知能力的学习。虽然大家都在抱怨,但谁也不敢停下来,家长怕孩子落后,给不了他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家长想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因此孩子要在家长的想象中去成长。这本书把育儿的误区总结为以下 4 个方面。1、越快越好。天才少年受到大家的追捧,人们以孩子吸收知识快为理由让孩子越快学习越好。记得前几年还流行胎教,现在就流行备孕了。2、珍惜每时每刻。几乎是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各种提升课、兴趣班忽略孩子的自然成长所接受的最大程度。3、父母无所不能。这常见于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用大人的视角去俯视孩子的一切行为。4、孩子都是空瓶子,孩子什么都不懂,需要家长去支配,但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成长的规律,孩子也会主动的了解世界,所以不必担心孩子成长途中会 “迷路”。这本书的一个重点还是强调家长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引导孩子往正确方向生长,而不是支配他的成长。简单的说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帮助他,但仍要记得家长是配角,比如孩子搭积木,在搭到高处时帮他们扶一下就足够了,而不是告诉他这样搭最稳固,那样搭最漂亮。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就足够让他们发展基本的社会能力,要和孩子多一些互动,但不是任务式的互动,他们能感受得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各项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应该以结果来评判孩子的成长,学校里的成绩排名,还有市场中的提升班,特色课或者电脑电视上的动画片等等。这类其实都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过程,比如看电影,这让孩子失去了与真人互动。提升班只强调结果,虽然有效,但他限制孩子发散思维的能力,知识维度的单一很难用来处理这个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以结果为导向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动力,一切都是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去成长。其实我们不必担心自由成长的孩子会落后别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的探索这个世界,主动的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从出生眼睛看来看去、手抓来抓去、什么都往嘴里塞。大了一点了解世界的规律,开始遵循一些规则,或者在自己的玩具世界中制定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数学、语言、读写、智力、自我认知、社交,都逐渐自然形成。这一切如何形成呢?那就是随着孩子自然成长获得的。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学习什么课程,而是在玩耍中获得,这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那就是让孩子玩耍,和孩子一起玩耍。书的最后,作者也给家长 4 个建议:1、量力而行。不必让孩子接受认知以外的事物。2、强调过程而非结果。3、培养社会情绪能力,也就是同理心的培养。4、注重情境学习,也就是玩耍。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遍地都是,就如同两个人平时的交谈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