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最后一段路
近期韩国医生的罢工潮,也反映西方制度设计的冰冷的一面。我 35 年前到国外,去洗牙时,惊讶牙医的高收入,因为我出国前在医药系统,很多医生朋友,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国内医生无论是牙医还是其他专业的收入远低于国外的医生,我当时就问国外为何不多培养一些医生?降低成本和等待预约时间,聊起来才明白,一方面是医生协会的行业保护,有高门槛护城河,另一方面整个西方社会除了为选票才会照顾病弱,本质是 “社达 “系统,从国家的角度,对癌症晚期等绝症病人,需要的是减轻苦痛,而不是治愈,本书作者是专业的安宁疗护专家,也就是临终关怀专家,本书是 40 年陪伴死亡的手记,现代社会除了突然事故和心血管突然去世,余下的大部分就是癌症等绝症,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如何应对,将是一段痛苦,无助慌乱和费用昂贵的不堪,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上天安排给我们告别时刻,无论是 1 个月还是半年都应该好好利用,随着死亡的临近,调整希望,从逃避死亡到拥抱每一个日子。放下为未来做计划、为未来担心的顾虑,专心享受当下。感谢,道歉和原谅,嘱托和告别,优雅和安详的离去,需要学习和演练。在中国老子看来,一个完整的生命是闭环的,什么是闭环的呢?老子说的叫周,就是周而复始。就是走一整圈之后,又回复到原点,这叫周而复始。老子理想的人格是你从一个婴儿活成了老翁,变成老翁的过程就是又一次变成婴儿的过程,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子,孔子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死属于生命,如同生也属于生命 」。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05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了解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才能更好的享受每个当下这本书里讲的所有的临终故事一开始读的时候我是有一点点的恐惧感的,谁都惧怕死亡,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感不强没有获得期望的认同感的时候,但是读到一半以后我就释然了,觉得直面死亡或者说认识死亡是有助于我更好的过好每一个当下的,我可以更少的在乎他人的看法和对我的期待,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我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上,我认为在我临终之时我绝对不会因为我满足了某个人对我的所有期许而觉得此生没有虚度,我只会因为我把我活成了我而觉得我这一生过的有意义,读完本书我会更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内心选择,对于世俗的态度和他人的期许靠边站吧,假如你总是摇摆在他人的目光和自己追求选择的两难选择中的话,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也许对你有帮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死属于生命,就如生也属于生命”我很小的时候就思考过 “死亡”,不知道这算不算 “早熟” 的另一种标志。小时候知识少幻想多,对死亡既恐惧又好奇,恐惧死亡本身而好奇死后的世界,还会幻想死后也许就是 “梦一场”。长大后知道很可能并没有死后的世界,一个人将会在世界上彻底消失,确实很恐怖。但随着阅历的丰富,我对死亡又有了新的认识。我很赞同本书作者的观点 ——“死属于生命,就如生也属于生命”。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这很公平,而生的每一天如何度过,决定了我们抵达终点时的心情。“死亡” 虽然不是一个积极的词汇,却可以触发我们积极地思考 “如何生”,与其焦虑死亡,不如享受每一个可以呼吸的当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礼物在 5 月和 6 月接连有亲人和曾经的同事离开的消息。我茫然无措,快到不惑之年的我,纵使强忍悲恸,眼泪和情绪却不受控制的寻找出处。感谢本书,让我对死亡的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逝者深度无意识状态的离开,体面的离开,或许有遗憾、有不舍,但没有痛苦,已经算是这一生的幸事。慢慢阅读书中一个个故事,仿佛是我在寻求一种自我救赎,从不敢面对死亡到如何面对死亡,到自己该如何规划生命还剩下的未知时长。我还想做一些事,或许哪天我会悄悄为自己拟下一份遗嘱。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礼物。我想用这句话作为结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直面死亡,学会告别人生除死无大事。有趣的是很多人的讳疾忌医避谈生死让死亡真正来临之时自身处在一种慌乱无措之中,完全看不到半点镇定与从容的身影,最终可能就在草草了事中宣告结束。《好好告别》让人学习直面死亡,在生命的最终阶段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进行好好告别。作为安宁疗护医生,作者可以说是见过了很多人走向生命终点的过程,故而对此有更多的认识。换句话说,对于我们来说的头等大事可能只是人家工作的日常。1. 养尊处优当生命接近终点,养尊处优不再是一种那么让人讨厌的词语,它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这也正是安宁疗护的目标所在,那就是让人可以更加平静离开,少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普通人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太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在作者看来这确实消极和积极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在医学上积极行动以延长所谓的患者寿命,也不是消极等待死亡的到来。从人文的角度上来说,看似消极的治疗方式背后是对于逝者尊严的尊重和关怀积极服务。安宁疗护追求的安宁重点在于照护和介护,不再是疗愈和疗效。它所关注的不只是作为生理存在的人,更是完整的个人。此举所面对的群体更多是那些在慢病末期与深度衰老的人。显而易见,除了那些因为意外突然死亡的,大多数人在药石无效的情况下都可以考虑这种方式。此举可以让人在相关人士的帮助下更好面对死亡,学会好好告别。《临终困局》作为姑息疗法的从业者为读者揭露了德国医疗体系内的乱象,让读者对于临终的真实场景有所了解。《重启生命》里的中国视角则通过亲人、自身以及志愿者的多角度展现如何更好面对死亡。2. 生命尽头每个人或许对于生命尽头有过自己的想象,但在现代社会下很多人可能是孤身一人在插满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咽下最后一口气的。这也是《临终困局》试图去引起我们重视的现象之一。除了受到传统生死观念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医疗的错误预期以及背后的暴利驱动。说白了,只要插上管子在医疗器械的维护下多活一天就有很多人多赚一天的钱,至于患者本人则几乎没人去考虑。家属或许是出于道德压力和社会谴责主动或被动同意此类做法,殊不知其对病人意味着是更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一些有相关利益的医疗人员,很明显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在诱人利益的驱使下,哪怕只有一小撮人也愿意推进此类行动。这一点可以说世界统一。《伪善的医疗》就告诉我们美国此类情况非常普遍,其他地方也并不例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逝者在痛苦和煎熬中离开世界,留下的巨额医疗账单可能继续折磨着生者。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疗在这种怪异的模式下变成了图财害命。3. 直面死亡但凡提到死亡,哪怕只是想象到相关场景可能都会让很多人陷入恐惧。这种与生俱来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作为个体很多时候难以对抗,以至于被其所掌控,失去了真正的生活。作者借助现实案例告诉我们,与其说是向死亡屈服,倒不如说是积极去生活。愁容满面面对死亡和积极生活走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首先要从观念上开始。在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不再恐惧可以开始了解真正的死亡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在此之外,与身边人讨论死亡并进行相应的安排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书中的故事和案例让我们透过活生生的个体明白其中的艰难。对于宣告坏消息的人,常常会引发人们产生杀死信使的冲动。可是像死亡这样重要的消息迟早要知道,早一点面对可以更好做出准备。对于先开口的那个人,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家属,这都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像是在替死神宣判一个生命的彻底结束。听闻消息之后人们的各种反应更是让现实情况变得复杂多变。4. 调整预期假如生命只有最后一天,人们很可能会进行各种不理智的行为,甚至于近乎疯狂。可要是这个时间逐渐被拉长,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宣判死刑,只是具体执行时间不同罢了。疾病或者其他因素所改变的可能更多是我们对于余下生命的预期。对于那些只顾当下的人,在做出决定之时往往忽视了从整个生命的长度去考虑,可若生命长度变得捉襟见肘情况就有所不同。当我们腰缠万贯之时更容易挥金如土,可当囊中羞涩的时候每一个钢镚可能都要摸上好几遍才舍得撒手。生命也是这样。年轻人的谈论生死可能是认为对于目前的影响不大,对于老年人则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不幸的是,在棺材里的不只是老人,而是死人。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书中提到的场景,或是自己,或是亲朋好友。早一点了解可以少一点遗憾。从目睹陌生人的死亡到见证亲朋好友的离世再到发生在自己身上,距离的一点点拉近会带来不一样的真实感触。我们所学习和掌握的在此过程中一点点丰富,却未必就可以算得上是足够了解,更别提做好准备。5. 做好准备当生命宣告结束,还是可以给世界留下一点告别礼物。有些人的选择是自己的后代,有的则是自己的作品。墓志铭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起了相关的功能。或许就像葬礼上的告别仪式一样,这更多还是给活人看的。毕竟人死如灯灭,一切彻底消失。从生理层面的死亡到社会意义上的死亡再到记忆的彻底消亡,一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最终不过是荒草一堆化为灰烬随风消散。除了像遗嘱这样常见的准备之外,决定给世界留下什么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准备。这大概也是每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思考的,而不是当死亡迫近才会浮现在脑海。做好准备,随机应变。当死亡真正来临之时,我们做了再多的准备可能都是不够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只是多了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超越生命限度,跨越生死的局限,向死而生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哪怕生命最终消逝,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礼物,至于是否能过好每一天并享受其中那恐怕就因人而异。6. 写在最后思考死亡可能会引入不适,可换个角度来讲这其实也是在思考人生。当生命可以长生不老之时怎么过都可以,可在目前技术还未达到的情况下,死亡和衰老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相对有限。短暂易逝的一生里,我们不能任由脑中的想法探索每一条人生道路,最终都需要踏上属于自己的那条不归路。或许在某些时刻,我们会想象自己踏上另一条道路的模样,可就像人生的很多选择是不可逆一样,我们只能学着面朝未来接受过去活在当下。关于死亡的书籍和讨论目前在市面上不少,可真正带给人触动的不多。或许很多人是通过社交网络和新闻热点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可就拿安乐死来说,真正的情况可能更像《安乐死现场》以及《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没有真正经历过,普通人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的。比如提到退休,人们会想到有钱有闲的潇洒人生,可殊不知《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很有可能会不期而至,《老龄化的老虎》里韩国人退休再就业更是变成了一种新常态。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阅读本书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或许在一次次的思考和练习中我们面对死亡会更加从容,在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幸福。想到你我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面对俗世的纷纷扰扰或许会更加释然。一抔黄土埋下了多少英雄人物,笑谈之中古今早已融入时间的长河。作为转瞬即逝的小水滴,或许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不值一提,可正是这些平凡的存在书写了许多一代代流传的传奇故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帮助他人面对死亡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患者离别人世的过程。打开了读者的认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患者及其他们的家属去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不为人知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数次落泪,哪些无可奈何的生死离别使人代入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悲伤、无奈、纠结、痛苦。有年轻的妈妈,不幸得了晚期肺癌,作者的团队成功的突破信念的界限,帮助患者用药获得了生命最后和家人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一些老年的患者,无助痛苦,安宁团队帮助他们回忆美好,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关怀和体恤,帮助他们减轻身体上的痛苦。让他们得以平静的离世。有位年轻的女士让我印象深刻,她很漂亮,但是已得了绝症,可是她的害怕让她忽视疾病,还穿着以前健康时穿的牛仔裤👖,而让自己无法出于放松状态,也无法去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以及去好好处理自己的生活。在笔者及其团队的帮助下,患者们逐步面对现实,勇敢接纳现实,好好的珍惜时间,和家人、世界好好的告别。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读起来让人深思,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新的、深的理解,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死亡这门课。以终为始的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感恩作者和译者,感恩得到,让我有机会和这本好书结缘。珍惜生命,因为我们都有离开的一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必忌讳,与所爱之人敞开心扉谈论死亡吧在中国死亡一直是一个忌讳的话题,谈论死亡好像会召唤死亡的到来似的。然而每个人都逃不过变老逐渐衰弱病痛缠身的阶段。那么为什么不在自己还健康时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呢?有时对于死亡的恐惧超过了死亡本身对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爱之人的伤害。因此我推荐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打开这本书了解一下在人生最后阶段可能面对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落泪,不自觉的想起自己已逝的所爱之人,惋惜自己不曾真正了解他们的所需,珍惜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作出对于他们最好的决定。希望你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避免我曾经历的这些痛苦,将死亡作为一个人生必经阶段来很好的经历和体验,不留遗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死属于生命死属于生命,虽然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却感觉像是给 “死” 正了名!这是凯瑟琳・曼尼克斯所著的《好好告别》里的一句话,“死属于生命,就如生也属于生命。” 曾经面临这样的时刻,我总是尽可能的选择回避和麻痹自己,我甚至不敢用 “死亡” 这个词语,更多的是用 “离开”“走了”。当我读到上面这段话时,我试着正视自己,为什么我敢说 “出生”,却不敢说 “死亡”,为什么生命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喜悦,而死亡却是悲伤的。如果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是我们对死亡有着太多的误解。生命的轮回就像花开花落,落叶归根,就像鲸落万物生,就像日出又日落…… 这就是在大自然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也许我怕的是永别,但当我们和这个世界告别时,当死亡那一刻降临时,谁知道会不会是另一种重逢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