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其实是投资最要紧的一课
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我觉得值得所有的人精读。
说实在话,我们人类对自身了解太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猜我想起的是什么?
我总是想起佛教里面的 “贪嗔痴恨爱恶欲”,所以你要在一个更宽的视野上来看的话,这本书是从现代科学,也就是心理学的角度,对我们人类行动背后的 “贪嗔痴恨爱恶欲” 这些情绪给出了解释。
也告诉我们,这些情绪会在生活中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包括个体的,还有集体的后果。
作为一个心理学者,丹尼尔获得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算是经济学界对坚持了上百年的纯粹理性人假设的一种反思吧。
你看,尤其在牵涉到这种直接利益关系的财富投资行为上,人类的贪、爱、欲望这些东西可能会被放大、被传染。所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其实是投资最要紧的一课,我想也是这本书可以给我们的一个营养。2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自動駕駛與手動駕駛系統的切換本書針對大腦的運作模式提出了三點探討:首先提及人類的雙系統思考模式,系統 1 是直覺系統,運行時無意識,產生快思考。系統 2 是非直覺系統,運行需要主動控制,保持足夠專注,產生慢思考。每一個人的思考都是系統 1 和系統 2 的混合,兩個系統互相合作,通過學習,系統 2 可能向系統 1 轉化。但現實中由於系統 2 的懶惰,系統 1 往往會成為思考和決策的主宰者。其次談了系統 1 在決策中佔據主導地位,會導致什麼樣的偏見和失誤。系統 1 的直覺式快思考,可以導致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等三種偏好,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和稟賦效應等四種效應,引起偏見和失誤,使得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失效,也讓我們的思考和決策面臨風險。最後討論如何避免系統 1 帶來的偏見和失誤,改進我們的思維。需要放慢思考,主動啟動系統 2,對系統 1 的直覺思考結果進行理性檢驗,減少偏見和失誤。啟動懶惰的系統 2,可以通過自我提示,也可以通過外部提示,運用事前驗屍和飲水機閒談的方法,讓系統 2 更好的發揮作用。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在人類的決策行為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地動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品質。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通过了解快慢思考洞察错误不管多少人推荐过《思考,快与慢》,我还是要再隆重推荐一回。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是卡尼曼,他是个心理学家,但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思考,快与慢》挑战了我们的传统观念,它告诉我们,大脑中有快与慢两种系统。系统 1 是快思考,它主要依赖直觉和经验,借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的本能和潜意识。在大部分情况下,快思考很管用,在你犹豫迟疑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直觉,很可能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系统 1 也很容易出错,它不愿意细想,总是固执己见,经常会被一些错觉误导。系统 2 是慢思考,它主要依赖分析和推理。它反应较慢,但善于思考。有时候,我们会盲目地信任系统 1,忽视系统 2,这是一种懒惰而愚蠢的做法。有时候,我们又会盲目地崇拜系统 2,鄙视系统 1,这是一种狂妄而自负的做法。
《思考,快与慢》 有助于让我们洞察自己易于犯错误的地方,有助于我们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这是一本不可多得、所有人都需要认真阅读的好书。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类并非理性的经济人人类并非理性经济人,而是被系统 1 的直觉主导、系统 2 偶尔纠正的 “认知吝啬鬼”,理解这些局限是改善决策与幸福的关键。我们的大脑的两套操作系统卡尼曼用 400 页实验数据,给我做了一次全身扫描。・系统 1:24 小时在线的自动驾驶,省电却常闯红灯。・系统 2:需要血糖与意志力才能启动的理性引擎,一缺电就罢工。我第一次意识到,“我” 并不是统一的主体,而是一场随时可能内讧的董事会。我们天天在犯的七类 “认知病” 1. 锚定效应:第一眼价格就是心理锚,后面的所有砍价只是围着锚打转。2. 可得性偏见:新闻越血腥,越觉得世界越危险。3. 代表性谬误:忽略基础概率,把刻板印象当真相。4. 后见之明:事后诸葛亮,让记忆自我不断篡改剧本。5. 损失厌恶:亏 1000 元的痛 ≈ 赚 2000 元的喜,于是频繁割肉、过早止盈。6. 峰终定律:回忆只保留高潮与结尾,中间漫长的平淡或痛苦被一键删除。7. 过度自信:规划谬误让我们同时低估任务难度与时间长度。可执行的 “一日三问” 1. 早上:今天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先吃顿饱饭再思考 —— 给系统 2 充足血糖。2. 午后:任何 “限时优惠” 强制隔夜,用 24 小时冷却期对抗损失厌恶。3. 夜晚:写 5 行 “验尸报告”—— 今天哪个判断被系统 1 带节奏?把证据留底,防止记忆自我后期剪辑。卡尼曼悲观地指出:操作系统无法重装,补丁终身有效。我因此把目标从 “消灭偏见” 下调为 “尽早察觉偏见”。具体做法:・投资:预设止损位,写在纸上贴屏幕,触发前不盯盘。・沟通:重要谈话录音 10 秒复盘关键词,减少后见之明。・幸福:每日 3 行即时感受,对抗记忆自我对体验的殖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掌控快慢思维系统,提升思维效率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揭示我们大脑中的两种思考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来做出决策。书中介绍了快思考和慢思考,揭示了快思考中的认知偏见和错误,并阐述了慢思考的优势。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和实验,展示了人类思维过程中的种种陷阱和误区,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慢思考,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准确性。具体来说,快思考是依赖直觉、经验和情感的思考方式,它快速、自动且基本不需要努力。然而,快思考也容易导致各种认知偏见和错误,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这些偏见和错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导致不良后果。相比之下,慢思考是一种更为谨慎、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方式。它需要我们主动地搜集和分析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慢思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快思考中的偏见和错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质量。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听取不同意见的重要性,以及认识到自身思考的局限性对个人和团队成长的意义。总的来说,《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快思考中的认知偏见和错误,同时也要善用慢思考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准确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think twice !在给予任何结论之前,先去思考这个结论的条件?是否有意识到条件不足,就先别轻易下结论。相信专家之前,先思考他的技能是不是在规律且可预测的环境当中长期练习而得来的,科技专家?股票专家?。判断之前要加入某些效应的存在因素。如回归效应,好坏都会趋向平均值。小数原则,样本数小的本来就容易出现极值。锚定效应,给予一开始的特定数值过多的重视,而这个数值会影响你的估测值。月晕效应,刻板印象。互相拉锯的两个系统,非理性以及理性 / 原始人及现代有思考的人。在人类有限的注意力当中,他们主要是分配注意力的开关。系统一即是直觉式思考,发生的很快,不需要刻意耗费力气去判断就会自动地发生。系统二则是费力的思考,它发生的比较慢,需要耗费心智能量来克服直觉以及冲动。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思考快与慢的现实意义正好刚看过这本书,个人觉得现实意义还是很大的。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主要讲述人类通过双系统进行决策的基本原理,以及两个系统参与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见和决策错误。要避开思维的陷阱,首先要知道陷阱在哪里?卡尼曼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陷阱在哪里?如何避免。读这本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学会区别经常会出现的重大错误情景,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举几个例子说明吧。一、决策过程中常见的偏见 1、光环效应。喜爱(讨厌)某个人就会 喜爱(讨厌)这个人的全部 —— 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 —— 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由于光环效应,领导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我们就会认为个人无所不能,这就是偏见。如何避免呢?避免光环效应的关键在于消除错误关联。企业高管召开决策会议,自己不能先发言,因为你的发言中存在错误观点,会对其他人的发言造成很大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始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先让与会的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会议很好地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的知识和见解的价值。2、眼见为实。系统 1 的特点在于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哪怕是很少的信息)来构建可信的故事情节,人们往往根据简单的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某个陈述就是事实。例如,经常有人看了一份优质的咨询报告之后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实际上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信息其实很少。重大事情决策,要多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各方面的情况。3、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我们常常会犯以小样本情况代替整体情况的错误。比如,很多邻居都生二胎了,我们会认为全国生二胎的比例很高。实际这种想法是否符合实际要看真正的统计数据。小样本出错的风险可能高达 50%。研究人员认为他们 “对于统计直觉应抱有一些怀疑,只要条件允许,都应采用计算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而不是依靠直觉印象决定”。相信小样本能反映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这一问题就是我们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我们常常觉得对某个人很熟悉也很了解,但事实上,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4、随机事件的因果解释。专家们将很多观察研究都归结到因果的关系的解释上,实际上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书中有个谷歌的例子,后来写谷歌的书总结很多谷歌的成功经验,但实际谷歌成功本身有很大的偶然性,中间差点被 100 万美元卖掉。5、锚定效应。人们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这就是锚定效应。比如买房子,本来这家的房子值 300 万元,卖家要价 500 万元,作为买家的你来还价,很难还到 300 万元的底价。锚定效应的调整往往是不足的。第一次在集市上讨价还价也是这样,先发的锚定效应有着重大的影响。解决办法:面对对方的无理提议,你应该大吵大闹,夺门而出,或者威胁对方说自己也会这样做,让对方明白以这个数字为基准的话,谈判将难以继续。另外一种方法:在商谈中要集中注意力搜寻大脑记忆来抵制锚定效应。激活系统 2 的做法很凑效。6、贝叶斯定理。很多球探在预测某个选手是否会成功时,往往依据的是球员的体质和相貌,实践证明根据统计数据挑选的球员更好。关于贝叶斯定理,有两点我们要铭记在心。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眼见即为事实与联想一致性向结合易使我们相信自己编纂的故事。要做到贝叶斯定理要求:1、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2、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二、过度自信导致的决策错误 1、规划谬误。什么是规划谬误?在为一件事情做规划时,我们往往容易乐观,容易想当然,导致规划与实际严重不符。避免办法: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例如厨房改建和大型铁路项目等);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每英里铁路造价等),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基准预测;3、如果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多少会比同类项目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比例对具体信息的基准预测进行调整。重大项目决策要听取外部专家和咨询公司的意见。2、过度自信与克服方法。“过度自信” 是眼见即为事实的一种表现:在估测质量时,我们依赖大脑呈现的信息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具有逻辑的解释,实际上这种解释往往是与事实不符的。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了解不足必然导致经济行为人承担本可以避免的风险。我们从造成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是:总有一段时间,专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会造成大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而不见。“事前验尸” 是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事前验尸的流程: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时,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 5-10 分钟简短写下注册惨败的缘由。” 事前验尸观点的两大优点: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遏制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二、 体验效用和决策效用的不一致峰终定律:指我们对一件事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根据峰终定律,我们要重视领导安排的重点工作,恋人需要支持的特殊时刻,家人朋友需要帮助的特殊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很难挽回,处理好了,受益终生。因为每个人所关注的应该是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和值得珍藏的时刻,而不是时间的流逝。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丹尼尔 卡尼曼的经典之作,系统一与系统二。📕 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我们发现实验对象往往忽略这些相关的统计数据,而仅仅依赖于相似度来作出判断。于是,我们提出如下观点: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到头疼的硬核书,好书就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每一边都有自己的收获,读不懂的部分看抖音视频解说或者得到听书。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陷阱在哪里?如何避免。问题来了就算知道了陷阱,不亲自跌下去,不疼那会有教训哟。1. 系统 1 快而直觉,系统 2 慢而审慎;懒惰的思考总让偏见悄然主导决策。脑子一热就拍板,事后八成要后悔;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懒思考害人。就像开车时猛踩油门不看路,系统 1(直觉)疯狂加速,系统 2(理性)却在打瞌睡。2. 饥饿时点菜必浪费(当下偏好),过度自信者终为认知偏差买单(规划谬误)。饿着肚子逛超市,回家发现买了一堆零食,着急做决定,十有八九要翻车。决策像血糖水平,肚子越饿,大脑越容易为即时满足开绿灯,无视长期计划。3. 大脑用代表性编织因果幻觉,却在小样本里错认世界的规律。听个故事就以为看透规律,拿三五个例子当真理,人总爱自己骗自己(以偏概全)。听说同事炒股赚了 50 万,立马跟风 all in,结果被套牢。像看到有人中彩票就以为买彩票能致富,把偶然当必然,却忽略千万人亏钱的数据。4. 记忆被峰终定律绑架,人生竟由片刻定义;过程的意义在叙事中被悄然抹去(结局执念)。分手只记得最后吵架,旅行光记得丢行李,人对结局的执念,让过程变透明(记忆欺骗性)。明明旅行中拍了美照吃了大餐,但回家只吐槽酒店毛巾有霉味。大脑像短视频剪辑软件,自动删减过程,只保留高潮片段和结尾暴击。5. 锚定效应操控价值的标尺,损失厌恶筑起决策的牢笼;风险背后是情绪的隐秘战争。第一口价定了心,亏钱比赚钱更揪心,做选择时,情绪比计算嗓门大。锚定效应像心理秤砣,一旦被挂上参考值,后续判断全围着它打转。6. 质疑直觉是智者的起点,多元视角是破解偏见的密钥;清醒始于承认无知。别总信直觉,多听不同看法;越觉得自己全对,离坑越近。直觉像自带滤镜的相机,只拍得到你预设的画面,而真相需要多角度镜头拼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