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个人突围叫冒险,一群人突围叫趋势

    书里有个例子特别扎心:一个程序员每天加班到凌晨,却总被领导批评 “没亮点”。他以为问题是技术不够强,但作者一针见血:“你困在‘工具人’的角色里,只低头敲代码,却忘了抬头看路。” 后来这人开始主动参与项目策划,用技术思维优化流程,半年后成了团队核心。这让我想起电影《大突围》里的那群年轻人 —— 面对敌人的围剿,他们不是蛮干,而是用战术撕开缺口。现实中的突围,何尝不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战略重构?书里最狠的观点是:“你的认知边界,就是你的牢房。” 比如谈到 “努力陷阱”,作者说很多人把 “拼命” 当勋章,却从没想过方向是否值得。就像抱怨机遇不公的人,可能连错题本都没总结过。我身边就有朋友,每天忙到顾不上吃饭,年底晋升名单却总没他。后来他咬牙砍掉三个无关项目,专注打磨一项核心技能,今年竟跳槽涨薪 50%。用书里的话说:“突围需要断舍离,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书中还戳破了一个幻觉:“突围必须单枪匹马”。作者采访了数十位创业者,发现成功者都擅长 “借势”—— 整合资源、搭建人脉、甚至向对手学习。这让我联想到《乌合之众》里的警示:盲目从众会让人失去理性,但聪明的群体协作却能爆发巨大能量。比如书中一个女设计师的故事:她通过行业论坛结识供应链专家,两人合作把小众设计变成爆款。她说:“一个人突围叫冒险,一群人突围叫趋势。” 确实如此。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商业差异,要知道理论边界,避免算错帐

      有启发 8 句话 1. 规模从来就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 2. 固定成本并非一成不变,影响固定成本的主要不是时间,而是产量和设计产能 3. 规模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是缺乏创新的能力 4. 云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铁路、电力没有什么区别 5. 人们逛商店事先往往没有明确的购物目标,逛本身就是享受,逛就是目的 6. 互联网金融归根结底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 7. 坏账是金融的头号杀手,不懂风控就做不了金融 8. 即使边际成本确实为零,免费的 “借光” 也会使蜡烛在世界上绝迹,无论情怀多么高尚,厂商不可能持续地承担零收益的生产重点整理 1. 创新是对现有经济与行业格局的破坏,即 “创造性毁灭” 2. 职业经理人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依照例行规则管理好企业,却不可能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意味着颠覆他们精心维护的现有体系 3. 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也是唯一的职能,成功或失败取决于企业家的直觉和勇气而非职业经理人擅长的计划和执行,用于描述企业家的词语是 “首创性”“权威”“远见”“智慧和意志的巨人”,他们的行为适合用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来解释 4. 德鲁克: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5. 仅有技术创新还不足以改变生产方式,市场规模才是变革的决定性推手 6. 我们将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网络分为两类:运输网和通信网 7. 网络的第三层效益是孕育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铁路网之于百货商店,互联网之于电商、社交,都是这样的例子 8. 规模从来就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 9. 互联网触达亿万人的能力并非只靠幸运,它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空间,将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0. 规模效益取决于成本结构。企业的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好 11. 资本密集的钢铁、水泥、重型机械、重化工、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大型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只有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足以分摊固定成本,实现盈亏平衡,产量一旦超过盈亏平衡点,大企业的利润迅速增加 12. 固定成本并非一成不变,经济学教科书经常有这样的表述:固定成本短期不变,长期可变。这个表述不是很准确,影响固定成本的主要不是时间,而是产量和设计产能 13. 完整的经济学表达应该是:如果忽略固定成本,社会最优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是企业不可能忽略固定成本,其产品价格必须覆盖固定成本,否则无法回收厂房、设备的投资,互联网公司无法回收网站建设的投资 14. 如果不能差异化,公司的实力再强也难以动摇先发者的优势 15. 规模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是缺乏创新的能力 16. 互联网公司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而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客户规模 17. 实际上,互联网在虚拟空间中的规模效应不可能无穷大,因为它的固定成本也是阶梯上升的。更重要的是,只要涉及线下操作(例如零售电商),虚拟空间中的规模效应就必然受制于物理空间 18. 阻止大企业规模效应无限延伸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差异化竞争,哪怕差别不大,后来者或弱小者都能够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19. 在互联网投资圈里,基金经理们经常谈论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数的增长,其实最终决定价值的是用户的互动方式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 20. 只关注活跃用户数而忽视商业模式,创业公司往往 “赔本赚吆喝”。不计成本和收益,一味追求用户数的增长,场面上热热闹闹,公司亏损却越来越大,不得不依靠一轮又一轮的外部融资维持生存,输血一旦中断,公司便只有关门大吉.21. 定义双边市场效应为:不同类型用户之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 22. 投资互联网概念的另一个风险是企业可能不具备任何梅特卡夫效应,甚至连双边市场效应都没有 23. 云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铁路、电力没有什么区别 24. 互联网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是从零售开始的 25. 零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交付。消费者来到传统的实体门店,自己提货回家。电商虽然节省了门店租金和人员的费用,但它有额外的 “最后一公里” 成本 26. 体验是多维度的,就便捷性而言当然是电商好,但物理体验如蔬菜和水产品的新鲜度、衣料质地的手感,只有在实体店才能得到,更不要说家具、电器的使用体验和场景体验了 27. 超市用主营的生鲜产品做流量,出租店面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线下超市多年的经营模式,和 “互联网思维” 没有太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电商没有实体店,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赢利点 28. 尽管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长尾电商就是一个社会净值小于零的商业模式 29. 借鉴他人的经验固然必要,但照抄照搬可能使公司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30. 实体店仍是不可替代的。科技只能提供购物体验,有助于增加线上购买,降低令电商头疼的退货率,却无法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心理体验、亲情体验和社会体验 31. 人们逛商店事先往往没有明确的购物目标,逛本身就是享受,逛就是目的 32. 国内中小型零售商技术落后,效率低,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受到电商的强烈冲击,不少零售商在亏损的边缘挣扎,零售业的重组与整合势在必行 33. 亚马逊从卖电子书开始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大云服务商,并不是创始人贝佐斯的高瞻远瞩,并未经过精密周到的计划,云计算的产生充满了偶然,与其说是深思熟虑,不如说是走一步看一步,无意间摸索到了云 34. 中国的店商或电商想做云平台的话,就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利益冲突,即当公司的自营零售和平台上第三方商家的零售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35. 预期零售业未来的格局是多业态并存,线上线下彼此渗透与融合,而非赢者通吃的一家独大 36. 互联网金融归根结底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 37. 不少 P2P 公司的创始人和他们的投资人没有金融业的经验,秉持 “互联网思维”,一味追求客户数和平台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从一开始就违反了金融业 “风控第一” 的原则 38. 在今天的信用环境中,纯线上的 P2P 模式不能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失败的命运在诞生的那一天就已注定 39. 创新遭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吸取教训,一再重蹈覆辙 40. 平台出售的产品表面上是贷款,本质上是信用风险评级,而风险评级的供应商只有平台自己一家 41. 出借人看的是平台的信誉,与平台而不是借款人互动;借款人眼中也只有平台,而没有出借人 42. 金融的生命线是风险控制而不是规模或者增长速度,这是由金融的性质决定的。与一般制造业或服务业不同,金融的特点是高杠杆基础上的薄利多销,这一性质不会因互联网的使用而改变 43. 坏账是金融的头号杀手,不懂风控就做不了金融 44. 风险控制之难,难在信息不对称,资金的供应者(出借人)不了解资金使用者(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违约风险 45.P2P 公司如果只是对接借款人和出借人,它仅创造了中介价值,而没有创造风控价值 46. 做规模,只能增加交易佣金;做风控,才能赚取息差。混淆这两种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逻辑上自相矛盾,市场实践也证明两者不可兼得。追求规模必然降低标准,放松风控,否则规模上不去;加强风控则意味着精挑细选,必然限制了规模 47. 估算还款能力的最好方法是预测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预测的现金流肯定不准确,传统商业银行再加一层保险,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或者担保 48. 无抵押贷款的风险高,P2P 公司通常会收取两位数的高利率,用高收益对冲高风险,它们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就是计算两率(利率和违约率),看似合理,实际上没有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 — 信息不对称 49. 纯线上金融之难,难在缺乏数据,难在交易和社交数据 “含金量” 不高,必须同时使用线下数据,才能把握好借款人的风险 50.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中,单纯依靠线上数据无法做出准确的信用评级 51. 事实证明,小微金融大有可为,关键要有正确的思路 52. 服务小微企业必须依靠分散的、多样化的和本地化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面向社区和当地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和当地的社会网络,降低信息成本、风控成本和违约惩罚机制的成本,终极目标是降低利率,让金融服务触达尽可能多的基层经济细胞。53. 互联网金融没有梅特卡夫效应,即使有双边市场效应也相当微弱 54.“先低价占领市场,形成垄断后再提价赚钱。” 这话逻辑上自相矛盾,实战中也得不到验证 55. 以补贴做规模,说穿了是企业竞争的失败,不能在技术和服务上超越对手,转到资金市场上一决雌雄 56. 规模没有给这些大公司带来安全保障,反而有可能让它们陶醉在天下无敌的幻景中,忘记了护卫平台的首要任务 — 为客户创造价值 57. 造就平台的是进入壁垒而不是规模。虽然壁垒在很多情况下和平台的第二性质客户价值相重叠,但客户价值未必足以为企业构筑壁垒,而壁垒对客户一定是有价值的 58. 烧钱打造生态圈、补贴培养消费习惯、先垄断再提价,这些媒体津津乐道的策略无一与壁垒相关,无一指向价值创造,非但不是通向成功的秘籍宝典,反倒可能是泥潭,令企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59. 平台必须赢利,说明平台的价值大于创造价值所支付的成本。规模并不自然产生利润,有时用户数量减少,赢利能力反而大幅提升 60. 吸引消费者的是手机的性能、外观、使用的方便,而不是补贴或者低价。补贴虽然对消费者有价值,但这种营销手法太容易被模仿,因而不构成进入壁垒 61. 得技术者得天下,生态圈再大,终究属于核心技术的创造者 62. 互联网时代崇尚轻资产,其实资产轻重不能作为判别公司效率的指标,资产回报率才是关键 63. 国内的各种 “共享”,大都借题发挥,意在制造资本市场上的热潮 64.“黑客文化”(hacker culture):黑客们乐于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技术能力,以巧妙和新奇的突破为荣,享受完成他人无法完成之事的过程。黑客文化推崇共享、开放、协作,相信所有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人可以在电脑上创造艺术和美 65. 开源共享不会成为软件行业的主流模式,而是会和专有营利形成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66.“共享经济” 的理论基础是零边际成本,遗憾的是,这一命题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即使边际成本确实为零,免费的 “借光” 也会使蜡烛在世界上绝迹,无论情怀多么高尚,厂商不可能持续地承担零收益的生产 67. 数据库就像陈年佳酿,积累的时间越久越有价值,大数据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特征,虽然递增的原因和消费互联网的梅特卡夫效应大不相同 68. 工业互联网基本没有梅特卡夫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也无法和消费互联网相比,它的行业和企业属性非常强,成功的必要前提是具备专门的细分领域知识 69. 管理层级减少,管理职能简化,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大大提高 70. 频繁和密切接触客户的基层单位可以在平台上尽快获得资源和组织生产,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快速反应对创新经济尤为重要,企业需要敏感地捕捉市场机会,设计和试制新产品,与潜在的客户反复沟通,调整修改 71. 在技术支持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追逐潮流,推行 “扁平化” 或 “无边界组织”,有可能打乱现有体系的运行,人为造成失控的局面,实际效果恐怕还不如科层组织 72. 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有效地增加了管理半径,使企业有可能减少管理层级,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 73. 市场是复杂的,演绎逻辑的推理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答案,基于简单规则的决策虽然谈不上 “最优”,却是可行的且经常产生不错的效果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于困境中寻出路,在创新中求突围 —— 读《向上突围》有感 初读《向上突围》,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本・拉马林加姆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 33 个鲜活的创新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在失序的困境与危机中,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把危机变为创新的契机。 书中的案例涉及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们无一不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困境并非绝境。无论是个人在职业发展中遭遇瓶颈,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生死存亡,又或是社会在突发危机下陷入混乱,创新永远是打破困局的关键钥匙。 这些创新者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围,在于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危机中发现潜在的机遇。他们不被传统思维所束缚,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例如书中某企业在行业寒冬中,没有盲目跟风降价促销,而是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创新,成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种创新思维的背后,是对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 同时,这些案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多维度的变革。一个小小的创意,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局面;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或许就能带来巨大的转机。而这,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勇于挑战自我。 回归到我们自身的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当我们面对这些困境时,是选择抱怨和逃避,还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决定了我们能否实现向上的突围。《向上突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让我们明白,困境是成长的阶梯,危机是创新的催化剂。只要我们拥有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鼓舞,也充满了力量。它激励着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何种挑战,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去实践,努力在困境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向上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上突围》:在车联网安全的荆棘丛中,重构创新与韧性的生存法则 —— 一位车联网安全从业者的跨界启示录 引言:当安全威胁成为常态,突围者如何 “驯服” 危机? 在车联网安全领域,每一天都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数据泄露、网络攻击、合规压力、技术迭代…… 这些 “压力源” 既可能让从业者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也可能成为催化创新的燃料。英国危机管理专家本・拉马林加姆的《向上突围》一书,恰恰为这场战役提供了颠覆性的思维框架。书中提出的 “心态重置 - 创意破局 - 目标锚定” 三元引擎,与车联网安全从业者的日常实践形成了奇妙共鸣 —— 无论是应对自动驾驶数据合规的 “高压线”,还是化解突发的 0day 漏洞危机,突围者的底层逻辑竟如此相似。 一、心态重置:从 “安全合规的守门人” 到 “韧性架构师” 书中强调,将压力视为 “挑战” 而非 “威胁” 是突围的第一步。在车联网安全领域,这一认知重构尤为关键。例如,面对《智能汽车时空数据处理安全技术基本要求》等强制标准的出台,传统思维可能将其视为束缚,但突围者会将其转化为 “创新指南”—— 正如书中 “匠人” 人格的实践:在限制中雕琢解决方案。 > 案例映射:某车企在数据跨境传输合规压力下,并未简单切割业务,而是借势构建了分布式边缘计算架构,既满足监管要求,又提升了本地化响应速度。这正印证了书中 “将压力转化为认知燃料” 的理念。 二、创意破局:在 “不可能三角” 中撕开裂缝 车联网安全的经典难题是平衡安全性、用户体验与成本效率的 “不可能三角”。拉马林加姆提出的 “非常规路径” 思维,为破局提供了方法论。例如,书中 “整合者” 角色强调跨界连接,而车联网安全的实践者早已将此融入血脉 —— 从拆解智能座舱硬件提取固件,到联合 5G、区块链技术重构防御体系,本质上都是 “连接跨界智慧,书写网络智能图谱”。 > 启示录:当某车企遭遇勒索软件攻击时,团队并未仅依赖传统防火墙升级,而是借鉴航空领域的 “应急协作范式”,通过模拟攻击训练全员响应能力,最终将危机转化为组织韧性升级的契机。 三、目标锚定:在价值观的灯塔下重构战场规则 书中 “目标感” 章节直指突围者的终极命题:当技术细节淹没方向时,如何坚守初心?在车联网安全领域,这意味着超越 “合规检查清单”,回归 “守护人类移动自由” 的本质使命。例如,福特中国的信息安全团队不仅关注漏洞修复,更通过用户隐私画像动态脱敏技术,在数据利用与保护间找到平衡点 —— 这正是 “基于共同信任实现最终目标” 的鲜活演绎。 > 行业镜鉴:头部企业正将安全目标从 “规避风险” 升级为 “创造信任资产”。某造车新势力公开其安全漏洞赏金计划,甚至将白帽子黑客纳入生态伙伴,这暗合书中 “挑战者:不断寻找更好办法” 的人格特质。 四、六种突围人格:车联网安全战场的角色图谱 1. 挑战者:如突破传统 SOC 架构,将 AI 威胁狩猎嵌入车端芯片的极客; 2. 匠人:在代码审计中雕琢出 “零信任通信协议” 的工程师; 3. 整合者:融合 ISO 21434 与 GDPR 的合规架构设计师; 4. 连接者:搭建车企 - 白帽 - 监管机构协同平台的生态构建者; 5. 确证者:在自动驾驶算法训练中坚守数据伦理的 “守夜人”; 6. 指挥者:统筹云端 - 车端 - 路端安全体系的 “交响乐指挥家”。 结语:突围者的宿命 —— 在破碎处重建星辰 重读《向上突围》,恍然惊觉:车联网安全的本质不是筑墙,而是培养 “在漏洞中舞蹈” 的能力。当黑客的矛愈发锋利时,我们的盾不应仅是更厚的金属,而是像书中 “反脆弱心智” 所言的动态生态 —— 既能承受攻击的震荡,又能借势进化。或许正如拉马林加姆所言:“危机扩展了可能性的界限”,而真正的突围者,终将在压力的灰烬中,点亮下一代智能出行的火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