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初次邂逅《读者》,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店的一隅,我无意间在书架上瞥见了它。那简洁而韵味十足的封面,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轻轻翻开书页,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宛如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有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小品,还有令人沉醉的优美散文。《读者》犹如一位沉静而睿智的老友,默默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回想起《读者》最初的办刊宗旨 ——“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这恰是好文章的标杆,也是其给予读者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尽管属于杂志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但知识永远青春不老。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蔡氏效应与暂时拥有许多人对初恋念念不忘,这其实是一种 “蔡氏效应”。发现这个效应的人是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意思是说,相对于已经完成的事,无论结局如何,人们都会对未完成的事印象更加深刻。人的记忆天生就对未完成的事更敏感。所以人们对初恋也是一样的,两个人第一次谈恋爱就能白头偕老的概率太低了。大多数人的初恋是未完成的、不成功的,所以才会被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其实,“得到” 说到底很可能只是一种 “暂时拥有”。徐悲鸿是画家,也是收藏家,他收藏的名家书画有 1200 余幅,其中不乏《八十七神仙卷》《朱云折槛图》等国宝级珍品。徐悲鸿有一枚印章,刻有 “暂属悲鸿” 四字。他叮嘱家人,这些藏品自己只是暂时保管,一旦时机成熟,就捐献给国家。徐悲鸿去世当天,他的妻子廖静文就将全部藏品无偿捐给国家。亚里士多德说,羡慕是别人的好运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在当下,有些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是自己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环境与他人等参照物 —— 别人得到的你没得到,却不去想一想,你得到的别人也未必拥有。《吕氏春秋》中说:“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 这就是 “这山望着那山高” 的出处。其实,在别的山头上的人同样会望着你所在的这座山头,也会心心念念地想爬上这座山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