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精彩的人生

    溥仪的人生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精彩,最丰富多彩,经历最广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个人只能影响某个历史事件,决定不了历史进程。放到整个历史背景,溥仪写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下那个角色的一个处境和状态。听到溥仪用膳、溥杰把紫禁城的国宝偷出宫等等那些封建帝制下的奢靡状况,又震惊又心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引言读这本书是因为去了一趟伪满皇宫,看到了溥仪的那段傀儡历史引发了好奇,于是在返程的路上就读起来了。通过这本书,让我对溥仪的一生和那段纷繁曲折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慨之于也收获了两点启示:1. 身边聚集着什么样的人很重要。溥仪的出身自己没有办法选择,在被冯玉祥赶出皇宫之前的命运是注定的,他自己无法左右。但在出宫之后就站在了三岔路口上,在做一个拥有大量财宝的富绅、复号还宫重回紫禁城和复辟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复辟这条路。我觉得这种选择的原因一来是年龄太小,1924 年被赶出皇宫的时候他才 18 岁,阅历太少了,辨别是非能力不足。二来是身边的遗老和王公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煽动他。这些人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给溥仪灌输对他们有利的意见,比如为了自己的尊号和俸禄等,使他被蒙蔽迷惑,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在惊恐、焦虑和压抑当中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带来了诸多悲剧。当时的政治时局可谓波云诡谲复杂多变,时而也能看到复辟的可能性,便使他产生了幻想。叠加罗振玉和郑孝胥这两个幕僚拿了日本人的好处替日本人对他复辟和报仇的想法进一步蛊惑强化,才让他一步步陷入了日本人的圈套。总的来讲,溥仪是被虚荣心和幻欲吞噬了,而这主要来自周围人的吹捧、煽动和蛊惑,他的经历再次验证了身边聚集着什么样的人、与什么样的人为伍、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的重要性。2. 做人不能吃里扒外,否则得不到任何一方的信任。郑孝胥和罗振玉是溥仪身边的两个重要幕僚,同时他们也帮着日本人影响溥仪,但他们最终也没能得到好结果。在溥仪到达长春彻底被日本人掌控之后,罗振玉就被赶回北京了,不得不重操旧业经营他的墨缘堂(小文玩铺),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大过蟒袍补褂三跪九叩之瘾,以及看到利润千万倍于墨缘堂的 "奇货"。郑孝胥更惨,他发了一次对日本人不满的牢骚,被一脚踢开回家赋闲,连存在银行里的钱也取不出来,想迁离长春也不准许,在宪兵队的监视下,只能在家里写写字,作作诗,三年后暴死于长春。他儿子早他三年暴卒。溥仪在书里的原话:据传他们父子均死于日本人的暗害。这两个人的结局表明,做人不能吃里扒外,否则得不到任何一方的信任。虽然他们帮日本人做事,但日本人也同样提防他们,今天能够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主子,明天就能为了更大的利益背叛日本人,这种有品质问题的人,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就会良弓藏走狗烹。结语溥仪这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辈子就没离开过‘高墙’"。小时候在皇宫里困着,青年时被日本人看着,中年时在监狱里关着,晚年才得到自由。之所以有这样的悲剧人生,多半是被他的虚荣心和幻欲吞噬所致。落到日本人手里之后,虽身为满洲国元首,但是每天却过着惊恐不安的生活,迟眠晏起,茶饭不香,烦躁易怒,长期药物依赖,整天都被死亡担忧笼罩着。并且每天无数次给自己卜卦算命问凶吉,不敢吃肉不敢杀生,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祷告念佛诵经持咒,就连走路遇到一块翘起来的砖头都要斟酌一下是走左边吉还是右边凶,惶恐程度可见一斑。其间不禁追悔当初还不如去过舒适的寓公生活了,但这已经毫无意义了。最后总结下来,我们要警惕虚荣和幻欲对人心的侵蚀,重视独立思考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选择,活出自由快乐的人生。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深感自身认知肤浅,阅历有限,所言难免有偏颇、浅薄和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完善视角,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2024-7-7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本书了解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大半生,溥仪的前半生经历了风雨变换的 20 世纪初的中国,通过他的视角也窥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之路,了解社会剧烈变化下不同人的选择和变化。溥仪从孩童到青年到中年,成长路程中经历不同人的教导和引导,从一个高墙内走到另一个高墙内,也实在有其可悲之处。通过他被捕后十多年的经历,也得以窥见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生活一撇,原来皇帝或许连穿衣服都不会,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当皇帝跌落凡尘,或许生活的不如个平头百姓。世上人人皆有各自的酸甜苦乐。最后,从结果看,马后炮的视角,做人还是要穿透环境,剥开眼前的迷雾,穿过周边人和环境所塑造的信息茧房,力求更客观真实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要一直生活中鼓皮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溥仪!再见!

            读书的某个意义可能就是让我们学着少去批判,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想如果我是溥仪,我会做什么选择呢?登基不是我能选的,复辟?建立伪满国?把每一个人(包括我的妻子)都当成奴隶和物品?卖国求荣?也许,我会。也许,我不会。我不知道。曾看过《我的前半生》这部电影,和我看电影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我的手机显示是 2025 年 4 月 2 日,我的心被尘封在 2024 年 10 月 6 日。当然,也许我是自由了,我也努力快乐了,只是阵痛还在。溥仪,再见!仿佛活了一次你那精彩的、动荡的、离奇的一生,曾留下眼泪,曾开怀大笑,曾生气的咬牙切齿。我要谢谢你,让我躲在你的前半生里,寻找光亮。溥仪,再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