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昆德拉的小说自白
自称并不擅长理论的米兰・昆德拉,出了一本文学理论小册《小说的艺术》。在这本书中米兰・昆德拉在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思考的总结,对小说历史有独到见解之处,通过小说的历史,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探讨对 “小说究竟是什么” 并作出了新的阐释。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读起来还是挺费劲的。昆德拉作为一位小说大师对小说这门文学样式的体悟、认识,我觉得它对我的启示,并不亚于一部小说学巨著。昆德拉十分看重小说的认识价值,他认为小说的实质并不是 “翻译成小说语言的流行读物”,而是 “对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探究”,他认为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当 “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也就是哲学家们说的 “对存在的遗忘”。而小说恰恰填补了这块空白,甚至在哲学家们讨论 “存在与时间” 的时候,伟大的作家们(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卡夫卡),他们都已经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作出了回应。昆德拉认为小说即认识。“小说家是一位发现者”,而 “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 类似的观点,在《小说的艺术》这本薄薄的书中多次被重复、被强调。昆德拉认为,小说的鼻祖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他的小说在理性世界尚显模糊和不确定时,发现和创造了存在的独特价值,这个存在就是与污浊堕落世界战斗的堂・吉诃德。发现和认识,这是昆德拉在谈及小说家和小说艺术时所使用的核心字眼。小说必须有所发现,小说必须具有认识功能,小说必须具有认识价值,我感觉这就是昆德拉对小说的理解。小说最高的意义不是讲故事或讲历史,而在于揭示与众不同的存在。
1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说是怎么炼成的伟大的作品必定是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的鞭挞锤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的或讽刺的作品往往更容易流传下来。本书作者认为,小说就是关于讽刺的艺术:它的 “真理” 是隐藏起来、不说出来的,而且不可以说出来的。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必定是上乘佳作。毕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是何等的境界哈!面对愚蠢,讽刺是非常有力的武器,鲁迅就是一面伟大的旗帜。但是文明越发展,愚昧必定褪去吗?我看未必。诚如作者在书中写到的 “在福楼拜关于愚蠢的思想中,最让人震惊、最令人愕然的是:愚蠢面对科学、技术、进步、现代性并不遁去,相反,它水涨船高地随着进步一起进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内涵很丰富,到很难读懂!仅仅七万字的小书却信息量巨大,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和基础准备才能看得下去,如果对塞万提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狄德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昆德拉本人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建设暂且放下此书,过些年再来。书中被多次提到并推崇的布洛赫的《梦游人》直到 2020 年才有了中译本,可惜我还没有能一睹全貌。借用昆德拉先生对陀翁的评价:只有作为小说家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知道如何在他的人物中创造出特别丰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智力世界。悲剧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伟大的美妙幻景的时候,也为我们带来一种安慰。而喜剧更残酷:它粗暴地向我们揭示一切的无意义。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而且,此刻上帝还在发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小说是什么七篇关于小说是什么的讲演集,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能够用语言,文字构建虚拟的共同想象,小说就是作家头脑中构建的生活社会场景,小说用文字构建比语言表述更复杂的场景,表现生活的多样性,作者的小说有表现意识流和哲学的思考,但同时作者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作者是感叹人类的善忘和被轻易洗脑。因为不能读原文,看翻译的作品感到感受不到精髓,跨民族语言容易传颂的还是人物故事。中国传统因文字本身的精简,小说大多集中在人物的故事性上,容易传扬。近代白话文语言结构越来越西化,小说的形式也更多样。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说的艺术这本书非常有助于理解昆德拉的小说!摘录: 1️⃣诗人没有创造出诗诗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 —— 扬・斯卡采尔 2️⃣小说中有两种形式原型:一、将异质的元素统一在建立于数字七之上的建筑中的复调结构;二、滑稽剧式的、同质的、戏剧化的、让人感到不合情理的结构。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支柱:重、轻、灵魂、身体、伟大的进军、粪便、媚俗、怜悯、眩晕、力量、软弱。4️⃣我的办法不是将 “梦幻与现实交融”,而是采用一种复调式的对比。“梦幻” 叙述只是对位法的几条线之一。5️⃣媚俗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6️⃣小说有一种非凡的融合能力:诗歌与哲学都无法融合小说,小说则既能融合诗歌,又能融合哲学,而且毫不丧失它特有的本性(只要想想拉伯雷和塞万提斯就可以了),这正是因为小说有包容其他种类、吸收哲学与科学知识的倾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米兰·昆德拉教会我这样读小说初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它就像突然闯进你客厅的哲学老友。劈头盖脸就甩来一堆灵魂拷问:小说到底算个啥。读小说能当饭吃吗。我们干嘛非得读这玩意儿?以前要有人这么问我,我肯定拍胸脯说:“我爱读小说啊!小说就是故事嘛!” 可昆德拉却不按套路出牌。他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说骑士大战风车那场面根本不是搞笑,而是人类第一次在小说里直面世界的荒诞。我突然觉得自己过去读小说就像在网红店打卡,光顾着拍到此一游的照片,压根没尝出味道。书里最戳中我的,是他说小说家既不是历史课代表,也不是算命先生,而是存在的侦探。这话可太酷了。前阵子读《安娜・卡列尼娜》,光顾着看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狗血爱情。现在才咂摸出味儿来,安娜冲下火车站台那一刻,哪是什么恋爱脑发作啊?那是所有被困在世俗规则里的人的终极反抗。用昆德拉的话说,这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结果就是我又被他种草了这本书。让我上头的是他和各路文豪的隔空对谈。聊卡夫卡时他说,《审判》里那个莫名其妙被定罪的人,像极了咱们现代牛马。明明活得规规矩矩,却总觉得自己在某个看不见的法庭上被审判。这话让我后脊梁发凉,又被种草了《变形记》。发现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担心上班迟到的心理描写。简直和我周一早上的心态一模一样。当然我没变成甲壳虫,谢天谢地。仔细想想,读小说这事儿真的不能太较真。就像昆德拉说的,小说存在的意义就是它说不清道不明。我们读《包法利夫人》时嘲笑她恋爱脑,转头却在深夜刷前任朋友圈。看堂吉诃德举着长矛冲向风车觉得他傻,第二天却在会议室为 PPT 上一行字和同事争得面红耳赤。小说哪是什么虚构故事啊,根本就是照妖镜,照出我们自己都懒得面对的拧巴人生。合上书,我瘫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发呆。突然觉得昆德拉就像个文字魔术师。把读小说这么件日常小事,变成了一场自己和自己较劲的行为艺术。现在谁要再问我读小说有什么用,我大概会学他耸耸肩:谁知道呢?也许就为了在某个失眠的夜里,发现自己不是唯一在荒诞世界里找不着北的傻瓜吧。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提到的存在主义。我们可以从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看到,“存在” 是其不厌其烦谈论的话题,建立在 “存在” 上的小说观,是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基础。而存在这个形而上 的终极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昆德拉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昆 德拉不是从存在的本体论,而是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 思考存在的。在他看来,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如果一个小说家,不能揭示人类存在的现实,那么他是不堪的至少是不深刻的。小说的 写作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对存在的深思。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 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 “人类可能性的领域,使人可能成 为的一切,使人可能做的一切”。对于现实世界,米兰昆德拉基本上 持一种悲观态度,他认为生活就是一个陷阱,人们未经请求就被生下 来,封闭在从未选择的躯壳里,直至老死,一体化的世界则杜绝了人 们逃遁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创作观,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个 为了解释存在而存在的 “实验性编码”,小说的情节,场景,论述,均是围绕 “存在” 这一主题展开,所有的文字,只是在小说家指挥棒 下作出的对主题词演奏的音符,使昆德拉的小说始终以一种严肃而又 戏谑的面貌出现,构成了其小说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小说的智慧,与专制的世界所截然相反的,就是充满相对性和模糊性的小说世界。而最后第七篇得演讲则总结了艺术的三大敌 人是:媚俗、对既成思考的不思考、以及不快活的人,并认为欧洲文化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对个人的尊重,对个人的特殊思想的尊重,对个人享有的私生活不被侵犯的权利的尊重,鼓励思想游荡在温和与闲在的自由中。这也正是昆德拉小说的魅力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说独特发现的存在——《小说的艺术》阅读笔记▪️米兰・昆德拉在前言讲到,这本书是他对小说的看法。所以写这篇阅读笔记的主标题是 "一语双关",既是说作者对小说的独特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小说。也是说小说发现的存在,是独特的,是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所以小说的价值仍不可替代。▪️小说到底是什么▪️作者从现代小说的独特之处、艺术结构、地缘等诸多方面,讲他作为一个实践者(小说家),他认为的小说到底是什么。. 他说小说是上帝笑声的回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人的思考永远也不会穷尽一切因果。小说总是在告诉人们,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人的真实的样子,也永远不是他自己想象的样子。因为真相的背面还是真相。. 小说是有诗性的艺术,是幽默的,反媚俗的,不确定性的。没有人拥有确定的真理,但是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 小说是一种特有的智慧,它从具体的生活中,不断发现被遗忘的存在。它发现了人类的非理性。理论上讲,人本应是出于自己的本身利益,做出理性行为。但往往不是这样。人的决心、意志和动机,有时候和实际作出的行为,中间的裂缝像东非大峡谷一样宽。人的行动的非理性,是小说伟大的发现之一。小说帮我们看到了一点自己。▪️小说发现的独特的美▪️米兰・昆德拉眼中的小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小说写出的,是别的载体或者艺术形式发现不了的存在。但是他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忧虑 —— 就是大众媒体、流行娱乐和市场对小说的侵占。. 他对小说发现的美,和大众更容易接受的那种轻易的、"第一眼" 的美,评判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昆德拉真的是一个很有自己的标准的小说家。他对小说的译本、影视化、点评,甚至包括小说家本人的曝光度,都有自己的坚持。昆德拉对美的标准是 "严肃" 的,但又有一个很大的涵盖。他说:"小说所发现的存在的所有方面,它都是作为美去发现的。" 包括那些悲剧性的处境,也是一种 "神奇的、黑色的美",它们不断的被小说从遗忘中再次发现。. 市场化会让 "美的标准" 趋同。昆德拉解释 "制服(统一的形式)" 这个词时,说到:"没有了制服将代表一种绝对的不幸,一种被摒弃于人类之外的处境。" 这是市场化必然的趋势。"统一的制服" 让你在众人中泯然,是一种保护色,也是一种 "媚俗"。如果我们这些 "穿着制服的人",还想体验一点 "复杂的美",一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许阅读小说这条路径,代价最小,效果也不错。▪️米兰・昆德拉专门以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和布洛赫的《梦游者》,来举例说明 "什么是小说" 和 "小说的独特性"。此外他还提到了《包法利夫人》《好兵帅克》《尤利西斯》《群魔》,当然还有作者本人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等等。都是给我们种草的小说书单。看完这本书,以后再读经典小说,会有一个 “上台阶” 的感觉。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仅仅七万字的小书却信息量巨大,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和基础准备才能看得下去,如果对塞万提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狄德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昆德拉本人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建设暂且放下此书,过些年再来。书中被多次提到并推崇的布洛赫的《梦游人》直到 2020 年才有了中译本,可惜我还没有能一睹全貌。借用昆德拉先生对陀翁的评价:只有作为小说家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知道如何在他的人物中创造出特别丰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智力世界。悲剧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伟大的美妙幻景的时候,也为我们带来一种安慰。而喜剧更残酷:它粗暴地向我们揭示一切的无意义。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而且,此刻上帝还在发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通过行动,人走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世界,在这一重复性世界中,人人相似;通过行动,人与他人区分开来,成为个体。但丁说:“在任何行动中,行动的那个人的最初意图就是要展示他个人的形象。” 在最初的时候,行动被认为是行动者本人的自画像。人想通过行动展示自身的形象,可这一形象并不与他相似。行动的这一悖论式特性,是小说伟大的发现之一。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理查逊通过书信发现了小说的新形式,人物在信件中坦白他们的想法与情感。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喜欢看小说的朋友不能错过这一本,里面内容都是独立的,可以分开看,挺好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小说的艺术可能是没有艺术细胞,对大名鼎鼎的米兰昆德拉这本《小说的艺术》,读完了就留下了一句话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次笔记就摘录文中我个人觉得最艺术的几段话留作纪念吧。毕竟,我真的没有读明白。可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艺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创造出了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这一想象空间是与现代欧洲一起诞生的,它是欧洲的幻象,或至少是欧洲梦想。这个梦想已多次被背叛,但它足够强烈,将所有人统一到远远超越小小欧洲大陆的博爱之中。但我们知道一个个体被尊重的世界(小说的想象世界,欧洲的真实世界)是脆弱的,是会灭亡的。我们看到在地平线上有成群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在伺机进攻我们。而正是在这个没有宣战却永远存在着战争的时代,在这个命运如此戏剧化、如此残酷的城市,或许只有小说才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如其名——小说的艺术这是一本品读小说(也可以说是写小说)的随笔,全篇分为七个部分,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关于小说艺术的内容,读来非常享受。布洛赫一直强调的 —— 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我很喜欢这个说法,让我知道,小说是一种艺术,应该有相应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闲暇时候的消遣。这是选择小说的一个标准。感觉最新鲜的第六部分六十七个词。起因是昆德拉发现自己的小说译本面目全非,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个事情。后来编辑推荐,自己写一个词典吧,于是出现了这六十七个词。很多自以为的意思,其实不是昆德拉的意思。如果对昆德拉的小说感兴趣,一定要看看这部分的内容。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 “背叛”,其实是脱离自己的位置。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