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1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以大局为重

    关于这本书的主角,郎中将唐蒙,《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均有记载。稍微了解点汉史的人,对他的名字不会陌生。他被记载的标签主要有三。一是修缮五尺道,二是招抚夜郎侯,三是诚痴问询蜀枸酱来源。再转眼一看,这三项标签,被马伯庸编成了一部以蜀枸酱为线索的破案小说,属实有趣。但这也是第一部开头难以勾住人的马伯庸作品。可你往下看会越来越觉得有意思,包括作者如何出神入化地运用动词。不过,既然是打着食物旗号的书,那么书中让我馋到的地方,肯定是有的。最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唐蒙和黄同采用不同蒸鱼方式较劲又被对方折服的桥段;其次,就是本书的「麦加芬母题」,蜀枸酱了。麦加芬母题源自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的电影技法,指在一部悬疑片的情节开始时,能引起观众好奇并进入情况的戏剧元素。如某一个物体、人物,甚至是一道谜。本小说中,角色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冥冥中皆在蜀枸酱的笼罩之下。书中说,蜀枸酱是微辣的。但实际上,当时辣椒尚未传入中国。蜀菜跟河北菜也没多大区别。所以这个酱中的微辣成分,要么是非辣椒的其它辛味香料制成;要么就正如马伯庸所说,酱里如何用料,是他虚构「敷衍成文」的。王朔《起初・纪年》中对蜀枸酱的描写,跟马伯庸的虽稍有出入,但却有一点是略同的,那就是蜀枸酱是毋庸置疑的除腥伴侣:「赵佗请唐蒙吃烧鹅,蘸碟中有一味酸酱,晶剔莹碧,果香浓郁,甚是适口,蘸肥鹅亦添风味去腥解腻,唐蒙喜爱,问这是什么酱,赵佗对曰:枸酱」。但纵使千金散尽,我们都吃不到史料记载中真实的枸酱了。因为没人知道原料是什么。虽如此,脑子却可以过把瘾。想象的力量无穷大。小说正是为大脑提供想象的丰富佐料。看完这本书之后,出于偶然,也找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王朔的《起初・纪年》里,一共出现过三次「傻笔」。这三次,骂的均是《食南之徒》里的主角唐蒙。至于被骂的原因,大意是别人吐槽他瞎指挥。而事实究竟是什么,其实不重要。小说与代入感而已。这边的好人,在对岸看来,可能是大魔头;那边的坏人,在这里看来,可能是好菩萨。归根结底取决于视角。唐蒙到底是不是缺心眼,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提炼出点什么东西、收获一些启发来,应用到现实。读完这本书,我收获的启发是:不要以大局为重。

      1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遐想

      以美食为载体,以想象为翅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食南渡,聊慰乡愁

        自赵佗据岭南几十载,汉天子终难按耐收复之心,蠢蠢欲行。只可惜,秦末汉初,战乱更迭,民不聊生,摆在大一统之前的课题先是休养生息。对于边疆难及之地,能安抚安抚,能怀柔怀柔,皆为心有余却力不足焉。幸得庄助携唐蒙南渡,从一罐蒟酱到南越归心,期间以南越王赵佗之死为主线,层层谜团随着 “不骗人的食物” 一一解开。只可惜了,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及人物,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好在唐蒙曾经以 “大局为重” 失去,又在文末以 “大局为重” 再扳回一局。其中情节设计,美食描绘之绝妙,让人见字垂涎,联想翩翩。文中大篇幅的描写了岭南美食万千,虽鲜艳味美,却也抵不过赵佗大动干戈迁来的枣树,和那一口母亲熬的 “家乡味”。这才是让 “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孤家寡人,最感同身受,却又纠结万分的 “乡愁”。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马亲王爽文

          还是传统的套路,以小见大,他的书我只喜欢两本,《显微镜下的大明》确实让我从微观看古代地方管理,对黄册的系统描述也写得打开眼界,《太白金星有点烦》太马行空的借古喻今开脑洞,看起来轻松。其他的就一般了,有的虎头蛇尾,起头很精彩,写到后来有点泄劲,大部分写成了爽文体,本书算是个故弄玄虚的古代侦探小说,只是从个厨子的角度写,说到对食物的理解,相关的专业书太多了,本书一般般,可闲看。日前陪放假的女儿去看电影《默杀》,大陆出品,马来西亚导演,中港台的演员组合,拍的费力并不好看,一惊一乍的故意,投资人还是方向错误,着眼于海外市场反而拍成四不像,而国内近年的各种爽文都是影视的好剧本,马亲王的小说画面感强,强调细节,情节曲折,逻辑清楚,中国的古装片更适合普世价值。好像同名电视剧明年上映,预祝拍摄成功。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古讽今之佳作

            看似懒散的唐蒙,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绘图功底。读者看的是其对于美食惊人的品鉴能力,从不情不愿,到明察暗访,再到朝堂对峙,真正推动情节的,却是他对于内心良知的执着。代表着土人一派的橙家的倒台,看似是本书即将进入结尾,实则却在挖出一系列预谋的真正元凶 —— 吕家。吕家看似身为秦人,与汉人同宗同源,亲近北人,但其所设计皆为自己,且心狠手辣,当真是布的一手好局。其中许多处读者看到后不仅莞尔一笑,有说是暗喻了台海之间的关系,也有是说当今的中美关系。要我说两者都有,借古讽今历来有之,马王爷通过西汉时期的人物之口,来解剖当今时政问题,但又点到即止,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本书最脍炙人口之处,应该是朝堂对峙这一部分,这也是侦探小说的惯用写法,前面铺垫许多,最终真相解开的时候,往往是最为酣畅淋漓之时。但本书一改以往侦探小说的这种写法,揭开的不是真相全部,最后的真相,反而还要等一切结束离开后,才渐渐浮出水面。坚持原则的庄助,最终也不得不断剑卖友以求大局;胆小怯懦的黄同,也在吕丞相的利诱下选择了妥协;橙家的人为了土人的利益抗争到了最后一滴血;翘首以盼的甘蔗一家,最终在珠江实现了团聚。而本书的主角唐蒙,因妥协于大局而平庸,因美食而出使,因心中执念而卷入旋涡,因承诺而出使夜郎。当发现自己一直跟随大局,却皆不遂愿后,毅然推翻先前所妥协的一切,二十三年后终左右大局,五岭天险亦不能阻隔。我们都是小人物,做不到像唐蒙那样最终能成为大英雄,替皇帝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可能最终也只是像甘蔗、黄同、梅耶,甚至是扔水果的土人这样的小人物,虽处洪流之下,却也不得不随时代的浪潮而动。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南越的蜀枸酱

              《食南之徒》,书名起的太妙了!顾名思义就是吃掉南越的人,而这个 “之徒” 又正好是一个好食之人。本书就是美食 + 政治的新鲜组合。看到书中描写美食的细节(每看到细节,总有口水在嘴中泛起),总觉得马亲王都细细品尝过每一道美味。无奈美食都是引子,因美食而引出南越国中的权力争夺大戏;因美食而践诺,因一诺而开路,最终南越被拿下。金句摘抄:1、天下至真者,莫过于食物。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从来不会骗你。2、有时候,些许微风便可以改变千石巨船的航向。3、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及这份实力在大局中的位置。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百字书评 — 第一百本 】

                巧了,我在得到电子书的第一百本是马亲王的《食南之徒》,绝对好看,而且好吃,书中反复强调的 "吃了的才算是自己的",也是家母的谆谆教导对了,书中底层框架是汉代与南越一段故史,正好熊师也讲到这里,可以相互 "印证" 敬了,里边用典颇丰,印象最深的应该 @屠呦呦,提到了青蒿抗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轻易践踏任何一个小角色,永远不要欺负老实人。

                  马亲王通过《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食南之徒》,从底层小人物视角,透过历史的夹缝,表达了几个观点:1. 尽管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肩头就是一座山。但同时,无论多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都是由一个个普通小人物推动的。少了任何一个关键齿轮,时代车轮都有不同的走向。2. 而所谓大局,很可能不过是由一个小小的因素而起,或者被改变。恰好熊逸老师也刚刚讲过西汉平定西南夷,这段历史中的蜀枸酱,跟布匿战争中的无花果一样,都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3. 无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无论为了什么样的大局,都不能轻易践踏任何一个小角色,永远不要欺负老实人。(咦,有网络爽文的味道~)不然一块骨牌倒下后,大局的走向、大人物的命运都可能随之改写。本书中,大权独揽的丞相吕嘉,做梦也不会想到,南越国、自己家族基业,会为一个小小的厨娘陪葬。(亲王可太坏了,又骗走我的眼泪~)4. 书中唐蒙冲冠一怒为红颜,申请发起了开通巴蜀到夜郎的官道项目,明面上是为帮助帝国收复西南夷。被马亲王一笔带过的是,这个山高水险的浩大基建项目,甚至比修长城还难,历时 20 余年,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死伤无数。不知道因此产生多少苦命人~因为民怨极大,汉武帝不得不让文笔特别好的司马相如出面,到当地写檄文做危机公关。历史上的唐蒙,此时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酷吏,但能坚持把这个项目做完,应该也不是投机取巧的人。5. 就像书中庄助说:“一个人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在偷懒上,至少不会是个蠢材。” 书中唐蒙曾经把多年时间,花在摸鱼上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历史上的唐蒙,为什么愿意花那么多年做件苦差事呢?马亲王给了个小说中合理的理由,那历史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别说就是为了让南越国接受王化,那是汉武帝的痛点,唐蒙的诉求是什么呢?6. 一直没有出场的蜀中商人卓长生,迷倒番禺城众多宫女,以为会跟司马相如有关,不过这线索到最后也没有展开。这本书真好吃…… 不是…… 真好看,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与马伯庸之间的距离,就是AI取代我们的空间

                    《食南之徒》读完,今天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我既出生在文化生活特别匮乏的时代,也出生在经济生活特别匮乏的农村,记的小时候,除了课本,几乎没有什么书籍去阅读。而我的父母做了一件让同村不理解的事,就是在我刚识字时,就节衣缩食,给我定阅了《少年报》和《故事会》,正是因为这两本书的启蒙,让我养成了终身阅读的习惯,现在想想,这个小小的改变真的很重要,它几乎左右了我人生的发展。那时,我就知道,一本好的小说,里面有好多营养,虚构未必等于真实,但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与处世习惯,虚构可以通过阅读者改变真实。还有,小说能够给我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我喜欢在想像的时空中与主人公一起神游,仿佛我也化身为另一种存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发现我的兴趣变了,故事类小说已很难再挤出多巴胺,反而是以前敬而远之的政史哲,给了我许多理解世界的满足欲。真是吃大白菜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总想穿透社会现象的真实,找到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又有什么用?许多人尖锐地问过我这个问题,细细想想这些东西也很难变现为物质,但在傻傻地活着的时候,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傻傻地活,不也挺好吗?跑的有点远,但是必须交待完前情,方能切入正题,是想说我读小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出《食南之徒》的爽感了,因为还有其它任务所在,我每天只能安排阅读《食南之徒》两章,但这个约束在小说的巨大诱惑下,我又常常情不自禁,总要往后拖堂一两章。要不是新的开年,事情实在是太多,我知道,这本小说肯定会一口气看完的。是什么东西抓住了我?历史与虚构的巧妙平衡?叙事的张力与悬疑的包袱?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碰撞?美食文化对剧情的推动?都有,似乎又都不是。但我知道,这里面肯定不仅仅是轻松的阅读体验。消遣后,还有所悟,满足了爽感,还嗨到了更高层次的认知需要,就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勾连劲。这两天我们都在谈 AI,是因为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让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又有点悲悯怜人,AI 写作这样强大的进化速度,已让危机感充斥了每一个毛孔。《食南之徒》给我的震撼,让我想起了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哲学就在语言的尽头,此刻,我想用这句话形容 AI,它的能力同样也在文字的尽头。人类只要产生过的文字,都已经进去,或即将进去 AI 的数据库。AI 会在文字领域纵横捭阖,四杀大方。但在《食南之徒》里,我并没有看出马伯庸刻意去追求过文字之美,但朴实的文字食材组合,总体呈现出来却是那种独特韵味的大餐。功夫在诗外,我看过不少 AI 写出的唯美文字,但除了美外,AI 真没让我读出马伯庸那样妙不可言。AI 是一个数字机器,就算它有了智慧,肯定不会有人类的温度,既然它还触摸不到人类的情,又何谈偷走人类的心?就如我,为什么读政史哲?好像也没有现实的功利心,在目标和手段之间,我更享受阅读与思考的过程,我爱我的思想实验,我认为那就是我存在的意义。而 AI,只会向人类已经给它规划好的终极目标不断演进,他不仅不会享受过程,甚至都懒的理解那个过程。AI 再强,好在,它与我们并不是一个物种。我们会惊艳 AI 给我们推出的文字之美,但我们不会同理它实现这个过程的悲欢喜乐。而《食南之徒》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分明都带着马伯庸的生命气息,在文字这座桥梁中,已跨越时空与我们共鸣。马伯庸就是明证,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才是 AI 可以取代我们的空间。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写的是食物,讽的是权倾

                      美味的烤兔肉,虽不及海味鲜美,但每一步做法都让人三尺垂涎!烧仙草这种现代奶茶的的常用添加物,原来早在千年前就是秦岭以南人们的饱饥之食。由蜀枸酱引发的血雨腥风,背后是一场权臣与能君的博弈。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摆在明面上的永远难防也防不住背地里的的小心思。权臣能因美食,获得权力。也能因美食导致万劫不复!善恶到头终有报!古今大智慧莫过于功成身退!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甘蔗一家令人惋惜古今权力争夺,最终受苦的都是百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马伯庸的这本《食南之徒》看完了。大呼过瘾。实在是太好看了,而且后劲很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读完马伯庸的一本书。之前断断续续读过一些,但都没有读完,可见读书也需要缘分。这本食南之徒文如其名,是一本以食物串联起来的人和事。由一个叫唐蒙的人,一次南越之行,一碗壶枣睡菜粥,一份枸酱的来源。串联起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唐蒙,本来是一个不争不抢,只想寻找美味食物的避世之人。却被庄助硬推着卷入政治的漩涡。本是不想作为之人,最后却成为全书最有作为的一个人。可见历史的车轮,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争执一生,却始终被压于车轮下,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有人刻意回避,却被裹挟在车轮中,与历史一起共舞。虽然唐蒙有避世的做法。但他善良真挚,信守承诺。为了与甘蔗的诺言,豁出一切去实现,哪怕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爱吃的人,性格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句话在唐蒙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追求食物的细节,也追求真相的细节。大大咧咧的外表下,是一颗温柔细致的灵魂。唐蒙说:人会骗人,但食物从来不会。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会做出各种各样的伪装,。但食物不会,食物会把身上的各种味道弥漫在你的口腔里。就像那一碗壶枣睡菜粥一样,在人因各种世俗琐碎不堪其扰而睡不着的时候。它却可以安抚心灵,让你睡个好觉。我很喜欢这句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尽管人间不值得,但各种各样的烟火气,还是会弥漫出一个个值得的片段。不开心的时候,去吃一份自己热爱的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可以用想象力解释这个世界——我读《食南之徒》

                          马伯庸是那种典型的灵感型作家,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先开一个脑洞,再从这个脑洞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个完整故事。像这种 “脑洞先行” 的作品,马伯庸写过不少,有不少还很成功,比如大热《长安十二时辰》,它们都是从一个偏离常识的设定衍生的故事,都很好看。那他的脑洞是如何形成的?想象力是如何训练的?他曾经讲过一个办法。他说,你在脑中虚构一个书架。从最原点开始,想象一本书,然后放进你的虚构书架。这本书并不存在,你要把它的细节尽量的补完,尽量地问自己问题:这本书叫什么名字?谁写的?封面是什么样?封底是什么样?主要讲的是什么东西?到底当时为什么会写这本书?背后有什么八卦?种种细节填进去之后,你会发现这本 “书” 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像一本真实存在的书。当你把它想得差不多了,放回到自己的脑海中去,这个书架上就多了一本书。这个方法你在无聊又不能玩手机的时候,例如在地铁上被挤得前胸贴后背完全没办法看手机的时候,就可以自己训练训练。这本小说就是马伯庸看了《史记》的《西南夷列传》产生的灵感,属于跟《长安的荔枝》同款创作方法,这也证明他的 “脑洞” 的来源之一是多读书:“上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 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 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 这说的是郎中将唐蒙修了五尺道,招抚了夜郎候,通过这样的奇招攻破了以为有五岭为屏障就后顾无忧的南越国。这是非常费劲的工程,为什么他这么有决心?为了吃,对,唐蒙是个吃货,他想知道那个超级美味 —— 蜀枸酱的来源。为了一种食物灭了一个国家,这个历史上绝无仅有。马伯庸就是在这些线索之间发挥他强大的缝缝补补的能力,把所有内容都串联起来,变成一本有着浓郁中国风的悬疑小说。而这里面的内容都是仅仅围绕一个谜题:蜀枸酱是怎么做的又来自哪里。具体是怎样,马伯庸也没说清楚,他说纷纭,他选了其中一种可能性。王朔《起初・纪年》中对蜀枸酱也有描写:“赵佗请唐蒙吃烧鹅,蘸碟中有一味酸酱,晶剔莹碧,果香浓郁,甚是适口,蘸肥鹅亦添风味去腥解腻,唐蒙喜爱,问这是什么酱,赵佗对曰:枸酱。” 按照这个说法,我感觉像是现在广东搭配烧鹅吃的酸梅酱。这是以盐渍青梅为主料制作的一种酱料。清香诱人,口感是甜中带酸,还有点微辣。而跟《太白金星有点烦》一样,马伯庸这本书还是现代视角,借用古代的剧本说现代的事情。关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冲突、关于带节奏给舆论造成的网络暴力、关于真相是怎样不重要的观点都在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时代或者在这个时代,人跟蚂蚁没怎么区别,生死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要 “以大局为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照顾好你那“没出息”的爱好,总有天它会让你从躺平中醒来

                            躺平混日子的体制内小官,典型吃货,为了一瓶蜀枸酱,充分发挥个人在吃方面专业能力,食物不会骗人,为了兑现自己曾经的小承诺,历经生死,与领导合作跨国清君侧。纵横捭阖后,却发现陷入局中局,最终用大局兑现了小承诺,不再躺平,奋战 22 年,最终为西汉一统南越立下汗马功劳,攻成身退,落地夜郎,享受蜀枸酱的日子。小说体现的兄弟情、家族荣誉、家国情怀、异地爱情,让人唏嘘,让人感慨,情到深处,让人潸然泪下。那些躺平中小青年,关注两岸局势,异地恋的人,读下来不会让你失望。爱吃的朋友更不应该错过。强烈推荐!期待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出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以为看的是小说,其实你读的是历史,你以为你读的是历史,其实你品的是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食物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原来食物的力量如此之大,食客也并非只为口腹之欲,饕餮之辈,唐蒙让我看到了一位心性坚定之人的力量。这是读马伯庸第二本书了,《两京十五日》和《食南之徒》,都和中原与南粤有关,精彩纷呈,细节处见历史,有趣。不知有没有讲中原与西域的故事,也想拉开大幕,拿着放大镜看细节。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至少在小说里能……

                                  因担心小甘蔗,后一半五个多小时,一口气追完,真的失眠了 …… 当唐蒙坟前碎帛,至少在历史小说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小酱仔,能激发一个本无大志的吃货,引大局之势凿空天堑灭国复仇。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酣畅淋漓

                                    一本很有感觉的书,从美食的角度,写出了南越国的曲折历史。尤其是各种美味的描写,细致有趣,整体下来给人感觉很是精彩。其中关于人性的思考,也值得深思。究竟事情的发展,是哪种可能性,都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只是事实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罐枸酱引发的血案

                                      💡如何给冷冰冰的历史一点人情味儿,如何让那些模糊破败的细节重新活过来,如何借用古人之口,把今人想说之话都说出来 ——💡遥想武帝当年,南方爆发了闽越之乱,王恢和韩安国率两路大军,咬牙跺脚准备开干,结果闽越那边发生叛乱,汉军不战而胜。庄助和唐蒙奉命出使南越,前去点拨一下南越王赵胡。💡南越人用枸酱招待使者。正史剧情再往下发展,就该唐蒙大放异彩了。主线枸酱,也应该发挥它重要的历史作用了。💡但这条线太过单薄了,除了引发南越被大汉灭国,还应该牵扯出更多的血案,看看到底是什么,滋养了武帝胜利的果实。💡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历史上这出胜利的喜剧,到底汲取了多少人民的鲜血,才能滋养出这悲剧的内核?💡当我们一层层剥茧抽丝,才发现这个叫做 "悲剧" 的东西,就像洋葱一样,剥掉一层又是一层,除了要你的眼泪祭奠,还要把你的心痛与心碎,化作它的心。💡甘叶与任延寿的死环环相扣,作为主线的分支,各自野蛮生长,开枝散叶,丰满剧情,引导着主角唐蒙的一步步行动。💡而橙水的死最为荒谬,作为新生长出分支上结的果实,还来不及炫耀,就一把被 "猴子们" 摘走抢跑了。黑色幽默中,充斥着讽刺的意味。💡朝廷设立犍为郡,唐蒙征集数万巴蜀民众,遇山修路,逢水架桥,这个走向实在是太简单暴力了。我们需要一点悲剧的情怀:最后甘蔗的死,成了将故事推向高潮的所在。💡用大局来祭奠悲剧,用悲剧孕育胜利的果实。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3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关于美食的历史探案小说

                                        马亲王出马必是精品👍👍这是今年阅读的又一本好书,若不是期末杂事繁多,我也许可以在一两日内便阅读完此书。这本书属于那种打开就不容易放下的一本书。这本书取自于《史记》中关于南越国的一段记录,有其真实性的背景,就如同《两京十五日》一样,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演绎和创造性的写作。故事围绕一罐枸酱展开,其间的故事扑朔迷离,又发人深思,许多人的命运都令人无比唏嘘,不免引人无限遐思。故事以美食为线索推理演绎,以美食为媒介联结亲情,以美食为开拓视野。我们如果深处那个时代,也会为古人的那种探索精神而感叹!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看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伯庸颇善撷取史书中某一个小段落的敘事,敷衍成或跌宕奇谲,或诙谐幽默,或侦探推理,... 等等,风格各异的小说世界,並赋予一般人已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以鲜明的个性刻画,益显其真实感。他描㝍人物间的爱恨纠葛很是细腻,而记录彼时在中国辽阔大地上,不同地域的风土建筑市井人情,也引人入胜。以此时空为舞台,这些君王权臣及引車卖浆等等小人物们,共同演就这出时代的史诗。在故事中,我们读到朝中手握国家权柄的权臣们,在利益争夺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斗争手段,在儒家面具隐藏下的真面目,悖离士大夫基本仁义,对生民毫无悲悯之情,为私利视民命如草芥;也读到大时代的云云众生中,一些小人物,如苔花一样,在阳光不到之处,也坚韧的展现生命的活力,为这时代的波澜,留下壮阔美丽的浪花,令人感到温情无限。食南之徒故事内容,作者形塑之主人公唐蒙,为一美食侦探家,为求索西南地区,民间的一道特殊的食用酱料 - 枸酱为主线,从而经纬出西汉当时对西南夷的政策和态度,及南越国的相关政治社会等画面。在秦岭等群山阻隔下,汉室对西南地区扩张国土有实际困难,从而发掘出唐蒙其人,常不自觉的展现出对地理空间的强烈直觉,他的性格也充满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及旺盛的求知欲,且已积累了自然界动植物方面,相当丰富的知识,他勇于冒险犯难,敢穿行在西南地区的榛莾密林,瘴疠遍佈的恶劣环境中,不辞辛劳的探索,透过自力描绘地图,才把过去对地理的 “茫然无知” 变成 “显而易见” 的知识,开启了西汉文化向南拓展的大潮,乃至之后形成今日之版图。从本书中,我才理解到,地理认知对执政者的施政规划,及对民智的启发,所具有的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书中涉及的有关南越国的掌故事 跡等,皆有考古佐证。其中有些 记事,都能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 得到印证。这更增加了阅读本书 的乐趣。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