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6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行力

    有一句几乎每个人都会说的话 —— 知道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知道了有用吗?那要看你能不能做到。知行力,就是知道了,还能去做的一种能力,本书可谓是步步拆解,娓娓道来。知行力是什么?它就是心中之锚,让我们在波浪沉浮中不会茫然失措。1. 知行合一的显性作用是对知识的探求、获取、访问、积累、编辑与存储,隐性作用则是对知识的采纳、应用、传播和转化,二者每时每刻都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 复盘就是既找到真实目标,又还原真实过程,而螺旋力是在目标与过程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3. 越是宏大的大目标,小目标就越要具体可执行。4. 确定小目标之后,就要导向 “接下来做什么”,即开始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停止做什么。5. 顶级高手都有一键回归本质的能力,听起来这如同某个时刻的顿悟。其实即使有人天赋更好,剥茧抽丝的逻辑能力更强,要想做到直击本质,也要 “事上磨”,勤复盘。6.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岔路口,也都是本质的破碎表现,折射出 “本质” 到底是什么,回望过往种种,你的本性和真心、你所要找寻的终极目标,都已经隐藏其中。7. 从知道到做到,叫 “事上练”,然后到 “行” 和 “合”,“合” 到 “一”,这个 “一” 就是 “致良知” 终极的那个 “一”,不是终极,不是最后,它是否定之否定,没有止境,可以不停地升华。8. 心学与实学并非割裂的,而是互为支柱,互相支撑。没有心学,实学就会变味成短期的功利主义;没有实学,心学就变成 “洗脑”。9. 不用把良知应用神秘化,良知与一切事情的关系,就如圆规、方矩、尺子与方、圆、长短的关系。事物随时都在变,但你自己内心的尺度不会变。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是真的知吗

      由知而行,才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定要 “事上磨”,要落实到身心上受用。                               何伊凡《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                                      引自 序章 知行从未分离知与行从未分离,所谓的 “我知道,只是没时间” 诸如此类的借口,其实是没有真的 “知”。这样的 “知”,并没有在知的事情上 “磨”,而是未知的状态。这也是就算 “知” 很久了,也一直都没有变化的原因。朋友小王因为身体亚健康去看医生,医生建议他晚上早点休息。他跟医生说:“大夫,我也知道晚上早睡对身体好,可是我没办法,我工作要到八点才能回家,还需要一些自己的时间来放松一下,这一刷手机很快就到凌晨以后了。” 他这种行为是知还是不知?很明显是不知。如果知,他就会有所行动,在早睡这件事上磨,那身体的不正常的指标也会随着他的早睡而减轻甚至消失。可是,他只是停留在知而不行上,这也就是知了很长时间,身体却没有任何变化的原因。如果真知,必然践行。只是知道而没有行动,就是未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灵感枯竭?速看如何提高知行力!

        对于写作者和阅读者而言,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作者从如何有效阅读,谈到如何实现用阅读创作,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以及在过程中要不忘初心,知行合一。收获颇丰,了解到何为拆书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吸收书籍内容。值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现一个好方法,有效提升读书、写作和演讲能力

          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了很多书,依然写不出好文章。知与行之间,隔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填补这个鸿沟,实现从 “知道” 到 “做到”,从 “读过” 到 “写出” 呢?我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中发现了一个好方法。此书的作者何伊凡,知名商业观察者,灯塔知行社与盒饭财经创始人,有多年的创业经历,曾对话全球百余位商业领袖和数百位创业者,发表专著、访谈、评论百万字,现任《中国企业家》杂志副主编。这本书是何伊凡修习知行合一的心血力作。在书中,何伊凡老师介绍了,三环套月笔记法帮我们有效地提高读、讲、写的能力。用这个方法,配合上书中讲的拆解力、共鸣力和结构力,我们不仅能写出好文章,还能把一本书拆成一节课,为故事注入灵魂,写出直指人心的好故事。一、三环套月笔记法:打通读、讲、写三种能力三环套月笔记法中的 “三环” 分别是:案例、金句和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 “月” 是应用。这个方法能帮我们有效地提高读、讲、写的能力。那么,如何打通读、讲、写,有效提高这三种能力呢?简单来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收集案例。案例可以是书中的例子,也可以是个人体验,或者他人经历。在这一部分,可以尽可能的多联想,来帮助我们理解。同时,搭建好写作和演讲时需要的案例库。如果我们的案例能够唤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我们的写作或演讲就会有超强的吸引力。其次,抓稳金句。金句有这样三个特征:有思想深度、有美感,能引发共鸣。金句要观点明确,有思想深度,才能升华内容,给读者或听众震撼,才能引发共鸣,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我们遇到好的金句就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就能随取随用。在使用金句时,我们还可以照着原句仿写,给读者或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吃透知识点。鲁迅先生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获取知识点要放下执念。任何书的内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我们先看书中的好处,帮助我们受益,再批评坏处。我们要建立起知识点间的联系,打通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形成知识网络。读书尽可能杂一些,阅读面尽量广一些,广泛摄入知识点,让自己在多元世界中更有竞争力。三环套月笔记法中的案例、金句、知识点、应用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映照的。只要在同一标签下,对知识点、案例与金句进行整理组合,“自然” 生长出来的书,就是一本体系完整的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二、拆解力:把一本书变成一门课与读书笔记不同,拆书稿不仅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更是一门微课。课程不仅是讲给别人听的,更是讲给自己听的,拆书者才是第一学习者。拆书成课的过程本身,就非常的有价值。掌握了拆书成课的能力,也就拥有了点石成金的能力。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一本 30 美元的历史书里隐藏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答案。” 把书变成课的过程,就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把书读厚,是先补充相关知识,以正在读的书为切入点,围绕正在研究的主题,补充内容,建立起知识体系,积少成多的过程。把书读薄,是加工打磨的过程。我们想把一本书变成一堂什么样的课,把书的哪一部分变成课,决定了材料的取舍。比如,我现在读的这本《知行力》,学习 “如何把一本书变成一门课”,我就先把书变厚,把相关资料都找出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主题阅读 (不相关内容,忽略即可)。然后再把书变薄,找出核心概念,通过画思维导图,理清思路,整理出课程大纲,填上对应案例、金句和知识点,最终形成一堂课。三、共鸣力:为故事注入灵魂,直指人心共鸣是故事的灵魂。我们的所思、所想都可以变为故事。我们可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讲身边朋友的故事。当然,我们读书、看新闻、看电视、刷短视频看到的趣事,也都可以变为故事,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我们是一起的,我们都有相似的经历。” 是非常棒的引发共鸣的方式。任正非 70 多岁了,还频繁出差,拎包就走,没有秘书,没有司机,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独自在机场等出租车。小米公司 CEO 雷军在新产品发布上,讲述自己在杂物间里,被投资人训斥了一个多小时,衬衫都湿透了,一个人在那坐了很久的绝望经历。大佬们如此接地气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发了共鸣,产生了亲近感:哦!原来成功的企业家也和我一样。我们在与人交流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拉进彼此的距离。相似的职业经历、共同的朋友、去过同一个地方,甚至名字的谐音接近,都会给彼此带来亲近感。我们要学会构建故事,让读者或听众获得同样的感受。我们要保持好奇心,随时对生活进行探索。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在需要时,从脑海中快速找到相应的故事。引发共鸣,直指人心。四、结构力:调整好结构,轻松写出好故事所谓好故事,就是掌握好叙事节奏,把碎片化信息转化为完整的输出。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中,作者何伊凡总结了,开头吸引读者注意力的 5 种方式,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结尾的 7 种方法。简单来说,任何故事都分为三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讲故事就是裁剪的功夫,就是截取和事情最相关的部分,通过制造意外、引发好奇、事件反转、镜头回放、正面鼓励等方法,创造出有趣的故事。这个过程很像是盖房子。准备好了沙子、水泥、砖头和各种材料,我们要照着图纸,一点点把房子盖好。如果没有图纸,那些就是建筑垃圾。好的故事大师能够借助结构力,把生活中的平常事,写出不平凡的魔力。我们要从结构入手,搭建好故事框架,把案例、金句和知识点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是我从《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中学到的方法。推荐想提升读书、写作和演讲能力的朋友应用并使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实现跃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与行只有一步之隔

            人生不在于做多少事,而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书中从王阳明和曾国藩的身上知与行给我的人生点了盏明灯。不仅给了案例,还有方法论。刷一遍不够,我还想二刷。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实践知行力,做“我”公司CEO,实现个人英雄之旅

              “一学就会,一做就废。” 这句话最近蹿红,经常出现在教学短视频的评论区,无数网友被戳中,他们成百上千地点赞顶起这句话。还记得韩寒曾经说过:“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也是一经面世,火遍大江南北。不同的表达,相同的痛。这些神似的话道出人们的无奈,尽显无力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依然见不到成效?难道我是在假装努力?《知行力 - 重新定义成事逻辑》的作者何伊凡老师称这种人只是在 “表演” 努力,并坦言,他自己曾经就是位努力 “表演者”,遭遇创业挫折后,痛定思痛。受惠于 10 余年的主流财经媒体工作经历,他有机会接触优秀成功的企业家如何行事,他不断思考,探寻他们成事的底层逻辑,积累了大量素材后,他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魂魄,提炼总结成功企业家的道法术,结晶成书,以知行力帮助读者提升成事能力。01. 担任 “我” 公司 CEO, 拿回主动权阅读企业家之书,创立 “我” 公司,担任 “我” 公司 CEO,盘点资源,优化管理人生。在公司打工有 KPI 指标和各种业绩指标要完成,那么 “我” 公司是怎么经营的呢?有没有提前计划,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每天的行动是朝着自己预订的目标前进,还是被各种娱乐消费媒体抓住注意力,被裹挟着过活?有的人是棋子,在既定格子里被动行事;有的人却是棋手,在方寸间运筹帷幄,主动掌控局面。怎么拿回 “我” 公司的主动权?用数字化管理,量化使得自己心中有数,让进步看得见。当我们清楚自己的标准体重是多少,每天应该进食的热量后,饮食就不会被商家发的优惠券牵着鼻子走,而是自律有节制。当我们清楚衣柜有几件衣服鞋帽时,就不会在促销折扣时,大搞重复建设了。当我们记录时间,清楚时间都去哪儿了,就能深入思考,然后优化生活方式,用宝贵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正如《知行力》作者何伊凡所说:“数字化管理,回归最基本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控制,企业把这五件事做好就行”。让数字化管理助你拿回主动权,让成长进步看得见,成为更高效的 “我” 公司 CEO。02. 积极配置个人资产,自我成长以增值买股票大概率会亏,购基金很可能会赔,那么 “我” 公司需要配置些什么资产呢?你才是自己最大的资产,当你升级认知系统,提高行技能和行动配置,能高效地解决问题,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时,价值自然提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已经有不少人都走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以提升自我,实现更高的自身价值。可以说,想要不被社会淘汰,自我成长是逃不掉的道法。“你或许觉得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找到,但忽略了一件事:当自己脑袋空空时,不知道应该搜索什么。” 作者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书中如是说。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时,会用搜索引擎工具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但是却忽略了一种情况,当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即便有搜索工具,也徒然。查理芒格说过,“我的剑只留给能挥舞它的人。” 想要挥舞智慧之剑,需要知行力强大,锻炼头脑和心智必不可少。像健身锻炼肌肉一样,我们也需要做头脑体操,锻炼精神肌肉。健身时需要哑铃等健身器材,为了防止受伤,刚开始从小重量练习,逐渐加码,让肌肉越练越结实,越练越强壮。锻炼精神肌肉同样需要锻炼器械,读书是门槛最低的头脑体操,而摘抄金句和写读书笔记是精神哑铃,能提供抓手,让我们真正入场操练起来,而不仅仅是围观一下而已。作者何伊凡老师深耕知识付费领域多年,曾用金句笔记法培养出众多内容创作者,这个方法用了十多年仍然在用。他要求创作者摘录一周内读到的八个有触动的金句或者专业知识点,写下自己对每一条的解读,然后与大家分享。方法简单,只有用过才知道妙在何处,尽早举起精神哑铃锻炼,增强知行力,鲜衣怒马,挥舞智慧之剑,在自我成长的道路驰骋四方。03. 用对工具,沉淀知识财富所有工具的应用都只有一个目的:提取、记录和存储有价值的内容,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知行力》何伊凡人们读书学习,是获取精神食粮,同样阅读一本书后,不同的人收获大有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消化能力各不相同。消化能力弱的人,读书后并没有吸收多少营养,读过的内容好像 “明天见”,似乎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却依然没有长进。可是消化能力强的人,能榨干书的精华,提炼知识点,转化成营养能量成血入骨,实现能力的螺旋升级。可以肯定的是,阅读消化能力强的人,方法一定更好。那么怎么提高阅读消化能力呢?《知行力》的作者何伊凡老师在书中给出一剂良方。使用形象的三环套月笔记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消化能力,吸收书中精华,为己所用。三环套月中的三环,即案例、金句和知识点,案例是血肉,金句是肌肤,知识点是筋骨。月是应用。它们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映照。具体方法这样做:首先,充分吃透书中的核心知识点;其次,围绕每个核心知识点提炼出让人过目不忘的金句;最后,将书中对应理论的案例,置换成自己的案例、新闻中的案例或其他书中的案例,尽量不要用原书中的案例。经过这三个料理步骤,就能实现学以致用,如此,这本书的营养内容就不会在故纸堆里吃灰,而是鲜活地长在你身上了。假以时日,集腋成裘,你一定能沉淀得到丰厚的知识财富。写读书笔记有出人意料的好处,一方面,读书笔记可以复用,为你日后的创作产出提供素材,无需从零码字,只要编辑组合恰当的读书笔记,即可快速形成文章,成文效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读书笔记可以发布在媒体平台上,能得到读者的及时反馈,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通过阅读、点赞、转发和评论一目了然,后面再根据人气旺的内容深度创作内容,会有意外之喜。美剧就是播出一集后,根据观众反馈再拍摄下一集,这样的作品也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感谢互联网的传播技术,现在,哪怕是写下简短的金句、读书笔记都有可能为你带来流量收入和稿费,在你睡觉的时候,成为带给你真金白银的无形资产。对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去做对的事。坚持写三环套月读书笔记,那是你聚沙成塔的秘诀。有位研究神话的学者搜集世界各地的英雄故事,他发现这些故事有个类似的核心,就是转变。英雄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启程、启蒙和回归,英雄之旅也是好莱坞大片屡用不爽的故事模型。当英雄走完三个重要转折的心理历程后,他回归到出发地,发现周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周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英雄成长了。愿你做自己的英雄,阅读实践,增强知行力,实现转变,踏步在终身学习的成长路上,披荆斩棘,光耀前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会做笔记?来试试『三环套月笔记法』

                都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打上学起,我们会做各种笔记,到现在终身学习时代,很多人也会在读书听课的时候做笔记。这些都是极好的习惯,但记了笔记不代表就是自己的知识了。这也导致期间很多人在追求如何做好笔记,会使用很多笔记工具,但最后发现,笔记记了一堆,并没多少是真正转化成自己知识的,那些笔记也就堆到了一旁。如何让笔记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呢?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中,作者何伊凡就从不同维度,深入浅出提供了很好的记笔记方法 —— 三环套月笔记法。这个方法,是我读完该书后,最受益的点,让我的笔记瞬间迭代升级,形成了一体化。如何做到一体化呢?那就是不盲从去记笔记,因为让笔记有效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工具的人知道背后能满足自己什么需求。就像作者何伊凡在《知行力》一书中所说,我们不用把任何的使用方法发展成一门学问,所有工具的应用都只有一个目的:提取、记录和存储有价值的内容,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从这个观点中可看出,笔记或工具,都没有所谓的好或坏,不同的人需求不同,选择使用的方法也会不同。在书中作者讲到,有效的读书笔记,是天然的读、讲、写一体化训练的,而为了达成这种效果,可用好三环套月笔记法。三环套月中的三环,是指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 “月” 就是应用。作者何伊凡在书中说到:“案例是血肉,金句是肌肤,知识点是筋骨。无血肉不鲜活,无肌肤难亲近,无筋骨则如同一摊软泥。” 日常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提升自己这三方面的积累与应用,而不是各自分割的状态。这个笔记方法,分类看似简单,但实则背后极其锻炼人的思考与重构能力,在使用过程中,不是照着书萃取提炼原文,而是跳出原书或文章的逻辑架构。● 案例在看案例的时候,不是直接复述书中的案例,而是借助书中案例讲解,能关联写出自己的相关案例,或其他书籍的相关案例。把这点用好了,边读书就是在边积累写作素材,等写作的时候,便可以随时调用,告别冥思苦想也无从下笔的痛苦。● 金句日常写文章或演讲时,都离不开金句的助力,而要写好金句,离不开日常的积累,所以日常读书时可以有意识萃取积累金句,而好的金句需具备三个特征:有思想深度、有美感,能引发共鸣。结合书中作者讲到的要点,关于金句的积累,我的使用是会结合自己的需求去做分类,这样当需要的时候,便能及时调用了,且积累金句的过程,还会同步去拆解句式,让自己仿写,同步锻炼自己写好金句的能力,实现一举多得。●知识点在丰富自己的知识点时,要注意三点,首先,要能先放下执念,避免带着旧知识去强行解释新知识;其次,知识点要多做不同维度的比较,才能形成网络;最后,要多元,避免只会专精。积累知识点的过程,每次看书时,建议可多用初学者的心态去学习,而不是用老油条的姿态去评判,保持开放学习,这样积攒出来的知识库,才会丰富又多元。●应用所谓的应用,不是说等要用的时候才来想如何用,而是在做前面几点的笔记时,就自动衍生形成了。要做到这样,在阅读时,作者何伊凡说可用好 “主动雷达” 和 “被动雷达”。“主动雷达”,即目标明确地寻找资料,“被动雷达”,即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阅读中发现好的资料随时记录下来。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记录,根据不同类别需求,要随时标记好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样随着持续积累,便会一点点衍生出相关体系。期间要特别注意作者何伊凡在书中提醒到的:“三环套月笔记法本身包含知行合一。案例、金句、知识点、应用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映照的。” 在使用这个笔记方法时,给到我一个启发,但凡写下来的笔记,需知道未来如何用的,也就是用以终为始的方式来记笔记,而非以始为终,最后不知如何去调用。要用好这套笔记方法的话,重在要知道自己要聚焦于什么,然后学会从日常的阅读中尽可能去转化应用。好的笔记,是在记的时候,就已经同步在用的是路上了,如果你还陷入记了笔记总是无法调用,强烈推荐你来试试这个『三环套月笔记法』。《知行力》一书就像超级无敌百宝箱,读写讲行,应有尽有,从不同维度深入讲透知行合一的有效闭环。善于创新的作者何伊凡,在书中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案例阐述复杂的概念,浅显易懂,加上幽默有趣的表达和清晰的逻辑主线,实操落地性强,推荐给想要知行合一上精进的你。如果你还没有开启自己的知行力,那么推荐你来看看《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这本书。如果你已经在这条路上了,相信会像我一样,对这本书讲到的不同观点更有体感。终身成长路上,知道≠做到,做到≠得到,唯有持续修炼知行力,才能做个知道又做到,做到又得到的人,让我们一起带上《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这本书,不仅做好笔记,还能内化知识,告别知易行难,开启做个知行合一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行合一从未分离

                  信息繁冗的当下,人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与信息,缺少的是将知识与信息内化的方法与能力,《知行力》三大篇章九个能力,推荐阅读践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或许觉得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找到,但忽略了一件事:当自己脑袋空空时,不知道应该搜索什么。———《知行力》何伊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这本书将终结所有的“读书无用论”

                      在某些知识问答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读过的书很快就忘了,还有必要读吗?”“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烦恼或疑问,或许你应该看看这本《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知行力》的作者是灯塔知行社、盒饭财经的创始人,知名商业观察者何伊凡。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由知到行、由行到知,以及知行合一 3 个关键的 9 种力,并将其总结为知行力公式:知行力=一元 × 故事 × 复盘=(提纯力+拆解力+简化力)×(共鸣力+结构力+结晶力)×(自省力+提问力+螺旋力)其中的 “提纯力” 讲的就是如何阅读、做笔记,并将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掌握这种能力,再也不用担心 “读书无用”。“提纯力” 结合另外的 8 种力共同构成 “知行力”,通过 “知行力” 构建核心认知,可以把知识变成力量、再让力量反哺知识,打造出知与行螺旋上升的循环,大大提高成事的概率。一 一元:由知而行 1. 提纯力:三环套月笔记法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不做笔记,所以读完很快就会忘记;还有很多人误以为把重要的、好的句子划下来或者抄下来,就是做笔记了,之后往往会发现,还是记不住,更不用说拿去应用。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会觉得,花了那么长时间阅读,最后好像一无所获,便对 “读书之用” 产生了怀疑。培根说:“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当然是有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 “如何去用”。这里只说 “长才益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做笔记。关于如何做笔记,《知行力》的作者何伊凡在奥野宣之的 “一元化笔记法” 和卢曼的 “卡片盒笔记法” 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方法 ——“三环套月笔记法”,三环指的是:案例、金句和知识点,“月” 指的则是应用。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先抓住书中的核心知识点,围绕着这些知识点,提炼金句,最后将书中的案例替换为自己的,这些案例可以是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感受,也可以是从新闻、书籍上获得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围绕着 “应用” 提炼出知识点、金句和案例,之后就能很方便地运用。2. 拆解力:如何把一本书拆成一门课何伊凡在《知行力》中,将拆解力分为 5 个步骤:①破题破题是通过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书,最后总结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简单介绍内容和作者介绍书的内容和作者时,要强调书的权威性,可以介绍作者的专业背景、获得过的奖项等。③核心理论核心理论部分需要讲明逻辑架构,从故事引入,选取知识点,再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④如何应用应用部分需要将开头的问题进行分解,针对问题讲道理、定目标、定行动。⑤总结升华最后再用更精炼、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这 5 个步骤,可以把书拆成课程,再加以应用。还可以用来写书评、讲书稿。在讲述核心理论和如何应用时,可以利用提纯力中的 “三环套月笔记法”,将自己提炼的知识点、金句和案例应用其中。3. 简化力:降低输入与输出的难度输入:可以用类似剥洋葱的方式找到内核,然后从内到外,进行一层层的剥析。找到作者的假设,然后从演绎法、归纳法、辩证法等角度,看作者是如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的。输出:进行输出的时候,则需要把知识人性化,用现实中的素材,对知识进行加工包装。提纯力、拆解力和简化力,共同构成了由知而行的 “读、讲、写一元化” 能力,通过这三种力,可以将书中的内容进行精炼、整合,并输出应用。二 故事:由行到知故事可以承载知识,触发新行动,是由行到知的 “桥梁”。作者在这本书里,将故事拆解为共鸣力、结构力和结晶力。1. 共鸣力:直指人心的的技巧要想让自己的故事能够吸引人,需要学习掌握共鸣力。共鸣需要 “腔体”,当你的 “腔体” 越大,便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和他人产生共鸣。有的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可以让很多人共鸣,原因之一就是他经历得多、体验得多,他的故事和很多人的认知、认同感产生了交集。所以要想让你的故事感染更多的人,或者想要和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就需要提升认知,有些事我们无法真实去经历,便可以通过阅读去体验,扩大自己的 “腔体”,这也是读书的用处之一。2. 结构力:设置叙事的路标不管是写作也好,讲课也好,都要有一个框架,作者在这里介绍了怎样的开场可以吸引注意力,如何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结尾,以及几种叙述技巧的使用,方法全面而实用。3. 结晶力:行为与认知的循环结晶力是行为与认知的循环,通过结晶力,可以从行为中沉淀出故事,再让故事引发行为改变,从而反哺认知。《知行力》介绍了结晶故事的模型 “英雄之旅”,以及用故事获得人心的 “靶心人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都可以学习应用。另外,书中还提出了和拆书成课相对应的结晶知识的策略,通过定方向、预阅读、“脱口秀”、“奇葩说”、自驱动这五个步骤,举办读书会,从而结晶知识,让阅读促进行动,行动再带动阅读。三 复盘:知行合一 1. 自省力:在毫不留情的省察中前行有句话叫:“学习不一定会进步,但是复盘会。” 因为只有复盘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最怕的是只顾着低头学习,不知道回顾,说不定方向错了,都没能及时发现。复盘分为 4 个步骤: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复盘时,要梳理目标,探究结果与目标之间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总结。2. 提问力:细颗粒度探寻事实细节提问比答案更重要,因为如果提问出了错,答案可能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复盘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问始终要聚焦要点,进行追问。3. 螺旋力: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中上升复盘并不是把之前的 “知” 与 “行” 总结完就结束了,而是要在总结之后,实现知行合一的跃迁。作者在最后提出,知行力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什么是致良知呢?良知原本是指人生来就有的道德感与批判力。它其实是可以扩充的,通过不断地扩充推行良知,将良知推广到做事中,如此便能达成知行合一,这点类似于稻盛和夫所说的,心学和实学的统一。《知行力》这本书不仅可以解决 “读书有什么用” 这类问题,还创造性地总结出知行力公式,道出成事的本质 —— 通过 “知行力” 构建核心认知,把知识变成力量、再让力量反哺知识,打造出知与行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就能够大大提高成事的概率。书中针对读书、做笔记、写作、讲课、办读书会、定目标、复盘等方面,给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不管是苦恼于看书记不住,学到的知识不知道该怎么应用,还是在企业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反思、改进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指导性的帮助,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进行知识提炼并加以应用的指导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远离表演式努力的底层逻辑

                        在图书馆看书 10 分钟,刷博 2 小时,离开前拍照发个圈圈,配文:星光不负赶路人!下午在办公室浑水摸鱼,临下班了抱着一摞资料,对同事说:哎,还有好多活儿要赶,又要加班了!有人天天说要健身,可身材却越来越走样。有人学英语打卡,坚持不到第 21 天。这种在生活中假装很努力的人很多,说起道理来是唾沫横飞,而实际行动却是蜗牛龟速。这就是表演型努力!道理都懂可生活怎么就还是一团乱麻呢?这些症结都在于不能知行合一。不是不努力,是十分卖力的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是不想成长,是在迷茫探索中不得其法。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何伊凡老师的这本《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的逻辑》中讲的非常清楚明白。何伊凡,新闻学硕士,《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知名商业观察者。他创建了灯塔知行社与盒饭财经,工作期间对话全球百余位商业领袖及几百位创业者,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把自己实修知行力的经验娓娓道来,集结成此书。作者认为当下人们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行合一的落地能力,即知行力。它只解决一件事:让知识变成力量,让力量反哺知识,在循环中获得终身成长,是不确定时代增强自身确定性的心法和工具。那如何才能提高知行力,作者有一个公式,知行力 =(提纯力 + 拆解力 + 简化力)×(共鸣力 + 结构力 + 结晶力)×(自省力 + 提问力 + 螺旋力)。本书有三部分,上篇由知而行是记得,是读讲写的一体化训练,中篇由行而知是晓得,将所学、所读、所思内化到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里,下篇知行合一是明得,通过自我省察、复盘,真正践行知行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有三个提升知行力的底层逻辑方法值得学习。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记笔记有一个人 37 岁时投身学术界,一生写了 58 本书、上百篇论文、积累了 9 万多张知识卡片,只用一年时间拿到了德国非常难取得的博士学位。没错,他就是卢曼,被称为 “当代黑格尔”,他的书作之所以如此高产,全依赖于卡片笔记写作法,直白点讲就是人家很会在读书时做笔记。做笔记是对知识的提纯,可以提升读、讲、写的一体化训练,善于做笔记的人才能享受知识的复利。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三环套月笔记法,三环即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而月是应用。我以前读书不常做笔记,虽然读后也有感言,但很少写下来并整理。读完很多知识点都忘了,看到此篇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每当读书时先找一支笔准备好,经过实践发现,做笔记阅读对知识的掌握度翻倍。二、把从薄读到厚再读到薄。华罗庚在《数学阅读精粹》一书中提出,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作者提出用拆书的方法去阅读,把一本书拆成一门课,使用三环套月法去拆解一本书,可以掌握书中的精髓,还可以自己的案例库添加素材。1、 由薄到厚:阅读时,先确定枢纽书,再找到四五本与之相关的卫星书同时阅读,以枢纽书为主,把卫星书中提到的知识点补充到枢纽书中。2、 由厚到薄:通过 “神奇之线” 找到核心概念。三、做好复盘,知行合一落地有效曾国藩靠复盘把烂牌打成王炸,雷军通过复盘不断的创新创高,柳传志、李开复、芒格、稻盛和夫等商界精英,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都提到了复盘的概念,阿里巴巴更是将复盘作为组织成长的工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面对诸多诱惑,看不清来路时就会步入欲望的深渊。那怎么去做复盘?《知行力》中分享只需要四步,第一,回顾目标,当初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第二,评估结果,对照原来设定的目标,检查完成度。第三,分析原因,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第四,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以及存在的规律性东西,为后续提供经验和参考。复盘不仅用在商界,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能用到,小到夫妻吵架、孩子教育,大到人生规划。正如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这本书中写到的:复盘是一条人人可以通向知行合一的大路,会复盘的人,一年的经验能变成十年的经验。不懂复盘的人,只不过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四、写在最后读完此书,收获颇丰。何伊凡老师的这本《知行力 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中,还讲述了遇到难读的书怎么办,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和听众进行情感共鸣等等,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阳明心学实处用功,事上磨炼知行合一。如果你有购买的课没有听完过、买来的书还没有拆封?如果你经常上演间歇性雄心壮志、继发性浑噩度日。那我推荐你开始读这本书,因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动才是成长的不二法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拆解知行力,创造性提出知行力公式,帮助实现自我成长。

                          我曾经幻想自己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母亲,当我真正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看着怀里熟睡的小家伙,我在想我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目标坚定并且能终身保持学习的人,那么我又应该如何引导他成为这样的人呢。我想我首先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那么我该从何入手呢,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我遇到了这本书 ——《知行力 - 重新定义成事逻辑》,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知行力 - 重新定义成事逻辑》的作者何伊凡先生,现任主流杂志主编,同时还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创建的灯塔知行社影响了许多人,当然他还是一名作家。作者本身就是书籍中理论的成功案例,这让本书的内容更具可信度、更让读者信服。作者认为,知行力可以让知识变成力量,同时让力量反哺知识,让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实现螺旋式成长。本书通过拆解知行力,总结出一元、故事和复盘三大抓手,通过逐个分析,创造性提出知行力公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帮助现代人实现自我成长的手边工具书。一、建立核心认知拼图是成为高手的前提书中提到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案例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总结世上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司机式知识,一种则是真正的普朗克式知识。司机因为听过太多次普朗克讲课,已经可以复述甚至比普朗克讲课讲得还好,但是当真正与专业发生碰撞时,司机式知识就败下阵来,因为司机式知识的知和行是分离的,只有普朗克式知识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朗克本人具备核心认知拼图。硅谷 “钢铁侠” 埃隆・马斯克曾讲述自己是通过大量阅读实现造火箭的,乍听之下令人匪夷所思,但是细细分析可以发现端倪。马斯克认为知识是一棵树,分为主干和分支,主干是知识的基本原理,在主干的基础上,作为分支的各种知识才有支撑。由此可见,马斯克拥有稳定的核心认知拼图。核心认知拼图是一种思维模式。核心认知拼图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打磨,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虽然,已经形成的核心认知拼图难以改变,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建立或者完善自身的核心认知拼图,而这需要通过知行力来实现。二、培养读、讲、写一元化能力会阅读可以储备知识和素材,会说话可以帮助消化知识并且帮助写作,会写作可以促进有效阅读并且完善说话逻辑,因此具备读、讲、写一元化能力十分重要。要想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学会记笔记,只有科学的笔记才能将知识有效输入。作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了一套笔记方法,即 “三环套月笔记法”,其中 “三环” 是指案例、金句和知识点,而 “月” 则是指应用。"三环" 与 "月" 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且不可分离。案例,既可以从阅读材料中获得,也可以从个人体验中提取。金句,是当这句话具备思想深度、美感以及能引发共鸣时,才值得被摘抄。当我们吸收新知识时,首先要放下对固有知识的执念,摈弃质疑和挑战,并将同类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同时注意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应用,则是当案例、金句和知识点都已具备之后,将它们有意识的标签化,适当的时候放入场景中使用。如何讲输入的知识精准输出呢?此时就需要具备拆解力。首先不要着急拆解一本书,要先把书读厚再变薄。若把正在读的书看作 “枢纽书”,那用来补充相关知识的书则被称为 “卫星书”,读 “卫星书” 时要带着对 “枢纽书” 的思考,以此来加深对 "枢纽书" 中知识的理解。当然,把书读厚可以无限延续,要记得及时止步。由厚变薄则是有目的性的变薄,对于需要最终呈现的部分还是需要加深理解。完成以上步骤,就可以开始拆书了。书中提供了拆书成课的五步模版,即破题 - 介绍书本内容和作者 - 介绍核心理论 - 指向如何落地应用 - 结语。作者以自己拆解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为例,向我们详细展示了拆书的具体过程。对于难拆的书,作者也贴心地介绍了他的经验:一是把书推成山,把未读的书放在一起;二是由浅入深地读,先读入门书,激发阅读兴趣后再进行阅读;三是创造仪式感,比如准备一支钢笔、不同的荧光笔等。当我们成功拆解一本书,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从知到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充分吸收书籍中的 “三环”,即案例、金句和知识点,而且还为相关知识体系积累了素材,达到了知行合一。三、在复盘中实现螺旋式成长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虽然有些目标一时之间难以实现,或者暂时还没找到前进的方向,都不要紧,只要记得复盘,人生终究会回到轨道上来。复盘既能找到真实目标,又能还原真实过程。坚持复盘,就是锻炼深度思考的能力,就是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就是拨开云雾、回归本质的过程。我们不必为平庸的过去懊恼,最好的时候首先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即便是 12 岁就以成为圣贤为人生大事的王阳明,也是在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最终在 35 岁才回归圣贤之心,只要从现在开始尝试改变,一切都来得及。《知行力 - 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岔路口,也都是本质的破碎表现,折射出 “本质” 到底是什么,回望过往种种,你的本性和真心、你所要找寻的终极目标,都已经隐藏其中。暂时看不穿也没关系,只要有复盘的意识,一时偏离也能找回大道。虽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一定能达到王阳明的高度,但是坚持学习、坚持复盘,每天前进一小步,士别三日也当刮目相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理论、有方法、有案例,从知识获取、内容输出到复盘迭代。

                            《知行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让读过的书都成为自己的力量查理・芒格说:“我见过的聪明人中,没有一个不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读书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可是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觉得大脑空空,要么就是记不住,要么就是说不出,要么就是需要素材的时候,什么都想不起来?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最近读到何伊凡老师的《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以下简称《知行力》)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找到了提升读书效率、提升读写讲能力的法宝,让我如获至宝。何伊凡老师是知名商业观察者,灯塔知行社与盒饭财经创始人,有着多年的创业经历,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曾经对话数百位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职场人,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特点:知行合一。何伊凡老师将这些特征和思维方法总结成《知行力》一书。本书结合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创造性地提出 “知行力公式”:知行力 =(提纯力 + 拆解力 + 简化力)×(共鸣力 + 结构力 + 结晶力)×(自省力 + 提问力 + 螺旋力),书中为读、讲、写、问、学、悟、思、省、行等多种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实用的案例。其中,关于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部分对写作者和培训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实质是建立一个有系统、带框架的,信息管理有序的 “大脑”,那么知识管理系统该如何建呢?一、输入 —— 建立核心知识拼图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第一步,肯定是需要先把知识装进去,只有存储了大量的知识,还便于我们随去随用。那么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该如何装,装什么才更适合自己呢?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中提供的方法是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的核心知识拼图。“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对知识的司机式表演;另一种是真正的普朗克式知识。” 将多次听到的课程复刻出来,大多数人通过刻意练习应该都能达到,这种就是司机式的表演,但只要有人问更深次的问题,就无法回答出来,这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和内化知识。如何让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从而具备 “普朗克式知识” 呢?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通过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型。在进行内容输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找到 “枢纽书”,再通过 “枢纽书” 寻找相应的 “卫星书”,这样,每年学习 9~12 本左右的枢纽书,再加上若干的卫星书,知识体系就可以逐渐的建立起来。二、整理 —— 打造清晰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还需要具备的一个功能就是便于检索,快速检索、随取随用,如何存储才能让知识更便于检索呢?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笔记方法 —— 三环套月法。“三环套月中的三环,即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 “月” 就是应用。” 那么具体到知识管理,我们该如何应用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建立不同的标签,在同一标签下分别记录案例、金句与知识点。其次,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跳出原书或者文章的逻辑架构,根据自己的需求拆解书中的案例、金句与知识点。最后,在拆解的过程中,一是充分吃透书中的知识点,二是围绕知识点提炼出让人听了就不会忘记的金句,三是将书中对应的案例进行整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自己的案例、新闻中的案例或其他书中的案例都整理其中。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众多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素材体系,然后就是行动和坚持,相信不久之后,效果定会凸显出来。三、输出 —— 掌握化书为课的底层逻辑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输出,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变成课程,再讲出来。如何将一本书变成一门课呢?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中提到:“拆书是以书为中心,追求的是作者思想体系的完整性。拆书成课是以人为中心,追求的是学了就能用。” 拆书成课既是将书中的内容拿来为我所用,而不用拘泥于书本身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在拆书成课的过程中,首先明确需要主题内容,然后根据主题把书读深,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选择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作为自己的主题内容,然后寻找更多关联性的资料和内容,让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书中该部分内容的观点,将书读厚,也让课程内容更有吸引力,让自己在授课时有更为丰富的内容输出。掌握拆书成课的底层逻辑,在实践中不断运用,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课程。四、写在最后知行力,即知行合一的能力,强化运用知识的力量来实现目标的能力。《知行力》整本书结构非常清晰,全书围绕知行力公式,分九个点进行展开,每一个点都非常有用,学到就能立马用起来,既能单独使用,也能灵活组合使用,实用性非常强。愿我们都能通过知行合一,让知识变成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过沟通,仍会和家人有矛盾,原来我缺的不是记忆力,而是知行力

                              “现代有很多人都是在表演创业,表演工作,表演学习”、“知与行” 并非 “理论联系实际”,一系列完全打破我原有认识的 “概念”,让我有了强烈的想将《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这本书读下去的欲望。作者何伊凡告诉我们不能知行合一,就是大部分失败的根源。要拥有高手的能力,就需要修炼能将知行合一落地的能力 - 知行力。修炼知行力,就能构建像高手一样的核心认知拼图(思维模型),让普通人也能成为高手。书中还讲了许多王阳明、曾国藩、稻盛和夫、张瑞敏、查理芒格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用他们演绎的故事或留下的思想来论证知行合一创造的奇迹。在本书中,他们处处都会跳出来帮助读者理解各种知识点。作者将自己修炼的产物知行力列成公式,并将其分为三大板块九大能力。让普通人循着这公式,也能修炼成高手,甚至圣贤。知行力=(提纯力+拆解力+简化力)x(共鸣力+结构力+结晶力)x〈自省力+提问力+螺旋力)。这三大板块从知到行,由行致知,知行合一螺旋生长,形成一个循环,生生不息。每一种能力都有对应的方法和模块,有许多作者自创的方法论和新概念。主线清晰,逻辑分明。又有大量的名人案例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读的也是十分有趣,毫无枯燥感。唯一不好的就是,作者分享的太多知识点,需要细细的咀嚼,反复的回味。如果你希望获得想要的成功,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家庭中的,你都可以把这本书放在手边细读慢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人都说复盘的今天,那什么样的复盘才有效?

                                36 岁的曾国藩正值人生大好时光,自己却开始戴老花镜,简单说几句话就气喘吁吁了,同时,在官场上他也遭到了同行的排挤,可后来,他通过坚持写日记,复盘自己的每天的经历,大到国家事情,小到日常琐事,他日日复盘,最后成为了一代圣人。那作为普通人,是否能像圣人曾国藩一样实现人生的逆袭呢?在何伊凡的新书《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中,重点介绍了关于曾国藩复盘的成功秘诀。何伊凡,资深媒体人,他有着 16 年的商业观察经验,还是灯塔知行社与盒饭财经创始人,他曾担任过著名杂志《中国组织家》、《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等杂志主编和副主编职位,还出版了财经类畅销书《打通》,诗集《一滴雨水中的家园》。在书中,何伊凡详细阐述了成事的逻辑主要就是知行合一,他还将这些知识浓缩成一个简单的知行力公式:“知行力 =(提纯力 + 拆解力 + 简化力)×(共鸣力 + 结构力 + 结晶力)×(自省力 + 提问力 + 螺旋力)”。当然,这也是本书的全部知识点,简单明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复盘能力让曾国藩能从一手烂牌打出了 “王炸” 呢。1、曾国藩怎么复盘的?曾国藩复盘的方式很简单,他是从最简单的写日记开始,他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持久。正如曾国藩的名言:“人贵有恒。” 曾国藩写日记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他的日记有如下特点:有恒,细,狠。他每天都会从日常小事中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应该怎么改进,甚至还大骂自己。直到曾国藩 46 岁后,他被免职在家,面临着事业危机和中年危机,他在家的这段日子了,他日日回想起官场的日子,才发现自己的很多毛病,他才开始了反思,也是在这些反思中,曾国藩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他同时还把这些方法告诉了弟弟曾国荃,叮嘱弟弟要反复反省自己,一切事情都要向内求。曾国藩再次出山后,他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他变化很大,变得和气、谦虚、周到,对待皇帝也更显得沉稳谦逊,成功实现了他的中年 “变法”。足可以见,复盘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2、现代人如何复盘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该如何复盘呢?在书中,何伊凡提出了两种复盘方式,一种是组织内的复盘,一种复盘是 AAR 模型复盘。关于组织内的复盘,这种复盘的话,主要是针对企业来进行的复盘。复盘分为三种角色、四个步骤来进行。三种角色分别是:引导人、设问人和叙述人。四个步骤分别是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和总结规律。这样做复盘的话,作为引导人要维护好讨论范围,不要让远离复盘的主旨。设问人则是带动大家思考,寻求事物的本质。复盘的目的则是吸取经验,为下一次的行为做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普通人来说的话,更加适合这种 AAR 模型的复盘。AAR 模型也就是【行动后反思】(After Action Review),他的目的是在于学习,不是在于惩罚,需要复盘人接受教训,然后快速行动。书中详细介绍了 AAR 法分为六步:第一:当初行动的意图是什么?第二:实际发生了什么?第三:从中学到了什么?第四: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第五:立即采取行动。第六:尽快分享给他人。比如,我们拿自己的一天来进行复盘,如今天原来计划是要写一篇文章的,但是因为在时间上没有掌控好,所以最后导致了没有写文章。像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都会发生,明明计划好的事情,可是在执行的时候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够吗?还是因为本身我们对写文章的这个事情就排斥,所以在内心里都会给自己找理由推迟。那么我们在复盘的时候,就要找到这次没有写完文章的真正原因,然后在下次计划写文章的时候就能根据之前出现的情况进行改正。最后的分享给他人的话,正式应了那句:学是最好的教,只有分享出去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成长,还同时能鼓励我们前行。3、复盘需要注意的事情复盘是一种向内寻求成长的方式,作者何伊凡也曾说:复盘的精髓就是质疑和反思。复盘时需要注意目标是行动的出发点,做复盘时,要记得回顾当初做这个事情的目标。其次,在评估结果的时候,不能不讲观点,要探讨结果和目标的差异是什么,找到真实的原因。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原因的时候,要记得挖掘原因的广度和深度。最后,也是复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总结规律,这个时候就是怕提出的问题不能在不可控的要素上纠缠不清。当然,复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有些人在复盘的时候,光是记得表扬自己,却忘记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复盘也是不对的。复盘的话,要认真剖析内在原因,找到事情与设想不一致的真实原因,然后总结规律,避免下次再犯同类的错误。这样的复盘才是有效的复盘。4、总结当然,在这本书《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中,除了复盘的事情外,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如读书时候使用到到 “三环套月笔记法”,通过金句、案例、知识点,应用等结合在一起,不仅对书中的知识点能记牢,而且在后期使用中也非常方便。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认知力,而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事,就在于知行力的能力。 知行合一,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想要成为高手,这本《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值得一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可以用起来的成事法则

                                  高手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来自核心认知拼图,而不是外部呈现的能力。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成快速成长起来,并做成” 一件事 “呢?知名商业观察家、灯塔知行社与饭盒财经创始人何伊凡老师,曾有多年创业经历,历年来对话全球百余位商业领袖及几百位创业者,著有财经类、文学类作品多部。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中,结合自己十几年对上百位成功企业家、创业者等的观察,通过提炼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事逻辑体系。在书中,作者以知行力为核心,将书籍分为三部分,即 “一元”、“故事” 和 “复盘” 构成。而每个部分又由三个力构成,遵循由知到行、由行到知,再到知行合一的框架,并得出了一套完整的公式:知行力 = 一元 × 故事 × 复盘 =(提纯力 + 拆解力 + 简化力)×(共鸣力 + 结构力 + 结晶力)×(自省力 + 提问力 + 螺旋力)。01 由知而行,知行合一说到知行合一,不可不说明代心学圣人王阳明先生。在阳明心学思想中 “知行合一” 的” 知 “是指真知、是真理,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我们很多人都会误理解为用现有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要保持知道的与行动上要一致。而心学更强调的是知与行的统一,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他人的经验与方法,我们不能盲目的去模仿去照搬,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实践出真知”,同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用故事打动人心如何判断一个故事的好坏呢?在我看来,至少要能打动人心才能算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更能让我们引起共鸣。何伊凡老师在书中提到,真正的故事高手,开口之前就应该体会到,通过讲故事时说服别人,其核心是尊重别人的选择权,而以具备共鸣力的故事来影响行为,进而重塑认知,可以从建立 “我们” 的联想开始。新东方俞敏洪老师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在他的演讲和书籍中,都能感受到那些质朴真实的语言常常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他创业初期的世界。在他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中讲诉了很多新东方在创业发展之路上遇到的很多事情,读过之后让人久久无法忘怀。在书的开头,俞敏洪老师说到:” 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场景和故事。通过场景还原,总结我的经验教训,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坦诚地与大家讲诉……” 在我看来,这些是故事更是真实的经历,真诚而打动人心。03 在复盘中精进自己。复盘,即通过自我省察与组织复盘,知行合一,最终达到 “致良知” 的层面,完成知行力闭环。由知到行,由行到知,最后达到知行合一。我们该如何完成复盘呢?何伊凡老师在书中介绍到,复盘分可理解为三种角色、四个步骤:三种角色分别为引导人、设问人和叙述人;四个步骤分别为回顾目标、评价结果、分析过程、总结规律,说得直白点就是要经常反省。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今天,我们可能做不到像先贤每日三省,但是在忙碌的时候留出停下来想一想的时间、多回顾、多分析、多总结,才能作为商业巨头的阿里巴巴将复盘作为组织成长的工具,内部有人才复盘、业务复盘、流程和文化复盘等。每个人作为一个复杂的存在个体也可以像企业一样去运作和管理,反过来,企业也可以像不停歇的身体内部一样,有效分工,精细运作。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成事的方法,缺的是将方法践行下去的人。正所谓,大道至简,我们真的不需要懂得那么多道理,也不需要去学习更多的方法。抓住重点,笃力前行,按照《知行力》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每日成长,不断精进,终会成就自己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是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的指南针、说明书、工具箱。

                                    我们时常会有一种困顿和无力感,极其沮丧又找不到出口,内心摇摆、纠结,犹疑不决。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是否正确,对改变现实毫无办法。这种茫然和自我怀疑压在心上,让我们找不到前行的动力。“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从电影《后会无期》的海报上映射到了我们心里。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本质,让我们在迷茫中逐渐清晰,在犹疑中找到方向?《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下称《知行力》)一书给出了答案:就是要修炼 “知行力”。“将知行合一落地的能力,就是知行力,知行力只解决一件事:让知识变成力量,让力量反哺知识,在循环中获得终身成长,是不确定时代增强自身确定性的心法和工具。” 作者何伊凡现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副总编,是著名的商业观察家,先后创立 “灯塔知行社” 与 “盒饭财经”,曾与全球数百位商业领袖和创业者深度交流。著有《一滴雨水中的家园》《形象市值:如何高效获得持续影响力》《中国反围堵: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战争》《打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 + 转型的 7 个关键要素》等多部畅销书。“知行合一” 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力》一书是作者将阳明心学结合多年的商业观察所获得的经验,以及自身的创业经历所凝结的又一力作。书中创造性的提出知行力公式:知行力=(提纯力+拆解力+简化力)×(共鸣力+结构力+结晶力)×(自省力+提问力+螺旋力)。帮助读者通过学习九种能力、几十种工具来打通 “知” 与 “行”,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最终知行合一。而我们如何走出迷茫,坚定前行的答案就在其中。1、由知而行,才是真知,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一定要 “事上磨”,要落实到身心上受用。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从互联网上看到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总是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时间久了,好像就没有印象了。在华为倡导的一个学习原则是: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互联网上的知识浩如烟海,我们的精力却很有限,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所取舍。能帮助我们改变现状,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离我们太远的知识,即使再正确,也不要浪费精力在上面。而对于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怎样才能使其为我所用,不被遗忘?作者何伊凡在书中提到了由知而行的一条路径,即 “读、写、讲一元化训练 ",读、写、讲既是输入,也是输出,既是知,也是行。把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笔记写出来、再拆解成课讲给别人听,且让别人能听懂,这和单单记在脑子里所要求的理解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总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驾驶中学会驾驶。经过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共同参与了学习,知与行完全一体,这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只有这种完成内化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库克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You won't be ready.  想考虑周全再行动,在患得患失中犹豫不决,实在是做事的一大误区。没有什么事是能够事先就知道结局的,机会转瞬即逝,不会停下来等到我们完全准备好。所以当我们内心充满疑问时,应该遵循自己的初心继续做下去。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在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去找寻方向。作者何伊凡在书中说:要想打通知与行,就要不怕辛苦地进行深度思考,边思考边实践,然后用获得的成果丰富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知就是行,行才能知,知行一体,不可分割。暂时的困境不是结束,只是成事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思考、提升认知的机会。绝境只是心境,不是现实。3、良知与一切事物的关系,就如圆规、方矩、尺子与方、圆、长短的关系。事物随时都在变,但你内心的尺度不会变。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内向的反思多一分,自我成长就多一分。这种反思总是发生在至暗时刻。曾国藩 46 岁免职归乡,同时面对中年危机和事业危机,正是通过自我怀疑,自我审视,又朋友帮忙,终于找出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获得了重新出山的机会,让亲友同僚刮目相看。现代人则使用 “复盘” 这一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工具来总结经验,补充认知,修正行为,完成自我反思。作者何伊凡说:“复盘的意义在于,人类应该在反省中前行,一旦不见来时路,去路其实也会消失,人在欲望诱惑中,一心向前钻就会及其危险。”《知行力》一书中给出了复盘的四个步骤: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复盘所探求的是过程,而并非结果,所以复盘的关键即是秉承知行合一,反思行为,提取经验补充认识,再以更完善的认知指导行为。目标有问题则调整目标,方法有问题则调整方法,最终使结果符合目标。曾国藩认为 “事功” 和 “义理” 同等重要。复盘就是检查我们的目标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既合 “事功” 又合 “义理”,这就是知行合一。通过复盘,由目标逼近本质,由本质逼近良知,良知也是知行力的终极出口。良知是内心自有的判断力,道德感,是非观。我们的目标即产生于良知,行为受到良知的规范,最终的结果才能符合良知、回归良知、完满良知。不忘初心,即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是不忘初心。4、结语黑夜很漫长,所以黎明的光才显得那么的宝贵;痛苦的经历确实很压抑,所以最终迎来的胜利才足够鼓舞人心。作者何伊凡在《知行力》一书的序章中写道:" 知行合一 " 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无论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都要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知与行相互促进,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失去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恨不得把他的所思所想所悟所行所作所为都教会给读者

                                      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一系列的年度目标,包括重新启动我的淘宝店,每天写一篇文章练手,做自媒体粉丝涨到 10 万,每天英语口语练习,减重 20 斤;现在我来复盘一下, 淘宝店 3 月开了,开到 5 月就闭店了,因为我打定主意不会投广告费用也不会去做非常规手段的操作,所以收益不高,但是琐事很多,偶尔的售后除了贴钱还很费神,果断关闭,好在从金钱层面上来看,我是没有亏本的。-———— 失败 每天写一篇文章练手,大概坚持了有 1 个月吧,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时间快到晚上 12 点时匆忙完成,已经成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所以我默默的放弃了;-——— 失败 自媒体粉丝涨到 10 万,至今连 1000 都不到,因为我连更新什么内容都没想清楚,严重的拖延症导致春天的素材到夏天也没剪辑出来;—— 失败 每天口语练习,因为有一个 APP 的协助,还算在坚持,但是心态也几乎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不能说是失败,但是也没达到口语流利的目标;——— 失败减重 20 斤,成功了一半,这个倒是我孜孜不倦 N 年都没放弃的事。失败率高达 80%!不复盘就假装没失败,心想,反正也不会影响到别人,2023 年我再重新制定一些新目标,努力让自己做到就是了!NONONO,如果我没有看到《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我一定会和往年一样在今年的 12 月 31 日热血沸腾的定下自己的一些列目标 -— 没错,只是目标,绝不会去深究背后应该怎么样达成这个目标,幸好在离制定目标还有半个月时我读完了这本书,快到结尾的时候我恍然大悟,为什么自己总是 "毅力不够",为什么自己总是 "那么懒",所以一年又一年的目标总是失败!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里,对于目标,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以目标始,以目标终",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才能够不断在通往目标的路上知行合一,不停的修正自己,激励自己忍常人所不能忍,就连伟大的圣人们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何伊凡,是一名资深的财经作者,也是一名企业家,多年研究阳明心学,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作为作家他出版过财经著作,作为主编,他的日常工作对企业家们比常人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出版过多篇新闻财经新闻作品,作为企业家他创办过灯塔知行社;不管他是哪一个身份,当他决定践行知行合一时,就从没停止过。初识这本书以为是阳明心学衍生的心理类读本,序章过后开篇就开始分享 "三环套月法",教愿意读书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收集资料和应用,甚至连每一种知名的笔记法也帮读者们一一试过告诉读者哪种情况下用哪一种笔记比较好;这时候又以为是一本工具书了,因为在书中很多部分都在教作者的技术,比如:如何拆书成课;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式;复盘该怎么样做...... 而巧妙的是在这些教技术的中间一直穿插着各类古今我们熟悉的人士的真实经历来告诉我们,这些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又是如何践行的本书的核心:知行合一的;而底色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本人是如何践行知行合一的,毕竟这本书就是作者自己内心的表达;一、目标要足够清晰,才是可以去达成的好的目标比如在提到目标的时候,何伊凡用王阳明和曾国藩的案例告诉大家当年两位圣人正是因为目标清晰,所以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终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清晰的目标才是好的目标,好目标应该具备以下要素:第一,目标必须是具体的,能明确描述内容及结果。 说清楚是谁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对比一下我年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缺少了要达成什么样的 "结果";第二,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这意味着目标要尽可能地量化。我们要规避用 "努力达成"" 做到最好 "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目标,能够量化的一定要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通过流程化的方式,让目标可见;对比一下我的目标是缺少量化和流程化方式的,甩了一句话就跑了;第三,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确定目标的可行性,可以根据上一次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参照系。对比一下我立的自媒体涨粉到 10 万的目标确实犹如空中楼阁;第四,目标既要与其他目标有相关性,也要与环境相关。 我给自己定了那么多的目标,却忘了我现在是一名还有个 3 岁孩子的妈妈,我还有一个工作是照顾好家庭和孩子,虽然有丈夫共同承担,但是我的目标数量较多,给自己增加了很多负担;第五,目标是有时效性的,要有明确完成的时间,在同时存在多个目标时,要设定目标的优先级。 我在设定目标时,完全没有考虑优先级,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当时热血上头有着三头六臂的怪兽。二、学会分解目标,才不会半途而废 何伊凡告诉我们:能分解的目标才是靠谱的目标。 目标不是年初靠着一股热血随意定下的,尤其在冲动之下很容易定下一些激进的目标,反面教材仍然是我开头那几个目标,激进的目标自然是不易达到,甚至导致我们中途就会下车的目标;那要怎么样来看是不是激进的或是保守的目标呢,书里给了我们答案:判断一个目标是激进还是保守,方法很简单,只要看它能否分解下去。 三步分解法: 第一步:将大目标拆成可视化的小目标 第二步:分解到个人行动层面 第三步:比照大目标,对小目标进行复盘,看是否会打偏 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再细化到对每个目标的个人行动,完成小目标后需要比照大目标进行复盘,需要修正的地方才可以及时修正,这个方法既有开头,也有中间,如果有心应用,一定可以确保我们能从年初的目标走到年尾的目标去。三、有没有想过?我们追求的目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何伊凡还提到:正确而有意义的目标,还是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过去我从没想过目标还有正确与否的说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层面的目标应该就是有意义的目标,但是初心确实很重要,我们要达到这些目标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想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是想达到这些目标的哪些高度?这些年度目标与我们未来的关系?这些目标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其实我到现在看到这一句话思考" 正确而有意义的目标 "时并没有参透,书里用的是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例子,讲的是他们宏伟的人生目标,我想就像书里所说:对多数人而言,对本质的理解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四、结语书里有一句我看了觉得很触动的话想分享给大家: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岔路口,也都是本质的破碎表现,折射出" 本质 " 到底是什么,回望过往种种,你的本性和真心、你所要找寻的终极目标,都已经隐藏其中。暂时看不穿也没关系,只要有复盘的意识,一时偏离也能找回大道。 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语重心长,我猜他细致的写出来的这些技术知识,是期盼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学以致用,可以有所收获,也在告诉我们不要急,只要学到了就可以慢慢去做到。 新年的目标我已经知道要怎么制定了,即便我暂时还没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会好好的做好这一年年的目标,我相信人生的目标也将从这年复一年的目标开始越来越清晰,现在,从知行合一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行力》手把手教你如何进阶

                                        快速进阶知行合一的绝密法典,方法论爱好者读起来真的狂喜,作者立足现实手把手教你每步该如何进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拼命给孩子找学习方法,孩子拼了命也不用

                                          家里有孩子的人一定有过这种体验:你拼命给孩子找学习方法,孩子拼了命也不用。    于是,咱就不断地找事实、证据,讲道理来说明 “我的方法很有用”    这感觉就像你费劲巴力地给孩子寻把 “屠龙宝刀”,孩子却弃之不用,非提着一把 “小菜刀” 上阵杀敌。    为啥孩子知道你是对的,就是听呢?    在《知行力》里说 “很多人以为说服主要靠事实,也就是‘我说得对’。这是个很危险的想法,可能会让双方陷入僵局:即使你说得全部正确,但双方在情绪上处于对立状态。”    《知行力》这本书可不是讲说服力的,而是帮我们解决 “为什么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这本书讲了如何构建个人的核心认知拼图,把知识变成力量,再让力量反哺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做成一件事。    作者何伊凡是新闻学硕士,灯塔知行社和盒饭财经的创始人。同时,他还是知名商业观察者,多年来和全球 100 多位商业 “老大”,以及几百位创业者,深入交流,探索出成事的底层逻辑。    讲故事高手在开口之前就知道,通过讲故事来说服别人,核心是尊重别人的选择权,再以具备共鸣力的故事改变认知。    具体如何提升共鸣力,让我们的故事有影响力呢?    01 与 “自我” 有关    引发共鸣得用 “自我”。如果一个人和你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爱好,哪怕是名字有些相似,都会拉近彼此的亲近感。    共鸣的接近性原则:地理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    地理接近性非常直观,就是新闻里一个遥远的国家发生海啸,我们关心,但不恐慌;但如果隔壁城市轻微晃了晃,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你也会如临大敌。    心理接近性来自共同的经历,心理上的价值认同或者价值反对。像读书会、饭圈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接近的产物。    02 “反 共鸣” 比 “共鸣” 更有价值    “共鸣” 并非 “共识”,并非与自己想法完全一致才算共鸣,我们也可以巧用反 共鸣法则。    你读了一篇文章,发现观点和自己一致,挺高兴,但会并没有知道或者学到什么新东西。若看到一本书颠覆了你以前的想法和认知,就特别兴奋,会重读、做笔记和去分享,这样的认知更有价值。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受彭凯平先生就发现:相同的意见令人更自信,不同的意见令人更智慧。但是,想要反 共鸣并非容易,因为大多数人听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情绪。    上一章讲到反 共鸣并非容易,因为大多数人听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情绪。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共鸣实现的更好基础,就是消去对立。    03 消去对立    一个小村庄通往外面的路被一只怪兽挡住了。勇敢的年轻人拿起棍子去搏斗。结果,怪兽总能用使出超过这个人两倍威力的棍子。    比如,这个人拿着一米长的木棍打怪兽,就会被怪兽就两米长的棍子打破头……    一村里不太灵光的老王站出来,他说有办法消灭怪兽。    村民们跟着他一起去,等着看笑话。就见那怪兽展开巨大的身子,朝着老王怒吼。老王拿着一个苹果走了过去,问怪兽 “你饿了吗?”    怪兽眯起眼,闻了闻苹果,优雅地接过苹果,高高地举起了拳头,旁边的人都吓蒙了……    怪兽打开了拳头,有两个更红更大的苹果;老王冲着怪兽微笑,怪兽也和善地对着他笑。    奇迹传开了,大家相信怪兽是祝福,不是诅咒。    生活中,很多矛盾皆因:彼此的眼中,大家都是 “怪兽”。    我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是 “对的”,给意见不同的人贴上了 “错误” 的标签。一旦我们把对方视为 “敌人”,那结果就势必分出胜负。    当我们妖魔化对方时,会导致双方缺少对彼此的尊重,破坏关系、否认对方观点就再正常不过了。    那为什么孩子明知道你的方法对,就是不用?    因为我们的某些行为,错被孩子当成了敌人。    有个父母偷着给孩子房间装上了监控,被孩子发现后直接给砸了,敌对关系成功建立。    孩子潜意识里把你当成敌人,就算你用再高超的技巧来讲故事,在他眼里,都是变相操控。    结果就是,用你的方法把事做成了,那就是你赢了。所以,宁可我学不会,我也不让你赢。    我们就要学会讲故事,提升自己的共鸣力,消去对立。    首先,我们经常和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蠢事、学习上的困难;还可以加入孩子喜欢的游戏,没事和孩子来一局,用共同爱好拉近关系。    其次,想把学习方法教给孩子,一定不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引导孩子让他感觉这个方法是他自己发现的。孩子也想要成绩好,他自己发现的方法,一定会去用的。    然后,给孩子讲一个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的故事。和案例中的怪兽一样,人也渴望被认可。好了,就说到这吧,分享给你们,我也得赶紧行动去,要不还谈什么《知行力》。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