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本世纪初的北京细节
欧美写实文学对比中国纪实文学的优势是细腻,很翔实的细节去记录,但总体是根据他们的偏好去取舍,如同纪录片镜头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你如身临其境,感觉很真实,有说服感。而且因为他是外国人,对本地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能发现并记录下来,作者在北京的生活时期正是北京天翻地覆城市拆迁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可悲的是骨子里的高傲,他们认为世界就应该一直如此,白人高高在上,华人就应该安于现状,作者表面细致的记录,但并没有提供北京大变的时代背景。我也是北京四合院长大的,北京人口从建国时候的 60 万人发展到作者生活时候的 2000 万人,过去的四合院完全满足不了现实的生活要求。作者生活的时期,四合院已经成为外来人口混租的大杂院,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强大基层组织管理,在美国早沦为外人不敢进入的贫民窟了。作者只是描述其出租屋子的简陋,公共厕所的尴尬,没有反映现实的平和安全。当然感谢作者的白描式的记录,如果作者现在再去看一下后海的亿元车库,可能就是另外的观感了。欧美文学描写殖民地的文字都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感。是一曲悲歌,想百年前庄士敦洋大人可是帝师呀,他可是对中华文明赞颂倍加,而作者只能是出租屋的文字记者,他找的中国老婆,现在是否明白中国才是他们生活的幸福之地?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把房子补好,把人留下今年四月份我去了趟北京,住在东打磨厂街的一座老四合院里。暮春的北京城杨絮满天飞舞,我经常想起我房间门口那一团在风中打圈旋转的杨絮,和抬头就看得到的碧蓝如洗的天空。北京建筑师张永和在书中写道 —— 我是在一个水平城市中长大的,从空中看,这座城市像是一个向天际展开的坡屋顶的海洋。打破这灰色瓦浪的,只是院落中飘出的葱茏的绿色,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这句话应该是我看到过的对北京城最美和最富想象的描述。去过北京,逛过胡同,住过四合院,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作者麦尔 1997 年离开作为中美友好志愿者服务了两年的四川内江,来到北京,住进了北京杨梅竹斜街胡同。他彻底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与邻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他的笔触,我看到了 2000 年前后老北京胡同的生活场景,北京申奥成功后,新北京建设带给老北京的震荡,以及大时代发展引发的老百姓生活的巨变。迈尔去拜访过作家冯骥才,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冯骥才在保护天津老城和后续开展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的贡献。冯骥才老师说,老房子不仅仅是老房子,它们承载着传统的文化,一座城市有它的精气神,就应该尊重他,保卫他,珍惜他。如果你觉得这座城市只是一件东西,那就会肆无忌惮的滥用它,改造它,没有任何遗憾的破坏它。回想我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这几十年来,很多老街、老房子、老建筑都被拆除,新旧之间的冲突表现的很残酷和彻底,而城市也就变成了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特色的模样。一种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那和其他任何城市又有什么区别?不仅是中国,欧美、日本、俄罗斯都在发展的高速路上,拆掉了很多老建筑,城市都在丧失自己的独特性。《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呼吁到:把房子补好,把人留下。居住环境需要改善,文化的火种也需要保留,让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毕竟,参差多态才是生态之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