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用悲伤冲淡悲伤?
这应该算是一本介于通俗科普与专业权威之间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感觉作者彭教授写此书的时候还是做了一些权衡,又想写得有干货,又怕普通读者因太深奥而看不下去。其中里面讲到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感恩、PERMA、美德、主观幸福感、意志力、福流、意义和目的。还包括:利他行为、自我控制、积极教养、自我效能感、友情、精通、合作。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书中我觉得有趣的点:原来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听伤感音乐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前我以为,在人生受到挫折时,比如失恋、家人去世等,应该听几首欢快类型的音乐来调节下心情。可是其实我们在这种低沉的情绪下,更喜欢听伤感的音乐,比如失恋了,会去想听 “吻别”,情人节时单身狗总会想去听 “没那么简单”。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两位学者,Taruffi 和 Koelsch 写了一篇有关伤感音乐和情绪的文章《The paradox of music-evoked sadness:an online survey》。我们直觉地认为伤感音乐会触发我们悲伤的情绪,让我们更难过。其实伤感音乐触发的情绪会更复杂些,会有同理心的参与,同时会触发我们的怀旧的情绪。怀旧当中的积极面就是,我们会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从而安慰了忧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彭凯平教授的《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一书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关于幸福的认知与实践,他的这本书,不是讲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但是依托深厚的理论基础,讲生活,讲文学,讲他个人的感受,一篇一篇的短文,娓娓道来,可读性非常强。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没有什么比幸福更让人向往。每个族群,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和认知不同,在有的人看来,幸福可能是功成名就,当然,有的人追求的可能是阖家欢乐,自然也有人把平淡却怀有 “小确幸” 的日复一日看做幸福。无论如何,幸福始终是一种美好的、有吸引力、值得追求的状态。在国家层面,我国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过,根据 2020 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国的排名下滑至第 93 名。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呢?这不单单是一种心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研究和相关内容的传播,改变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这本书里,彭凯平教授总结了创造幸福生活的五个要素:“笑、动、说、观、心”。笑,指的是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微笑,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迪香式微笑。笑,是人际交往成本最低的一种行为。动,包括行动和运动,比如帮助他人,锻炼身体,等等。通过改善自身的行为,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对幸福的认识。说,就是沟通、交流、表达、积极的鼓励。观,就是用心的去看生活中的真善美,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有益的事情,不是因为笨傻,而是看到了,又没看见。心:就是一种感觉,一定要用心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很多人活在这个世上,心是不动的,没有让他激动的事情,没有令她感动的人。只有具备基本的心理体验活动,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快乐。除了有这样的一些操作性非常强的内容以外,还有基于专业视角去解读的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等等。非常有意思,初读的惊喜之后,值得品味。比如有一篇文章,谈到 “文人悲秋和季节性情绪障碍”。在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再去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再去读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样的耳熟能详的关于秋季的诗词,就好像打开了另外的一个视角。对于我个人很大的影响,看见花开花落,看见秋季的凋零,好像没有以往的那种大悲大喜,反而体会到了花开有花开的灿烂,花落有花落的开心。每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都是一种自然的循环与发展。读一本书,如果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知识点,还能启迪你对自然万物的思考,那这就是一本值得用心去读去领悟的书。愿每一天,平安、喜乐、幸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福流人生:在专注中找到快乐的真谛2025 年新年第一本书,是刘润老师在视频号中推荐 24 年书单中的最后一本,彭凯平老师在 2016 年所写的《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其实去年有接触过一点积极心理学,那时很想去读一点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但一直拖延。新的一年正如我的朋友新年给自己的 2025flag:想做任何事都立马做,绝不再犹豫。既然想看就马上去看。这本书写到我心里去了,所以也就第一时间和你分享。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似乎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 那就是 “福流”(Flow),一种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心流状态。能够让自己更加专注于当下、享受生活的秘诀。福流的本质:沉浸于当下的极致体验全神贯注是进入福流的关键。“福流” 概念,描述了人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此时时间仿佛静止,外界的一切干扰都消失不见。书中提到,要达到这种状态,最重要的是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当你沉浸在一本好书中时,可能会忘记吃饭睡觉;或者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周围人的存在。这些都是因为你在那一刻完全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里,忘记了其他所有的事情。2007 年的夏天,彭凯平教授在西藏布达拉宫参观时,遇到了一位正在认真清扫地面的老僧人。当时正值黄昏,夕阳映照下的布达拉宫显得格外神圣。老僧人不慌不忙地清扫着游客们留下的祈福钱钞,仿佛这些金钱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普通的尘土。这一幕让彭教授深受触动,他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在于我们能否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位老僧人在扫地的过程中,或许也进入了属于他的福流状态,享受着那份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知行合一带来流畅感根据米哈伊的研究,福流状态下的人们往往能够做到行动与意识的完美结合,形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这意味着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再需要刻意思考每个步骤,而是凭借着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务。例如,一个熟练的厨师在烹饪美食时,可以轻松地切菜、调味、翻炒,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拍摄风景照片时,也能迅速调整相机参数,捕捉到最美的瞬间。这种流畅感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庄子笔下的庖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屠夫,他在为文惠君解牛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技术。三年前,庖丁眼中还只能看到整头牛;但经过多年的练习后,他已经达到了 “目无全牛” 的境界,即不再被牛的整体形态所束缚,而是能够精准地找到每一刀的最佳位置。这正是因为他已经将解牛这项工作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实现了知行合一。每当庖丁挥动刀具时,那美妙的声音就像是《桑林》之舞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终有一天也能像庖丁一样,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福流。创造福流:三个条件让你更容易进入状态米哈伊指出,想要更容易地进入福流状态,我们需要满足三个重要的条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达成什么结果;其次是要获得及时的反馈,了解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最后则是确保所面临的挑战与自身的技能水平相匹配。如果挑战过于简单,我们会感到无聊;反之,如果挑战太大,则容易产生挫败感。只有当这两者处于最佳平衡点时,才最有可能引发福流现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开始跑步时,可能觉得非常吃力,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项运动。但是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你会发现自己的耐力逐渐增强,速度也越来越快。每一次成功完成一次长跑,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就是因为在跑步过程中,你设定了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如跑完 5 公里、10 公里等),并且通过手表或其他设备随时监控自己的进度。同时,你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使得每次都能遇到适当的挑战。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帮助你逐步接近并最终进入福流状态。当你站在终点线前,回想起整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对我而言这段时间骑行也让我很快乐,现在单程骑行 10km + 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小米的创业思考》这段时间也影响了我,在 2020 年因为大家都懂的事情,雷总也焦虑了,他是通过每天走 10km 调整自己的,在文中他是这样写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我们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积极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去改变,走路!向着太阳,一直走,你就会重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温暖的动力。向前每多走一步,热爱和勇气就会多一分。《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不仅提供了心理学的深刻见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书中的金句 “幸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当我们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时,时间便不再重要”、“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满足感” 这些话不仅是对心理学的理解,更是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如果你也想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那么不妨试着去寻找那些能够让你全神贯注的事物吧!无论是阅读一本好书、学习一门新技能,还是参与一项喜欢的运动,只要你愿意用心去体验,就一定能在其中发现福流的存在。在路上,去探索更多美好的可能性,过上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吧!人不因为知道而改变,人因触动而改变,绝知此事要躬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传播积极心理学的福音书长期以来,关于现代文明的爆发式繁荣的起源,已有很多着眼于能量采集、资源开发、科技进步、商贸交流、制度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与此相对应,对于当代人类在合作与认知方面的巨大改变,为现代文明中各种积极的社会和国际活动的推进作用,则依然所知有限。这可能部分源于,在这个领域中,技术、逻辑、实证分析等硬科技手段发挥空间有限,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文知识体系。但近年来出现的逆全球化潮流提醒我们,如果不能解决平等、互惠、互信等良性互动关系问题,分裂与冲突的时代便随时可能会卷土重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科普书 这本《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相对于《孩子的品格》来说,共同点是,1. 都有关于福流(心流)的介绍,2. 都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介绍,3. 都有关于积极教育的介绍。但本书涉及的面更广、更杂,而《孩子的品格》一书论述内容更集中,更成体系。 这本书不仅保留了彭凯平教授一如既往地对积极心理学的倡导和普及,还分享了较多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如,1.“迪香式微笑”(笑的时候,眼角都起了皱纹)才是源自内心的微笑。2. 气味确实能刺激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继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行为。在这一方面商家最懂得利用香味诱导顾客购买产品了。3. 幽默面前并非人人平等。笼统来说,女性更喜欢幽默的男性,而男性却不喜欢具有相同幽默度的女性。4. 男女对于美的反应不同,当有美女在场时,男性会表现的更积极更阳光更善良,而当帅哥在场时,女性的表现大体如常。………… 像这样看似常识或者反常识的事例书中写到不少,读起来很有趣。但这些结论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得来的。而这一点也是彭凯平教授本书一直强调的,他认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运用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来研究的阶段。 书中还写了一些有关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知识,写到了心理学与道德、文化、法律等的关系。其中有个关于阴谋论的章节,彭凯平教授分析的很透彻,我个人也很认同:不能遇事不明即归之为阴谋论,要有独立的个人判断和思考,要能坦然面对自己的 “无知”。 总而言之,在作者看来,一切研究由人参与的活动都可以由研究人的心理作为理论基石和参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