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女儿的暗处
其实,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没看懂这个书名,我不知道是哪个女儿在暗处。是主人公勒达,还是那个与她在沙滩相遇的尼娜,抑或是那个贯穿始终被偷走的娃娃娜尼。也或者她们都是,还有书中我不曾列出的那些女儿们,甚至我开始觉得书外的每一个女性读者也都包括在内。因为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那些秘密都可以被称作暗处。我没有女儿,但我是一个女儿,我只能代入女儿的视角,所以我可以理解最后勒达坦诚她的秘密时,尼娜激烈的反应,那是一种被母亲背叛的感觉,那种感觉很复杂,就像她一路小心翼翼靠近,就在信任达到顶峰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对方的谎言,那种对母亲般的敬仰依赖轰然倒塌,所有的反应都是一种呐喊,那一刻,仿佛也只有无力的呐喊。其实,我从小就很渴望母亲的宠爱,但我从未得到过。其实,我知道她过得也不好,尤其当我听过一些她和父亲的故事,我知道那是我绝不会接受的婚姻。如果她也曾像书中的勒达一样为了成为自己抛弃过女儿,我甚至可能并不会怪她,我可能会觉得那是母亲能带给女儿的一种力量。可是,我不明白的是,她自己已经陷入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她明明能感觉到自己的痛,却还是想要把我也拉入跟她相似的轨道。说实话,我不想成为她那样。我更不想成为一个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的母亲。因为我除了没得到她的宠爱,她的坏情绪我都背负了,那会小小的我,心灵伤痕累累。我只想说,一个想要控制,以为你好之名要吞没掉孩子的母亲,会让孩子陷入一种厌倦与内疚的夹缝中,最终在心里生出巨大的隔阂,硬生生刺痛两个人。这大概就是我面对母亲时的一些暗处,我不习惯也不喜欢和解这种词语。我只知道,我会长大,我会发现为你好这三个字背后的漏洞,为什么所有的为我好,都是要强求我自己去做什么,如果你要为我好,为什么不是你自己去做些什么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救赎我妈常说,女儿会像母亲。她无数次的说,我身上的那些东西像她,都是优点,她从不说缺点,因为我和妹妹的缺点她说都是遗传我爸爸的。每次听她夸我时,我感觉肉麻又高兴,但她总要转折地表达一下,她的赞上里有她的遗传,这又让我厌恶与恶心。我可能真的太像她了,所以会讨厌她,这不是一个女儿该说的话,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她。我总能敏感地捕捉到她的一些心思 她极力隐藏的东西,她不想被别人挑破的东西,我把这些看作虚伪,我不喜欢我妈的虚伪,当我识破她时,我会与她争吵,好几次都歇斯底里,我妈说,她养了一个仇人,而很多次,我又会内疚的偷偷哭泣。我忘了是不是妹妹那次说的话改变了我,让我突然间被救赎了一样,但我也只能想起那一次,她说,姐姐,我知道你不想成为妈那样,你放心,你不是她。为什么呢?为什么我和我妈之间会成为这样的状态?我们都受伤,我们又都爱着对方,我们深怕对方受伤,又互相伤害,我们的苦衷没有我们的争吵那么明显,我们自作主张的都认为自己没有错。我们其实真可怜。我不喜欢女儿也是这个原因,我怕我们太像,然后开始了漫长一生的针锋相对又彼此救赎的纠缠,在伤害这件事上,亲人还是总比外人更容易原谅,所以我们在一次次的伤害对方,然后伤口又迅速愈合等着下一次的刀子。但还好我生的是儿子。我和我妈在养育男孩上都是新手,谁也不能比谁更强。虽然这样,我还是很爱我妈,我妈也很爱我。当母亲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体会到那句古话,养儿方知父母恩。我渐渐看懂了一些我妈的行为,也暗暗佩服她的一些智慧,我越来越看得出也乐意接受,自己就是逃不出五指山的孙猴子,之所以没有被压在五指山下,是我妈毕竟是我妈,她的恻隐之心我觉得还是来自于爱。说回这本书。我对内容深有体会。全世界的母亲都有崩溃的时候,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当两天的好妈妈容易,但当一辈子的好妈妈,真的难。书中的勒达在当母亲的时候既要当自己,还要当女儿,她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只想当自己,却在一个娃娃的身上当个女儿,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潜意识,而最后尼娜的那一刺却有了一个母亲的样子。社会上人有好多角色扮演,每个年龄段也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如果一个人在某一年龄段里,他扮演的角色与他的心智是相符的,那也是幸运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余韵悠长的小说这是一本情节简单却深刻的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叙事,很有代入感。叙述者是一个女性,也是一位母亲,她在二十二岁的年纪有了女儿,而且两年内生了两个。从女孩到母亲,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自我渐渐丢失的过程。孩子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对自我的满足越来越少,于是内心开始撕裂。这种撕扯导致了一部分母亲的逃离,一部分母亲的分裂,还有一部分母亲被孩子和家庭完全地吞噬。没有做过母亲的男人无法与这本书产生共鸣,结了婚但是选择丁克的人无法与这边书产生共鸣,还在享受恋爱的甜蜜的女性亦无法与本书产生共鸣,唯有,做了母亲很多年,是别人的子女很多年,又对自己的母亲的身份产生焦虑,对自我一再探寻的人,才会与本书产生共鸣。我打算再看一遍。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仿佛说出了我长久以来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话语,做了我想做的事情,她的独立与反思,让人感到深刻。她叙述的方式让人感到亲切,她让我有了一种错觉,我曾经经历的一切也可以变成生动的文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暗处的女儿》书评这是一本小说,我没太读懂,看了网上的解析后略微理解了一点。勒达成为母亲后不得不放弃自由与抱负,偶遇的比兰达被她赋予了 “自由” 的象征,在精神上支持勒达离开家。尽管离开家的生活很自在,但勒达对女儿的爱无法放变,离家三年后她又回到了女儿的身边。拿走尼娜女儿的娃娃似乎是勒达想让尼娜走自己的 “老路”,也去自私地成为自己一次,但却在最后把娃娃还给了尼娜,我对此的理解是勒达反思自己不该把尼娜当作女儿的替身,也不该干涉尼娜的生活。我从书中感受到与传统 “母爱伟大”“无私付出” 叙述不同的,更真实更隐藏的 “母亲”。我未曾经历过,所以本不该有感同身受,但文中的一切又隐隐与我自己的自私对上。过分歌顺母爱 “何尝不是对女性对母亲的 “物化”,以母爱为枷锁,剥夺她作为人自私的自由。勒达并不是不爱女儿,她一个人度假时时刻想着万里之外的女儿们,书名隐喻女儿们自始至终没出现过却无处不在,影响看勒达生活的点滴。书中有涉及女性之间的竞争,包括母女之间、母亲之间,朋友之间等,勤达似乎对书中每一个女角色包括小女孩和娃娃都有过或多成少的厌恶。这归根结底是不是自我厌要?最后引用一句豆瓣的评语:“母性” 是自我实现的反面。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在于还没找到自己,就先成为了母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者的描述非常的细腻作为一个母亲,在有了孩子之后,作者的人生进入了非常矛盾的状态,被照顾女儿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不断的寻找自己,寻求解脱,对年轻的女儿产生了复杂的情绪,嫉妒她们的年轻,但同时又非常爱女儿,希望她们非常完美,也希望自己成为完美母亲,又不断的怪自己没有期待中做的好。隐晦的描写,同为母亲的我,却很容易理解。不只是作者和女儿的关系,还有作者本人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甚至她度假期间另外一对在沙滩上游玩的妮娜和幼年的女儿,埃莱娜托,一个孕妇,即将成为母亲。母性与人性,一个人不断横跳于善良与自私,勇敢与懦弱,甚至有莫名其妙的举动。好像她描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