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女儿的暗处

    其实,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没看懂这个书名,我不知道是哪个女儿在暗处。是主人公勒达,还是那个与她在沙滩相遇的尼娜,抑或是那个贯穿始终被偷走的娃娃娜尼。也或者她们都是,还有书中我不曾列出的那些女儿们,甚至我开始觉得书外的每一个女性读者也都包括在内。因为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那些秘密都可以被称作暗处。我没有女儿,但我是一个女儿,我只能代入女儿的视角,所以我可以理解最后勒达坦诚她的秘密时,尼娜激烈的反应,那是一种被母亲背叛的感觉,那种感觉很复杂,就像她一路小心翼翼靠近,就在信任达到顶峰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对方的谎言,那种对母亲般的敬仰依赖轰然倒塌,所有的反应都是一种呐喊,那一刻,仿佛也只有无力的呐喊。其实,我从小就很渴望母亲的宠爱,但我从未得到过。其实,我知道她过得也不好,尤其当我听过一些她和父亲的故事,我知道那是我绝不会接受的婚姻。如果她也曾像书中的勒达一样为了成为自己抛弃过女儿,我甚至可能并不会怪她,我可能会觉得那是母亲能带给女儿的一种力量。可是,我不明白的是,她自己已经陷入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她明明能感觉到自己的痛,却还是想要把我也拉入跟她相似的轨道。说实话,我不想成为她那样。我更不想成为一个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的母亲。因为我除了没得到她的宠爱,她的坏情绪我都背负了,那会小小的我,心灵伤痕累累。我只想说,一个想要控制,以为你好之名要吞没掉孩子的母亲,会让孩子陷入一种厌倦与内疚的夹缝中,最终在心里生出巨大的隔阂,硬生生刺痛两个人。这大概就是我面对母亲时的一些暗处,我不习惯也不喜欢和解这种词语。我只知道,我会长大,我会发现为你好这三个字背后的漏洞,为什么所有的为我好,都是要强求我自己去做什么,如果你要为我好,为什么不是你自己去做些什么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救赎

      我妈常说,女儿会像母亲。她无数次的说,我身上的那些东西像她,都是优点,她从不说缺点,因为我和妹妹的缺点她说都是遗传我爸爸的。每次听她夸我时,我感觉肉麻又高兴,但她总要转折地表达一下,她的赞上里有她的遗传,这又让我厌恶与恶心。我可能真的太像她了,所以会讨厌她,这不是一个女儿该说的话,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她。我总能敏感地捕捉到她的一些心思 她极力隐藏的东西,她不想被别人挑破的东西,我把这些看作虚伪,我不喜欢我妈的虚伪,当我识破她时,我会与她争吵,好几次都歇斯底里,我妈说,她养了一个仇人,而很多次,我又会内疚的偷偷哭泣。我忘了是不是妹妹那次说的话改变了我,让我突然间被救赎了一样,但我也只能想起那一次,她说,姐姐,我知道你不想成为妈那样,你放心,你不是她。为什么呢?为什么我和我妈之间会成为这样的状态?我们都受伤,我们又都爱着对方,我们深怕对方受伤,又互相伤害,我们的苦衷没有我们的争吵那么明显,我们自作主张的都认为自己没有错。我们其实真可怜。我不喜欢女儿也是这个原因,我怕我们太像,然后开始了漫长一生的针锋相对又彼此救赎的纠缠,在伤害这件事上,亲人还是总比外人更容易原谅,所以我们在一次次的伤害对方,然后伤口又迅速愈合等着下一次的刀子。但还好我生的是儿子。我和我妈在养育男孩上都是新手,谁也不能比谁更强。虽然这样,我还是很爱我妈,我妈也很爱我。当母亲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体会到那句古话,养儿方知父母恩。我渐渐看懂了一些我妈的行为,也暗暗佩服她的一些智慧,我越来越看得出也乐意接受,自己就是逃不出五指山的孙猴子,之所以没有被压在五指山下,是我妈毕竟是我妈,她的恻隐之心我觉得还是来自于爱。说回这本书。我对内容深有体会。全世界的母亲都有崩溃的时候,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当两天的好妈妈容易,但当一辈子的好妈妈,真的难。书中的勒达在当母亲的时候既要当自己,还要当女儿,她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只想当自己,却在一个娃娃的身上当个女儿,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潜意识,而最后尼娜的那一刺却有了一个母亲的样子。社会上人有好多角色扮演,每个年龄段也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如果一个人在某一年龄段里,他扮演的角色与他的心智是相符的,那也是幸运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韵悠长的小说

        这是一本情节简单却深刻的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叙事,很有代入感。叙述者是一个女性,也是一位母亲,她在二十二岁的年纪有了女儿,而且两年内生了两个。从女孩到母亲,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自我渐渐丢失的过程。孩子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对自我的满足越来越少,于是内心开始撕裂。这种撕扯导致了一部分母亲的逃离,一部分母亲的分裂,还有一部分母亲被孩子和家庭完全地吞噬。没有做过母亲的男人无法与这本书产生共鸣,结了婚但是选择丁克的人无法与这边书产生共鸣,还在享受恋爱的甜蜜的女性亦无法与本书产生共鸣,唯有,做了母亲很多年,是别人的子女很多年,又对自己的母亲的身份产生焦虑,对自我一再探寻的人,才会与本书产生共鸣。我打算再看一遍。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仿佛说出了我长久以来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话语,做了我想做的事情,她的独立与反思,让人感到深刻。她叙述的方式让人感到亲切,她让我有了一种错觉,我曾经经历的一切也可以变成生动的文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暗处的女儿

          我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吓唬我说:“勒达,如果海边是红旗,绝对不能下水,红旗的意思是海浪很大,你可能会被淹死。” 那种恐惧持续了很多年,甚至是现在,有时海面像镜子一样,一直延伸到天边,我也会很担心,不敢下水。我心想:下水游泳吧,他们可能忘了把红旗从旗杆上降下来了。我会在岸上走来走去,小心翼翼地用脚尖试探着海水。我母亲时不时会出现在沙丘上,对我高喊,就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勒达,你在干什么呢?没看到红旗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暗处的女儿》书评

            这是一本小说,我没太读懂,看了网上的解析后略微理解了一点。勒达成为母亲后不得不放弃自由与抱负,偶遇的比兰达被她赋予了 “自由” 的象征,在精神上支持勒达离开家。尽管离开家的生活很自在,但勒达对女儿的爱无法放变,离家三年后她又回到了女儿的身边。拿走尼娜女儿的娃娃似乎是勒达想让尼娜走自己的 “老路”,也去自私地成为自己一次,但却在最后把娃娃还给了尼娜,我对此的理解是勒达反思自己不该把尼娜当作女儿的替身,也不该干涉尼娜的生活。我从书中感受到与传统 “母爱伟大”“无私付出” 叙述不同的,更真实更隐藏的 “母亲”。我未曾经历过,所以本不该有感同身受,但文中的一切又隐隐与我自己的自私对上。过分歌顺母爱 “何尝不是对女性对母亲的 “物化”,以母爱为枷锁,剥夺她作为人自私的自由。勒达并不是不爱女儿,她一个人度假时时刻想着万里之外的女儿们,书名隐喻女儿们自始至终没出现过却无处不在,影响看勒达生活的点滴。书中有涉及女性之间的竞争,包括母女之间、母亲之间,朋友之间等,勤达似乎对书中每一个女角色包括小女孩和娃娃都有过或多成少的厌恶。这归根结底是不是自我厌要?最后引用一句豆瓣的评语:“母性” 是自我实现的反面。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在于还没找到自己,就先成为了母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像从没有读过关于陌生人嫉妒的故事,至少我是这么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的。同样作为女儿和母亲,在看到陌生母女,因为和自己的不同,或者说是羡慕嫉妒,居然就生出了恨意。如最后的对话,主人公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嫉妒真的会让人面目全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之前看到作者的名字还在想是不是写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艾琳娜,结尾发现真的是耶!怪不得很多那不勒斯相关的回忆,还有生了两个孩子尼娜这些熟悉的名字。我觉得这里面的主角的母亲很可怜,这也是我这两年会不自觉想到的现象。孩子在小时候依恋母亲,母亲舍弃了自己时间和工作上的潜力将孩子照顾到孩子可以离家的时候。孩子总会想母亲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在性格塑造上对自己不好的地方。一边因此在成年后远离母亲,一边在自己生孩子后需要母亲的时候毫无愧疚的继续 “使用” 母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的描述非常的细腻作为一个母亲,在有了孩子之后,作者的人生进入了非常矛盾的状态,被照顾女儿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不断的寻找自己,寻求解脱,对年轻的女儿产生了复杂的情绪,嫉妒她们的年轻,但同时又非常爱女儿,希望她们非常完美,也希望自己成为完美母亲,又不断的怪自己没有期待中做的好。隐晦的描写,同为母亲的我,却很容易理解。不只是作者和女儿的关系,还有作者本人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甚至她度假期间另外一对在沙滩上游玩的妮娜和幼年的女儿,埃莱娜托,一个孕妇,即将成为母亲。母性与人性,一个人不断横跳于善良与自私,勇敢与懦弱,甚至有莫名其妙的举动。好像她描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故事性,一个大人拿了一个小孩儿的娃娃,这条线一直让人心里紧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母亲,女儿,女性的反义词

                      反义词,构成了语言的张力,守住两端的极限拉扯与暴风骤雨,似乎只能以此建构生命的波澜起伏。但生活与生命从未按照反义词的语言规则进行,反而在转瞬之间极速转变,在过度过敏的神经中完成新的生成。身为女儿、母亲、外祖母 / 外婆,女人的一生一直在对抗着一组强力的反义词,那并不是男人,反而是【女人】。女性,在一次次面对性别对立和自我认同的严重问题面前,如此【自我分娩】,【重新生成】,【自主书写】?答案还在那不勒斯湿热的空气中酝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困住的妈妈

                        同为母亲,我深深知道小说中这位妈妈对女儿复杂的情感,有深深的爱,也有被孩子困住的自己。太多时候是挣扎、无助、找不到出口的状态,我们想和上一辈的母亲不一样,也觉得我们一定可以做到不一样,但事实是我们终究进入了已经满是陷入困境中的妈妈们的沼泽。如何才能出来?只能一直寻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母职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出来的人想回去。年轻的妈妈叫 Nina,女儿叫 Elena,玩偶叫 NanI.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在飞机上读完。有惺惺相惜,有会心一笑,最后有点茫然失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女人,都是从女儿开始的。

                              细腻地反映了女性在各个年龄段的困境,女人与母职之间的纠缠冲突和互相成就,是本好书,读的同时让我也有了更多的回忆和思索,为那些过去的、离开的,成就现在的我的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女人,怎么才能当一个 “完美” 的母亲?如果不能当一个完美母亲,又该怎么面对自己身体里出来的那个孩子,怎么面对自己的新的身份,怎么面对未来大半生的自己?母亲的事业和孩子成长的需求,到底哪个优先?所有的一切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每个母亲摸索着成长,跟孩子共同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是多么的相似

                                  细腻的笔触,画面感历历在目。她所做的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无论代入其中哪一个女性角色,孩子,女儿,妈妈,妻子,似乎都是自己,又都是自己的对立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细想还没做好准备就结婚了,还没想好如何当母亲,孩子出生了。孩子出生困住的永远都是女人,最起码前三年,女性会丧失自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爱好,整天是上班 - 下班 - 看孩子,无限循环。因此,在结婚、要孩子前一定得先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母亲困境

                                      这部作品挺有趣的,也许当妈妈的人更有同感,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母亲身份的眼光,如何脱离原生家庭却又与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沙滩上与另一个大家庭,一对 “理想母女” 发生的故事,巧妙地串起了作者对于自己母亲身份,与女儿关系,以及前半生当母亲经历多了回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母亲的挣扎?

                                        我不确定是否看懂了这本书,也不是很清楚暗处的女儿究竟是什么意思。成了母亲就要妥协并接受自己的新身份,无论你想尽办法挣脱,最终还是会被继承了你好的或是坏的孩子们拉回到母亲的身份?主人公元认知能力很强,通过偷娃娃事件清楚的捕捉到自己的各种情绪,以及其变化和想法的流动,并由此穿插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了推动了故事情节。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