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回顾人的一生,他的生命周期会经历什么?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08 本《生命周期完成式》在精神分析的脉络中,“心理社会” 这个名词和概念,明显是用来补充 “性心理发展” 这一中心理论的。要厘清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必须回溯到我在维也纳接受训练的时期 —— 亦即 “自我心理学” 当家做主的时代 —— 并简短地追溯一些对于自我和社会环境关系的概念沿革。社会本质以及待探讨的内在部分,在一开始就被界定为 “治外法权领域”,甚至往往被定义为 “外在世界” 或者 “外在存在”。因此,我们骄傲的自我,即弗洛伊德称为 “先端生物” 者,效命于三个主宰,同时受到三个威胁:外在世界、本我的力比多,以及超我。弗洛伊德在针对自我防御机制的摘要中,再一次把普遍被认定存在的社会力量归类为 “外在世界”:“当自我的防御机制启动,抑制焦虑的发展,转化本能,即便在困难的状况下,仍能确保某种程度的满意,从而建立本我、超我与外在力量之间最和谐的关系,此时自我即得到胜利。” 事实上,他将运动性、知觉、记忆等经典的人类心智运作称为 “初级自主性之自我组织”。他的结论也指出这些发展出来的能力,可以适应地被称为 “一般可预期的环境”。正如拉帕波尔所说的:“他的这些概念为精神分析概念和适应理论建立了基础,也为精神分析中的自我心理学整理、归纳出了第一个关于现实关系的理论。” 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存在,时时刻刻都需要内在组织中三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三者顺序不拘,其一是器官系统组织分层的生物过程,以构成身体(躯体);其二是自我统合组织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心灵);其三是个体与文化组织互相依存的群体过程(社会的精神风气)。对于人类漫长的儿童期(各自有其天生差异之处)及人类社群架构(各有其文化差异)来说,是一种进化性发展,必须有一内在潜能来帮助它们互相合作。从理论上来说,社群组织被期待能够协助器官系统发展,但同时必须赋予(针对整个儿童期)每个部分不同的功能,以支持文化意义、社群风格及主流的世界观,但也可能造成非生态的冲突。重申生命中的心理社会阶段序列,等于要为琼・埃里克森和我最早赋予它们的专有名词负责,包含可疑的希望、忠诚、关怀。我们表示这些都是从生命三个关键阶段中、从协调与不协调性格倾向的挣扎中衍生出来的心理社会力量:希望来自婴儿期 “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 的对立;忠诚来自青少年期的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关怀来自成年期的 “生产、繁衍与颓废、迟滞”(“与” 也有互补意义上的 “反之亦然” 的意思)。事实上,在所有的语言中,“希望” 都代表了最基本的 “我”,没有我,生命便无法开始或结束。当我们看左上方的空格时,我们知道那里必须有一个词,代表希望的最后形式,随着上升的垂直线渐渐成熟 ——“信仰” 这个词可以说是无出其右。当老年人在某些方面开始变得像小孩时,问题在于这种 “转变” 是带着智慧的返老还童,还是受限制的幼稚。(老人可能会变成、想变得太快太老,或者想维持太小太久。)这时,只有统合感可以把一切联结起来:统合并不是一种稀有的个体特质,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能理解或者 “聆听” 那些知道如何统合生活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回顾一生有件事完全错误: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们这些老人去 “人间所无” 的偏远机构,只为了让我们在身体照护和舒适下度过余生?每一个人都会带着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逐渐年老,但是我们要如何从老人身上学习怎么预备生命终点的到来?这是我们都必须独自面对的事情,却没有榜样住在我们身边?一个解决方法是(也许只是一个梦想)每一个都市都要有一个公园 —— 一个被守护得很好的公园,开放给所有人。在每一个公园中间是一所老人院,他们可以在公园里面与亲戚或者好朋友散步,或者推着轮椅。亲友们可以来拜访,坐一坐,在露台和阳台上聊天。我们可以跟他们说话,听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还能传递的智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埃里克森“生命阶段表”的正确打开方式A 仅呈现性发展阶段(兼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C(社会关系)是 A 的延伸 B(心理社会危机)必然包含一个和谐发展元素和一个非和谐元素;二者冲突一旦解决就会产生 D(同阶段的基本能力);解决不好则产生 E(核心病理)。D 和 E 共同促成下一阶段的 B,即激发下一阶段的重建潜力(辩证发展论)E 的加剧反作用会导致退行到上阶段的 B,试图自我重生 F(社会秩序的规则)作为连续经验被个人接受、内化、逐渐影响 B 自我和社会风气都支持 B 中的和谐元素也试图包容不和谐元素,并通过 G(仪式化原则)来传递。但久而久之可能成为 cliche,令仪式成为垂死和干扰,即 H(仪式主义 / 社会病理)。心理社会洞察:马丁路德金和甘地这样的人,面对生命阶段中的危机时,将个体危机转化为精神和政治革命 ——> 心理历史研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