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本书名取的不好而容易引起劝退的书。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你以为你在看一本育儿书籍,而事实上在你阅读的过程中治愈的是自己。 和那些需要靠意志力去改变育儿方法的书籍相比,本书是站在一个哲思的维度来给思维减负。整本书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智者在和你谈话,将你从育儿和生活中的焦虑中打捞上岸。用我朋友的话说:“这是我看过的一本最没压力的育儿书。” 怀着好奇我百度了一下原作者河合隼雄,1928-2007. 临床心理学者、心理治疗师。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 由于日本现代工业化起步比中国早,但工业化前的社会、家庭结构和中国类似,因此随着日本经济起飞、转型、放缓所共振产生的社会问题在很多程度上也惊人相似。(从书中来访者和作者对话的内容判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育儿,就是自性实现的过程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读过最好的育儿书。这本书不拉焦虑,有很深的心理学功底,能够切中要害提供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给我们家长。而且从这本书中,我也重新理解了 “自性实现” 这个词。可以说,自性实现这个词贯穿这这本书的始终 —— 它强调全然接受自己的状态,并从这种状态中找到美。育儿就是这样一种过程,作者并不是让我们去解决育儿中的问题,而是让我们先活明白自己,然后接受自己做不好,或者是自己的纠结状态等等,再去真实的跟孩子互动,坦然的面对眼前这个鲜活的小生命。其实养育也正是如此。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养育孩子就是父母重新成长一次印象深刻的观点有:1,与其关注像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冷冰冰的数字,不如为孩子做一次早饭或者默默地看着孩子或平行地陪着孩子做某件事。(养育孩子需要陪伴,需要付出时间)2,只要能够重视孩子的 “个性”,就一定不会出现指南式的答案。与其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倒不如充分发挥父母的 “个性”,并与孩子的 “个性” 碰撞。(养育孩子就是因材施教,没有确定的答案,父母就是最好的育儿书)3,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要想让孩子体验到快乐,必须在控制欲望方面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用心了。假如家里规定了 “我们家只在过生日时才能吃蛋糕”,就会让孩子对吃蛋糕这件事感到期待。(不能让孩子获得物质,获得金钱太容易,这样会让孩子没有期待感,也不懂得用努力去争取)4,养孩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过得愉快的话,如果不享受” 一下养孩子这件事可就亏了。(养育孩子就是父母重新成长一次,孩子是父母的投影,孩子能帮助父母变得更好)5,墙需要有就算被孩子撞到也丝毫不动摇的强度,否则对于撞上来的孩子来说就太可怕了,因为摇摇晃晃的墙会让孩子感到很不安。(养育孩子需要设定规则和规矩,这反而让孩子更加有安全感,知道界限在哪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