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你理解思想独立的难度

    这本书会让你理解,从一个哪怕明显畸形的思想体系中独立,去拥有自己的想法到底有多难,以及难在哪里。有时候,独立需要付出决裂的代价。而我们对家庭的忠诚和依恋,则会让这种代价变得不可承受。推荐所有有原生家庭困扰的读者看。

      19
      1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Educated

      一个人的潜力能有多大?从小没有上过学的人,能考上剑桥大学吗?而且还成为博士。现实可能比你想象更狂野和励志。比如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 “Educated”。作者塔拉。维斯特福 (Tara Westover),1986 年出生在美国山区,绝对的 80 后,17 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试,23 岁考上了剑桥大学哲学硕士。28 获得剑桥历史学博士学位。这本书 Westover 就写了自己的故事。这本书一面世,就登顶美国各种畅销书榜单榜首,连续 80 + 周。比尔盖茨专门在他的访谈节目中进行特别推荐,世界首富说:"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比你听说的还要好"。Tara Westover 也因为这本书,被时代 周刊评为 “年度影响力人物”。看看这个真实故事的作者,Tara Westover 自己说的吧:"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 17 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了剑桥的高帽熠熠生辉。但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机器的轰鸣。是教育给我新的世界,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如果人们受过教育,就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受过教育人应该多听多看,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僵化。"" 作为一个女性,我们需要从托词中解放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表达意见,采取行动,蔑视顺从。我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但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可以和他们一样有力” 当你萎靡不振,刷着手机对生活充满抱怨,对人生充满失望时,可以看看这本被称为奇迹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只要学会了飞,鸟就会一辈子飞

        这是我这个农历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我一点也不陌生,特别像我初三暑假的时候读的那一系列鸡汤小说。名字到现在我都能记住:《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大象的眼泪》《三杯茶》《爷爷的微笑》等等。
        这些小说中基本的主题都是 “困乏”“挣扎”“救赎” 和 “和解”,这在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都存在,不过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让它不再是一本对着贫苦地区指手画脚,有着 “美国式傲慢” 的书。
        当然在这本书中,猎奇的部分是一点也不少。在我印象中,书中他们一家,至少出过两次严重的车祸、好几次施工事故、两次烧伤事故。如果这本书要拍电影,这些部分必须做模糊处理,不然电影绝对是限制级。
        别看这家人那么多灾多难,背后很大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被现代文明之水浸泡:他们开车不系安全带、疲劳驾驶、车子不上保险、施工不戴安全帽、遇事从来不相信医院,只用土法救命。这就像一个人每天在干草堆旁边抽烟,把自己点着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以为这本书就是讲一个逃离的故事么?一部分是。女主角的确是从她那个魔幻的原生家庭,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甚至考上了哈佛和剑桥,成为了文明社会的佼佼者。
        但其实她真正要做的,反而不是逃离,而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关于逃离有个悖论,你越是想逃离,就越是在承认自己逃离的事情是存在的、是对你影响深远的、是你想要努力摆脱的。你越觉得恨,越是离不开。
        这可能也是我在这本书中,理解到的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并不仅仅是教给你特定的知识,给予你在这个社会向上攀登的工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赋予人勇气。
        就像这本书的主角在最开始上学的时候,不敢和男朋友提起自己真实的过去,但在后来,她可以很坦然说自己 17 岁才开始认字,从小和垃圾堆打交道,有个有暴力倾向的哥哥。
        这种勇气代表的不仅是 “反抗”,更是一种 “我承认了恐惧,我愿意直面它” 的坦然。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我觉得它是关于教育最好的诠释:
        鸟不可能一辈子顺风,它也会遇到狂风和暴雨。
        但只要它学会了飞,它就会一辈子飞。

          1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出原生家庭,塑造全新的自己

          决定你是谁的最大因素来自我们内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你就会朝着那个目标前行,成为你最终想证明的自己。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最基本的因素是接受教育,终身学习。用教育的力量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选择美好的,规避那些我们不愿触及的,用更成熟的心态解决一个个难题,听从内心,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故事

            塔拉 维斯特佛,一个出身就几乎可以确定为一生不幸的女孩,狂暴症的父亲,控制欲极强且有暴力倾向的哥哥肖恩,一个只能靠响指来进行判断懦弱的母亲,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灰暗的,还好,教育改变了他,这个故事很美国。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

              每日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漫山遍野铺满了野生小麦。如果说针叶树和山艾是独舞演员,那么麦田就是一个芭蕾舞团。大风刮过,每根麦秆都跟随大家一起律动,宛如无数位芭蕾舞者一个接一个弯下腰来,在金黄的麦田表面留下凹痕。那凹痕的形状稍纵即逝,和风一样倏忽不见。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太阳每天清晨照常升起,扫过山谷,最后坠入山峰后面。冬天落下的雪总是在春天融化。我们的生活在轮回 —— 四季轮回,昼夜轮回 —— 在永恒的变换中轮回,每完成一次轮回,就意味着一切未有任何改变。我曾相信我们一家是这不朽模式中的一部分,相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会永生。但永生只属于大山。我在脑海中搜索,发现了一个新的信念:我永远不会成为众多妻子中的一员。一个毫不让步的声音宣称了这个决定,这个决定使我浑身发抖。如果这是上帝的命令呢?我问。你不会这么做的,那个声音回答道。我知道它说的是真的。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 —— 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戏剧上演时,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十六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 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 —— 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亲曾经讲过一个关于那座山峰的故事。她古老而庄严,是一座山的大教堂。连绵的山脉中,巴克峰不是最高、最壮观的山峰,却最为精巧。它的底部横亘逾一英里,黑暗的形体从地面隆起,上升,伸入一个完美无瑕的尖顶。从远处,你可以看到一个女人的身形在山体正面显现:巨大的峡谷构成她的双腿,北部山脊扇形散布的松林是她的秀发。她的姿态威风凛凛,一条腿强有力地伸向前方,比起迈步,用阔步形容更准确。父亲称她为 “印第安公主”。每年积雪开始融化时,她便显现,面朝南方,望着野牛返回山谷。父亲说,游牧的印第安人留意着她的出现,将那视为春天的标志,山川融雪的信号,冬天结束了,该回家了。父亲所有的故事都关乎我们的山,我们的山谷,我们呈锯齿状的爱达荷州。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如果我离开这座山,如果我漂洋过海,发现自己置身于陌生的地面,再也无法在地平线上搜寻那位公主时,我该怎么办。他从未告诉过我如何知道,我该回家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学之作,塔拉・韦斯特弗以她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与他们共同经历成长、面对困境。📜小说以女主角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思想与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塔拉・韦斯特弗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她通过深刻的心理刻画,展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细腻的刻画使得小说更显真实,引起读者对自身内心的反思。📜小说中的情节设计紧凑,情感线条丰富多彩。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丰富而充实的世界。同时,她对于家庭、爱情、友谊等主题的处理也令人印象深刻,透过这些情感纽带,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人生的曲折和多变。📜小说的语言优美而深沉,充满了诗意。作者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流淌如悠扬的音乐,令人陶醉其中。她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情感的把控,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感。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除了文学的层面,小说也涉及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家庭、文化差异等。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困境。这种社会批判与人性关怀的结合,使得小说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总的来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学巨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打破了文学的边界,让读者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思考人生的意义。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文学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使人不禁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5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打开就根本停不下来的书

                    1. 读了那么多书 —— 从无知,到自知无知,走了那么多路 —— 从废铁场到大洋彼岸的世界最好学府,是为了在某一刻、在经受真正 “考核” 的时候、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可以说 “我爱你,但是对不起,爸爸,我不愿意”。2. 成长和成熟的代价之一,可能就是不停地告别,和曾以为要干一辈子的活计、要待一辈子的地方、要在一起一辈子的人,告别。要是告别还不够,就是彻底告别,割裂,埋起来,走下去。3. 家有家的温暖和让人留恋,但是非黑即白,对错、层级、规则分明。而走得越远,看到的世界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多,就越没有那么多分明的黑白与规则,越不带标签,越不被定义,越可以复杂,越可以接近真实的样子。4. 不被最亲的人接受和理解是孤独和悲凉的,更深的孤独和悲凉是不被自己接受和理解,便全是割裂的碎片,无法相遇和粘合的很多个自己散落着,冷漠地遥遥相望。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原生家庭会给人的一生打上烙印,这是我们与父母的情感纽带。但其实每个人又是一只 “鸟”,就像那只塔拉捡到的 “猫头鹰”,倔强而坚毅。我们都要一步步长大,通过教育和学习扩展自己的认知,变得独立,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不管遭遇多少苦痛,流过多少眼泪,但最终,每只 “鸟” 都会离开家园,通过教育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找到那座 “山”。这是教育的意义,也是每个人的归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成长为人?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这是一本自传,比尔盖茨年度荐书第一名,《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看到这些显赫的头衔,你也许会认为又是一本励志类鸡汤。但它不是,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沉重正如盖茨所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书。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这是一部纪实自传,也是一部摆脱精神控制、走出黑暗世界的痛苦挣扎史。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某些人想象中美国 "自由、开放、先进" 的光辉形象截然不同,它更像我们过去落后愚昧的时代,思想顽固而偏激,行为诡异令人震惊。作者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描写,让我们意识到,也许人生有两种选择,一种,你不接受教育,依然可以三餐饭饱,过完这一生。另一种,接受教育,自己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作者进入学校之前的生活是一座山,它险恶,崎岖,充满了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和憎恶。她的父亲是一位极其虔诚又顽固的摩门教原教旨主义者,对自己的信仰狂热而坚定,将其他人都视为异教徒,他狂躁、偏执、有被害妄想症(父亲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也是作者在进入大学之后才知道的知识),而母亲是一位 "多才多艺" 的乡野药剂师,非法助产士,同样也是被父亲控制,同化的 "帮凶"。父母厌恶科学,厌恶医院,更厌恶违背 "上帝" 的思想和行为,认为政府的人都是魔鬼,为政府工作、接受政府的帮助就是罪。他们认为医院是邪恶的地方,生病受伤不用去医院,母亲的草药、酚剂就足够了,尽管它们根本没起过作用。父亲对她有刻薄也有关爱,又控制也有帮助,他作为一家之主,全力以赴地支撑着这个家,保护着这个家。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不允许自由意志和不同声音的存在。兄长也曾不止一次对她施以暴力,也不止一次关爱她、维护她。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有温暖善良的一面,也有凶狠偏激的一面。但是在塔拉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哥哥姐姐背叛了她,母亲也背叛了她,说她 "被恶魔附身,是个危险人物,我们在设法拯救她,我们会为她祈祷。" 正如塔拉唯一一个理智的哥哥泰勒所言:"我们的父母被一连串虐待、操纵和控制所束缚,他们视变化为危险,不管谁要求改变,都会遭到驱逐。这是一种扭曲的家庭忠诚观念,他们称其为信仰。" 也正是泰勒,信任塔拉,支持塔拉,成为她溺水时唯一能抓住的手。作者在这样 "封建" 又矛盾的环境中成长,被侵蚀,被同化,被精神控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的挣扎、痛苦甚至是精神分裂,一方面厌恶恐惧这种生活,因为她被暴力伤害过;另一方面又因长期被 "洗脑" 而坚定不移,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友情和爱情,是我自欺欺人的能力。我相信自己勇敢坚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影响到我" 这些经历让人感觉沉重,让人感觉悲哀,又让人感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但塔拉是幸运的,因为她有机会登上了另一座山,学校和教育的山。这座山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驱散童年阴影,修补心灵裂痕,教育和现代文明让她找到了尊严和自信,为她解开了许多困惑和矛盾,让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生命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塔拉的七个兄弟姐妹中,四个没有高中文凭的孩子被父母在经济上控制和精神上控制,三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孩子拥有自己的良好生活和独立的人格意志,这就是教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区别和改变。而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这座山赋予了塔拉勇气:让她有勇气面对自己过去的生活,而不是否认、逃避、自欺欺人;让她有勇气承认自己 16 岁上大学的时候才开始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接受教育;让她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伤痕,拥抱它,接受它,然后修补它,呵护它,与自己达成和解,与家庭达成和解。我们有多少人在享受着国家低价保障的教育?又有多少人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当你拥有这些资源却毫不怜惜浪费它们的时候,当你在冬暖夏凉的教室里昏昏欲睡虚度光阴的时候,当你接受了义务教育却又大声鼓吹读书无用的时候,请你仔细想一想,还有多少人根本没有你的条件,承受着你根本想象不到的苦难与折磨,但他们依旧挣扎着、拼命向山顶攀爬。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文化、经历和思想。接受教育,意味着我们能够打开更多的门,前往更多更宽广的世界,拓展我们的视野,重塑我们的思想,深化我们的同理心,让自己变得更加心胸开放,心态平和,包容谦虚,而不是变得更加傲慢、偏见和顽固。如果人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应该变得更加不确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探索,渴望发展,而不是变得更加 "确定坚固",应该多听,多学,多做,多思考,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想法。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中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纵使狂风暴雨,纵有电闪雷鸣,纵然前路崎岖荆棘险峻,你也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都可以不同

                          好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今天看了中译版刚出没几天,根据塔拉・韦斯特弗真实经历写就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除了书名有点别扭外,本书自带畅销基因,比如作者 17 岁之前从没上过学,现在是剑桥博士,哈佛学者,暴躁偏执的父亲,暴力乖戾的哥哥,极端宗教的家庭,神秘美丽的家乡…… 这是作者的自传,也是救赎,寻找之旅,最终没有答案,故事仍在继续。推荐指数:🉑🉑🉑(三星半)- 故事性强,文笔细腻。对原生家庭或者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说不定可以找到灵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故事吗?是人生吧。

                            每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沉浸在文字里的我,总会泛起一阵迷惑:这是小说,还是传记?我是在消遣,还是在思考人生和成长的哲学?回忆录的主角,是一个在偏执的乡村白人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在生命的前三十年里,她既是大学前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每天在废料回收厂工作的普通农村女孩,又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的顶级精英;她既是观察和反对家庭虐待、缺乏正规的记录者,也是一个不相信疫苗、不愿意吃止疼药的否认者;她既是一个被打断大脚趾、也会被迫原谅哥哥的忍耐天才,也是一个半夜梦游嘶吼、需要被人追着跑的疯子;她是一个和父母断绝关系的逆子,还是一个每一年都要朝圣一般偷偷眺望家人、等待被母亲拒绝会面的思乡之人…… 这样的一个奇女子,她的自我,竟融合了这一切的矛盾,想来都不可思议。同时,让我感慨的是,故事本身的矛盾和离奇,就已经让人想质疑细节真实性的存在;加上作者极强的文字功底和诚恳的笔触,给人极强的带入感。 当作者被亲哥哥殴打的时候,我似乎身上也在疼;当她迷茫地一部接一部看电视剧时,我似乎也和她一起失去了自己 —— 单从文学本身,就已经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了。然而,最让我无法忘怀的,是作者与她身边每个人的距离:偏执到极限的父亲、懦弱的母亲、几位归顺原生家庭的哥哥姐姐、几位得到高等教育却依旧生活在父母影响力圈的哥哥、一些远房亲戚、几个不同时期的朋友和恋人未满、看到她潜力并给予巨大帮助的主教和资深教授,更重要的是她理想中和现实的自己…… 这每一份的距离,是如何拿捏的呢?我没有答案。我更没有答案的,是我为了自我、家人、朋友、社会的痛苦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办呢?也许,推荐这本书,是我寻找独属于我的答案之路上,小小的一步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管原生家庭给你带来多么可怕的负面影响,你都能够彻底改变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这就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能力。但是当我们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不只是外部环境,也是构成内在自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是常识,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认识;第二个是亲情,是我们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最基本的纽带。首先是因为他们家信仰摩门教,这种信仰里本身就有一些极端和偏执的观念;不过塔拉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得了躁郁症,这种病放大了本来父亲脑海中那些极端偏执的想法。在摩门教社区里的极端人群很容易成为 “文明的死角”。虽然塔拉能够接触现代文明,比如汽车、电话、电脑,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封闭的。抛弃家庭给她的第一个 “礼物”—— 那些扭曲的常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正常人。她吃个止痛药片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因为父母告诉她这些化学药品会在体内留下毒素;常识被全面颠覆甚至彻底粉碎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对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塔拉就像一个失去平衡的人,是非、善恶、美丑,这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全乱了。她的脑海里存在两套解释世界的逻辑,而且这两套逻辑根本没法兼容。丢掉家庭给她的第二个礼物 —— 亲情。塔拉的处境,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一种普遍感受。有一句玩笑话叫,“父母皆祸害”,人生各种不如意,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而且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实在太难了。但是塔拉摆脱了,她认清了自己,走出了精神崩溃,还取得了世俗成功,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在自传里,塔拉把自我分裂成了两个,一个当时感知周围世界的 “体验自我”;还有一个是负责观察反思的 “叙事自我”。在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你能听到故事里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一个是 7 岁的塔拉,担心世界末日,对生活感到无望,这就是 “体验自我”,相当于小说里的人物视角;另一个是 30 多岁写书的塔拉,平静而理智地审视当时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这就是 “叙事自我”,相当于小说里的叙述者视角。这个 “叙事自我” 就是教育赋予塔拉的新视角。记忆是不可靠的,但是自我正是由这些不可靠的记忆组成。塔拉还跟两个没有断绝关系的哥哥核对事实,作为叙事自我的塔拉会利用这些事实认真反思,当时的感受是不是来自一些错误的记忆。经过这样的 “打架”,塔拉改变了当时的记忆,她大脑里那层充满了决定论和宿命论的滤镜也不见了,bug 修复了。所以你会发现,这本自传写到最后,不再有两个塔拉的声音,只剩下一个塔拉,作为体验自我的塔拉和作为叙事自我的塔拉重合了,她也借助这种重合,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让她痊愈的,正是教育赋予她的一种能力,一个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视角,一个叙事自我。既有逃离的意思,又有救赎的意思。教育让她能像鸟一样从更高视角来看待自我,让她能够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摆脱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教育给人无限的可能

                                美国女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2018 年一经出版,就高居《纽约时报》畅销榜的第一名。     故事描写了美国一个传统摩门教派的家庭,遵从最古老的原教旨,抗拒现代社会的一切改变,所有子女均不接受教育,特别是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常常受到来自男性成员的压迫和控制。书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情节,仿佛这一家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     塔拉是这个家庭最小的女孩,靠着过人的天赋和倔强的性格,一步步向教育靠近,终于在 17 岁考上大学。大学教育令她飞速地成长,与此同时,她不得不开始与原生家庭艰难的抗争。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野丫头最终成为哈福、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摆脱原生环境的艰难以及与之相随的漫长过程。最艰难的不是走出去,而是在精神上摆脱对过去塑造她的思想和信仰体系的依赖。从原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她,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打上了那个环境深深的烙印。只有打碎这一切,重建一套新的体系,才能真正地获得重生,但那意味着与全部的过去决裂。    塔拉不得不一次次地回到故乡,将十七岁以前的自己一点一点彻底封存在过去的岁月里,她的新生必须建立在埋葬过去的基础上。这条自我救赎之路充满了挣扎、拉扯和绝望,支撑她的除了上天的眷顾和教育带来的信心,别无其他。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教育给一个人打开的新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转发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凡人的人生可以有多么可能

                                  这本书中文译名是有些绕,我家娃还念成你当像鸟飞住你的山。不过却是对作者前段人生的一个很好的形容,英文书名反而显得平庸。一开始,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以为作者十七岁之前没有上过学就是 “一无所知” 的文盲,但实际上她是接受过一些零散的教育的。即便如此,整个过程依然富有传奇。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叙事技巧,整本书的节奏都是跌宕起伏,也可能是因为作者的确是对家庭饱含复杂的感情,争吵、平静,快乐、痛苦,伤痛、治愈,坚信、背叛,渴望逃离、归家心切,心怀怨恨、充满感恩,全部交织在一起。作者从小就要给父亲做帮工,父亲把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交给上帝。因此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发生着安全事故,几次三番的车祸,作者的一位哥哥扑火造成烧伤,另一位哥哥从高处摔下来失忆,父亲在一次爆炸中造成重伤,几次停止心跳后奇迹般活了下来。而这些都是在家自己治愈的。而正是因为一次事故,作者从废料车上摔了下来,最终让作者下定决心要离开。我们能看到作者在大学后接触新世界、新思想的过程,她在父亲的思想和普世的思想中来回挣扎,当她最终因为信仰问题和家庭决裂时,她仍旧痛苦着 —— 是她自己退缩了,放弃了巴克峰(作者的家乡),其中还夹杂着对父亲的恨。而在书的最后,作者释然了。负罪感源于一个人对自身不幸的恐惧,与他人无关。每个人都要学会为了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作者认为,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原以为,整本书是写她突破重重困难的求学经历,也确是如此。没想到的是,她并不是怀有一个宏大的志愿,说我要读书,去大城市,过更好的生活。不,她本是一个虔诚的摩门教徒。只是她不愿意承受更大的伤害,她承受不了更大的伤害。她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逃离父亲的路,直到某个时刻她才发现,原来父亲的世界是 “错” 的。这个更广阔的世界,有太多值得人捍卫的信仰。作者最终如一只离群的鸟儿,飞入了她的真理之山。在这里,她找到了她苦苦追寻的归属感,温暖耀眼。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教育

                                    我偶然间看见朋友圈有人分享这本书,再得到听书也就听了一遍,后面偶尔看见团队书架上放着这本书,就拿起来读一读,今天读完了。作者本人塔拉生活的原生家庭是信仰摩门教,认为政府不可信,医院不可信,学校不可信,却信世界末日,每一天都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她父亲经营一家废料厂,母亲是助产士(接生)。作者以及她的兄弟姐妹从未上过学,一直在帮助父亲母亲工作。作者塔拉在 17 岁通过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也不是一次考上了,而是考了三次才考上。之前从未上过学,当然这次上学,家里也是反对的,但有个哥哥支持她。上学如同另一个世界,于父亲教给他的不一样,两个世界碰撞着,现实和原生家庭开始出现裂缝。后面作者塔拉考上了剑桥大学,现实和原生家庭裂缝更大了。后面考上了哈佛大学,父亲母亲亲自让她回头,回到那个原生家庭,塔拉还是那个塔拉。但是塔拉拒绝了,然后父母离她远去,父母告诉所有人,塔拉变了,违背信仰,违背上帝,于她断绝了关系。作者试图和母亲见面,但是母亲拒绝与她见面,母亲选择和父亲站在一起。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年少时的经历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你也许可以有意抵制它所带来的影响,但它却总是不可避免在某个瞬间触碰或左右到你的思想和行动,而这种触碰可能会是致命的。


                                      你是否也见证过这样一番画面?一位年近七旬的拾荒者在废品堆中找寻自己的珍宝,它们可能是一个塑料罐,又或许是一个玻璃瓶,无论是多么破旧的东西,只要他们被老头找到就一定会像珠宝一样认真地保护起来。这看起来是否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拾荒者的常态。
                                      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容易被禁锢。一件东西他不懂得与人分享,一份感情他不懂得互相体谅。长此以往,他本人就容易较真,他的家庭也会不睦。而第二代如果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间也会地受此影响,从而养成了坏习惯。长大后他会习惯与人争利,但在人生道路的关键节点上他的选择或许已然注定。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说:“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来说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发挥威力把你的生活弄的一团糟。
                                      那么我们是任由其主宰自己的生活,任凭自己的人生成为父母的附庸、将自我埋葬吗?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有人的选择还会与之相反呢?是基因作祟吗?我想并不是。之所以如此我想其本质在于每个人所固有的惰性。
                                      这就像是走到森林深处突然遇到一条岔路,一条路前方曲折,但后方无比顺畅;另一条路开头顺畅,但越走越险。人生选择就是如此,而大多数人明知有第二种选择却仍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毕竟直面痛苦并挣扎着逃离是一场曲折反复而又漫长的战斗,不断地打破不断地重塑自我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需要莫大的决心与一以贯之的勇气,这种勇气大多数人是难以具备的。
                                      与之相比,第一种选择则更具诱惑力。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习惯了就会麻木而不觉得怎样了,不需要面对挣扎的痛苦,随波逐流就可以了这样最容易。所以,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人为地剪破了茧避免了挣扎的痛苦的蝴蝶是飞不起来的,只有那些自己挣扎着、奋力向外破茧而出的蝴蝶才能自在地飞,不再被茧所束缚。我
                                      想这便是我们长途跋涉的意义,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拘束,去与真正的自己相遇,开启不被原生家庭诅咒的人生,道阻且长,但是值得。无论何时都存在探索,无论何处都漫布着未知。每一步都像是在重走一段岔路,不断地扩展已知的边界。
                                      这可以让我们拥有看待过往的人和事的全新的视角,那些已知的众多不同的人生还有千千万万的我们想象不到的生活方式都不会因为我知道或者不知道而有什么改变,反而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看向多元世界的窗,借由他们我们会看到自己的狭隘、偏见和不安,我们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只要我们愿意尝试、努力,我们可以拥有全新的人生。
                                      对于处于贫困境遇的人,最重要的是接受教育,唤醒沉睡的意识,能够看到那条通向诗与远方的道路。就像塔拉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通过读书和教育,意识到了家庭的问题,并通过自谋职业获得了抵御原生家庭侵袭的经济和精神力量。
                                      塔拉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感谢这些年接受的教育和学习的知识,虽然它们绝大多数都随风而逝,留在大脑里的少之又少,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它们对个体的意义 —— 提供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和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空间,可以凭借双手和大脑获得更好的生活,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可以尽情绽放。
                                      如果不接受教育,没有选择相信科学与事实,大概率会被蒙上双眼浑浑噩噩的过上一辈子。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我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虽看似轻巧却为我们带来光明。
                                      如果没有选择相信教育,我们很难相信贵州山区一个小地方的瘦个子女孩能站在奇葩说的舞台向世界去闪闪发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持学习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保持不进度就会衰退。
                                      等有一天我们衰退到做所有事都依靠经验的时候,那时候人性就会从身上衰退,那时候返祖回来的就是那潜意识里的兽性。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持阅读,保持学习,保持我们对这个世界未知的想象!
                                      最后倘若看完这本书后你的思考仍仅停留在 “教育” 本身则思想不免失于狭隘。一本好书总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远见的卓识。这本书表面上是在写作者逃离原生家庭,实则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探讨思想的交汇。
                                      “现代性困境” 这样一个深入骨髓的顽疾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本身。发达的飞地与落后的大陆,跳脱的欲望与生活的落寞,凡此种种尽数体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超级大国更甚。
                                      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存在,既有奢侈糜烂的红灯区,也有封建保守的乡村。二者相伴相生而难以相融。经过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并内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心灵深处。
                                      像塔拉家庭如此悲惨的个体就是其最典型的缩影。幼年的塔拉常以 “正派女子” 自居,称那些爱美的女生为妓女,同样,她视顺势治疗,服从男人为理所当然。上学之后,所有的成见被打破,内心陷入矛盾与空虚,在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之间无所适从,这种病态的心理就如同上面所说的 “自我否定” 的困境。
                                      这种心态并非个案,实然其正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人颠覆自我,有人厌倦世事。凡此种种很难说不是由于社会的影响,而摆脱这种影响的唯一方式如今看来只能依靠教育这一剂苦药。
                                      教育育人,教化育国。文中涉及的 “宗教” 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家长制下的问题,在我看来,都可以并且应该交给教育去解决。当然,实现的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保守势力的阻碍,但就像福山所言,历史的终结只有依靠自由框架下不断探索。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母在孩子生命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而且现实不完美,父母这个引导者自身也面临各种挑战!当父母被挑战所扭曲思想,那么教育成了通往正常之路,问题是一个人要面临失去家庭的风险才能得到,但如果选择这样的家庭,意味着失去了或者说放弃了自己~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熟悉的一切,都要离开(因为这些事情原本不该如此),所有的对世界的认识,全部都要重新构建~作者,真厉害👍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反对和拖后腿中,还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冲破束缚,挣扎着走向社会,愿意和大家分享这段经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的救赎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句话来自《圣经》。它既有逃离的意思,又有救赎的意思。塔拉从大山到大学,这是外在的逃离和救赎;但是对塔拉来说,更重要的转变是内在的逃离和救赎。教育让她能像鸟一样从更高视角来看待自我,让她能够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摆脱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在她看来,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意义。如果你也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感到痛苦,相信塔拉的故事会给你带来希望和力量。如果你很幸运,没有这种痛苦,塔拉的书也会告诉你一种探索自我的方法,就是创造一个 “叙事自我”,寻找自己记忆中可能的偏差,修复自我的 bug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