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二战前英国矿工考察报告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由于西方文宣对社会主义的攻击,他的《动物农场》和《1984》因反对乌托邦备受推崇,被誉为 “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但如果看过他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和本书,就明白他虽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因从小生活在殖民地,形成 “旁观者” 的视角。本书是作者 1936 年受左翼图书俱乐部委托,赴英国北部工业区调查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在书中详细生动的描述了矿工的状况。作者家庭出身于年收入 300 英镑以上的资产阶级家庭,当年的 1 英镑 = 20 先令 = 240 便士,从面包购买力来说对比现在涨了 100 倍,但如果从平均工资和房租对比,当年的 1 英镑 = 现在的 300-500 英镑。“威根码头” 并非真实的地理终点,而是工业文明幻灭的隐喻。码头本应承载贸易繁荣的希望,却沦为腐烂的木材堆,码头作为交通枢纽,本应连接不同阶层,实则成为阶级分化的地标 —— 中产阶级视其为肮脏之地,工人则困于其阴影下的贫民窟。书名中的 “通往” 暗示理想彼岸,但书中揭示这条路充满荆棘:既有资本压迫的泥沼,也有知识分子空谈的迷障。作者非常犀利的讽刺中产的伪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离群众,沦为 “穿淡绿衬衣的素食主义者”。奥威尔是真正的和流浪汉一同生活,矿工们同吃同住,90 年前的大英帝国的工人阶级生活状态类似中国的 20-30 年前的农民工,陈年喜就是活生生的实例。今天我们回顾和对比中英两国工业化之路,更能体会文化内涵的决定性,奥威尔敏感和尖锐的指出,大英帝国的财富建立在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之上,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福利主义)不考虑财富的来源,经过 90 年英国的矿工的待遇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以撒切尔夫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宣传的冠冕堂皇,本质上让大英工业转移,并没有改变大资本逐利本质,也不能缩小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内生性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资本的对外扩张带来的利润掩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但当资本利润降低后,阶级矛盾终将爆发。反观中国,并不否认 20-30 年前陈年喜们的艰苦境遇,但全国的扶贫和近期强制性社保,中国传统上的儒家学说结合马原理论,在现代化社会缩小阶级差别是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并能形成共识,看共和国初创者和劳动者的 “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克服奥威尔担心的 “官僚主义” 乌托邦需要文化基因。奥威尔始终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有 “良心” 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怀疑和痛恨英国社会的森严阶级壁垒,在他心中,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意味着一种理念:“正义与自由”。2025 年 #285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奥威尔为社会主义代言乔治・奥威尔的《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一部结合纪实调查与社会批判的作品,出版于 1937 年。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英国工业区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记录,第二部分是对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思。最感兴趣第二部分。煤矿工人永远是工作时长长,工作危险程度高,福利待遇不咋样的一群人。看看王宝强演的电影《盲井》中矿工的生活就更直观的明白奥威尔要表达的东西。工作环境危险、肮脏,收入微薄,长期承受健康损害… 煤矿的利润都让那些煤矿主收入囊中。没想到奥威尔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第二部分应该是作者怒其不争的一种文字表达吧,确实说的有点道理。比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伪、阶级的隔阂、机械对社会的影响、宣传的策略… 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要包括更多像民主和公平等等一类的东西。【共产主义者和天主教徒所表述的内容并不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所说的是完全相反的内容,如果有机会的话,任何一方都希望将另一方放到滚油中油炸,但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二者其实非常相像。】奥威尔说的多么准,1937 年本书出版,1937 年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和排除政治异己而挥动屠刀开启了大清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对socialist一点想法从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白领的工作似乎许诺了一种虚假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这背后建立在无数剥削和压榨之下,同时给了城市中生活的办公室人群以自己向上的幻觉。 体力劳动者,矿工、搬运工,原本让中上阶层鄙夷,但两次战争以来,资产阶级开放了部分的权益,如今他们看一样的电视节目,洗着热水澡,吃着高糖的食物,似乎生活已经有了尊严。脱下工装之后,大家投向同一个消费的市场。 中产阶级在成长中、思辨中很难不认同社会主义理想,但是社会主义者所呈现的,更多的是拒斥,一种生活方式上的鄙夷,但这又是双方都无法改变的。社会主义者,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秩序世界有着天然的崇拜,以及对于机械带来的美好想象,殊不知这种表现却忽略了背后的真正目的,把手段本身置于前台,虽然除此似乎别无他法,在这过程中,一种执拗的扭曲的行为展现出来,给人以难以融入之感。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包容的,建立在深刻的理解之上,不强求对方改变生活方式,尊重对方的追求,同时发自心底尊重认可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积极的改造它,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会丰富自己,这是一种人格上的卓越。与之相反的人借此崇高的理念,却背弃了自己所成长的一面,甚至站到了对立面去,这种人没有真正的坚定信念,甚至都没有所谓的反思,他们浪费了善良人们对他们的期许,也辜负了自己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巴黎伦敦落魄记》到《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奥威尔对底层生活的记述一直是非常细致和真切的。这种躬身投入本不属于他自己的底层,并切实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几于神圣的道德责任感。这本书除了这些工业区劳动者生活和环境的详细记录以外,还增加了奥威尔自己对英国工人阶级处境的论述。许多关于阶级差距、意识形态的讨论,似乎也有一些预言式的意味。奥威尔应该是接受阶级差异的,不像那些空谈消除阶级的社会主义幻想家们一样把工人理想化。工人阶级有他们的局限,但这又不妨碍他对当时工人阶级的同情,和追求受压迫的阶级团结一致。正如奥威尔所说的 “接受阶级的差异,不要反复强调它们才是明智之举”,体现着他冷峻的良心。奥威尔对威根码头的描写,似乎是无意间透露出他对这样的社会的隐喻:“他很喜欢威根 —— 喜欢那里的人,而不是那里的景致。事实上,他对威根只有一点不满,那就是著名的威根码头,他一心想要目睹威根码头的风采,呜呼哀哉,威根码头已经被拆除了,连它原来所处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