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9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输出,而是以一种平等开放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思考生活中的这个世界。它不会给你明确的结论,却会在你心中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 “参考答案”。

      2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在灯塔崩塌时如何面对

      二十一世纪本应是美国的崭新时代。苏联已然败落,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模式看似再无强劲的意识形态或政治敌手。可如今,在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世纪,仅仅过去了四分之一的时光,美国这趟车便开始掉轮子,在极短的时间里,美国从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沦落到在诸多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大国竞争。这本书是哲学教授刘擎和社会学教授严飞两位作者,在疫情期间去哈佛访学期间的对谈录,用八场对话,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开启,用梭罗的湖畔独居和自省,重建心中灯塔。书中对反智主义的批判,刘擎警示,对知识的鄙夷将导向 “粗鄙的深渊”;严飞则担忧民粹化浪潮扼杀多元声音。新书的发表会邀请的是陈鲁豫和蒋方舟,这些曾经风云一时的公共知识分子,对当下的形势是悲观的,如现在的哈佛学界和好莱坞,秀才遇到兵,面对粗鄙如恶霸的懂王,深感无奈,今天我们不必在只有昆明湖十分之一瓦尔登小池塘畔呻吟,教员早就说过 “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早就教导:“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如果再重读一遍 5 年来蔡钰的《商业参考》,体察中国是如何奋斗杀出重围,不要讲华为的重生,就是多少中小企业都在顽强拼搏,中国早就过了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制造,全员强制社保和环境治理,中国企业可以说是在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环境在 “内卷” 冲杀,只要对比一下中美的物流快递,中国企业除去勤奋更有技术科技的进步和领先,才有如此的效率和倍差的成本价格,稀土资源全世界并不稀缺,稀缺的是提炼技术,这些都是经过痛苦的环境治理和残酷竞争,才有了今天的局面。两位作者正逢新时代,面对灯塔国的坍塌,本应对中国的成就欢欣鼓舞,可能是灯塔的崩塌,对他们价值观的冲击,让他们困惑,梭罗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对物质文明进行反思,美国副总统万斯被人不齿,也是他这个 “乡下人” 爬上高层,反而嘲笑 “乡巴佬”,懂王要求哈佛检讨,否则断绝 23 亿美元的政府拨款取消哈佛的免税,把标榜自由的美国知识分子搞得目瞪口呆,在互联网 “后真相时代” 面对信息解放的民众,深感无力,只能用 “民粹” 的帽子应对懂王高喊的 “fake news”。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更有自信,多少先哲和教员早已指明了道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经历过多少次的轮回,“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积极投身于 “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去”。三月份中国外贸出口继续猛增,同比增长 12.8%,新兴国家出口增长 18.5%,30 年来中国就是在这些知识分子唐僧般碎碎念的崩溃论中,各种挑毛病的危言耸听中,不断补齐短板,呼啸而过。2025 年 #125

        6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籍作为参考答案

        在 423 得到读书节到来之际,觉得本书可以改一个名字:书籍作为参考答案。我们或许无法如刘擎老师和严飞老师那样漫步波士顿的哈佛园,但在《瓦尔登湖》的松涛里,我们触摸过梭罗手心的露珠;从《昨日的世界》的余烬中,我们听见茨威格为欧洲文明敲响的晚钟;翻开《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的笔尖正将阶级的隐形锁链寸寸斩断;合上《悉达多》,黑塞早已在恒河畔为我们备好了顿悟的菩提…… 这也许就是我最喜欢得到电子书会员的原因,可以读 n 多好书,n 多喜欢的书。比如近期读完《安娜・卡列尼娜》, 150 年后的我们依然在问:现代都市霓虹下的娜拉们,是否仍在重复出走的轮回?读完《生活与命运》第一部后思考:若历史的飓风再度来袭,我们胸膛里跳动的,会是怯懦的寒蝉,还是燎原的星火?读完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就是思考:或许当年出版社的退稿信,正是文学之神对人间耐心的隐秘试炼…… 我们捧着他人书写的人生参考答案,最终要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解题过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智识分子的修行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智性关怀的 “反内耗指南”,为当今迷茫者提供了打破认知桎梏的钥匙,即将世界视为 “参考答案” 而非 “标准答案”,社会规训将个体异化为 “答题者”,而 “参考答案” 则呼吁我们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探索。就像把瓦尔登湖当成一个动词,如梭罗在书里面写到,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庙宇,我们要不断地去管理这座庙宇。那么如何去管理这座庙宇呢?我们需要回到日常生活的深处,在看上去琐碎无常的日常中发现生活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地增强自己心灵的状态。学会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点,挖掘日常生活的价值,提升日常生活的意义,创造日常生活的合理形态,这样就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加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看清楚内心真实的自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解构标准答案的神话,在不确定中重建精神锚点

            一、当世界成为一面破碎的棱镜在算法推送的同温层、打卡文化的完美囚笼与成功学构建的楚门世界中,《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生活的表皮,暴露出 21 世纪人类的精神困境。刘擎与严飞,一位政治哲学家与一位社会学家,以哈佛访学期间的八次深度对话为基底,将学科交叉的智识熔铸成一面棱镜,折射出标准答案神话的崩塌与参考答案的生成机制。  书中尖锐指出,当代社会的 “标准答案系统” 本质是资本与技术合谋的精神止痛剂。例如,天气预报不再仅是气象数据,而是被算法编码为防晒霜广告的消费主义注释;数字游民在巴厘岛海滩敲代码的自由表象下,实则是被全球化网络吞噬的存在焦虑。这种对确定性的祛魅,揭示了现代人为何在信息洪流中愈发迷失 —— 我们追逐的答案,不过是系统精心设计的安慰剂。二、参考答案的生成:哲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解药刘擎与严飞的对话,本质是一场哲学思辨与社会观察的碰撞。哲学视角从宏观层面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学则扎根于现实结构,剖析个体困境与群体命运的关联。例如,在讨论 “乡愁” 时,严飞怀念南京盐水鸭的烟火气,刘擎则解构 “故乡感” 的虚妄性,最终将差异升华为 “参考答案” 的开放性价值。这种学科交融的智慧,为读者提供了双重工具箱:既需哲学的高度俯瞰人生迷局,亦需社会学的显微镜解剖具体困境。  书中对 “卷” 与 “躺” 的剖析尤为深刻。严飞从社会学角度指出,二者的对立实为同一困境的两面 —— 青年在工具理性与优绩主义压迫下的无力感;刘擎则以存在主义回应: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系统,而是 “在确定性与开放性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这种辩证思维,为困于内耗的当代人开辟了一条突围之路。三、行动指南:在悬浮时代重建自我锚点《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并非止步于批判,更提供了切实的行动哲学。两位作者倡导 “向世界打开自己”,在困境中坚持做 “所有年代都值得的事”:阅读、写作、匠人般的技能磨砺,或是重建真实的人际联结。书中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反驳避世主义,强调 “通过空间距离获得反省视野,以创造性方式回归社会生活”。  对于如何应对信息过载,刘擎提出 “在汪洋中建起认知岛屿”—— 即通过批判性思考筛选信息,保持心灵独立;严飞则呼吁重拾线下亲密关系,对抗短视频对家庭纽带的侵蚀。这些建议兼具理想主义与实操性,如同在虚无浪潮中投下一枚思想锚点。四、争议与启示:答案之书还是问题之书?本书的争议性在于其 “反标准答案” 的立场可能滑向相对主义。有读者质疑:若一切皆为参考答案,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的基准?对此,刘擎在书中回应:参考答案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确定性,而在于激发个体与世界对话的勇气。正如书名所喻,世界不是终点,而是探索的起点。  从文本结构看,八次对话涵盖教育、旅行、痛苦等主题,但部分章节的学术化表达可能对大众读者构成门槛。然而,书中穿插的哈佛见闻、瓦尔登湖漫步等叙事,又巧妙平衡了深度与可读性。这种 “智性散文” 的风格,既是对传统学术写作的突破,亦是对公共议题的积极介入。五、结语:在不确定中拥抱可能性《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是一部写给焦虑时代的答案之书,更是一部唤醒问题意识的思想启蒙录。它拒绝提供廉价的救赎,而是将读者推向更广阔的认知疆域 —— 在那里,标准答案的瓦解不再是恐惧的源头,而是新生的契机。正如严飞所言:“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若说这本书有何终极启示,或许便是:在解构与重建之间,我们终将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并在对话中抵达更丰沛的生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刘擎老师是这个时代的明白人。👍👍👍

              现在自媒体制造的内容,有一种多少让人担忧的 “绚烂的贫乏” 情景,好像五光十色的,各种各样的花招,许多 “爆款”,但这些内容大部分在智性上和美学上都是如此贫乏和单薄。当然,这听上去就是知识分子带有偏见的判断。但是学者或者知识人对民族的精神状态应当有一点道义上的责任。面对可能的智性水平的下降、判断力的衰弱、趣味的粗鄙和精神的贫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瓦尔登湖开始到瓦尔登湖结束

                这本书讨论的几个主题,还是让我耳目一新的,尤其是谈到旅游这部分,恰好我月份也会出去走走,去体验一下书中所说的那种感觉,走进当地人的环境,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而不是特种兵式的出行,最后收获的也就是一些照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回归到极简,一切靠自己动手劳作后,梭罗的内心反而格外澎湃,跟随着湖水经历了一年四季的更迭,孤独而丰沛。梭罗认为人们奔波劳碌,“错过” 生活,被他人的目光和评价所绑架,看不到其他让生存充实的方法,“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尽可能多的与众不同的人;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书里面还有很多梭罗的自言自语,我觉得他是在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吧。快速的工业化转型确实让人们重新去反思自然主义,但自然主义倾向并不意味着我要和人世、和这个社会完全地脱节。在此意义上,梭罗并不是与世隔绝的隐士。重读茨威格的感受,就是在任何处境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唯一能够拯救我们意义匮乏的方式就是,做那些在所有境遇中、在所有时代都值得做的事情,你坚持做下去,未必能够给你实惠的金钱或物质的回报,但它能在精神意义上鼓舞你,成为一个更丰沛的生命。在普罗大众眼中,知识分子有三种特征:第一,脱离实际,往往喜欢抽象的谈论,过于书生气;第二,重理智而忽视情感,这种冷漠也与大众格格不入,是脱离群众的;第三,他们往往批判流行的价值与信念,对道德和价值原则构成了威胁,也会让人质疑他们的国家认同和忠诚。知识分子的这三个特征(或刻板印象)让大众觉得不可信任。反智主义为什么会兴起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在两股力量的推拉作用下产生的:一方面,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不自觉地滋生出一股想象的优越感;另一方面,随着文凭社会的诞生,大众整体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单一话语权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反智主义最大的危险是让我们民族的智识和精神沦落到一个粗鄙和野蛮的地步,以及道德感和人文性的崩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是刘擎与严飞的对谈录。他们围绕教育、乡愁、痛苦等主题展开讨论,结合多领域知识剖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帮现代人找到确定性和开放性间的第三种可能,鼓励我们打破固有认知,与世界建立联系,以多元视角探索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世界就是参考答案

                      两位顶尖学者的智识力量,八次人间清醒的疗愈对话,一本写给所有焦虑之人的 “答案之书”。     “无法确定方向的时候,做所有年代都值得做的事情。” 这本书帮助你在内卷时代,更好地安顿自我。不必怀念过去,也不必过分寄予未来。人是通过自己的遭遇和叙事来建构自我的,去发现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值得做的事情,那必定是一种成长,走向一种更健硕和更丰沛的心灵养成。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别人的话,你可以去听。这个世界的发生了任何的事情,你可以去了解。然后同时你自己来去做决定,他只是属于你的这个参考答案。“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我们都知道密封好的罐头,它有保质期。有人说我们 “不想像罐头一样活着”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做自己以后,才能获得世界的赏识。

                        要做手上那些似乎非常紧迫的事情。但许多事情回过头看未必那么重要。当生活回归到极简,一切靠自己动手劳作后,梭罗的内心反而格外澎湃,跟随着湖水经历了一年四季的更迭,孤独而丰沛。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尽可能多的与众不同的人;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梭罗并不是简单地想要与世隔绝,而是要通过在空间上拉开距离,让自己有意识地进入反省沉思状态。以新的视野和心境、以更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去面对社会生活,从中努力恢复生命的完整性。“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庙宇,我们要不断地去管理这座庙宇” 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强调了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与管理的重要性。“瓦尔登湖” 是指一种生活状态或心境,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地方。积极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种管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动力和活力,增强心灵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在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把瓦尔登湖当成一个动词,就是学会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点,挖掘日常生活的价值,提升日常生活的意义,创造日常生活的合理形态,这样就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加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看清楚内心真实的自我。“真正的幸福得益于没有目的和实用价值的东西,以及刻意的繁复,得益于不产出,得益于曲折的路、游荡和冗余,得益于不作用于也不服务于任何事物的美的法则与姿态”。我刚刚来到哈佛报到的时候,哈佛对新老师的培训就包含了教我们要学会说不,对于自己不想做的一些事情勇敢地拒绝,做好自己时间的管理,因为你是自己时间的主人。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提醒我们在追求眼前利益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被短期的 “最优化策略” 所迷惑,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内卷竞争中。“最优化策略” 通常指的是在当前条件下,选择能够带来最大利益或最优结果的策略。建议我们要适度平衡生活,不要因为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个人发展和幸福。避免陷入内卷竞争,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生活质量。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完全退出这个内卷的游戏,但我们总有办法有限地超脱,拒绝将内卷变成自己的无限游戏。我们总有一定的选择权,可以有所取舍。去努力恢复对生命的整体性视野,并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开阔的旷野精神和意识。雅斯贝尔斯有着全面教育的理念,大学生既要有面向世界的实用性,又要做一个有情怀、有道德关切的人,还要有纯粹出于智性探索的研究,他认为这三个方面应该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知识人。开放性成就了人类作为精神存在的成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精神生活所依赖的某种价值确定性。开放性与确定性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这对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都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精神生活的展开并不是一个可以通过简单公式或政策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个人必须与这种内部紧张共存,接受精神生活中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应对这些挑战。这种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强调了个人在精神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独特性。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考,挑战既有的权威,尽管这可能不会带来确定的答案,但这种探索和思考本身是有价值的。作者选择接受人文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因为这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维度,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安全和舒适。如果说工具理性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基础框架,那么价值理性则能引领我们获取永恒的价值。即便处在困境甚至绝境之中,即便在前景不明、方向未定的时候,最能赋予你强健生命力的方式,就是选择去做那些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历史条件下都值得做的事情。如果说,世界主义有一种最基本的内在张力 —— 如何对待自我与他者,是强调超越性、支持普遍价值与互相理解,还是关注以本土视角为世界主义提供独特的阐释 —— 那么,协调二者的时候,知识分子就在其中肩负着专业上的能力和道义上的情怀。就是要去做所有年代都值得做的事情在面对困境或不确定的未来时,保持生命力和积极态度的关键在于选择那些在任何时代和历史条件下都值得去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养,还能在精神上给予人们支持和力量。这些值得做的事情包括:
                        1. 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任何时候都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应对挑战的基础。
                        2. 阅读、写作和思考: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3. 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理解。
                        4. 磨炼技艺:像匠人一样专注于一项技艺,不断追求完美,这种专注和坚持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感。
                        5. 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可以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6. 与人交往: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寻找知己,这些都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温暖和意义。
                        这些活动不仅在逆境中提供了方向感和目标感,还能在任何情况下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生命力。在一个发展快、机会多的时期,更有利于去追求现实功效的目标;而在慢的时代里,可能应该做更具有内在价值的事情。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这就是忠实于自己最根本的意愿。人是通过自己的遭遇和叙事来建构自我的,自己的故事发展和改变,就是自我重构的过程。应对困境的关键,是要澄清自己:什么是我最根本的关切,什么是我最本真的意愿,这不只需要理性的反思,还和自己的感受息息相关。"实际上是你在今日世界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明日世界的路径" 意味着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和选择,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它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这些选择将塑造我们的未来。在面对世界的变化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开放自己,看到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思考和选择,我们能够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当我们认识了昨日的世界,现下要通向明日的世界,首先是要澄清,然后坚持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打开自己和生活的空间,开展有意义的人际往来,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诞生关于生活的新想象,激发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现代人需要具备一种坚韧和无畏的勇气,去面对一种持续存在的情感 —— 乡愁。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迁徙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乡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现代人需要放弃一种幻想,即认为有一个永远对自己敞开怀抱的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故乡可能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或者人们可能已经在新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因此,面对这种永恒的乡愁,现代人需要勇敢地接受现实,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的地方找到归属感。提醒我们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接受故乡可能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事实,并努力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味觉不会骗人,它是我们精神世界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让我们身在异乡,却时常在心里掂量着故乡的分量。无论我们在生活中走得多远,经历了多少变化,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源和出发点。这种回归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返回,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探索和反思。简单的地理回归并不足以解决内心的困惑或痛苦。真正的 “回归” 需要深入的自我反思和心灵探索。“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 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结果。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我们采取了哪些行动和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不是最终我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你总是可能重新建立自己的 “附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能在你的所到之处去寻找和培养自己与 “附近” 的关联,这其实就是安顿自己。米兰・昆德拉的 “他人即镜子”,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他人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不仅仅是观察者,同时也是被观察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而这些目标和追求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会被反映出来。通过这种相互的观察和反思,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缺点、信仰和价值观。旅行不仅是去看见他者,也是让他者看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他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在不同文化和环境中的表现和反应。这种 “镜子” 效应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从而获得自我认知的提升。旅行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和欣赏风景,更重要的是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双向的流动,意味着旅行者不仅从当地人那里获得信息和体验,也将自己的文化和视角带给当地人。旅行还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关注那些通常被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包括当地的习俗、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通过这些细节,旅行者能够感受到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种体验超越了表面的旅游景点,帮助旅行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目的地的独特性。探讨了人们如何选择性地感知和解释世界。我们往往只关注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的事物,而忽略或选择不去注意其他细节。这种选择性关注是由个人的经历、实践和习惯所塑造的,体现了一种主观的选择行为。作者认为人们在观察世界时,会受到自身价值立场的影响,甚至在明明看见某些事物时,可能会假装没有看见。这意味着我们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受到个人背景和经验的影响。这种现象表明,人们的视角和关注点是有限的,并且常常被个人的主观因素所左右。严飞提到长椅作为一种纪念的象征,指出人们常常忽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认为这些不重要。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如何选择性地看待周围环境,而刘擎则补充说,有些风景存在于历史中,而不是表面的风景,这暗示着对事物的理解需要更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出发旅行是因为在某段时间里感到非常苦闷,通过旅行来疗愈心情。当我们回归到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低谷,重新迎来了新的起点。松弛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我、失去控制,而是指在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有意识地管理和引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松弛是一种有边界的自我掌控状态,强调在可控的范围内保持对生活的掌握,而不是任由生活随波逐流。这种状态允许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痛苦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和人生目标。
                        松弛不是完全失去自我控制的松散形态,而是说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一个边界里掌握自己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确实是 “功绩社会” 或 “优绩社会”,都是讲正面的情绪和能力,就像说爱情一定要像糖一样甜的。心灵鸡汤通常鼓励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强调正能量。然而,这种积极主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一种 “暴政”,因为它可能否认或抹去人们真实的痛苦和不满。他们指出,有时候人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沮丧、悲观或对工作的不满。然而,社会对积极态度的过度强调可能会压制这些真实情感的表达,迫使人们隐藏自己的痛苦和不满,甚至让他们觉得表达这些情绪是不被允许的。这种心灵鸡汤式的积极主义可能会忽视个体的真实感受,否认他们的痛苦和不满,迫使他们在不适合的情况下保持积极态度。这种现象被形容为一种 “暴政”,因为它限制了人们表达真实情感的自由。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做自己以后,才能获得世界的赏识。表达了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磨练之后,逐渐领悟到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精神、情感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性。最初,出于理想主义,可能会对每件事情都全力以赴,甚至与自己较劲。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精力的过度消耗。通过痛苦的历练,作者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投入同样的精力,而是要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和性质来决定投入的程度。作者认识到分寸感和比例原则的重要性,并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成熟来得较晚。这种领悟帮助他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对于痛苦,特别是造成了伤害的痛苦,寻求真相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必要的,在真相澄清之后才能判断责任,然后才有可能走向治愈。真正的治愈是要让你从自我否定的经历中发展出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所谓 “疗愈” 并不是以忘却和回避的方式获得 “释然” 的心态,从根本上,如果要真正 “解脱”,那必定是一种成长,走向一种更健硕和更丰沛的心灵养成,在公共生活中就是一种公民精神。我们在日常微小的努力中可以常常眺望那个理想的远景,从而微小的日常也被赋予了意义。“明日世界的风景,都在今日世界的我们的手里。” 为一种对未来的责任和希望的表达。它强调了我们今天的行动和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世界的样貌和发展。通过反思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在今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这句话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和贡献,以塑造一个理想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5 年读完的第 15 本书这本书看似是两位老师非常简洁的对话,想象他们在瓦尔登湖走了一圈后的那种心旷神怡,感觉说出来的话又有了一股轻松愉悦。他们讲乡愁,讲教育,讲旅行,讲诗和远方... 娓娓道来让我身受启法。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答案没关系,多走出去,要有想法,要有行动,再就是交给时间,你只管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想不到的答案。喜欢这句:我们在日常微小的努力中可以常常眺望那个理想的远景,从而微小的日常也被赋予了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翻一翻

                            2025—78      没想到我竟然翻完了,其实翻开了好几次但总缺个理由看完。看到自己熟悉的话题也写了笔记。于我而言,这本书刚开始略显严肃,主要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毕竟哲学类的书籍读得少。我喜欢读访谈类的书,一来一往可以激发人的思维。我喜欢和人聊天,翻不同的书就像在和不同的人聊天,看得挺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喜欢这种“对话体”的作品!

                              像我们的远古祖先在围着篝火谈笑风生,又有苏格拉底在城邦中追问、求索的味道。刘擎、严飞两位教授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学理论述,而是用非常日常、在地的语言讨论了很多严肃的话题,关于心灵的栖息地瓦尔登湖,关于人文教育、故乡、旅行、痛苦、反智主义等,满满是对人的处境的关切,旁征博引而妙趣横生。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刘擎教授的一个观点: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当下境况如此多变数、原有预期可能会落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什么?如何安顿自己?刘擎教授比较了 50 后、60 后的处境,发现那一代人在历史条件约束下、整个群体没有多少原则的境遇中,仍然不少人没有虚度年华。因此他提出,即便在困境、绝境中,即便在前景不明、方向未定的时候,最能赋予你强健生命力的方式,就是「选择做那些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历史条件下都值得做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比如阅读、写作和思考,关心公共事务,比如打磨一项技能,比如旅行,比如认真与人交往,寻求知己…… 所有这些活动,不只是让自己能够更好应对困境和剧变,而且这些活动和体验本身就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沛、完满。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日世界的风景,都在今日世界的我们的手里。

                                个人的成长,内心平静的追求,人文教育的作用,还有对乡愁的理解,每一个主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也会因思考而受益匪浅,因思考而成长!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为生活 何以奔波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世界成为我们的参考答案

                                    我们活在一个被 "保质期" 绑架的时代。从出生那一刻起,人生就被切割成若干个标准化的阶段: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每一个步骤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任何偏离都被视为错误或失败。35 岁找不到工作,40 岁找不到爱人。我们像超市货架上的罐头,被贴上各种期限标签,在既定的框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这种规训如此彻底,甚至不再质疑它的合理性,顺从地做一个社会的 "答题人"。在预设的选项里战战兢兢地勾选所谓 "正确" 的答案。刘擎与严飞的《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恰恰是对这种罐头式人生的有力反驳。世界从来不是一个有着标准答案的考卷,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巨大宝藏。书中关于 "乡愁" 的讨论尤其让人动容。教育走出家乡的我们,身上缠绕着难以化解的乡愁。春运期间涌动的人潮,是这种情感最强烈的表达。我们离开是为了回归,回归时却发现故乡已成他乡。这种撕裂感恰恰证明了单一成功标准的暴力性。它要求我们割舍一部分自我,去迎合某种预设的人生模板。刘擎与严飞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在世界的多元中找到自我安放的方式。旅行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哲学意味。"旅行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上的转移,更是心灵和视野的一次大开拓。" 我想起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囚徒,每个人都是那个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见被自己认知框架过滤后的世界投影。旅行,正是让我们有机会转身面对洞口的光亮,看见事物本来的样子。每一次远行,都是对认知边界的一次突破,对心灵洞穴的一次逃离。《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最珍贵之处在于,它不提供新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与世界建立更丰富的关系。当 35 岁危机、40 岁焦虑成为集体心结时,人生的价值不能被几个数字定义,生命的可能性远超市井的想象。当我们放下社会的评分表,才能真正听见内心的声音,看见世界的多彩。合上这本书,我忽然明白:人生的困局往往源于我们把世界当成了考题,而忘了它其实是参考答案。标准化的模板外,还有无数种活法等待探索。真正的成熟不是学会在既定轨道上奔跑,而是有勇气走出赛道,发现属于自己的路径。在那里,每一个年龄都是礼物,每一次偏离都是创造,每一个 "不合格" 都可能开启新的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内卷撞上躺平

                                      在这个 “卷不动又躺不平” 的时代,翻开这本《世界作为参考答案》,象是参加了一场智识上的深夜食堂。两位学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场场坦诚的对话,把人生难题拆解成可咀嚼的日常思考 —— 关于工作、旅行、痛苦、乡愁,甚至如何面对朋友圈里的焦虑。这真的是很治愈的一本书。整本书都在探讨的核心是何为理想生活?我们如何构筑令己心满意足的人生旅程,又该如何摆脱 “罐头” 般标准化的模式?无论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还是茨威格的 “昨日的世界”,都不应被简单地理想化或忽视其内在的复杂性。以更清醒的目光审视自我、今日与世界。书中其他议题,大学与教育在功利主义浪潮中的迷失,“乡愁” 作为一种情感与文化的症候,“反智主义” 的蔓延及批判精神的丧失…… 既是对现实的叩问,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两个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对谈

                                        严飞的前言很有水平。最后一句核心,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框架。从第一章看到第五章,哲学思辨的越来越浅。第五章开始聊两个人这些年的乡愁…… 这种读物,在茶余饭后聊以寂寞还好。可是,我们,现在那还有茶余饭后的时间呢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书籍亮点・两位顶尖学者刘擎和严飞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八次智趣对话,涵盖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为当代人提供了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开启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指引我们在悬浮时代重建自我锚点。・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进行反思性、批判性思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