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百年沧桑,滚滚红尘

    作者是百岁老人,今年刚辞世,2010 年刚出版时我还购买本台版纸书,老人写的个人史也是百年民族史,全书文笔有张有弛,不愧为朱自清的学生,繁杂历史疏落有致,当年读还很感人,特别是作者教授的英美文学,让我耳目一新,中国大陆建国后开始是苏联文学,后来介绍的英美作品也是以批评现实主义为主,看到作者的书单很是欣喜,可 14 年后再读,减一星,感叹这些欧美文学的教授和宣传者,曾经自诩守护中华文化,可现在蛙岛统治者在极力割裂,岛内崇美崇日,这应该是教育的失败。老人出生东北铁岭世家,父亲齐世英是民国一代人杰,可命运多舛,先是跟随郭松龄反叛张学良,失败后加入国民党,组织东北地下军反共,失败赴台后,想组党自由化,被开除出国民党,87 年去世后也只能埋骨异乡。 本书写年轻时的恋人张大飞为报家仇国恨参加国军空军,胜利前殉国还是很感人的。 看全书无论是作者还是她父母都高寿,安详离去,可作者幼年体弱多病,颠沛流离,父亲虽然身为高管,可战乱时期日子并不如今天的普通人,看老人记述百年沧桑,再次感慨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不堪一击,看齐世英一家照片里英俊帅气,流落异乡令人唏嘘,真正的东北人已经从唱《松花江上》到高歌《我的祖国》。要控制一个民族,首先必须控制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当你的征服者让你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感到羞耻时,他不需要监狱的围墙和锁链来束缚你。~ 约翰・亨利克・克拉克

      3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生与文学相伴

      这是台湾文化学者齐邦媛先生写的自传。1930 年六岁的她随母亲自东北铁岭家乡走出,与在外革命的父亲齐世英相聚南京,到 2009 年本书第一次在台湾出版,经历了近 80 年战争、逃难、学习、各种文化运动思潮的洗礼,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温良谦恭却又无比坚定的学者。她受益于文学的滋养,也始终坚信:文学可以有战胜历史混沌和国家霸权的潜力!这本书基本是听完的,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健身的间隙,在睡前的一个个夜晚…… 它也成了我的文学慰籍。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悲壮和苦难中长大,在平静中离开

        齐邦媛 80 岁高龄才开始写作《巨流河》,她的父亲齐世英曾受东北王张作霖的公费资助赴日本、德国留学,张对其有恩。后来,日俄侵犯东北,而军阀内战不已,张作霖手下部将郭松龄倒戈,齐世英以一介文人身份加入。但郭将军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兵败巨流河,并以身殉。从此以后,不到 2 岁的齐邦媛,跟着父亲齐世英流亡。她见证了民国的东北跌宕,经历了日军炮火之下的暗夜恐惧,见证了南开学生在日军轰炸的废墟上千人合唱 “中国一定强”,那歌声震撼云霄、热血沸腾,在民族危机最关头,无数人喊出 “中国不亡,有我。” 后来,在内战硝烟中漂泊赴台,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新京报评论说,这部史诗之作纵贯百年,横跨两岸,记录着从大陆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大时代跌宕。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见证。一部中国百年近代史,可谓一条渡不过的巨流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巨流河

          开篇序中所写:“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巨流河》是台湾知名作家、学者齐邦媛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这部作品历时四年完成。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评价《巨流河》为一本 “惆怅之书”,书写了齐邦媛先生亲身经历的国仇家恨和漂泊离愁。齐邦媛先生的写作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历史见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齐邦媛的回忆录,以抗战和内战的国难为背景,讲述那个时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苦难,展示在那个时代的巨变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怎样纠缠在一起。从书中我们看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以及历史残酷的教训。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此愉悦,如此悲伤,如此独特。久久无法平复心中涌动的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巨流河》的回响

                时间:从数千年前的 “《诗经・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得名, 到纵贯百年的家国离苦。空间:从横跨两岸的辗转求生,到涉足天涯的求学之旅。人物:从一个,几个,到一家人,一群人,一代人...... 熟悉又陌生的芸芸众生相。齐邦媛先生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的《巨流河》,读完很长一段时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曾无数次随着齐先生笔下的邦媛,一起追忆同年岁时的我自己。 6 岁,14 岁,19 岁,23 岁,32 岁,43 岁...... 我也曾无数次追问、反问、探问自己:如果,如果,我在那个处境,我会何去何从?做何思考?又做何拣择?一切都没有答案,但似乎一切又全部已有答案!齐先生以她平凡渺小却又跌宕伟大的一生,在家国与时代命运的巨流中,不断向我们抛出深刻且直指灵魂深处的各种问题,各种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命运,家族命运,还关乎一代知识分子,一个国家与民族,一个时代全人类的命运...... 国破家何在?学断业可勤?
                大悲同河海,骨肉异处埋!


                向齐先生致谢致敬!向那一代人致敬!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齐先生用极其隐忍克制的笔调,叙述了从东北到台湾,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随着往事追忆,齐邦媛先生在她的书中一页一页地成长,终而有了风霜。但她的娓娓叙述却又让我们觉得时间流淌,人事升沉,却有一个声音不曾老去。那是一个 “洁净” 的声音,一个跨越历史、从千年之泪里淬炼出来的清明而有情的声音。是在这个声音的引导下,我们乃能与齐先生一起回顾她的似水年华: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个人的一生透射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一个时代的动荡。既宏大,又细腻,让读者感动和唏嘘。感叹那个永远都回不去的故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情真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需要耐着性子才可以读下来的一本 “回忆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齐之邦媛,中华贤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巨流河

                              巨流河里,奔腾不歇的是一份守望,一份挂念,一腔热泪,历史的喧嚣渐落,归于平静,也难掩河底思绪的暗潮涌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巨流河

                                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作者的学养和品德都是一顶一的。语言生动有趣,故事感人肺腑….. 太让人喜爱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情的笔触,辽阔的视角,惆怅的回响

                                  在台湾,有一位老师被学生们尊称为 “永远的齐老师”,她毕生从事教育和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桃李满天下。她 85 岁出版了个人回忆录,叫好又叫座,成为台湾文坛一桩盛事。她就是写出《巨流河》的齐邦媛。小说家白先勇这样形容他的老师齐邦媛:“她一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真!” 并称她为 “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2024 年 3 月 28 日,齐邦媛去世,享年 100 岁,我翻开了这本《巨流河》,跟着齐先生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一、深情与辽阔《巨流河》前半部分写的是家国巨变和颠沛流离,读来却不觉得全是悲痛,因为有真实的生活,有实实在在活着的、为国家为民族流血牺牲的人。悲痛中有温暖,有热血,有希望,有救亡图存的雄心壮志,还有我辈中人的齐心协力。她写郭松龄将军,无法忍受因军阀混战而让东北地区民不聊生的张作霖,想要推翻张的统治,恢复东三省的清净平和,却革命不到一个月功败垂成。临刑前,留下遗言:“吾倡大义,除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 郭松龄虽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她写身在南京的母亲对东北故乡的思念,用一缸缸的酸菜和大酱来抚慰思乡之情,用《苏武牧羊》来哀唱回不去的故乡。她写张大飞家破人亡的故事,只有一本小小的、镶了金边的《圣经》是他离家后唯一的依靠。“我永远记得那个寒冷的晚上,我看到他用一个十八岁男子的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在我家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 —— 和几年前有个小男孩告诉我他爸爸的头挂在城门上一样悲惨。” 后来张大飞考上航校,成为了飞行员。馒头大师在《历史的温度》中,写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空军飞行员。” 这些飞行员殉国时,风华正茂,他们大多有着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退缩。翻开当年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花名册,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与日本惨烈的空中战斗中,中国的第一批精英飞行员,基本没有一个活过 1938 年。” 张大飞也殉国了,只留下这么一封信:”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 五十多年后,齐邦媛在南京 “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 上找到了张大飞的名字。她最后说道,“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二、心灵的后裔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师的齐邦媛,深受老师的影响,希望成为老师们那样灵魂的工程师。她将教书当成一种传递,所读、所思、所想与学生分享,对齐邦媛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学生们都是齐邦媛心灵的后裔,令她有一种知音之感。初到台湾的时候,齐邦媛在台中一中教授英语。” 能从菜场、煤炉、奶瓶、尿布中 “偷” 得这几小时,重谈自己珍爱的知识 —— 用好的文字抒情、写景、论述都是知识,我感到幸福。” 后来在静宜大学教美国文学课,英文讲课,当时的她没有什么经验,只能拼命下苦工读书,把静宜图书馆里关于美国文学的书都读遍了,笔记本、教科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后来又接受挑战去东海大学外文系任教,教翻译,系里老师几乎都是外国人,她是唯一的华人老师。为了教翻译,她自己费劲编教材。每个礼拜给学生做一次中翻英、英翻中作业,批改,改完后下次上课时第一个钟头发还作业并且讨论。每个段落,都摘出重点,和学生谈翻译的各种可能性。44 岁时,齐邦媛争取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读书进修的机会,她清楚地知道,每一日都是从妻职母职中偷身得来,背负着离开家庭的罪恶感,她不顾性命地修了六门主课。” 当年印大的文学课即使在美国也是一流的水准,我上这些课凝神静气地倾听,尽量记下笔记,常觉五十分钟的课太短。三个月间为我搭建了一个心智书架,教我把零散放置的知识和思想放在整体发展的脉络上,不再散失。日后读书,寻得来龙去脉,也启发我一生爱好研究史诗和乌托邦文学的路径。先识得源头,再往前行。” 读书学习如同阶梯,带她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然繁花落尽,天梯消逝,齐邦媛未能取得硕士学位即被现实召回,重回中兴大学教书。她对此的惆怅让我落泪:”《圣经・创世记》里,雅各梦见天梯。我在印第安那大学那开花城的春花冬雪中也似梦见了我的学术天梯,在梯子顶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而在我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它带给我好多年的惆怅,须经过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认命,这世间并无学术的天梯,也无天使。我虽被现实召回,却并未从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三、推广文学的使命从中心大学辞职后,齐邦媛从多年的教书生活转变角色,成为了政府机构 “国立编译馆” 的公务员,负责编译和翻译台湾文学。任职第一年,她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选集》,选录台湾出版的现代诗、散文和短篇小说,约 70 万字,出版之后,华盛顿大学出版社转来 16 篇评论文章,几乎全是肯定的赞誉。第二年开始,赶鸭子上架主导台湾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改进和定编项目,必须用超越政治的态度。” 在那个渐开放而尚未完全开放的社会,文化界笼罩着浓厚的政治气氛,“教育部” 统编本的国文和历史课本往往是社会注意的焦点。我因缘际会,恰在漩涡中心,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各种文化波涛,甚至时有灭顶的危机。” 除了负责教科书,还对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编译,如《西洋哲学辞典》、《经济学名词》等。在编译馆的岁月,齐邦媛非常认真而勇敢地做了很多改革,包括:翻译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进军世界文坛,放下 “政治正确” 的尚方宝剑,从文学的角度新编国中国文教科书,以及编纂西方文化经典和 “现代化丛书”。王德威先生在后记中写到:她花了四十年推动台湾文学翻译,与其说是为了台湾文学在国际文坛找身份,不如说是更诚恳地相信文学可以有战胜历史混沌和国家霸权的潜力。四、重逢的怅惘 1999 年,齐邦媛回到北京,参加 1943 届南开中学同学聚会。她站在陌生的北京街头,白茫茫的柳絮中,心中有着铺天盖地的惆怅。” 这些当年精英中的精英,因为政治的对立,婚姻的牵绊,失去了许多正常生活的岁月,成为失落的一代,吞没在 “春风远” 这么简单直率的叹息之中,无须记忆,也无法遗忘。” 这六十年后的聚首,对于她只是印证今生果真有过的青春。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牧草中哭泣的母亲,浅蓝的航空信笺,弦歌不辍的雷马屏峨,战火死亡阴影下的学生时代…… 都是她的青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书的结尾,齐邦媛到大连看故乡的海,看大海从回不去的故乡流往台湾,海水呜咽地流过,流在她的心上。” 连续两天,我一个人去海边公园的石阶上坐着,望着渤海流入黄海,再流进东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下面数里即是哑口海,海湾湛蓝,静美,据说风浪到此音灭声消。” 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结束了,齐邦媛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环,留下这本《巨流河》,待悠悠天地见证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此悲伤 如此愉悦 如此独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巨流的河

                                      齐先生的文笔很静很 romantic,她自己不愿将它翻译为浪漫,缺少了灵动。前半的篇幅,描述了颠簸的少年时期,一个个鲜活的热血少年、青年,期间不断的在迁移从故乡到一个又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慢慢的走过的到过的地方都成了回不去的故乡。每个人物描写都是真切的,哪怕看完,还是可以回忆出当时写到的一些细节。后期即便到了台湾,齐先生用自己的文学理解,为当时台湾文学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也让我知道,原来文学是可以这样教学的,某些熟悉的诗句是可以这样被解读的。这是篇值得读的作品,从一个人的一生映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是怎么样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感才能坚强地迈过那条巨流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家国破碎,流离失所的痛楚。大时代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显得那样无助。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是,我们这个民族还是挺过来了,而且也在变得越来越好。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 80 周年,铭记历史,书写好我们当代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长河中的世事变迁和人与事!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