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新作,一部简明中国绘画史,尽赏绵延万年的风雅传承。

内容简介

远古的彩绘陶器告诉我们先民有着怎样的审美风尚?
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留下了什么样的审美密码?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记录了古人的哪些生活日常、生死观念?

作者从远古到现代,从流派到思潮,从画家到作品,于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溯流追源,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绘画艺术曲折而丰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配以200多幅传世经典之作的高清图片,将绵延万年的风雅传承,勾勒为一幅中国绘画史全景图。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一 原始到汉代的绘画
  • 二 顾恺之与魏晋美学
  • 三 隋唐五代绘画与文人画之祖王维
  • 四 宋徽宗的画院与宋代绘画
  • 五 赵孟□与“元四家”
  • 六 “明四家”与明代的多元发展
  • 七 “四王”与石涛、八大山人
  • 八 20世纪绘画新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绘画始于记事的功用,始于对未知的探索,始于对信仰的崇拜,始于对自然的模仿,始于对美的追求。就功用而言,在距今 3 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省朔州市峙峪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片兽骨刻有似羚羊、飞鸟和猎人的图像,这种早期的肖形与仿生的刻画,无疑是和生产、生活相关的,对图像内容可以做种种猜想,但基本的功用是可以确定的。由刻到绘装饰手法的不同,可以视为表现方式的递进。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在距今 7000 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所见之《猪纹方钵》《稻穗纹陶盆》等都体现图像与生活的关系。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陶器,明确了绘制在工具材料方面的成型,以氧化铁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红色和白色,构造了彩陶花纹的律动,这是中华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创造,其以数量之多、图案花纹之复杂,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距今 1 万年至 6000 年间最重要的绘画遗存,说明历史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