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7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科举制

    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一千多年。清朝政府消亡,科举制也终结。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因为有科举制,确保了精英人才的选拔,社会治理的稳定。历史迈入 18、19 世纪,随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科举制固守旧制被淘汰;况且更有清未政府的衰落,任何好制度也被玩坏了。然而以考试来甄别、选拔才干和人才,当下考试是最好用、最方便的办法。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是中国 “第五大发明”,和其他四大发明不同的是只在中国施行而没有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因为只有中国是大一统的管理体系,中国是最早进入现代国家组织模式,民初学者普遍认同中国三段论,秦之前是远古时期,宋之前是中古时期,宋以后到现在是近代,这个论述就是基于宋朝开始建立的中国官僚体制,中央有能力对全国进行统一的税收,统一任免派遣官员。而世界上其他地区,欧洲和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分税制和保税官制度,如同蒙元朝,中央军事强大时,地方乖乖交税,中国向地方派遣的都亲信亲属,如同传统的封建制度。中央如何维系强大的军队?只能不断扩张和掠夺,但掠夺不足以支撑军费时,中央塌陷,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类似。而且欧洲在纸张和印刷术出现之前,根本没有统一教育体系,无法进行文官科举。至于东瀛小日子的万世皇室,是因为从来就是虚君,天皇刚实职就开始了军国扩张,遭到核爆。中华帝国属于农耕,要维持常备军的税赋,皇权需要听话高效的官吏队伍,这样就出现了 “科举” 这个天才的文官选拔制度,制衡了门阀宗室,” 天子门生 “让皇帝能选出没有派系,只听命于自己的管理队伍,而由于选拔的内卷,也让官僚体系很难世袭(状元的孩子不一定还能考状元),大清如果不是废科举可能还不会亡,每当王朝初定都是用恢复科举来稳定天下的读书人。对比日本的官吏门阀制度的暗箱世袭,西方自由选举的表演式无确定性,资本的操纵性(独立候选人不可能当选),中国的 “公考” 科举更公平透明,科举制还将延续。本书作者日本人,也赞同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教授原胜郎的《贡院之春》中对科举的评判,科举应该与时俱进改变的是考试内容,但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普遍规程。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史上最公平的晋升制度

        科举制度虽然在 20 世纪初已经终结,但它的影子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各省高考的第一名仍习惯称为 “状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等与科举相关的诗歌还在传诵。而且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头厘清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具体实施及其深远影响。其实我对于科举的理解,之前只是停留在学校教材上所述内容。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展开了对科举 (尤其是清代科举) 的描述,分析了科举与政治、科举与教育的关系,光是看到成为生员之前就需要参加十场考试,就不得不佩服这些人了。虽然有许多人不断地在诟病科举制度,包括诋毁今日的中考高考制度。其实世上哪有绝对的平等,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等教育还不是一样被少数人所垄断。科举 (高考) 制度最起码能做到最有制度的公平,能让出身平凡的人,有个能跨越阶层的出路,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制度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举史》

          这本《科举史》是宫崎市定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并且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本书的核心内容:1、科举制度是怎样形成的?2、一位读书人的科举之路,到底是怎么走的?科举制是怎么退出历史舞台的?宫崎市定在这本书讨论科举制的结局时,用了「崩溃」两个字,可见科举制度的结束并不漫长,而是速度极快。在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样的新式学校,培养外语、政治、经济、法律各方面的人才。一开始,朝廷还试图把新式学堂融进科举制度中,从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学生,同样能获得进士身份,并被授予官职。但很快新式学堂就完全替代了旧式科举,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进入 20 世纪的前五年,就用一种极其慌张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会这样呢?宫崎市定在这本书尝试给出一种解释,但是他又不愿意粗暴地下定论,把原因归咎于科举制度本身的腐朽僵化。因为恰恰从 19 世纪末开始,西方各国开始推行官员考试制度,而这样的制度正是借鉴了科举制度。这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在同一个时间点,在东方,这种制度正在走向衰落,而在西方,这种制度刚刚兴起,甚至推动了历史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很难直接判定说,科举制度本身就是落后的。那为什么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晚清走向了崩溃呢?宫崎市定建议我们,要把科举、儒家和皇权这三者放到一起来看。从隋唐到晚清,儒家思想越来越固化,甚至越来越像是一种宗教,皇帝成为法王一样政教一体的领袖,不仅掌控着人们的世俗生活,还掌控着人们的精神信仰。而科举考试,从一种教育制度,变化为政治制度,最后近乎于是一种宗教仪式,读书人像僧侣一样,把四书五经当做经书诵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原本是知识版图中的那一小块,却被当成无上的宝典,自然就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所以回顾科举制的历史,这个制度原本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兴起,也因为被皇权扭曲,最终走向衰败和崩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科举史,一部见证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和文化变迁更迭的栩栩如生的画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举制度虽然在 20 世纪初已经终结,但它的影子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各省高考的第一名仍习惯称为 “状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等与科举相关的诗歌还在传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科举史的详细说明

                以为是从分朝代一步步说来,结果就是两部分,明以前的,然后清代的详细介绍。明以前的这一部分还是把整个科举的发展脉络清晰展示了。不过日本人写书,是不是都比较啰嗦。前面讲过的内容在后面章节又反复出现,有时连句子都没有改变。读《王阳明大传》时就有这个感受,这次又是这个感受。总之要理解整体历史,读第一章和第三章即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科举史》是宫崎市定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并且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探讨了:1、科举制度是怎样形成的?2、一位读书人的科举之路,到底是怎么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顾衡讲好书完结45/50

                    这个话题我师父跟我聊的最多,我也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这个话题比较熟悉。所以,我抱着迎接一个外国视角的心态翻完这本书的。原本以为作者会大肆介绍一下科举制演变的底层逻辑和时代意义,可篇幅最多的是详实介绍科举制的流程和内容,对我而言,是种错付🤣但有两个点还挺抓我的:一个是作者就儒生之于皇帝乃是一种求职的比喻还挺有意思,但对于失业者后续的结果明显夸大了,不好不好。另一个是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这个问题,结果暂且不论,过程中作者将儒生形容为为儒家加持下王权剃度的僧侣这个比方太妙了。不说了,上周喝酒的还没读完,蹲墙角补课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持续了 1300 多年。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最初是为了选拔官员,以考试的形式从民间选拔才俊,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公平,它不看出身、财富、社会地位,只要身家清白,不论年龄都可以参加科考。其次,科举考试的流程非常严格和复杂。从县试、院试、乡试、会试到殿试,每一级考试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标准。例如,唐代科举考试不仅重视文学才华,还引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来真实还原考试流程。到了明清时期,考场纪律执行得更细致、更彻底,一旦发现营私舞弊的行为,从考生到考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此外,科举制度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官员的选拔方式,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这促使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学术的繁荣。最后,科举制度的历史研究也非常丰富。宫崎市定的《科举史》是一部代表作,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此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选士  科举制度建立以前的选举取士制度。西周选士,统属于学校。“国学”、“乡学” 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材,择优而任以官爵。自汉代至南北朝,选士之法,学校与选举并行。中央的太学以及 “鸿都门学” 和 “四姓小侯学” 的学生,学成后可得相当的官职。但其范围狭,数量少,所以又另有选举办法以调剂辅助。汉高祖和汉文帝时期有诏举,汉武帝时期又规定了察举的办法,其科目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举孝廉、秀才(茂才)者等。此外,还有 “征辟” 之制,三公九卿都可征布衣之士为自己的幕僚。魏晋南北朝,除沿汉制察举外,还推行九品官人法。晋代则对察举的孝廉、秀才一律加以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影响了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产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顾衡老师推荐的书,就没有错的!作者将中国古代科举的起源、演进、高潮、衰落,讲述得非常清晰。特别是科举制度中的那些制度细节,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代的高考制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从科举制创立开始,就成为了历朝历代选拔优秀人才的关键制度,这个制度让下层人也有了上升通道,让阶级有了一定的流动性,缓解了社会矛盾,唐太宗说,天下英雄皆入我㝅中已,科举制度确实给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一个选择,儒家也变得深入人心,此后几千年,数不清的人才通过科举脱颖而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人写的中国科举制度

                              写得很认真,但太严肃了,有些枯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有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写的科举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作者对于科举的历史的来源、演变及由此而诞生出的中国官场的各种现象都能一一找到源头。甚至,到了现代,我们的高考也是一脉相承由此而来,例如糊名、例如张榜,了解了科举的历史,我们才能明白我们国家对于人才选拔规则的根源及变化,也许今后对待高考,少点愤世嫉俗,多点客观对待,毕竟这只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制度不完全决定个人自己的人生。看完这本书,有了几点收获,分享如下:一是程式化考试选拔人才一样有用:哪怕是八股文式的考试,一样能选拔人才。到了明清时代,考试文章的格式、必须书目都是规定了,但是就是这样的考试的选拔出来的人,一样都有成功人士,远的有苏轼、晏殊、王安石等等,近的也有曾国藩等名人,四书五经本书统计过 62.7 万字,要熟读背诵完全这个内容,对于个人的信息分类、整理、归纳及记忆能力是极高的考验,只要能通过科举的几次考试脱颖而出,那么这个人做任何其他事也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别觉得现在高考限定了出题范围、规范了出题格式,就认为是没有用的,现在高考内容不管是理科、文科都需要孩子具备极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归分类能力、记忆能力及良好稳定的心态,能在 1354 万的同龄人中进入前 10% 的人,都是在这个时代能创造事业的好苗子。二是科举打开了普通人家晋升的途径:试想没有科举之前,或者是汉代的孝廉科、东晋的九品官人法,虽然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本质还是通过人去选择,只要是通过人主观选择,必然容易存在着关系请托和私下交易,最终把控这些为官资源的,只能是社会上层。但是从唐代特别是到宋朝的科举制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最终决策的人终于变成了皇帝,不再是有官僚地主阶层来决定谁当官谁不当官,这在当时的历史时代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进步。只要普通平民有机会读书,自然能通过科举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如同我们现在一样,阶层的封锁是可以通过读书来打破的,这是健康社会多么重要的一个活力通道。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历史从未出现断层的根本要素,不断是元朝、金国还是清朝,所有的外族进入中原后,都不断承袭了科举的动作,让我们的社会一直存在一种可能性,让每个底层人士都知道有一种希望,而不是全部依靠武力去改变命运,这是长久稳定的基础。三是科举从底层改变了我们中国社会的认知模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哪怕聊斋志异这种鬼怪小说,书中对书生的尊敬也可以溢于言表。我们社会中,哪怕一个偏远山区的老奶奶,大字不认识一个,都知道教育娃儿要读书,要学习,能改变命运。我们现在社会在丰富之后,互联网化之后,出现了崇尚躺平、崇尚金钱,不想要中间努力的过程,只想要发达结果的很多懒虫思想,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真正要成其事,还是要读书学习,短视频无法系统改变你的底层思维,但系统的学习物理、数学等理科,或者用思辨的方式学习文学,一样都能在脑中建设出开放、辨证的思维框架,这才是学习最重要的作用。学习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这些只是附带作用,学习是为了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读此书,有所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配合顾衡讲好书(科举史)、文明之旅(1002 年)服用.. 描绘清代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过程的章节具有一定趣味性,但总体读来更像文献综述,可读性一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介绍科举制度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书中对科举制度的介绍比较详细,补充对科举制只了解大致流程而不熟悉具体执行细节的不足。书中最后部分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值得细读,科举制度的产生也是为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变通方式,只不过后来发展历程中不断变化成为取仕的主要通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现在的眼光看科举制度有纸上谈兵的问题,对于维护统一的中国是个很大的原因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明明白白的知道什么是科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前对科举的理解,基本不超过中学教材上所述内容。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但该书更详细的展开了对科举尤其是清代科举的描述,分析了科举与政治、科举与教育的关系,光是看到成为生员之前就需要参加十场考试,就令人感喟了。科举制度选拔出来许多登科的成功者,更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失意群体。如果一个社会,不注重机会平等,那么创造再多的形式平等也绝非良善。科举中为防舞弊而产生的细密繁琐的规定即为一例。本书有为科举翻案之意,其实何须翻案,即使在观念上国人或批评科举,在行为上谁又不重视绑定的利益还不如科举的各类入学考试呢?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