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13千字
                       字数
                        2015-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内首部通史性质、专论科举制度的作品,本卷为清代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最后一卷,主要内容涉及“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清代科举考试的几个不同阶段,又以“贡院与科场经费”“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宗室、八旗之科举”“武举”“制科”“落第政策”“科举的废除”以及“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等多方面,详述有清一代科举制度的定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论
 - 一、选贤举能——中华亘古的追求
 - 二、历代对选贤举能的探索
 -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 四、科举与学校
 - 五、程文——统一标准的得失
 - 六、作弊防弊——恒久的博弈
 - 七、科举——社会的一面镜子
 - 八、科举制——文化的辐射力
 - 九、重新发现科举——科举学的兴起
 - 绪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一章 童试
 - 第一节 应试资格和相关规定
 - 一、身家清白
 - 二、本籍报考
 - 三、无匿丧之举
 - 四、无枪替之弊
 - 五、廪生保结
 - 第二节 县试
 - 一、考前事宜
 - 二、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 三、录送府试
 - 第三节 府试
 - 一、应试资格及准备工作
 - 二、考试的组织及录送院试
 - 第四节 院试
 - 一、学政的设置及案临条规
 - 二、考前事宜
 - 三、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 四、录取入学
 - 五、学额
 - 第二章 乡试
 - 第一节 录送乡试
 - 一、乡试前的资格考试
 - 二、对应试人员的具体要求
 - 三、乡试名额的变化
 - 第二节 正科与加科、恩科(附停科)
 - 一、正科
 - 二、加科与恩科
 - 三、停科
 - 第三节 乡试省分及试期、场次
 - 一、乡试之省分
 - 二、试期及场次
 - 三、乡试展期与补行
 - 第四节 考官的设置及选派
 - 一、主考官的选派及赴任
 - 二、考差制度的推行
 - 三、同考官的选派及入场
 - 第五节 场官的选任及职责
 - 一、董事重员的选任及职责
 - 二、执事官员的选派及职责(附供事人役)
 - 第六节 士子编号
 - 一、编号
 - 二、官卷
 - 第七节 命题
 - 一、命题规制
 - 二、对命题违例的处罚
 - 第八节 中额
 - 一、各省解额的确定
 - 二、临时性的增广中额
 - 三、捐输加广中额的推行
 - 第九节 录取与放榜
 - 一、录取程序与相关规定
 - 二、放榜的相关规定
 - 第十节 鹿鸣宴与乡试录
 - 一、鹿鸣宴与重宴鹿鸣
 - 二、题名录、乡试录的进呈与刊刻
 - 第十一节 举人覆试
 - 一、覆试制度的创立
 - 二、举人覆试的相关规定
 - 第十二节 举人的待遇
 - 一、赏赉
 - 二、举人入仕之途
 - 第三章 会试
 - 第一节 起送会试
 - 一、会试资格的确定
 - 二、起送程序及期限
 - 三、起送会试银的颁发
 - 第二节 试期、场次
 - 第三节 考官、场官的选任及职责
 - 一、考官的选派
 - 二、场官的选派
 - 第四节 回避
 - 一、士子回避
 - 二、考官回避
 - 第五节 命题
 - 一、命题方式
 - 二、违例处罚
 - 第六节 中额
 - 一、中额之确定
 - 二、历科中额
 - 第七节 分省取士
 - 一、分省前取士之法
 - 二、按省确定中额
 - 第八节 录取与放榜
 - 一、录取
 - 二、放榜
 - 第九节 榜后事宜
 - 一、宴赏
 - 二、进呈题名录
 - 第十节 贡士覆试
 - 一、贡士覆试之沿革
 - 二、有关贡士覆试的相关规定
 - 第四章 殿试
 - 第一节 规制
 - 一、试期、地点
 - 二、资格、禁令
 - 三、入场、散题
 - 四、完卷、出场
 - 第二节 读卷官与执事官
 - 一、读卷官
 - 二、执事各官
 - 第三节 策题之拟定及对策要求
 - 一、策题之拟定
 - 二、对策之体例、要求
 - 第四节 读卷
 - 一、方式及要求
 - 二、标准与标识
 - 三、进呈
 - 第五节 钦定状元
 - 一、钦定及引见之规定
 - 二、状元之选
 - 第六节 传胪大典
 - 一、传胪大典的仪式及相关规定
 - 二、出榜
 - 第七节 赐宴、谢恩与题名
 - 一、恩荣宴与重宴恩荣
 - 二、上表谢恩
 - 三、题名碑与题名录
 - 第八节 历科进士数额及三鼎甲
 - 一、历科进士数额
 - 二、三鼎甲
 - 第九节 赏赉与授职
 - 一、赏赉
 - 二、授职
 - 第五章 朝考
 - 第一节 馆选之沿革
 - 一、明代之馆选
 - 二、清初之馆选
 - 第二节 朝考之实施
 - 一、朝考制度的创立
 - 二、有关朝考的各项规定
 - 三、庶吉士的选拔
 - 第六章 贡院与科场经费
 - 第一节 贡院规制
 - 一、贡院关防
 - 二、乡会试供具
 - 三、制办试卷
 - 四、整肃场规
 - 第二节 考场禁令
 - 一、士子禁令
 - 二、考官禁令
 - 三、相关人员禁令
 - 第三节 科场经费
 - 一、增修、刊印《科场条例》费及考试用书费
 - 二、贡院修缮费
 - 三、科场供应费
 - 四、雇募誊录书手费
 - 五、赐宴和赏赉费
 - 第七章 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第七章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
 - 第一节 考试文体
 - 一、乡会试三场试题
 - 二、厘正文体与八股取士
 - 第二节 缮卷条规
 - 一、乡会试条规
 - 二、殿试规定
 - 第三节 阅卷条规
 - 一、外帘事宜
 - 二、内帘阅卷
 - 三、搜落卷
 - 四、磨勘
 - 第八章 宗室、八旗之科举第八章宗室、八旗之科举
 - 第一节 八旗科举
 - 一、八旗科举的初创及满榜取士
 - 二、与汉人一体应试及特殊规定
 - 第二节 宗室科目
 - 一、宗室科目的建立
 - 二、宗室乡会试
 - 三、一体殿试
 - 第三节 翻译科
 - 一、翻译科的确立
 - 二、翻译童试
 - 三、翻译乡试
 - 四、翻译会试
 - 第九章 武举
 - 第一节 武童试
 - 一、应试资格
 - 二、考官的设置
 - 三、考试时间与内容
 - 四、考试条规
 - 五、武童学额
 - 六、武生管理
 - 第二节 武乡试
 - 一、应试资格及相关规定
 - 二、试期、地点
 - 三、考前各项准备
 - 四、考官的设置与简派
 - 五、考试场次及内容
 - 六、榜后事宜
 - 七、乡试中额
 - 第三节 武会试
 - 一、试期、场次
 - 二、应试程序及相关规定
 - 三、考官的设置与选派
 - 四、会试中额
 - 五、榜后事宜
 - 第四节 武殿试
 - 一、试期、地点
 - 二、试前各项准备
 - 三、殿试读卷、执事各官的选派
 - 四、程序与仪注
 - 五、传胪及宴赏
 - 六、武进士授官
 - 七、历科武进士数额及三鼎甲
 - 第十章 制科
 - 第一节 博学鸿儒
 - 一、康熙己未宏词科
 - 二、乾隆丙辰宏词科
 - 第二节 孝廉方正
 - 一、首行孝廉方正科
 - 二、历朝之沿革
 - 第三节 经学
 - 第四节 召试
 - 一、初行召试
 - 二、召试之鼎盛
 - 三、召试之尾声
 - 第五节 经济特科
 - 一、议开经济特科
 - 二、延期举行的经济特科
 -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
 - 第一节 安抚措施
 - 一、发领落卷
 - 二、恩赏年老落第士子
 - 三、告给衣顶
 - 四、赏会试下第举人盘费银
 - 第二节 安置措施
 - 一、明通榜
 - 二、中正榜
 - 三、挑誊录
 - 四、举人大挑
 - 五、教职回任
 - 第十二章 科举的废除
 - 第一节 清前期对科举取士的争议
 - 一、清前期八股取士之争
 - 二、科举取士之法的改进
 - 第二节 晩清科举改革的尝试
 - 一、变革科举考试之争
 - 二、变革武科的呼声
 - 三、戊戌维新前的变通
 - 四、戊戌维新时期改革
 - 五、新政时期的改革
 - 第三节 从渐废到立停
 - 一、诏停科举的过程
 - 二、停废科举善后措施
 - 三、停罢科举的利弊
 - 第十三章 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 一、提供优秀的人才
 - 二、维持社会的稳定
 - 三、促进教育的发展
 - 四、培养良好的文风
 - 第二节 成为发展稳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举措
 - 一、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 二、科举考试中对边疆地区的优惠政策
 - 第三节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 一、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
 - 二、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 三、学额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对西方的影响
 - 一、科举制度的评述
 - 二、组织与方法的介绍
 - 三、功名与荣耀
 - 四、作用与影响
 - 五、对科举制度的批评
 - 参考文献
 - 一、历史文献
 - 二、今人著述
 - 三、国外研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