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安心躺平
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为人处事上处于两极,中国人处于中间,美国人典型的游牧民族性格,我行我素,Who care ,Why don't you care about what people think? 而日本人自古传承的 “村八分”,对人最大的惩处就是 “集体孤立”,这样使得日韩都陷入论资排辈,随大流的盲目服从的社会文化状态,中国的地域博大南北交融,特别是教员开创的 “造反精神”,让中国人能很好的融合中西文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人完全可以肆意的自己生活,不必在乎世俗的观念。现在因为子女的圈养,会让很多孩子一直没有机会独自闯荡,心智方面一直有婴儿的依赖性,表现为出事了,希望父母和政府兜底,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圈养还是野生都有利弊,需要尽早认清角色定位。中日韩的新世纪一代,彻底摆脱了老一辈匮乏的生活环境,进入丰裕社会,从新一代商业成功人士的穿着打扮明显区别于上一辈暴发户的炫耀,可以看出提升,新一代开始追求精神满足,年轻人做义工,沙漠种树等等,参与各种正能量的活动,这也源于最高领导的示范作用,炫耀的二代频频翻车(比如京城四少)和坑爹(4+4)也促使社会观念的改变,霸道总裁已经过时了。工作不过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还是生活。多一点把时间用在休息上,多一点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人要有劳作,也要有休息。苏东坡喜欢称自己为 “闲人”,也很享受忙里偷闲的生活。在《临皋闲题》里,他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自然景物并没有固定的主人,有闲情逸致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主人。他提倡的 “作个闲人”,是要用 “闲” 来治愈因为 “忙” 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他还有一首比较有名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有天晚上,苏东坡刚打算睡觉,但看见了外面美丽的月光。于是,干脆穿上衣服,到承天寺去叫上好朋友张怀民,两个人一起秉烛夜游。赞叹夜晚月光清澈透明,竹柏树影交错纵横的时候,他也不经感慨: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我们这一生,为了生存,不得已变得步履匆匆,不得已总是弄得身心俱疲,不得已时常迷失自己,最后一地鸡毛。「作个闲人,不过是在繁忙之余,给自己留一份闲适的间隙,让生活的皱褶得以舒展。」苏轼的一生忙闲自适,过得肆意又逍遥。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有闲有忙,劳逸结合,自然会活得更加轻松。不过,忙也好,闲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2025 年 #183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当“拒绝”成为另一种枷锁作为一个对 “反内卷” 话题抱有复杂态度的读者,我对 pha 的《人生拒绝清单》始终难以完全认同。这本书在社交媒体上被贴上 “清醒之书”“自由指南” 的标签,作者 pha 本人也被塑造成逃离主流规训的 “叛逆偶像”—— 但细读后我发现,书中的 “拒绝哲学” 或许只是另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甚至可能成为新的精神负担。作者 pha 毕业于京都大学综合人类学院,25 岁进入职场后选择 “摸鱼”,28 岁辞职开启自由生活,并创立共享房屋项目。他的个人经历无疑是本书最大的卖点:名校背景、逃离内卷、实践极简主义,这些标签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痛点。书中以四大清单(不拥有、不努力、不自责、不期待)为框架,每章用 9 个具体条目展开,配合诸如 “不交房租”“不削减睡眠时间” 等冲击性标题,辅以 “协和谬误”“认知偏差” 等心理学概念包装,结构清晰易读。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种 “清单体” 的写作方式上。作者将复杂的人生选择简化为 36 条教条式守则,例如建议读者 “不买东西”“不献身于工作”,却未深入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书中反复强调 “99% 的必做之事都可拒绝”,但对于依赖工资还贷的上班族、需要赡养父母的中年人而言,这种论调更像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鸡汤。书中最具争议的那张 “不努力清单”,主张 “懒惰是美德”“不要削减睡眠时间”。作者以自身辞职经历佐证,称 “绩效反而涨了 30%”。但现实中,普通职场人若贸然拒绝加班,很可能面临裁员风险。pha 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他的京都大学学历和前期积累的社会资本,早已为其构筑了试错的安全网 —— 这种特权恰恰是多数读者不具备的。更吊诡的是,书中一面批判 “必须买房买车” 的消费主义,一面又建议通过 “持续数月表达需求” 来获取他人闲置物品。这种建立在他人资源过剩基础上的 “共享经济”,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社会中,本质上仍是空中楼阁。当作者描述东京的 “极客之家” 时,刻意淡化了共享居住可能引发的隐私纠纷、管理成本等现实问题。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暗藏的悖论。作者在 “不钻牛角尖” 章节承认,过度坚持 “绝不努力工作” 本身也是种执念,却又在全书不断强化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这种自我消解让 “拒绝清单” 显得立场摇摆:它既反对社会规训,又建立起新的教条;既批判功利主义,又将 “轻松自由” 塑造成另一种必须达成的 KPI。更讽刺的是,当 “拒绝” 本身成为被追捧的生活方式,书中所列的 36 条准则反而演变为新的社交货币。我在豆瓣看到大量读者晒出 “已实践 20 条清单” 的打卡帖,这与作者反对的 “必做清单” 本质上并无二致 —— 拒绝的姿态,最终沦为另一种表演性自律。不可否认,《人生拒绝清单》为困在 “内卷” 中的读者提供了短暂的心理按摩。但它更象是一面哈哈镜,将少数人的生存特权折射成普世解药。当我们为 “拒绝” 而拒绝时,或许正在落入新的思维牢笼。真正的自由,不该是 36 条清单能定义的 —— 它需要更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承认现实局限性的勇气。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像 pha 那样,把 “不努力” 当作行为艺术。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符合我的心境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属于 “顺其自然”,“万事不强求”、“虚无主义” 的典型,他的观点对我这种目标性很强,思虑过多,整日价思考人生意义,自我价值的人来说真是醍醐灌顶。真的,对于宇宙洪荒来说人类算的了什么,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我又算得了什么?我完成了社会交给我的各种角色,我完成了高等教育…… 够了,已经太够了。有时候真感觉非常悲伤,这种时候只能告诉自己,情绪来了就来吧,还能怎样,该哭就哭,该怒就怒,该躺平就躺平,该放纵就放纵…… 能怎样?我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上天给我的福报了。只要一想到我拥有的已经够多了,就感到自己其实根本不用去担心未来会如何,别人是否认可我,别人是否欢迎我,别人是否喜欢我…… 这些都属于不可控的事,所以,杞人忧天也无济于事,焦虑并不能带来安全感,反而会激活杏仁核。可惜的是,道理千千万,懂得了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余生,天天 EMO 到想要找个洞深深深深地躲起来,藏到一个山清水秀没有人烟的地方。好吧,你干嘛呢!又传递负能量?!能不能回到乐观情绪上去!是咯,为什么不呢?其实,人生可以很简单的嘛。活着就很好了,干嘛要那么多钱,追求活那么久…… 我觉得作者顿悟了,不过他也在后记说了,你也别全信,因为他自己就属于无产阶级里面的 loser,所以,这本书不能给青少年看,只能给年近不惑的中年人看,尤其适合中年危机,忙到找不着北的人看。不对,忙里能偷闲,花个几分钟感慨一下,对呀,为什么要那么较真呢!我这个大傻子!哈哈哈哈哈,人生就是哈哈哈。究竟为什么东亚的我们这么卷,小学生的题目出的那么难,考试那么多,竞争那么激励,富裕了还想更富裕,考到九十分了还想一百分,社会阶层已经中上了,还想人上人…… 所以,究竟该怎么办?天啦,能到哪里就哪里吧。这个书评千万别被人看见啊,万一有熟人发现我是这种德行,算了,我管你那么多,我高兴这么写,bite me!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对自己说 “不”,好像比对别人说 “不” 更难也更重要。摆脱那些纠缠在自己人生中的想法,作者有些方法确实是很有启发的,虽然可能不至于厘清所有人烦乱的人生线团,但至少给了你几个线头,可以拎起来试试,一根、两根... 很有可能就把这线团解开了四个不,不拥有,不努力,不自责,不期待。简直躺平学大师!享受不拥有的自由是非常高等级的自由。不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但若定了意念,似乎就是每个人可以拥有的。成功没什么意思,只能束缚自己的手脚。一旦成功就立刻抛诸脑後,开始下一段奇妙之旅。我认为作者全部意思就是回到人性的自然,而不被社会,工作,以及各种 “应该” 给异化了。甚至不期待长寿。因为期待也可以让自己不自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干事情做一半,一旦觉察不对,可以立刻抽身。不要献身于工作,阔气而充实的生活可以,但大部分人应该都过不起,紧巴而休闲的生活也可以啊总结:回到个体的自由,保持开放,但不受其他个体及群体价值的干扰,心有主宰,过最轻松最自然的生活,去实现现实的更多可能性,不被外部的价值和审美剥夺了自己为人的那份快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人生拒绝清单》有感人的一生,生活在 “需求和欲望” 的海洋里!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给自己营造的一种氛围而受到的影响,产生了所谓 “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家庭还是组织,亦或是社会的 “千姿百态和人生励志故事”,教育和激励的人的 “需求和欲望”。作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告诫人们,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环境,不仅仅要产生欲望和需求,更要懂得放下和拒绝。不是每件事情或每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都可以拿来拷贝和复制的,而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在结尾时,讲述了一个他在上大学时的一个场景,来作为本书的结尾,非常贴切,我也在这里转载过来。希望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要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拒绝,而不仅仅是提出需求!作者额观点,与弘一法师说过: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有异曲同工之处!上大学时,我与宿舍里的学长有过一段对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你知道沙丁鱼吧?沙丁鱼。”“嗯,知道。”“沙丁鱼总喜欢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有时,它们之间会突然闯入一头鲸,鲸张嘴啊呜一口吃下去,被吃掉的沙丁鱼就死了,没被吃掉的沙丁鱼就跑了。人生也是如此。”“你是想说如果突然间发生了什么,我们是避无可避的?”“没错!啊呜一口被吃掉,死就无法避免,也没什么意义。人的生死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生死成败都不过是意外而已,就算在那里思考其意义,也只是事后附上的结果罢了。所以,人不要想太多,差不多活着就好!” 我当时想或许的确如此。人是一种倾向于在事件中寻求意义和理由的生物,但那真的没有意义。人和动植物一样,不知为何降临到这个世上,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因某种原因死亡。既然如此,随着自己的感觉喜欢怎么活就怎么活便好,根本不用被必须这样做或必须那样做的规则束缚。 我在本书中写了很多 “不要做什么”,但对 “应该做什么” 着墨不多。因为 “应该做什么” 和 “想要做什么” 因人而异,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思考。也许,找寻 “应该做什么” 和 “想要做什么” 才是生活。请各位自己列出 “想要做什么” 的人生清单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