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读《小逻辑》的一些感想
1. 每个人的习惯会不同,我的习惯是围绕着问题去找答案,通过翻阅书本去找答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所以当看见群里推荐共读瑟维斯和加拉维尔的《小逻辑》时,我在想这本书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于是我翻开了,看了下目录,这分明是一本写管理学的书呀。2. 基于近期对项目管理的学习,对这方面还是挺有兴趣的,于是快速翻阅了一下。3.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道理都懂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4. 咔,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再聚焦一点。5. 问:一开始充满激情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什么干着干着就歇火了呢?6. 比如说就像现在,我明明只想写个百来字的感想,但是为什么越写越多,写着写着写乱了,就不想写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我有时候在想罗老师是怎么坚持发 10 年的 60 秒语音不间断的。7. 我们常常很难坚持下去一件事,或者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在启动时设计的目标太过宏大,但又想通过用一整套完整的逻辑将它呈现出来,但是这逻辑完整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于是我们... 被迫放弃了。这可能是阻断我们练习的一个大障碍。8. 所以当我看到 “小逻辑,大目标” 时,我想我找到了解决方法:道理就是很简单,将复杂的任务拆解,从小事着手去干(本书也说了,这是常识,但没人愿意这么干)。于是我对很多人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就格外注意,希望我自己也能改变。这里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不同人使用的不同方法,大概有这些:(1)小马宋老师有个习惯,公众号发布的很多内容都是随笔,随笔就通过给每段话编号的方式呈现,比如说我现在用的这种编号方式。同样的方式,刘润老师在他的公众号里也偶尔会使用这种方法,比如说一些访谈。(2)罗胖罗老师的 60 秒语音文字版是分成 4 段,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不同角度的分析思路,然后开放式回答,大体这样的结构,最后文字版的也是用编号的方式。(3)微信早期的版本,类似于飞信(中国电信早期的即时通讯产品),就一个免费的收发即时信息的软件,那时还没有朋友圈、群聊等等复杂的信息,起步就很简单。但是现在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是庞然大物了。这点与 “敏捷开发” 的思想也密切相关。9. 再次记录一下本书的目录,这也是较为完整的描述项目管理的步骤了:设定目标 -- 制订计划 -- 承诺机制 -- 奖励机制 -- 分享机制 -- 反馈机制 -- 连接纽带。10. 一点随笔,不成体系,希望有所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用小逻辑实现大目标的七种武器本书的《小逻辑》不是黑格尔的哲学专注,而是围绕生活和工作中实现自己或者团队长期目标,该如何实践的七个核心概念和具体方法,例如 “慢系统” 和 “快系统” 的应用、构建行为脚手架、认清常识和反直觉、技能催生技能等。可以这么理解,通过本书七个核心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实现你的长期目标的概率。毕竟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运气和他人的支持,但是作者相信通过书中的方法你能获得更多的运气和支持,从而有更大的概率实现目标。七个核心概念及其方法归纳出来就是:设定目标,做有幸福感的事,聚焦一个目标要有明确的量值和最后期限,然后尽可能将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步骤。制定计划,保持简单能更好的执行,才有机会一立到底,获得最大边际效用;做到可行;通过重复计划步骤养成习惯,让快系统代替慢系统,提高效率。承诺机制,有约束力的承诺,写下来并公之于众,在指定个承诺裁判,自驱和他驱相结合效果会更好。奖励机制,重奖与总目标挂钩,小奖励用于养成好习惯;金钱、内在动机要平衡好,“反激励” 会有特殊效果。分享机制,找人分享你的目标,利用社交圈来实现网络助推,运用团队的力量促进目标等我高质量实现。反馈机制,了解自己的现状很重要,因此你需要获得反馈,反馈要具备及时、具体、可行三要素,更要通过对比来增强反馈的作用。连接纽带,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的实现,刻意练习兼顾数量和质量,将试错作为额外奖励去尝试和学习,要留出反思和庆祝的时间。在一次次挑战中涵养 “坚毅” 的品质。七条很具体,每部分都有生动的案例,方法的提炼 最后还有四个典型场景供参考。对有明确目标需要实现的人们来说,是一套详细的好方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