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仿制药行业高品质低成本模式的背后,究竟藏着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仿制药的真相》深刻地调查并报告了兰伯西这一印度辛格家族最大的制药企业,利用仿制药大规模伪造数据、猖狂欺诈、为害患者、追求金钱的 “造假事件” 过程。在 FDA 的追究下,兰伯西最终认罪服罚,一蹶不振,并以 40 亿美元价格被印度制药新锐阿波罗制药收购,曾经辉煌一时的 “兰伯西实验室” 从现实中消失了。仿制药还有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阴谋或者阳谋:让你仿制的过程,就是弱化你创新的过程,久而久之,你只能仿制,远离原创 ——— 又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版本,说不定这也是仿制药的另一个真相。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榨干穷人最后一滴血

      说起仿制药的话题,相信绝大多数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那部现象级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描写:效果和正牌药一模一样,往往都在印度那边生产,因为相关法律问题国内很难弄到…… 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里,正牌药的价格之所以那么贵,是因为药品的前期研发成本高的太过惊人。所以在专利保护期内,让药物的研发者获得足够高的利润,才能让他们有动力和能力去研发更好的药物。至于制药本身,那是用不了几个钱的,所以专利保护期一过,出来的仿制药只是正牌药价格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也没啥可奇怪的。但本书的作者却用详实的数据及海量的证据证明,仿制药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为他们发现有关部门对自己的检测不那么严后,把制药环节能省的步骤全省了、不能省的也照样省、只要能用假的糊弄就绝对不用真的…… 而且为了节省成本的同时最大可能的避免麻烦,仿制药公司发往不同国家的药品品质还完全不一样,穷国得到的药跟假药也根本没啥区别了。《我不是药神》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 —— 穷病,谁也没法治!” 是的,“药神” 当然也救不好,那些把药价定为天价的正牌药公司固然是不顾穷人死活的,但仿制药公司却是在琢磨把穷人的最后一点钱再揣到自己口袋中。

        1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相总是隐藏的很深,要看到就要付出很多

        仿制药,价格低廉,让经济拮据的患病之人拥有了被救治的希望,增加了健康生活的未来可能。但是,其中的无良公司及邪恶力量给世界带来的是严重的后遗症,给身处疾病之人造成灾难。历经十年,经历艰难,与黑暗进行不屈的斗争,结果…… 那些曾经用几年时间调查仿制药产业的利弊,及其对患者潜在危险的人士,都采用了一种不完美的策略来保护自身的健康:那就是尽量不使用那些他们怀疑已经失效的药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医药的困局

          简单书评,推荐先看书,再听说书,因为书中故事太像侦探小说,被剧透的话很可惜,所以我也不剧透了,只探讨一下这种怪像的深层次原因。就先给我自己的结论吧,第一,确实是跨国制药巨头不愿意放弃药品销售的超额收益,即使专利过期也不愿意,药品定价居高不下,几乎要拖垮发达国家的医保,所以仿制药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第二,发达国家的医保政策造就了这一切,医疗保险当然全民都应该拥有,可是药品那么贵怎么办?怎样不让劣质的仿制药充斥市场又能保证医保系统不崩溃呢?需要一个更好的系统与社会。第三点感慨,前几年天朝的某些药企在药监局下令自查的时候匆忙撤回药品申请,以避免严格的药品等效性检查的新闻仿佛就在昨天。还好,天朝的医药行业没印度医药行业那么急吼吼的国际化,要不然真不知道出丑的还有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便宜居然有好貨?

            為什麼仿製藥的藥效和品牌藥一樣,價格卻便宜很多?這本書主要探討印度仿製藥行業高品質低成本模式的背後,究竟藏著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 “便宜沒好貨”,但是在醫藥領域竟然真的 “便宜有好貨”,這個 “好貨” 就是仿製藥,藥效跟製藥巨頭研發的品牌藥一樣,價格卻便宜很多。一家藥企研發出了新藥,大概有 20 年的專利保護期,期限一過別的藥廠可以合法仿製,藥價就會斷崖式下跌。仿製藥非常受歡迎。拿美國來說,2017 年仿製藥占到美國處方藥市場份額的 9 成。不僅是美國,仿製藥產業在全世界都欣欣向榮。電影《我不是藥神》中,被稱為 “世界藥房” 的印度就是仿製藥行業的主要推手。現在幾乎所有主流抗癌藥在印度都有仿製藥。早在 1970 年印度本土的仿製藥行業就開始迅猛發展,此後他們逐步把產品賣到了非洲、拉丁美洲、北美和歐洲等地區。到 2012 年,印度已經是世界藥物出口領域的巨頭了。像蘭伯西這樣欺詐患者的行為,在印度仿製藥行業很普遍。這些藥企會把品質最好的藥,出口到監管最嚴的國家,至於那些監管寬鬆甚至沒有監管的地區,就只能拿到品質最差的藥。印度藥企之所以能在製藥業發展出另一套 “規則”,部分原因是印度監管者忽視了已有的規範,“凡是官方治理癱瘓的地方,變通法則就會發揮作用”。在印度的日常生活中,選擇守法就會費力到荒謬的地步,人們只能選擇更容易的那條路,“如果整個國家集體選擇了容易的路,那就會建立起一套另類體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仿真药如何从辉煌到陨落

              为什么印度能成为仿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手专利法让大量穷人受益,同时也让印度药企获得了制药自由,本土仿制药公司开始涌现。哪款药效果好、穷人负担不起,印度仿制药公司就复制哪个。印度仿制药产业是如何崛起的 FDA 监管体系的漏洞。FDA 负责规范美国市场大约五分之一的经济行为,系统地检查产品并不实际,他们没法逐个检测每片药。在这种情况下,FDA 要求药企开展自我检查。在仿制药申请环节,兰伯西提交了虚假数据,声称自己的药与品牌药具有生物等效性。在检测环节,他们干脆把品牌药磨碎了装进胶囊,假装是自己的药物。在生产环节,他们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低成本的药物,然后卖到全世界。用作者的话说,兰伯西这家公司,最擅长生产的东西可能并不是仿制药,而是谎言。FDA 的视察在海外会失灵。这是因为 FDA 视察海外工厂时,得遵循一套捆手捆脚的规定。FDA 调查员去海外视察,不能突击检查,而要 “提前宣布”。FDA 在印度没有执法权,就算调查员在视察中发现了什么,也无法有效地管辖国外制药公司。兰伯西工厂的员工们也训练有素,他们平时接受的训练不是怎么安全生产,而是怎么迷惑来这里调查的人。在这个提前宣布的视察体系下,兰伯西等印度药厂不仅有机会造假,还可以讨好 FDA 的调查员。印度仿制药企业中的传奇是如何陨落的 2013 年,这家肆意造假的药企,因为制造、销售假药以及伪造临床数据,被判有罪。2014 年,被太阳制药收购后,兰伯西从此不复存在。多年来,这家印度仿制药巨头一直造假,他们出口到全世界的仿制药都存在安全隐患。骗局是怎么被揭露的?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本书的主角萨库尔,他是兰伯西的前员工,是一个守规矩、不懂得随机应变的人。2005 年 8 月 15 日,萨库尔注册了一个邮箱账户。他分别给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 FDA 发邮件,举报兰伯西的造假行为,他不知道自己给 FDA 发的那封邮件揭露了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性骗局。感悟像兰伯西这样欺诈患者的行为,在印度仿制药行业很普遍。这些药企会把品质最好的药,出口到监管最严的国家,至于那些监管宽松甚至没有监管的地区,就只能拿到品质最差的药。在印度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守法就会费力到荒谬的地步,人们只能选择更容易的那条路,“如果整个国家集体选择了容易的路,那就会建立起一套另类体系”。

                8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开仿制药世界的大门

                前些年,《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在国内引发了舆论热议,主角程勇从印度采购药价低廉的仿制药给那些身患绝症却买不起价格昂贵的抗癌药的患者们带来了一线生机。这也让仿制药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本书作者给我们为我们推开的正是仿制药世界的大门。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概括读本书的感受的话,我能想到的是 “矛盾”。1、品牌药公司和仿制药公司的矛盾品牌药是由某家制药公司发现并且开发的药物,一般受到专利保护。由于药物研发和测试的成本巨大,品牌药在专利保护期内的售价也会非常地昂贵。而仿制药则是仿制药厂通过对品牌药的逆向分析想办法生产出和品牌药药效相同的产品,因为研发和测试的成本比品牌药小得多,仿制药的价格也比品牌药便宜了很多。只要品牌药的专利保护期一过,仿制药就开始大量上市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品牌药公司和仿制药公司是天然的一对冤家。品牌药公司在生产工艺上、专利申请上层层给仿制药公司设置障碍,而仿制药公司则不断办法绕开这些障碍。2、日益高涨的治疗费用和政府社保资金捉襟见肘的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艾滋病、癌症等疾病蔓延,药价居高不下,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没有能力负担如此沉重的医保支出,为了缓解这个矛盾,所有国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仿制药的身上。这些国家中不仅包括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实际上也十分依赖进口的仿制药。这就给了仿制药蓬勃发展的机会,而印度仿制药公司向美国药监局提交的申请最快且价格低廉,于是成为仿制药生产的最大赢家。3、仿制药公司和美国药监局的矛盾虽然印度的仿制药可以卖到全球各地,但各国的药品监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还是要对仿制药的生产进行监管和调查的。然而,印度仿制药公司之所以能够最快提交审批申请且价格低廉,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完全无视药品安全生产流程,通过采购无用甚至有害的药品原料进行生产。为此,美国药监局和仿制药公司就展开了无休止的猫鼠游戏。然而,号称全球食品、药品监管最强的美国药监局却辜负了患者对他们的信任。他们的监管流程老旧且不切实际,使得他们对国外药企的监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4、美国药监局自身定位的矛盾一方面,美国药监局需要对国外药企的仿制药进行审核,确保仿制药的药效和生产过程没有问题。因此,他们应当对国外的仿制药公司严格审核。但另一方面,美国药监局又面临来自政府和国会的压力,他们承担者为国内众多的重症患者找到更多廉价仿制药的任务,他们的办公经费甚至都取决于他们每天审批通过的药物数量的多少。因此,美国药监局经常会迷失自己的定位,他们明知很多仿制药的生产不符合标准,他们甚至每天都会受到患者对这些药物的投诉,他们还是会让这些有可能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的药物流入市场。5、黑暗里的一道光因为上面的种种矛盾,整本书读下来,我的心情并不轻松。但以萨库尔等少数人为代表的正义之士为我们在仿制药这个黑暗的实际推开了一扇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坚持不懈,我们才能看到本书中记录的内幕和真相。然而,虽然这扇门被推开了,但他们也仅仅是一道光而已。我直到读到本书的最后,我也没有看到电影里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虽然部分公司受到了处罚),世界重获光明的桥段。如果你看过本书作者长达 10 年的调查,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不会相信仿制药的黑暗世界现在会有多大的改善。作者虽然为我们披露了仿制药的真相,但貌似这又是一个很难去改变的真相。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和电影的区别。6、我们的药品还安全吗?这是我在看本书中不断会从脑子里冒出的问题,但我在药品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只能向部分药品专业的同学请教并去我国药监部门的网站上查阅了 2020 年度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严格来说,我国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药物其实也都是仿制药,但大部分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药物,对药品的生产和检测相对可控。根据 2020 年度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记载,2020 年各级监管机构共检查药品生产企业 1.99 万家次,发现违法的生产企业 202 家次,发现违规的生产企业 2293 家次,完成整改 3262 家次,立案查处 284 家次。除此之外,我在 “无讼” 上以 “生产、销售假药罪” 进行检索,共检索到 23361 篇裁判文书,从 2014 年开始至 2019 年(2020 年可能因为疫情原因案件数量大幅降低),年均案件数量大概在 3500 件左右。这个数据也提醒我们买药一定要通过医院或正规大药房去买以便尽量避免买到假药。看过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我不知道那些千辛万苦从印度采购仿制药的患者如果了解的仿制药的真相会作何感想,他们还会去买印度的仿制药吗?如果面对美国药监局,印度的仿制药公司都能如此猖狂的造假,那还能指望这些通过走私途径零监管的药会有多大的药效吗?也许很多人还是会吧,毕竟现阶段他们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而那些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还是早点把可以覆盖进口品牌药的中高端医疗险安排上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单与复杂之间、原则与现实之间,总有平衡

                  我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很差,差到了连我自己都能意识到,其中夹杂着相当程度的偏见。表面上看,这本《仿制药的真相》似乎印证了我的这种坏印象,但事实上,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远非贴几个标签就能解释清楚的。书中的主要人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 “受调查” 一方的印度仿制药厂的高管,他们基本上扮演着放任低质量,纵容作假,甚至妨碍调查的 “反派角色”;二是以药企的良心员工、支持他们的律师、FDA 中意志坚定的那一批员工所组成的 “调查者”,你可以认为,这些人就是通常故事里正义的主人公们。但这个故事中,真正能体现出世界复杂而真实一面,可能也最值得仔细琢磨的,其实是第三类人:他们或者站在督查者的立场上,对药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张以 “指导” 代替 “惩罚”;或者为了让国内用上便宜药,大力推动仿制药进入美国市场,哪怕这要冒着一定的质量风险。这些人的背后,就是质量原则与用药现实之间,那场不断寻找平衡点的复杂博弈。这本书之所以令人着迷,除了展现出调查行动的层层深入、跌宕起伏以外(故事非常好看),另一个看点便是其中所呈现的,美国政府、FDA 各派系(是的,他们内部也不统一)、用药方以及药厂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权衡。尽管仿制药质量差一点,也引发了一部分病患的不良反应,但就全局来看(这里仅谈美国),受惠于便宜药品的病人仍旧是大多数。当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改善,可真的要动手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问题几乎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现实总是如此:情况在讨价还价之间,向着好的方向稍微推进一点,却总让人觉得力度不够、有些别扭。回头看看,事情也就会带点无奈,留点遗憾。比起听书解读,我更推荐好好读读原作,仔细品味其中所展现的,人性之中那些或光辉或复杂的地方,就像我上文所说的那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仿制药的真相》

                    仿制药对于我们的医疗体系不可或缺,它们的品质对我们所有人都至关重要。然而,当我尝试回答乔・格莱登 10 年前提出的那个问题,即 “我们的药出了什么问题” 时,我揭示的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它讲述了这项世界最伟大的公共卫生创举是如何演变成一场举世少有的骗局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的价格

                      看了这本书,有两个思考和担忧。一是特效药品昂贵的价格,让许多病患无力承担,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看着亲人被病痛折磨,然后悲凉地走向死亡。这让人非常痛苦。但幸运地是有疗效相近的、价格非常便宜的仿制药给了他们活下来的希望,不管这种方式在道德上、法律上是否合理合法,但真的令人松了一口气。生命有些时候真的就等于价格,这太残酷了。二是这种仿制药对正规药企的伤害,会不会导致更可怕的结果?药企之所以将正品特效药定价如此之贵,不是因为没有良心,而是因为他们必须在有限的专利期内尽可能地收回研发成本、并且盈利。公司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不是做慈善。药企研发一款特效药需要投入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研发资金,需要数年漫长的探索,还要承受失败后血本无归的风险,可以说药企想要一款成功的药品并且顺利通过审批上市,背后付出额代价是相当大的。而药品有效的专利期又相对短暂,这就造成了目前很多正品特效药价格居高不下,这对药企和病人而言都是一个困境。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仿制药,买不起药的人们只能等死,这是生命的代价。有了仿制药,药企研发新药的动力会收到打击,因为无利可图,那么未来当新的重症发生时,就可能没有药企愿意去研发相应的特效药了,那仿制药自然无从下手,这样伤害的会是更多的病人。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成本与收益问题。药企投入太高,收益不确定,所以必须以高昂的价格快速获得回报。这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幸运地是,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在已经能用人工智能快速模拟药品功能,找到合适的方式,通过计算机不断地试错,将原本漫长、昂贵的研发成本逐渐缩短,也许未来研发一款新药的成本会很低,特效药也能用白菜价买到呢?科技,改变生活,拯救生命。生命很可贵,未来价亦高。困境怎么办?科技有妙招。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这家工厂有这么多东西是假的,那什么又是真的?还有真的吗?

                        📖书名:仿制药的真相️作者:【美】凯瑟琳・埃班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我们的健康依赖于远方的制药厂,但我们很少知道他们的生产方式。我在报道中走访的那些工厂,美国药监局的调查员很少到访,盈利的压力异常强大。结果就是,在遵守规范的表面之下,还隐藏着一个黑暗的世界。- 仿制药对于我们的医疗体系不可或缺,它们的品质对我们所有人都至关重要。然而,当我尝试回答乔・格莱登 10 年前提出的那个问题,即 “我们的药出了什么问题” 时,我揭示的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它讲述了这项世界最伟大的公共卫生创举是如何演变成一场举世少有的骗局的。🌟 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容许轻度违反安全规章的行为存在,它就特别容易发生灾难性事故。正如一位在药厂负责生产的高管所说:“当我登上一架飞机,发现小餐桌板上有咖啡渍,我就会怀疑他们没有保养过引擎。”🌟 本书,包括书中的所有场景、对话和结论,都是基于大量采访、第一手报道和文献查阅的。我采访过 240 多人,对其中好几个人都采访了多次。他们当中有监管者、药物研究者、刑事调查员、外交官、检察官、科学家、律师、公共卫生专家、医生、患者、公司高管、顾问和举报人。本书所涵盖的主要报道发生在 2014 年 1 月至 2018 年 11 月之间,其间我到印度、中国、加纳、英国、爱尔兰和墨西哥实地考察,也走访了整个美国。书中还包含了我在 2008 年至 2013 年间收集的材料,那几年我为《自我》和《财富》杂志撰写过一系列关于仿制药的报道文章。🌟 在每一个对话场景中,我都重新组织了语句,所根据的是参与者的回忆和相关资料,包括会议纪要、手写注释以及刑事调查员的问话备忘录。我对电子邮件和其他文件的引用都是原文照录,其中的拼写错误也都保留了原样。人物姓名均未做修改。🌟 在报道过程中,我获得了大量的机密文件。其中包括约 2 万份美国药监局的内部文件,有电子邮件、备忘录、会议纪要、报告和数据,等等;还有数千份政府内部记录,都与对仿制药公司兰伯西的调查有关;另有几千份来自数家仿制药公司的企业内部记录,包括电子邮件、报告、战略文件、通信以及密封的法庭记录。🌟也有的资料来自我根据《信息自由法》对美国药监局提出的 16 次申请以及我为了获得一名美国药监局官员的日程和会议记录而提起的一项诉讼。我还查阅了美国药监局对外公布的为期几年的视察记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品质低成本的理念只是神话

                          《我不是药神》让大多数人知道了印度这个仿制药大国,仿制药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的,开篇提到的对仿制药的设想都很美好,减轻经济负担、减少国家医保支出…… 但,这是事实吗?经过世界最严格的 FDA 审批通过的生产药物的印度工厂,是怎样的?兰伯西、费森尤斯卡比、梯瓦、迈兰…… 这些生产药物的工厂在后期检查时,无一合格。甚至造价数据、用原研药数据替代被抽查的样本生产不合格药品、生产药物的实验室里肮脏不堪、不同经济程度的国家生产的质量不同、"最多只是多死几个人罢了"…… 比灾难更可怕的,是被利益熏醺的人心,仿制药成了 "给最贫穷的患者生产的最劣质的药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印度的仿制药,对标我国的医药改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为规范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连续发布一系列有关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和技术指南,并对部分仿制药品规定了完成一致性评价的最后期限。然而,一致性评价是一个费时费事又非常烧钱的工作,如何以最有效也最省钱的方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成为药企必须解决的问题。LabWare 以全球最好的 LabWare LIMS 为基础,与国际制药巨头合作,在 2015 年推出了生物分析解决方案 (BAT-Bioanalysis Template),专门用于生物分析实验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着,面对中国药企对一致性评价工具的紧急需求,又与安捷伦合作,利用 LabWare BAT 的部分功能,开发了把 LIMS 与仪器分析合为一体的生物等效性解决方案,形成了从创建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案开始,到液相色谱分析,到结果自动处理,到自动出具生物等效性检验报告的检验流程自动化,既满足了 CFDA 对数据可靠性的严格要求,又为中国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提供了强大的工具。LabWare - 安捷伦的生物等效性解决方案属于 GAMP 5 的第四类可组态软件,而且是即开即用的商品化软件,无需任何编程客户化,通过必要参数的设置和最低限度的验证,便可上线运行,速度快,性能好,方便通过监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生物利用度(BA)和生物等效性(BE)的区别是什么?  鉴于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BA) 和生物等效性 (BioequivalenceBE) 均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一致性评价中的两个重要参数,本文从 CFDA 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摘出有关 BA BE 的阐述,以帮助大家的学习和了解。BA BE 的基本概念 BA -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一般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制剂 (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生物利用度为 100%) 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 (如片剂和口服溶液) 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BE - 生物等效性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常意义的 BE 研究是指用 BA 研究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终点指标,根据预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研究。在药代动力学方法确实不可行时,也可以考虑以临床综合疗效、药效学指标或体外试验指标等进行比较性研究,但需充分证实所采用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BA BE 的区别和联系 BA 强调反映药物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是新药研究过程中选择合适给药途径和确定用药方案 (如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 的重要依据之一。BE 则重点在于以预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是保证含同一药物活性成分的不同制剂体内行为一致性的依据,是判断后研发产品是否可替换已上市药品使用的依据。BA BE 区别比较明显的是在其应用方面:在新药研究阶段,为了确定新药处方、工艺合理性,通常需要比较改变上述因素后制剂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生物利用度;开发了新剂型,要对拟上市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以确定剂型的合理性,通过与原剂型比较的 BA 研究来确定新剂型的给药剂量,也可通过 BE 研究来证实新剂型与原剂型是否等效;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可通过 BE 研究来验证同一药物的不同时期产品的前后一致性,如:早期和晚期的临床试验用药品,临床试验用药品 (尤其是用于确定剂量的试验药) 和拟上市药品等。简单来说,BE 可以认为是 BA 一部分,BA 应用偏向于新药开发,BE 应用偏向于仿制药研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揭开《我不是药神》的真实秘密

                              知道仿制药,源于《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电影里面的情节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个买印度神油的中国小商贩因生活所迫做了药贩子,从而开始了自己的赚钱之旅。国内售价 4 万一瓶的药,只卖 5000,并得到了很多病友的支持,最终因涉嫌违法被捕。当时内心就在疑虑,为什么 4 万一瓶和 5000 一瓶的药,疗效竟然一样?如此大的差价是如何产生的?钱究竟被谁赚去了?印度为什么能这么厉害,用低廉的价格生产出与西方国家同等质量的药?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而且这本书让我越看越震惊,因为它不仅展露了表面的冰山,更揭示了冰山下那深层的秘密。因为机缘,我曾跟印度人有些接触,这本书对了解印度人、印度文化有很多帮助。最后,我很庆幸在中国,没有专利权的药都被认定为假药,让仿制药在中国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我也很欣喜的看到,中国医改大背景下的全国统一药品集采在 2018 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后得以迅速推进,希望未来的药品价格能够回归理性与常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利大于弊

                                关于这本书,得到知识城邦中有太多大神们提出了相当精彩的见解,献丑不如藏拙,我就转发一个在豆。瓣上找到了我认为最良心的的评论。节选转发如下:如短评所述,本书是令人震惊和恐惧的行业揭秘。对美国(也许和中国)而言,面临的是仿制药的质量问题(甚至副作用)和价格惠民的矛盾。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某种程度上激励企业进行冒险和不道德行为,最终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事实上,这一问题广泛存在,无论是药品,还是更平民的食品。我也有兴致地去了解了一下中国的情况(和印度半斤八两):第一,书中所有提到中国的地方都在中译版中被删去。以下链接总结了删改之处,可以看到中国和印度一样,许多企业和工厂参与了药物成分及仿制药的生产,且出现了问题。https://xueqiu.com/4774493504/163324629 第二,传奇杀手彼得贝克印度后的下一站就是中国,据说还很喜欢中国,查处了大量工厂。彼得贝克于 2012 年 9 月到 2015 年 2 月在印度新德里工作,也就是本书中的精彩叙述。2015 年 2 月到 2018 年 3 月,他前往北京工作,查处了许多药厂(有的也写在书中被删减了)。随后他被派往智利(书中有提及),于 2019 年卸任 FDA 工作,目前担任咨询公司负责数据完整性培训。以下链接是一篇彼得贝克的专访,可以看到彼得贝克挺喜欢中国的。https://www.drugtimes.cn/2019/07/07/325e89c647 / 以下链接是一些中国从业人士在彼得贝克来中国后的反应。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篇微信公众号总结了如何应对彼得贝克检查的策略,很有意思。https://www.ouryao.com/thread-288848-1-1.htmlhttps://www.ouryao.com/thread-324505-1-1.htmlhttps://mp.weixin.qq.com/s/cFHOtDcqR00Nj7Ta0WHxgA 第三,仿制药导致的疗效或副作用问题在中国也很常见。以下链接是一些知乎的反思,或细细梳理,或插科打诨,或一家之言。https://zhuanlan.zhihu.com/p/81660999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58729/answer/67162866https://xueqiu.com/4774493504/162715126 作者:Wind Rings(来自豆瓣)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787898/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触目惊心

                                  在《我不是药神》里,印度仿制药是正面的形象。但是在这本书里就成了全然的反面形象了。在印度,制药公司和监管部门沆瀣一气,制药公司内部从上到下枉顾人命,肆意造假,美国 FDA 严重渎职,负有监管责任,但是又无力承担也不愿承担,在调查过程中又害怕担责粉饰过失。事情败落后,制药公司高层均没有受到严重指控,监管机构也没有人承担后果,受劣质仿制药荼毒的全球人民只能无语问苍天。幸运的事,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本书,还能看到有良知也有勇气的从业人员,有责任和担当的监管人员,有敢于将事件揭露的记者们,这是可以照亮世界的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度,也没有药神!

                                    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一般人都觉得医生开出的药品是可靠的,是值得信赖的,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需要好好配合治疗,按要求使用药品。这背后的心理学基础,是每一位母亲的轻声抚慰:乖,吃了这个药,病就会好的。人们对医药行业的信赖,正是源自于婴儿时期对母亲的信赖。但是,药品也是人生产出来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利益,就有纷争,就有诡计。医药行业也不例外。曾经有一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但那部电影,只说了故事的一半。而另一半,这本书完完整整的说出来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印度,也没有药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度药企之所以能在制药业发展出另一套 “规则”,部分原因是印度监管者忽视了已有的规范,“凡是官方治理瘫痪的地方,变通法则就会发挥作用”。就像《孟买》这本书的作者所说,在印度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守法就会费力到荒谬的地步,人们只能选择更容易的那条路,“如果整个国家集体选择了容易的路,那就会建立起一套另类体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边是安全,一边是需求;一边是文化,一边是规则;一边是劣质,一边是良知。美国药监局面对贫穷这个世界性难题也无能为力,在胡萝卜和大棒之间摇摆不定。反倒是主人公萨库尔没有了这些负担,怀着理想和仁心多次站起来,冒着生命危险来扳倒了兰伯西甚至整个印度,最终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可惜的是他妻子不理解,但也情有可原,毕竟有被抛弃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书感悟

                                          什么是真相,真相是需要挖掘,不同人看到的真相并不同,是一个复合型的框架,可能会给个定义,你也认为是这样的,因为那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其中也有你的主观,好多博学的人都不会直接给你真相的答案,它会给你好多角度看一个问题,这也间接让我明白,逻辑思维为啥改名叫启发俱乐部了,这种转变,也印证了我的启发,可以给事实,不能给真相下定义,值得一看的好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