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工程标准的技术史与商业史。

内容简介

从螺纹到集装箱再到电子阅读器,几乎我们用的所有东西都受到标准制定进程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制造业到互联网,此类标准与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息息相关,本书回顾了标准化的全球发展史。两位作者认为,从19世纪80年代到现在,有三次技术标准化的浪潮。

在第一次浪潮中,工程师制定了可以被制造者广泛采用,同时满足公司客户需求的有用标准,催生了跨越政治和民族边界的标准化运动。第二波浪潮的结果之一是集装箱的标准化,这极大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的整合。第三波浪潮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新一代的标准制定者为互联网和万维网提供支持,同时运用制定标准的程序来控制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和环境危害。

两位作者基于三个大洲的档案资料,探讨了催生标准化运动的积极理念、实现这些理念的尝试,以及标准化运动在今天面临的挑战。标准在今天的经济中几乎隐形,却是与国家和全球市场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基础设施。在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标准之争与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息息相关。

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规则制定与标准之争中,蕴含着理解商业、技术与全球治理的线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隐秘的王国:一个由工程师、技术极客和企业家组成的少数派
  • 前言
  • 第一部分 第一次浪潮
  • 第一章 20世纪以前:工程专业化及民间工业标准制定
  • 19世纪的国际科学界
  • 通信运输网络用电气设备及管理规定
  • 工程的专业化
  • 早期工程的标准化:蒸汽锅炉、螺纹和钢轨
  • 19世纪末机械与电气工程领域的标准化
  • 材料试验的国际标准化——一次失败的尝试
  • 钢轨重熔
  • 第二章 19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界内外的民间标准制定组织
  • 英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
  • 国际电工委员会
  • 国家标准制定组织的传播
  •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大萧条时期:一个共同体和一场运动
  • 一个共同体
  • 一场运动
  • 标准化运动与其他进步国际运动
  • 标准化运动与商业
  • 标准化运动和其他工程运动
  • 一场关于过程的运动:基于共识的民间标准制定
  • 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标准制定
  • 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通用标准机构的建立
  • 公私混合的国际电信标准化机构
  • 处于工程师运动前沿的标准化运动
  • 第二部分 第二次浪潮
  •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标准化运动的衰落与复兴
  • 战前国际标准制定的一些成就
  • 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
  • 战时标准化
  • 谈判ISO
  • 将标准化带到更大的世界
  • 第五章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球市场标准
  • 奥勒·斯图伦:标准化企业家
  • 全球运输基础设施:标准集装箱
  • 国际标准的失败:彩色电视机
  •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参与国际RFI/EMC标准化
  • 20世纪60年代前欧洲和美国关于RFI的标准化
  •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国际RFI/EMC标准化找到权宜之计
  •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EMC学会参与CISPR
  • 第三部分 第三次浪潮
  •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开创标准制定新纪元
  • 为互联网制定标准
  • 标准联盟的兴起
  • W3C:一种新型的联合体
  • 新型组织和标准制定的全球化问题
  • 第八章 2012年至2017年:W3C网络加密API标准的制定
  • W3C的角色和阶段
  • 网络加密工作组:参与者、流程和时间表
  • 影响网络加密工作组活动和进程的因素
  •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量管理和社会责任自愿标准
  • ISO9000:转变标准制定体系
  • ISO14000、SA8000和全球契约:20世纪90年代的新社会标准
  • ISO26000和ISEAL:21世纪的社会标准
  •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利益相关者标准制定倡议
  • 新标准及其影响
  • 结论
  • 资料来源说明
  • 致谢
  • 缩写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争之世,争的就是标准制定权

    本书作者通过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将技术标准从枯燥的条文还原为大国博弈的缩影 —— 每一份看似中立的国际标准背后,都藏着技术霸权、产业控制与政治角力的刀光剑影。书中以 19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揭示了标准如何成为殖民扩张的隐形武器。当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英国不仅输出机器,更通过专利体系与度量衡标准,将全球工业生产纳入以伦敦为中心的规则框架。这种 “标准殖民” 在 20 世纪被美国复刻:从福特流水线的公差标准到半导体技术协议,美国企业借助标准制定权,将日本半导体产业从巅峰时期的 50% 市场份额压制到不足 10%。作者尖锐指出,标准之争的本质是 “用技术语法书写霸权宣言”。但本书并非单向度的控诉。在 “中国标准突围” 章节,海尔 COSMOPlat 模式被作为典型案例解剖。当这家中国企业以用户定制化模式颠覆传统大规模生产范式时,IEEE 破天荒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制定权交给非欧美企业,标志着全球标准体系从 “单向输出” 转向 “多极协商”。书中特别对比了德国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 2025 的路径差异:前者延续精密制造的工匠传统,后者依托全产业链与市场规模重构标准话语权。这种较量在 5G 标准投票战中达到高潮 —— 华为以全球最多专利数撕开西方技术铁幕,恰如书中所言:“标准战争没有硝烟,但决定未来百年的产业版图。” 作者对 “标准陷阱” 的剖析尤为深刻。当发展中国家被动接受既有标准时,往往陷入 “追赶 — 落后 — 再追赶” 的恶性循环。印度纺织业被英国倾销政策摧毁后,其棉花种植标准至今仍受制于全球化产业链末端地位。而中国稀土产业通过制定纯度检测与加工工艺标准,将资源禀赋转化为技术杠杆,则展现了标准自主化的战略价值。书中警醒道:“没有标准主权的制造业繁荣,不过是浮沙上的堡垒。” 这部著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将精密制造的技术细节与地缘政治的大棋局熔铸一炉。从蒸汽机气缸 0.01 毫米的公差演进,到当代芯片光刻纳米级标准的争夺,人类对精确的追求始终与权力扩张同步。当墨菲定律宣告 “可能出错的事终将出错”,标准制定者却在用技术语言重新定义 “正确” 的边界。正如结尾的诘问:“当我们谈论标准时,究竟在捍卫技术理性,还是在巩固权力高墙?” 这个问题,或将伴随新一轮智能制造革命震荡全球。

      转发
      1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