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这类写法的书籍如果是时评和文艺青年无可厚非,年轻人的愤世嫉俗,急躁无可厚非。可作者已经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再这么写,就有点诛心了,起码是膝盖有点软,随便举书中几个例子:作者用抗日期间日军到河北农村让村民自己挖坑,然后对几百人屠杀,而村民没有反抗,来证明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 顺民性格 “”,那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几百万的屠杀,一个集中营就几十个德国人,犹太人自觉脱光衣服走进毒气室,有反抗吗?难道那时的犹太人和现在彪悍的以色列不是一个民族吗?对古希腊城邦的无限吹捧,先不要说那时的雅典奴隶和妇女完全没有投票权,就是个古老封建贵族邦国,更不要说干了很多诸如投票杀死苏格拉底等蠢事,结果古希腊早已烟消云散,日本学者为攻击中国文化,提出 “崖山之后无中国”,那古希腊和现在基督教信仰的西方有毛关系呀?原因是推倒了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西方知识界,用古希腊文化重塑精神源头,这样才能抛弃一神教的包袱,以上种种不胜枚举,我认为争论古人的对错是非,犹如争论三国五虎将的武功高低,隋唐演义的英雄排座次,属于民间文化的无聊,或就是摧毁其民族自信心的别有用心,塑造西方民族高贵论,贬低经济落后地区人民,如同雅利安入侵印度后造就的种姓制度,让底层民众安于现状,元朝统治者的人种阶层划分,西方开拓期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都是这种少数游牧民族,进入到广大农耕区域时对庞大民众的管理无奈。当年的鲁迅写《阿 Q 正传》有对人性的洞察,但他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把问题阐述的很清楚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中华民族能延续繁衍几千年而不辍,当然有其 “国民性” 的过人之处,不必妄自菲薄,自强先自信。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民性问题,我们不得不继续思考下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中华民族人性复杂结构的好书

        张宏杰老师的这本书听了很受启发,真是一本好书,一本了解中华民族民族复杂性格的一本好书。      有不少专家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如果从本书的国民性演变过程来看。从元朝开始。政府的统治充满 “暴虐、压迫和不公”,而老百姓对政府的态度则是 “畏惧、欺瞒和忤逆”。逐渐演变出的 “流氓” 文化,与汉唐宋时期的文化确实有很大改变。      在暴力统治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从士族文化逐渐演变出现了很大的扭曲,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      举例说:中国政府派了一些人上船来伺候英国人。那些中国人给英国人留下了这种印象:“撒谎、奸诈,偷得快,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 英国人说:“他们一有机会就偷,但一经别人指出就马上说出窝藏赃物的地方。有一次吃饭时,我们的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两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应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复杂多面。本书是了解中华民族特性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道短视频里那些说“此生无悔入华夏”的人,读没读过这本书?

          这几天看了很多耿彦波在大同主政时的记录片段,耿彦波皱着眉头天天在工地上来回奔波,他本可以不用经常去工地查看进度的,但是奈何从建筑工人到包工头都想糊弄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各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把耿彦波逼到建筑施工的知识经验都能考个建筑师证的地步了。如果耿彦波读过张宏杰的这本书,一定会和清末来中国的英国人有类似的感受:这片土地上的人,撒谎、奸诈、自私和冷漠。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两千年了,管不管用,大家心里有数。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和规则,道德底线是个什么东西,得打个问号。

            6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民性的若干侧面

            张宏杰老师非常关注国民性,尤其是专制集权极大加强时,民众表现出的顺从、冷漠、麻木、圆滑,人格是扁平化的,缺少生命力,精神空虚。虽然在今天只是一个侧面,但是曾经这样的国民性把我们推向深重的民族灾难。作者从乾隆年间英国人来华的发现切入,指出国民性脆弱一面。对待政府充满 “暴虐、压迫和不公” 的统治,老百姓的态度是 “畏惧、欺瞒和忤逆”。晚清和民国时期,民众更突出懦弱的一面,在很多角落默默挨打而没能有力反抗,尤其是日军战俘营里成千上万的俘虏不敢集体反抗,所以才刺激了日本人的野心。万马齐喑的场面令人悲哀,这原来有历史的根源。作者讲到孔孟之道,诞生之际其实并不像后来那样充满奴性,而是有着刚健清新的一面。春秋时期,人的贵族精神凸显,士大夫有自觉的职业操守和理想信念。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在皇权的压制下,大臣们只剩下奴性,逐渐没有了主见,也就缺少政治自觉,因为操守不能当饭吃,但是听话可以活得舒服。皇帝管着就不敢结党营私,中饱私囊,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和制约就一发不可收拾,把人性的丑恶无限放大。对今天的启示在于,权力必须有刚性措施制约,加强道德自觉只是辅助手段,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制度建设。贵族精神总是被误读。它既不是生活奢侈,也不是一味的自视清高和标新立异。它其实代表自我力,是一种不屈从于权威的生命力,有骨气,有操守。史官宁可被杀头也要如实记录历史,刺客用生命报答知遇之恩。贵族精神是尚武和勇敢的,以当兵为荣,崇尚荣誉,有担当,在《左传》里竟然找不到一个临阵脱逃的人。宋襄公因为讲仁义而战败,饱受诟病,但是跨越这两千年,还原这段尘封的历史,时代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打仗堂堂正正,像是今天有严密组织的体育赛事。虽然今天学不来,但也不影响欣赏。盛唐的自信、进取、开放,展现出时代独特魅力。精神上,是宽松自由的,妇女是解放的,社会包容度也给予宗教传入和交融的空间。从唐的粗犷到宋的细腻,女性由外向泼辣转变为内敛柔和,是国民性一大突变。作者总结为 “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瓷大气,宋瓷精致。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这是因为,宋太祖削弱武将权力,重用文官,这样的政治设计大幅度改变了国民性。出发点是好的,结束五代十国战乱,抑武可以防止叛乱,保平安,是那个时代专制的极限。但是,由于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臣民还不能被任意踩在脚下,那时候还没有明朝的流氓气,政治开明,民间商业和文化活力强。元朝统治,对汉族形成等级压制,但也产生了文化交融。元杂剧,糅合了蒙古族人和汉族底层人民的审美观念,以酣畅、本色、拙野为主要风格。元曲作为元朝最辉煌的艺术成就,处在雅文学到俗文学的过渡期,也成为国民性演变的重要转折点。到了明朝,国民性又有大转弯。皇帝像恶棍一样,官员和知识分子里也充满流氓气,是屈服于淫威而没有自觉操守。明太祖制定的教条太多,甚至规定知识分子不能进言。在寄生于权力,谋取生存的基础上,“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人的心智扁平化,随波逐流,只是被权威灌输思想而没有独立判断,批判性思考,更缺少创造力,这也阻碍了商业和科技进步。要打造强国,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而缺少民间活力,好像双臂断掉一臂,晚清落后就是长期缺少民间活力造成的。但是,作者在前面还是不免夸大贵族精神,并且过度批判国民性的倒退,甚至说秦以后中国死气沉沉,这是一大败笔。春秋战国的人没有那么光鲜亮丽,后来的人也不是那么缺少创造力。科举制度虽然束缚人的思想,但放在当时也很先进,至少是永远告别了南北朝的门阀政治,保证阶层流动性。张宏杰的书读的多了,也能发现漏洞和偏颇的评价。但是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我们历史上的精神文明达到如此高度,我们该多从历史挖掘精神财富,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库,加强文化自信。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我很喜欢,很对胃口。上下五千年,纵横中外,条分缕析,思路清晰,从源头上分析剖析国民性的由来演变,环境很重要,早熟的中华文明早就几千年专制文化,对此同时期的希腊,确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阅读就是为了引起思考,寻找解答心中困惑的方法手段。阅读这本纸质书,虽然是随便翻翻,偶然为之,但下一本书就在我阅读的这本书籍中,相信所有有质量的阅读最终都会通向经典。自己很喜欢张宏杰的书,很对胃口,至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跟我没关系,千人千面不强求别人认同,每个人的经历阅历思考心境心态等都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个人认为本书是本好书,体例清晰,有共鸣者可以阅读,喜欢张宏杰写曾国藩的肯定会喜欢阅读。疫情之下的申城,多数封控在家,足不出户,物资缺乏,不少不堪网上很多,不看也罢。还有书读,也算有幸,亦能逃避吧,可以稍微安放对当下略显悲观的心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请给国民多一点善意

                张宏杰老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但《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是一本我不会再读第二遍的书。作者在书中的某些观念过于尖酸,实在不敢苟同。作者对古希腊、古欧洲式的民主和贵族社会推崇至极,可千百年过去,古希腊文化已然断层,欧洲大陆四分五裂常年处于混乱之中。作者对于中国社会中评分最高的春秋战国期的贵族及侠义精神,也是诞生在动荡之中的。作者认为秦始皇建立封建秦朝,是中国下行没落的开始。这将中国近代之前的这几千年来的发展置于何地?如国人真如作者所说懦弱、狭隘、自私、不堪,我们是怎么从 1840 走出,一步步发展走到今天的?世界上没有标本式的文明范本,谁也没有资格在另外一个文明面前说自己比对方高人一等。我们纵然有千般不是,但我们的文明绵延数千年,我们的文明活下来了。对自己的国民与文明多点善意与包容,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值得更好的嘉誉。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鲁迅到蒋介石、毛泽东,为改造国民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之不同步。中国人身上并没有 “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的主题不好写啊!~~

                    一直很喜欢张宏杰先生的书,几年前拜读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大明王朝的 7 张面孔】、【饥饿的盛世】,比历史小说更好看,中间穿插了各种资料和数据,来剖析时代、事实和人物个性,娓娓道来。书里共分了 3 个板块来说:1. 第一部分讲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春秋(贵族文化)️魏晋(士族文化)️宋朝(平民文化)️元明(流氓文化)️清代(奴隶文化),就像胡适先生说的那样,国民性不能独立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存在的,要把国民性单独拎出来改造那是不可能的事,就像不能指望没碰过车的人能拿到驾照;社会足够开放,才能推进人才及其思想的流动;2. 第二部分讲了为什么中国的专制统治会比西方国家早 2000 年,却迟迟不走出来,书里从夏朝之前的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地形状况、部落文化结构来说明这一点,跟希腊零碎地形、靠海经商、早早孕育民主种子的生存条件不一样,很多事情,从开始便注定,没有谁比谁更暴力、更热爱专制,算是多个视角来了解不同国家何以至此的本源;3. 第三部分从中国现代怎么突破腐烂不堪国民性入手,讲了鲁迅、胡适、毛泽东的观点,书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了解西方文化文明的人,更明白如何改良国民性,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但恰恰是那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更懂得百姓所想的人,才能推进改革成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谈了几百几十年国民性,实际还是无效。

                      作者探讨的这个问题是百年来的核心话题,有些事,没有答案,也值得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 “中国国民性” 这个问题的困扰,很多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都是国民性的问题,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普及面的增大,都在冲击着国民性这个问题,年龄大的在怀念以前的那些岁月,而年轻一代则更加包容,也懂得学习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这是无法阻挡的潮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飞流直下五千年

                          “国民性” 一词,并非源自于中国学者的创造,而是晚清以来闯入中国与沉睡千年的中国人迎面相撞的西方人的首创。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摧枯拉朽的摧残下,中国人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麻木、迟钝、欺瞒、狡诈,用来表达他们对于中国人的第一印象。百年蹒跚的外忧内患中,我国几代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反思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总结出无比深刻却尖锐刺骨的国民性三大缺点:“奴隶性”、“一盘散沙” 和 “民智低下”。这并非对中国人的丑化,而是那个屈辱时代背景下的清晰现实,也是如今不能轻易抹去的背景底色。书如其名,知名历史学家张宏杰所著《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为我们梳理了国民性演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逻辑。本书的谋篇布局分为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国国民性探源” 和 “中国国民性改造史” 三大部分,清晰明快。我们不妨跟随张宏杰的脚步,一探国民性演变之究竟。一、国民性演变历程前些年网上流传一篇很出名的帖子,一个日本人说,我们很尊敬古代的中国人,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不一样。这句话听起来刺耳,细一想确实如此,从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仿佛三叠瀑布,清澈见底的湍急溪流扩张成泥沙俱下的滚滚江流,最后竟溃散为奄奄一息的断流,其落差之大,令人讶异。春秋早期的国民性属于贵族。贵族精神的首要标志是 “礼”,讲究承诺、遵守信用、不畏强不凌弱,那时的战争更像是体育竞技。《韩非子》记载泓水之战兵败的宋襄公,以现代的眼光看来是如此不可理喻,而这恰恰是贵族深入骨髓的教养。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贵族们生物性的生活进程不再受到制约,因此开始追求更高境界的东西。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动荡,礼乐崩坏,贵族精神随之溢出阶层的藩篱,与大众阶级结合创造了 “士大夫” 文化,演化为空前甚至绝后的黄金时期。士大夫们以知识和智慧为资本,抗礼王侯,一个个活的顶天立地。而这一切在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下戛然而止,皇权下士大夫独立不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果说焚书坑儒埋葬了士大夫们刚正不阿的肉身,那么汉武帝独尊儒术则是诛杀了自由思想之精神,致使褒古贬今,创造力极度匮乏。及至魏晋乱世短暂的风流过后,隋唐吸收融合西域文明,中原文化散发着刚强热烈的雄健与阳光。宋朝是个急转弯,用内敛、文弱、细腻来形容宋朝毫不为过。这一切源于宋朝对武器的恐惧和对武人的防备,甚至对文官也大行分权制衡之术,如此制度大幅改变了国人性格,加之北方异族威胁,宋人心头的惴惴不安沉淀为悲观的灰色,“灭人欲” 以求心安。同时,伴随科举制度深化,平民阶层渐次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人的权利得到极大的发展。骤然间,这一切被蒙古铁蹄尽数踏碎,“崖山之后无中国”—— 道德无用、流氓当道,最终流氓中的翘楚朱元璋大权在握,用野蛮、残暴和极权手段统治无数早已屈服于蒙元的麻木、奴化了的人民。满清入关,早不再信仰忠义的国人已然习惯于 “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廷政权再度集中,全民皆奴,朝臣都自称 “奴才”。至此国民性演变接近尾声,世界大潮汹涌而来,后面的故事自不必多言。二、国民性探源在回顾历史之后,自不难发现,奴性、散漫与低智来源于专制统治,且越专制、越奴性。张宏杰在本篇探寻专制的起源,并与古希腊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在黄河中下游起源的中华文明扎根于黄土,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人口增长要求土地不断扩张,部落间冲突频发,武力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于是以父权为核心的部落逐渐扩张,由家庭、家族发展为酋邦,权力的核心垄断于宗族的血缘传承。封闭的内陆不同于爱琴海岸,农业文明缺少变化,“老人” 是农耕经验的代言人,祖先崇拜便理所应当地作为统治者维持权力的意识形态被发扬光大。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下事物只有分出上下才能相安,战争才是带来和平的唯一手段。周武王在武力击败商纣王之后,强化了分封制度,以图天子权力延绵万世,也为专制统治提供了范本。如果说先秦诸子百家对于国家政治有什么共同的目标,那么 “大一统” 就是所有思想流派对于秩序的唯一憧憬。虽然各学派一直在互相攻歼,但在 “国不堪贰” 上却达成了高度共识。他们把目力所及的中国大地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致认为,天下没有一个统一的一元化领导是不正常的、不可接受的。因此春秋已降,长达五百余年的战争便是每个国家都遵循此种理念,以吞并别国的方式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秦国则是个中翘楚。始皇并非专制技术的发明者,皇帝制度是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早在始皇前百年,商鞅便已经构建了以法家学说为基础的专制制度,将君权突破一切限制,对社会控制也得到加强。所以,秦始皇是时代的产物,他并未制造历史的转折,而是他恰好站在了历史转折点上。三、国民性改造史自梁启超始,我国国民性改造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艰苦历程。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中国人一直在思考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受挫,精英们得出结论:没有好的国民,无法建立新制度。这就是梁启超 “新民说” 的由来。“奴隶性”、“一盘散沙”、“民智低下” 三大缺点皆为梁氏总结,成为后人不断引述的蓝本。鲁迅真正贯彻梁氏 “小说救国” 的思路,认为改造社会制度必先改造国民思想,并由此发展为 “文化决裂论”,即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以求新文化扎根于新青年。不同于鲁迅的 “单向决定论”,胡适认为制度变革与个人改造应该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因此他提出渐进式改革方案,与孙中山理念吻合,在国民党中具有相当分量。鲁迅在发现改造文化并未取得效果后,转而投身 “根本解决” 的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当中。毛泽东自称是鲁迅的学生,“我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非常赞同 “先立人侯后立国” 的思路,他充分利用群众运动这一形式,几乎所有的运动都包含国民性改造的内容。这段历史的启示,也许正是任何变革都要有立足的基础,都有路径依赖的必然性。现代化与其说是一种破旧立新的运动,毋宁说是一个将传统资源转化利用的推陈出新的过程。因此,文化的改造必然需要先挽救中国的文化基础,以现代人的观念 “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文明,建文化自信强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民性的演进仍在继续,你我皆已躬身入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话题很深刻,但主观性太强

                            尤其在论述西方文化制度时,有点过分拔高,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同样充满火与剑血与泪,他们标榜人权与自由,但黑奴贸易打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提倡平等,却又热衷侵犯。作者应该站在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来阐述分析,而不是只挑好的说。考虑到本书初版是 2013 年,时间比较早,这些不足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还公知满天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隔六七年,重读张宏杰老师的国民性,认知和感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了悲观和茫然,多了理性和希望。是年龄带来的成长,也是如今大环境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华的未来有了更坚挺的信心。万物生长,各自高贵,珍惜当下,多干实事,敢于创新,彼此成就,一起走向舞台的中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国人也许确实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但也绝没有你说的那么坏。

                                张宏杰先生其实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他的书我都很爱读。之前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简读日本史》都让我受益匪浅。然而这本《中国国民性演变史》的内容我却不敢苟同。其实之前我也不觉得讨论国民性有什么不好的。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的课程里,还详细的介绍了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等大国的国民性,帮助有机会接触到外国友人的朋友去尝试理解外国的文化,我还学的津津有味,收获颇丰呢。然而,随着今天张宏杰先生这本书的阅读,我突然发现,把一国内成千上万的国民用一种所谓国民性的方式就概括起来,是不是过于粗鄙滑稽了。举个极端点了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几位,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他们的国民性一样吗?有些人会认为我在抬杠。可张宏杰老师的书里就是这样定义的啊。他认为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国民性,尚武、通音律,是最好的时候,尤其是春秋之前的三朝,还有贵族血脉呢。而汉唐时期,这种尚武的精神,贵族的灵魂就减少了,只剩下一些名家大族才具有一定的贵族血性,而经过五代十国的摧枯拉朽,这些魏晋风度也消失殆尽了。从而进入了赵宋朝的科举取士、重文轻武、追寻理学的方式,而在崖山之陨后,中国人的脊梁就被打断了。从此开始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崇尚权威、甘为顺民、为了明哲保身、不惜卑躬屈膝。而直至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活动更是让百姓缄口不言、活的小心翼翼。进而成为柏杨老师笔下的那些 “丑陋的中国人”。说实话,应该是我个人的学识素养还不足,还无法有逻辑系统的反驳张宏杰先生的这个观点,但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有各种的不适感。无论是张宏杰先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诟病,还是对大唐时期的美化,以及到大清时期对满族王朝对华夏的封建统治的僵化,我都觉得他的结论怪怪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但我觉得中国的国民性远没有他说的那么的不堪。即使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制度演变,确实成了他说的那种顺民,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好的地方。崇尚权威,甘为顺民,为我们带来的是国家引以为傲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疫情以来的抗疫胜利,包括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我承认,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不公,有对国民百姓的压榨,有官员阶级贪污腐化。可最终的成果出来,作为普通屁民的我们不也一直喊着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的口号吗?我们现在不也一点点的真的觉得自己站起来了吗。抱歉,今天的留言几乎全是情绪,有些语无伦次。主要是实在是不认同书里说的内容,又不知道如何反驳,只能胡言乱语一下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辩证的看待历史

                                  看完之后心里是翻江倒海,不知道张宏杰老师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写完的,罗胖曾说最厉害的人往往是怀着两种截然相反观念的人还能正常行事的人。向张宏杰老师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得的好书,五星推荐

                                    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史》是我看得又痛苦又痛快的一本书。说它痛苦,是因为他坦陈我的国人包括我自己遗传了老祖宗最丑陋的人性弱点,原来以为老祖宗可优秀了,现在我冷汗直冒、如芒在背;说它痛快,是它又像医生一针见血直指我的病灶和来龙去脉,虽然告诉我这是遗传病无药可治,但也痛快。中国的几千年就是一部帝王专制制度的技术发展史,一代代帝王,从秦始皇以前就开始了,到汉隋唐宋元日趋完善,明清到达顶峰。春秋时期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贵族文化和侠义精神;秦暴政下国民奴性渐强;刘邦一介平民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外儒内法格式化了人们的思想;魏晋时期虽然政治衰败,反倒催生了多元的文化;唐时期的社会宽容度达到历史最高;宋的重文抑武使男人羸弱缺少自信;元代太可怕,蒙古人屠城碾压,中国脊梁被打断,人性扭曲是非颠倒,“崖山之后,已无中华”; 朱元璋的流氓文化不择手段没有底线,特务治国暗无天日,八股文的科举制让文人残废;清朝满族 “有勇有谋”,对汉人的管理技巧到达巅峰,文字狱消灭一切异端,将全社会无菌消毒。一切文明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定居农业是所有的根基,内斗,你死我活,一体化,一元化,改革大都为了更好的统治,包括现在很多不人性化的管理都有了出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不建议做全文阅读 听书即可

                                      读到 8% 的时候感觉主观性太强 一种说书人的感觉 每个段落罗列的引述都有 似乎有没有留有批判性思考在其中 声音太强势 解读明显又不够厚重 观点可圈可点 还是决定弃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解惑之书

                                        这本书读了有一段时间了,今天终于读完了,和其它书不同,这本我之后还会多次翻阅,因为它包含了太多东西了,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路演变到与希腊欧洲文明成因的对比,包含了太多我历史知识的盲区,也解决了我太多关于 “我们为什么这样” 的疑问。读起来也没负担,没有那么多深奥晦涩的理论,就是我看得懂的语言还愿意看的语言,像一个老朋友读过那么多书看过那么多资料,却想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给我讲讲国民性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我们为什么会这这样,很喜欢,准备再找作者其它书来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的社会学历史书

                                          看很多历史书都是从朝代或者人物来作为线索写的,这本书从国人的国民性发展作为线索来写读起来耳目一新。这本书读起来不仅很有趣味,而且还能让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东亚和地中海的两种地理差异导致的两种全然不同的组织结构,由此影响了两边的文化。在经历盛唐之后,就陡转直下,后经过五四运动,再到解放后经济基础越来越好,现在的国人正应该是逐步走向更高境界的阶段。从最近国潮在世界上越来越风靡,国人可以穿着汉服走在他国的大街上而自信满满,同时,也有很多外国人也喜欢穿起了汉服,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这本书,对于喜欢历史以及做管理的、创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读物,极力推荐!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