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格。

内容简介

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

通过宏观历史观察与微观文本解构的双重路径,深入解读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从儒家思想与朱元璋权力逻辑的冲突、清朝高压统治下的民间文化韧性到民国双面性,串联起中国文化的演进逻辑;同时深入《诗经》《红楼梦》《聊斋》等经典,以林黛玉“吃醋”折射的礼教秩序、唐诗宋词背后的社会隐喻等生动案例,揭示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密码。

此外,本书还有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世道人心的深刻追问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面映照中国人精神的棱镜,而且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更能为当代人寻找文化归属提供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壹 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
  • 文化的好与坏
  • 一句“民为贵”抵过半部《道德经》
  • 自古帝王不读书
  • 说说大清
  • 双面民国
  • 女娲和夏娃
  • 古代的,不都是“封建”的
  • 国家的文艺气质
  • 贰 文以载道
  • 中国之蒙学现象
  • 中国的诗与歌
  • 正史与野史
  • 胡适与鲁迅
  • “贵族精神”与“士大夫精神”
  • 秦文与汉赋
  • 嵇康之死
  • 《诗经》的文艺品质
  • 《三国演义》之史观与民间解构
  • 关于文艺这种“软实力”
  • 叁 文学即人学
  • 我的使命
  • 我与文学
  • 人和书的亲情
  • “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
  • 文学是为了让人类的心灵向善向美
  • 人的文学:历史真实、现实主义及其他
  • 论林黛玉的不“醋”
  • 《聊斋志异》里的民间记忆
  • 唐诗宋词的背面
  • 百年文化的表情
  • 评论的尺度
  • 肆 文明的尺度
  •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 论人文教育的当下意义
  • 崇尚“曲晦”乃全社会的变态
  • 美是不可颠覆的
  •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 论大学精神
  • 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 有文化,到底什么算有文化
  • 守护精神故乡
  • 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文在高层面关乎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最朴素的层面,我个人觉得,人文不体现在学者的论文里,也不要把人文说得那么高级,不要让我感觉到 “你不说我还听得清楚,你一说我反而听不明白了”。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对人类心性的滋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长期贡献,读和写都是对此宝贵传统的爱护、继承,读和写同等重要。我是不会变心的 / 大理石 / 雕成塑像 / 铜 / 铸成钟 / 而我 / 是用真诚锻造的 / 假使 / 我破了 / 碎了 / 那一片片 / 也还是 / 忠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华先锋出版科技

      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以“启迪智慧,传播文化”为企业宗旨,弘扬优秀文化,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努力为读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