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外国版祁同伟的故事

    几年前看的时候只读了十来页就坚持不下去了,吴军老师推荐的时候说是外国版祁同伟的故事,点燃了重读的想法。于连毫无疑问是个天才,另外也有一副好皮囊。家庭、成长环境及其恶劣,遇到好几个贵人。如果于连生在拿破仑时代无疑会和作者一样会是个出色的龙骑兵。可惜生在复辟时代。于连无法意识到现实,也不满现实,也因如此才产生悲剧,小说才好看。男性角色追求的基本就是地位,权利,面子,利益女性角色追求的也差不多内心戏十足,人物刻画饱满。大多人都是活着自己的想象中主人公确实和祁同伟一样有胜天半子的想法,抱有此种想法的人无论多优秀,难逃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的宿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起了高中时躲在被子里看的情景

      司汤达被誉为 “心理描写大师”。他开创性地抛弃了描述性文字,减少人物间的对话,加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比重,使小说更具戏剧张力。作为现实主义先驱,司汤达启发了后来的左拉、福楼拜等人。司汤达撰写《红与黑》的初衷,是想通过个体的际遇来精准地记录当时法国社会的现状:保守的波旁王朝遭遇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挑战,社会矛盾激荡之下,最终以 7 月革命完成了历史的进步。小说中的于连终究无法和保守的法国社会抗衡,以悲剧收场,而《红与黑》则凭借犀利的刻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启发。本书是反抗时代潮流的产物,当大多数作家仍热衷撰写男欢女爱的闺房小说之际,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青年野心勃勃的发迹史,并凭借犀利的刻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启发。法国作家格拉克认为,《红与黑》是智力和情感的一次反抗,而司汤达正是通过于连来实践这双重反抗的。于连不甘于一辈子当农民,娶个女仆过小日子,他通过自身奋斗挤入上流社会,并得到贵族女性的垂青和爱慕,一时成为人生赢家,最终又落得一场空。司汤达借个体的境遇来投射 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社会的风土人情。《红与黑》在法国出版之初反应平平,并不是这书不好,而是因为它太过现实锋利的笔触令大众无所适从。《卡门》作者梅里美在给司汤达的信中写道:“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但这样的锋芒在半个世纪后收获了一个大粉丝,他就是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尼采宣称,司汤达是他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之一”,还把司汤达说成 “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直到 20 世纪,《红与黑》的经典性才得以彻底确立。一部作品想要担得起经典的名头,它在写作风格、小说主旨等方面就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给人历久弥新之感,《红与黑》就是个好例子。小说揭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仍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巨大空间;其次,司汤达抛弃了欧洲中世纪文学中扁平化的女性形象,赋予了女性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这点赢得了波伏娃的赞赏;此外,作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几乎成了 “野心勃勃” 和 “不择手段” 的代名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八三〇年十一月十五日,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以后,在毗邻的德国立即引起文学巨匠歌德的注目,耋老的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的 “最好作品”,并称赞作者的 “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1]。司汤达的这部小说在俄罗斯也有它的知音,托尔斯泰 “对他的勇气产生了好感,有一种近亲之感”[2]。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于连,于连

          爱情与职责


          毫无疑问,《红与黑》中最精彩的段落是描写爱情的段落,于连和瑞那夫人,于连和玛娣儿特,还有一段小小的恋情也不应该遗忘 —— 阿梦坦・碧娜。
            
          于连的爱情很奇怪,19 岁的于连并没有接触爱情的机会,却使得瑞那夫人爱上了他。于连可以在九句话之内表达对刚见面的阿梦坦・碧娜的爱情,而这时,于连已经不是没有爱情经历的毛头小伙子了。他和玛娣儿特的锥心刺骨的爱恋到最后竟然以虚伪和烦腻而告终。
            
          由于于连的敏感和多疑,于连和他的爱人们的心思总是相去甚远,比较 “真诚” 的爱恋反而是阿梦坦・碧哪。只有这次短短的爱恋于连是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爱恋的对象,而不掺杂社会的伦理的政治的因素。于连初到贝藏松,是他的英俊的外貌和(难得)真诚得体的言行引起了 “一双蓝莹莹的大眼睛,及其温柔” 的阿梦坦・碧娜的注意,而于连则像冲锋陷阵一般冲向了 “漂亮的小姐”。这是典型的浪漫的法国人的爱情方式,这很短暂的爱情却很有代表意义,于连有着很自然的取舍标准,在情的标准诞生之前,先诞生的是美的标准,也就是说,男女之间的自然的吸引力、性吸引力,对于于连来说是自然的爱情的标准,只要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于连拥有的也是常人的爱情,于连也可以轻轻松松去大胆真诚坦率地去追求他的幸福。
            
          依此标准,让我们来看一下于连的其他两段爱情。
            
          于连对瑞那夫人的第一印象是 “看到瑞那夫人明慧可人的眸子,心中的怯意先就去掉了一半。俄而,惊异于她的美丽,便把什么都忘了,甚至连为什么到这来也忘了。”
            
          于连对玛娣儿特的第一印象是 “不过,仔细打量之下,他私心承认,这么美的眼睛倒还从没看到过。”
            
          第一印象大致相同的是,三个女子都是美女,但瑞那夫人一句简单的问话 “不过,先生,你懂拉丁文,是真的吗?” 立刻大大刺激了于连的自尊心,开始竭力摆出一份冷面孔。对玛娣儿特则是 “她一点也不讨他喜欢。” 因为玛娣儿特的眼睛 “在察言观色的同时,时时不忘要显得威严摄人。” 于连在社会上锻炼出来的过于敏感的自尊让他不可能平静地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连阿梦坦・碧娜一句替他解围的话 “来,先把钱付了。” 于连也会想 “她怕我不付账就走了。” 要于连去单纯真正的爱何其难也!
            
          于连对两段重要的爱情的初衷也有差别,对瑞那夫人于连会满面通红,做出 “非礼” 的举动,这是因为这时于连涉世未深,还是一个单纯的少年,没有多少人心诡谲的经验,加上德・瑞那夫人清纯如水较少给于连以压力。到了玛娣儿特那里时,于连已经在贝藏松经过了严格的 “锻炼”。心境已经大大的不同了。事故的于连可以控制自己的自然而然的情感了。
            
          于连对于爱情有一种奇怪的同爱情无关的 “职责” 的态度,这职责两个字是于连自我肯定自我保护的积极抗争的生活态度,在爱情中产生这种不伦不类的想法是因为于连 “尊严”“奋斗” 的一生已经把他的爱情包容了进去,爱情在于连同样是一场战斗,是对自己的不公平的命运的征服,爱情的失败同样是对于连尊严的剥夺。因为于连之于德・瑞那夫人,玛娣儿特小姐是有着等级差距的,这差距在于连短短的一生中也未能用他的尊严来抹平。
            
          于连对瑞那夫人的爱情是笨拙的,是为他的 “职责” 驱使的,又是自然而然的,瑞那夫人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情人,于连常常过分的尊严意识在这里是没有用武之地的。于连对玛娣儿特的爱情可真是一场不折不扣地的战争,拼尽了全力采取了各种手段才勉勉强强获得了不那么舒服的成功,两个不羁的灵魂都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应该说,不论是前一场爱情还是这一场,都是真真正正的爱情,于连最后厌倦了玛娣儿特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了爱情,而是这爱情太过虚幻和伪饰,于连精心编制的面具很好(没有它于连就没有和玛娣儿特的爱情),但是再好的面具带着久了也会沉重的。
            
          于连在征服着爱情,爱情中过分的自私和自尊是一种恶习,以征服的姿态来对待爱情本身就是巨大的错误。一个很无奈的例子就是,瑞那夫人给于连以关心,有意给于连忝几件衬衣时于连大怒,这愤怒倾泻到瑞那夫人身上真是对了地方,瑞那夫人的单纯还要小心地给于连赔上几天的不是,但到了市长大人那里完全是另一种样子,瑞那先生把于连当仆人给开销了一通,又当面丢给于连 100 法郎时,于连也只有苦笑。于连呀于连!于连在征服的从来都是爱自己的人,让他们从属于自己的爱,做出牺牲,于连的最深切的怀疑也献给了这些爱人,这不是有些可悲吗?
            
          也许只有玛娣儿特才是最适合于连的爱人,他们的灵魂都是不安定的,有激情疯狂和骄傲有彼此深深地牵挂和爱恋,两个人之所以 “伪善” 地爱,是因为这是爱,于连的未来,无论是成为新的雅各宾派,还是保皇党的贵族,玛娣儿特都是他的同路人。玛娣儿特要的是暴风骤雨式的爱情,玛娣儿特没有信仰,爱就是她的信仰,从这种角度上来讲,她只要爱,于连的爱,爱于连,于连再参加一次革命,玛娣儿特有跟从的勇气,于连堕落成为世俗的贵族,玛娣儿特也会是合格的贵夫人,当于连离开玛娣儿特,玛娣儿特也会将他抛弃,这也是合理的结局。而于连呢?是他在苇儿溪的林间峭壁上看到的不时从他的头顶上的绝壁间飞掠出的雄鹰。
            
          于连和瑞那夫人,不是一个世界中的人,于连太年轻,太渴望飞翔,还不曾安静地度过人生,于连的爱情光芒四射,也许正因为它的无法长久,于连激切的热情和凉薄的天性会随着岁月儿慢慢改变吗?
          于连最吸引女子的有两点,万丈的雄心和俊美的外表。于连地灵魂是不安定的,瑞那夫人的爱是近于纯净的,她的身边别无选择;玛娣儿特的爱是近于功利的,她抛弃了所有的选择,她要的是一个大丈夫。
          近于功利就更近于理性。
            
          他毕竟是健全的有热血的真的人,于连无愧于他的爱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