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说与听的间隙发生改变

    作者纳索对 “倾听” 的拆解,还是有些创意的。他提出,真正的倾听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一个五步走的过程:观察、理解、共情、认同幻想中的情绪,最后用精准的语言解释 ——“这就是我在你内心深处发现的你!”。这让我想起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当朋友倾诉痛苦时,我们总急着给建议或安慰,但作者告诉我们,好的倾听者更像一面镜子,先照见对方的情绪深渊,再用语言把那些模糊的影子翻译成清晰的图像。与很多心理学书籍不同,作者并不把无意识当作需要消灭的敌人。在他看来,焦虑、强迫症等 “症状” 更象是迷路的信使 —— 它们用扭曲的方式提醒我们内心有未处理的伤口。比如书中提到,有人总在亲密关系里搞砸,可能是无意识在重演童年被抛弃的恐惧;有人对成功充满焦虑,或许源自幼时 “必须优秀才能被爱” 的信念。这种视角让心理问题变得不再可怕,反而成了自我认知的线索。全书最颠覆认知的观点是:治疗的关键不在于 “解决问题”,而在于创造新的对话空间。当治疗师用 “叙述性解释” 重构来访者的故事,用 “拟人性解释” 将抽象情绪拟人化,那些卡住的命运齿轮就开始松动。比如把抑郁形容为 “住在你心里的乌云小孩”,把焦虑看作 “总拉响错误警报的哨兵”—— 这种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比干巴巴的分析更能唤醒改变的动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着道理都懂,但知易行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所有从一个整体中被分离的事物,从一个群体中被孤立、放逐的人,必定会形成一个具有腐蚀性且对健康有害的能量团。与之相反,如果我成功让被驱逐的事物重新融入整体,那么它就会失去其危害。因此,一种创伤情绪如果仅存在于无意识,它便充满 “毒性”;如果我们为这种创伤情绪打开意识的大门,它便失去了致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神分析如何改变人》记得读过一本书叫做《我和你》,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要扩大自己的感知力,去覆盖您需要感知的一切,这样您就可以深刻的理解对方,当您深刻理解对方以后,对方所作的行为都会是 “合情合理” 的,那么您对于对方的理解也就会变化到一定的高度。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读书的感觉,也许别人会有其他的感觉。不过不同于其他的书,这些书总是给人一种好像要超脱的感觉,也许还有灵异在其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门,而门的那边科学却不能解释。还有一本书《与神对话》,我们都是在和神对话吗?为何神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当您不强求时,或许它就可以出来和您对话,内容正是您想要知道的。同理,这本书当您让您的无意识去沟通对方的无意识时,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至于如何引领他们走出来,或许给予拥抱比告诉怎样做更重要,毕竟如何走出来还是要靠他们。您说是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