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抑郁并不可怕,战胜抑郁的关键在于理解抑郁为何发生。

内容简介

我们曾以为努力就会实现目标、实现目标就会快乐、足够优秀就会被爱、与梦想中的伴侣在一起就会幸福、承诺永远不会改变、自己最信任的人不可能背叛自己……当现实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期待,曾经依赖的幻想破灭了,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更不知道该用何种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抑郁便悄然产生。

人的成长,本质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一次次学会在变化中抛弃旧的价值观,重塑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并感到迷失、愤怒、恐惧、悲伤、无助、丧失希望和动力,但这也是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强大的必经之路。

作为精神分析师,本书作者倾尽其50余年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抑郁的新视角,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拆解抑郁发生发展的内核,用鲜活的案例帮助我们理解抑郁,同时也给了我们战胜抑郁的工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第一部分 何谓抑郁症
  • 01 毕生难忘的日子
  • 02 关于抑郁症的两大观点
  • 03 对抑郁症成因的假设
  • 04 对抑郁症的第二层定义
  • 05 精神分析师的咨询须知
  • 抑郁症的积极一面
  • 慢性抑郁症之困局
  • 06 抑郁症患者的特征
  • 特征1:抑郁症患者的悲伤
  • 特征2:抑郁症患者的执念和自卑
  • 特征3:情绪困扰(抑郁症患者情感迟钝及生活意愿衰退)
  • 第二部分 人人都会抑郁吗
  • 07 抑郁症的四个阶段
  • 08 抑郁症的节奏
  • 09 关于幻想
  • 10 抑郁症的“导火线”
  • 11 那些至爱的“心头好”
  • 失去被过度美化的爱人
  • 失去对自我的爱
  • 失去极端的自尊心
  • 失去自以为的健康
  • 失去自以为常驻的青春
  • 失去房子、工作、理想、金钱或任何珍视的事物
  • 12 现在的情感打击是曾经的心理创伤再次来袭
  • 13 抑郁症的潜在原因
  • 14 抑郁症的创伤来源
  • 童年心理创伤的类型
  • 如何确定抑郁症倾向
  • “我是安托万,我会告诉你们我是怎么生病的”
  • 曾经的心理创伤产生的深远影响
  • 15 具有抑郁症倾向之人的性格肖像
  • 过度依赖、不知满足、执拗、过度敏感
  • 过度自恋和焦虑
  • 16 具有抑郁症倾向之人的两大性格特征
  • 具有抑郁症倾向之人的极端自恋情结
  • 具有抑郁症倾向之人的过度敏感
  • 17 创伤与抑郁症
  • 第三部分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
  • 18 假装心力交瘁的洛朗
  • 19 没有求生欲的克拉拉
  • 20 两个重要的任务
  • 21 图表解读法
  • 22 杰雷米:图表解读法的典型案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出幻灭》这本小书从精神分析角度讲透了抑郁症

    干货满满的一本小书。    非常清楚准确地指出了抑郁症的心理渊源和发病机制,也给了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非常实用的建议。    如果说人本主义是温暖柔和的 “溜着边儿走”,那么精神分析更像是直达病灶的刮骨疗毒。    书中的一些金句与我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感悟完全契合,读得惊喜连连。- 作者:[法] 简 - 大卫・纳索(Juan-David Nasio)。与精神分析师雅克。拉康(JacquesLacan)学习并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于 1999 年荣获 “法国荣誉军团” 勋章。- 金句:・很多时候,共情不是你落入井底,我趴在井口告诉你如何爬出来,而是我也下到井底,坐在你身边,陪你安静地待着,你想说话,我会认真听,你不想说话,我会陪着你沉默,我们共同感受井底的寒冷、潮湿,一起体会绝境的痛苦。    ・病理性的抑郁症根源在于情感上的打击和内在的抑郁倾向。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悲伤,通常并不是因为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因为他无法回到自己曾经的状态。那个幻想的世界支撑着他曾经的状态,但它破灭了。    ・这是一个崩溃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恋幻想,更严重的后果是幻想破灭后的崩溃。    ・童年心理创伤带来了神经症,成年情感打击带来了抑郁症。    ・隐藏在悲伤背后的幕后黑手,是强烈的不满。    ・我并不是想说 “抑郁症患者内心的欲望已经消失”,而是想说他们的 “欲望衰退” 了。绝望感让抑郁症患者倍感麻木,因此他们不再听从自己内心欲望的呼唤。    ・这是一种 “共同作用”,一个既悲伤又执拗,同时还厌世的抑郁症患者。它不是 “或者” 的关系。它始终以一种 “三体合一” 的形式存在。    ・抑郁症是对抗精神病的一种防御手段。    ・任何抑郁症,都是过往侵蚀当下的漫长过程。    ・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以神经症患者的状态经历了丧失的过程。    ・神经症患者的所有不幸都停留在其想象中,而精神分析师的工作是改变其想象的内容。    ・控制欲是攻击性的一种特定形式。    ・干预效果的关键并不是干预手段,而是使用某种干预手段的那个人。介入干预的价值并不在于介入方式本身,而是这种方式带来的精神状态。    ・努力的过程比最终取得的成绩更加难能可贵,付出了努力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排除万难的内在快乐及努力存在的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打开了心结的书,看清抑郁的根源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抑郁的缘起:幻想的破灭 “考研失败而已,怎么就觉得活着没希望了?”“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为什么总说自己一无是处?”“好端端的,怎么就抑郁了?”………… 抑郁症患者最难的,不是症状带来的痛苦,而是不被理解。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处。在普通人眼中,失恋、学业失败、家庭纠纷、工作压力,都是很常见的挫折,怎么就令一些人如此痛苦,甚至连活着的动力都没有了?引发抑郁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走出幻灭:精神分析师对抑郁的全新解读》中,作者著名法国精神分析师简 - 大卫・纳索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抑郁源自幻想的破灭 —— 或大或小的挫折事件戳破了个体的幻想世界,那个被爱包围、无所不能的自己消失了;抑郁就是幻想破灭后的崩溃。如果你去追溯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就会发现,他通常不仅在当下遭受了情感打击,还可能在童年遭受过被抛弃、虐待或性侵害。这种童年创伤才是抑郁症的根源。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详细描述了抑郁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打开了新的窗口。1. 抑郁症的起源和发展抑郁症的起源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根源。根源在于童年时期的严重创伤。创伤导致个体的自我极度脆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扭曲。潜在原因。为了维持心理世界的平衡,个体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个幻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被人无条件、绝对地爱着,无所不能,充满力量。这种过度幻想其实是一种神经症的表现,也是抑郁症的潜在原因。导火索。没有人不经历情感挫折,我们都会经历离别、丧失。但抑郁症患者对此的悲伤比普通人强烈得多。因为他们会过度美化、依附自己的 “心头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全部,“只有被爱着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失去了他,我再也不是我自己了”…… 然而,现实都是不完美的,幻想的破灭是迟早的事。患上抑郁症。简 - 大卫・纳索在书中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童年创伤好比腿部的残疾,导致个体不得不依靠拐杖前行,这个拐杖就是幻想世界。当幻想破灭,这个人连最后的支撑也没有了。此时,再小的挫折都是毁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抑郁症患者 “钻牛角尖”,因为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爱人、晋升机会等 “心头好”,还有曾经的自我。一旦感受不到爱意,他们便会不相信自己,这种需求正是抑郁的本质。2. 抑郁的积极一面我们通常觉得,抑郁症是一只可怕的黑狗,紧紧咬着我们不放,吞噬我们的能量,夺走我们的快乐。但在《走出幻灭》一书中,作者却指出了抑郁积极的一面。抑郁会带来成长的契机,克服抑郁会带来新的希望。正如作者所说,抑郁症源于神经症导致的 “心理衰竭”,如果不是得了抑郁症,当事人不会对引起痛苦的神经症进行深入分析,也不会去追溯童年创伤,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抑郁症就好比一次用积极的态度来反思自我、接纳自我的机会。毕竟他们在患上抑郁症之前,也一直深受神经症的折磨,活在扭曲的现实中,人格得不到成长。当你走出抑郁的时候,你会发现,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是为了把你变得更强大。3. 根治抑郁症尽管有一定的治愈率,但抑郁症的高复发率也不可忽视。一项来自美国的前瞻性研究显示,380 例康复的抑郁症患者,15 年内累计复发率高达 85%。抑郁症难以治愈,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治疗主要着眼于临床症状,而忽视了抑郁症背后的根源。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根据简 - 大卫・纳索的观点,抑郁症是神经症的代偿失调。这意味着临床工作者还应处理与之相关的神经症问题。如果能透过抑郁症状,直击背后隐藏的恐惧症、强迫症或癔症,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就有可能根治抑郁症。《走出幻灭:精神分析师对抑郁的全新解读》一书为我们理解抑郁症提供了新的视角。抑郁源自童年创伤,抑郁也有积极的一面,抑郁症可以根治…… 因此,当抑郁症的潘多拉魔盒打开,当我们体验到幻灭、绝望,请记得拥抱自己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为他点燃希望;也请记住,你所经历的迷茫、恐惧、悲伤、无助、无力,都是你走向成熟,迎接繁花似锦的必经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者有些儿戏的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领域,不同流派间一个很大的隔阂就是其对不同概念综合而成的专有名词,这些概念使得精神分析得以传承和在同一语境进行交流。作者草创了很多新名词,并试图将不同流派的概念进行融合,表述上也尽量 “口水化”。但结果是,无基础者看不懂,有心理学背景的感到莫名其妙。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推广精神分析,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