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说是一部宏观心理学

    它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 Pascal Boyer 的著名著作,也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将心理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的著作。它深入讲解了,我们人脑和心理的倾向,是如何改变和塑造这个社会的。治学非常严谨的同时,案例又相当丰富,适合一读再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光看目录,你会觉得这本《心智社会》,简直就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与行为决策的百科全书,内容无所不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群体之间的冲突、婚姻与家庭的起源,以及宗教为什么长期存在等等复杂问题。要想读懂这本宏大而庞杂的专著,就必须有一个抓手,或者核心知识点与方法论。在我个人看来,博耶这本书最值得记住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不要把人当一个整体的人看;用书里头的术语来说,就叫做,不要把人 “人格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不要把人当成一个整体,也不要用信念和意图来描述人的行为。要把人视为一个复杂系统,由许多独立允许的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器官,本质上和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双手是一样的。2. 每个模块有自己的启动线索,有自己关注的特定信息种类。如果信息和模块不匹配,那个信息就没法改变那个特定模块得出的结论。3. 我们没法直接观察到演化适应度这个指标。所以我们的模块经常会自动监控一些可观察到的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 “代理指标”。4. 模块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符合事实的,但通常是演化上有用的。越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越值得去拆解研究。一定要看到熟悉事物的奇异之处,不要把演化的精妙设计,当成理所当然。5. 在人类男性身上,“守卫配偶,保证配偶不会出轨,亲生后代可以存活” 的模块,比 “寻求性机会” 的模块更重要。6. 我们有自动运行的 “联盟探测” 模块。不同的联盟要争夺资源,是歧视和敌意的真正起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辨有余,指导有限

          其实很难给这本书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正如 "道理都懂,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 一样,此书从人类学最新的研究结果出发,分析了很多看似不理性的群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深层原因。但可惜的是,看完之后并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面对群体迷思(Groupthink),理性认知真的毫无作为?作者并没有给出相应指导,也是我对此感觉比较遗憾的原因。适用性️如果你是初入职场,需要政治站队的小白;如果你是国际政治观察者,寻求斡旋手段阻止世界大战;如果你是网络达人,试图寻找网暴背后的秘密;抑或你是心理学者,想要探寻群体非理性背后的底层逻辑,那么此书对你有些许价值。如果不是,那么本书也就看看热闹。可读性️文中的有大量的案例和分析,但作者出于严谨的考虑并没有给出概括性比较强的公式或者结论。这个让读惯了方法论或者逻辑性比较强的管理类书籍的读者会很不适应。易读性️相比可读性,易读性就非常高了。因为文中的观察和各种案例还是很好玩的。很容易就当成闲书看个热闹(我就是看热闹的)。结构性️从五个常见人类群体行为入手进行剖析:冲突 —— 群体迷思 —— 宗教 —— 家庭 —— 社会正义。虽然不能说深入浅出,但总的来说构架是清晰的。所以,最后的总体评分我给的🌟🌟🌟🌟,因为即使能够理解群体背后的动机,但个人在这股力量面前依然非常弱小,很难有所建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社会问题又层出不穷的今天,心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类理解当下生活并面对未来挑战最重要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