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

    每日一书:《日本新中产阶级》。本书深描了 20 世纪 50、60 年代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 “新中产阶级”— 工薪族及其家庭。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职员进入大型企业并得到终身职业,带动家庭、经济与文化的改革,建构了延续至今的日本社会运作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家庭很有借鉴意义。和大多数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大相径庭的是,日本的妇女都是全职家庭主妇,她们几乎花费了所有的时间照看家庭和孩子。我的妻子称其为 “职业主妇”,因为她们以非常专业的方式扮演着主妇和母亲的角色,似乎那就是她们的工作。这使得她们的丈夫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并和一起工作的同事建立起密切的社会关系。和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非常相似的是,日本的父母也都全力以赴支持孩子们备考,以便他们能够在学业考试中出类拔萃。日本社会流行 “教育妈妈” 一词,因为她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竭尽全力帮助孩子成就学业。一个以西方为师的东方国家所以最终能够反客为主,其基本的理由在:(一)日本的制度是在不断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作为唯一的非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异国的优秀传统;(三)作为人口大国和资源小国,日本较早地面临并成功处理了现代社会常见的资源匮乏与人口膨胀的难题;(四)日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都十分完善,以致 “这个国家固然资源贫乏,但在处理一个后工业化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上,却是出类拔萃的”。埃兹拉(傅高义),你完全是一个乡下人。你从来没有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你如何理解美国社会?在你决定教书之前,应该负笈海外,在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中生活并浸淫其间。—— 弗洛伦斯・克拉克洪通过对 M 町的情境化调查收集的资料,它仔细论述了对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社区以及正式机构来说,挣薪水的工作的阶级蕴含和社会后果。长期以来,大多数人类学家选择的策略都是扩展个案研究。我们通过在一个社会的一小部分里待尽可能长的时间,来理解这一社会的生活方式,详细陈述生活的组织化以及对其参与者的意义模式。我们通常产生的著作 —— 一部 “民族志”—— 既是这种生活世界的一种呈现,也是一种分析。使得工薪族卓尔不群的是受雇于大的组织而不是他们的收入和职业本身。并不是钱的多寡决定了工薪族是什么,以及社会上认为他们是什么。相反,这里的关键是在相当稳定的条件下获得常规性薪水的预期和地位,以及在生活方式的标准和期望方面如何表达出这一点。做(doing)一个工薪族是成为(being)一个工薪族的基本条件。由于在道德上如此重视忠诚的价值,人们从未完全认可在经济上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在许多 M 町的居民眼中,像五岛这样的通过东横敛财的人,或者松下幸之助这样的通过全国电器业敛财的人,都非常自私自利,他们并没有赢得福特汽车公司或卡内基钢铁公司在美国享有的尊重。在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大商人们不得不为自己辩护 —— 但标榜的不是经营企业的技巧或保护企业自由,而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在 “传统日本” 的正统观念里,妻子不仅服从夫君,而且乐此不疲。根据传统女训记载,女人快乐和自由的源头不在于维护其自身独立,而在于学习自愿地按照要求行事。她不知权利,只尽义务,改变生活的唯一方法是调整自我以符合他人期望。从前,“妻子和母亲溺水了,男人应该救谁” 这一传统问题的答案是 “母亲”,因为男人总能另娶妻室。而现在,妻子与母亲可以更加平等地争取男人的忠诚了,由于缺少明确的解决方案,竞争仍将持续。M 町的母亲之所以不加惩戒即可成功教导孩子,是因为她仅在孩子合作时对其进行管教。她通常不考虑施展技巧令孩子服从,也不惩罚不听话的孩子。她追求的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自动听话。她认为与孩子交往的方法是:让孩子快乐并与他们处好关系,从而使他们愿意听话。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上一脉相承,中国改革开放 40 余年的腾飞历程与日本当年如此类似,我们同样亲历了傅高义笔下快速变迁的社会。如今中国也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再因物质匮乏而苦恼的年轻人一样在思考辛苦工作的意义。单元楼里是互不相识的核心家庭,即便在同一城市,亲戚们平时也是各忙各的,如果有老人在还能保持年节家族团聚的传统,但也多是礼节性的。兄弟姐妹的情谊在飞涨的房价面前岌岌可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我这一代人的仰望变为新一代的平视。书中的社会风气、家庭状态是那么熟悉,读来不免略觉无聊却又感慨万千。90 年代后日本经济经历了 30 年的停滞,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书后的注释千万不要错过了,完全可以单独拿出来看。尤其是一些数据及分析逻辑,完全可以拿中国的数据对应进去,好有意思。    还有索引,可以用来背单词,很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学著作的典范

        作为理科生的我,以前很少涉猎社会学的著作,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社会学在研究什么,如何观察,以及要如何去记录和描述。从书中我看到了日本社会和我深处社会的相似性,当然还有非常多的不同,这些异同都对我思考自己的生活非常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研究的时代太过久远了

          一个人获得保障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被强力挤压到整个人生中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许多人清晰地认识到,普通人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最方便的捷径就是考进名牌大学。要理解这股压力之巨,至少有两个系统至关重要: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系统的重要性,有如人们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家公司,这也进一步清晰表明了日本社会结构中的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定群体中高度的整合与团结。但是总体来说研究的时代太过久远了,1960 年代和 1989 年代,对当今的我们国家已经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回望自己历史的书籍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年代感,因为似乎里面的很多事情、故事均是发生在中国,而不是日本。读作者的这本书,第一,让我们了解了日本。原来这个社会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工薪阶层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男主外女主内” 的生活也充满了矛盾和博弈。生活是具体的,是琐碎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付出、是维系、是尝试、是努力、是学习、是反思。很多时候,看到一些故事情节,比如对待农村的亲戚、婆媳关系、大家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学业而奋斗、为了体面而不得不紧衣缩食等等,感觉离自己很近,也许是因为我们和日本社会相似的文化底蕴,从别的社会中读出了中国的味道。第二,无论如何的借鉴和学习,最后的落脚点也就是我们自己。时代在变,地域不同,虽然已经过去了近 80 年,但我们的社会也处于一种类似的进程中,有些地方和书中的描述很相似,也有比书中更好的地方,也有不如书中的地方。但是看看这类书籍,给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底气,给予我们自信了。因为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用害怕,各个国家均会经历,各个家庭也会经历,个人也会经历。我们不比其他人优越,也不用自卑,只有认真对待,即使中途有挫折、困难、尴尬等等,均会结束。美好均会如期而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太老旧了

              五六十年前的社会调查... 现在看没有啥新知,日本战后西化,很多情况中国也有。可能对东方不了解的西方人会拓展一些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傅高义的书浮光掠影

                如同傅高义的访谈所呈现的,一个学术乐观派,天真汉,但他的书始终只能浮光掠影的进行一下表面探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的观点和傅老很类似 研究很深 是一本可以参考阅读的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