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一杯咖啡,一段音乐,一本书,一个阳光午后,一个普通人的小确幸
好久没读和咖啡有关的书籍了,刚刚习惯美式的醇香苦味时,刚刚有能力在咖啡馆自由办公时,都曾经集中精力读了一大堆和咖啡相关的书籍。如今,咖啡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平淡如水了,只有受环境制约,无法获取时,才会意识到咖啡对我的重要性。之所以翻看这本书,其实是被书名误导了。《东京咖啡时间》,第一眼看脑中闪现的是刚读不久的《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和《书店日记》两本书的既视感,猜测是不是像《深夜食堂》那样讲述东京一家咖啡店的故事,还是通过咖啡店运营的琐碎日常,让我体会一下在东京开咖啡厅的坚信与乐趣呢。可惜的是,都不是。这是一本软文书,是为了某个利益集团的商业目标推广的一本口水书。无论是对咖啡介绍的深度,还是东京探店的记录都是如此的平淡无奇、乏善可陈。那为啥还要读呢?只是因为很久没有读和咖啡有关的书了,又想在群里聊聊这个话题,借书发言而已。之前在 QQ 的技术交流群里,聊过一两次咖啡的话题。有些小朋友想和你聊天,他会没话找话的和你聊,就有过一个小朋友曾经这么问:“小亮老师,你平时是喝哪个牌子的咖啡”。在中国,这个问题一定不是问咖啡豆的牌子,也不会是问你星巴克、Costa、漫咖啡、zoo 这些连锁店的品牌名,(那时候还没有胶囊咖啡、冻干咖啡,或者三顿半这样的产品,自然也不是问这个。)基于以往的经验,他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雀巢、麦斯威尔这些速溶咖啡上。如果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门刚打开时,受那句 “味道好极了!” 的影响,让一代中国人都觉得咖啡就是雀巢速溶的样子,可这个同学问我的时候已经是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了。无论是上岛、两岸、还是雕刻时光都已经火遍大江南北了,即便是星巴克也已经下沉到三线城市了,所以喝咖啡的人都已经开始区分意式、美式、拿铁、摩卡了,更专业一点的都已经在分辨深烘、浅烘、耶加雪菲曼特宁的口味差役,体会手冲、冰滴、冷萃的操作乐趣了。这个时候你问喝什么牌子直接就暴露了你不喝咖啡,或者不懂咖啡的本质了,那谁还会和你聊这样的话题呢?说这个没有任何鄙视的意味,只是想说如果你真不喝咖啡的话,千万别装着自己很懂的样子。哪怕读过一些和咖啡有关的书籍,能说出罗布斯塔和阿拉皮卡这些咖啡豆品质产地的辞藻,但你如果真不是这里面的虫的时候,两三句话就会露馅的,那时大家都会很尴尬。当然,如果你既不是开咖啡厅的老板,又不是参加咖啡大赛的咖啡师,作为普通的咖啡爱好者,自己准备个咖啡壶,磨豆机,每天下午给自己煮一杯浓浓的黑咖啡,问问咖啡香气,品品咖啡味道,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放上一段慢音乐,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阅读、画画,都是随手可以构建的环境,这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小而确定的幸福,不是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 稳居 Tabelog 榜首的传奇 北山咖啡店/ 昭和风味 “喫茶店” 代表 茶亭羽当/ 世界冠军亲手制作绝品虹吸咖啡 CAFE OBSCURA/ 由内而外的男神气质 GLITCH COFFEE & ROASTERS/ 意式咖啡文化的拓荒者 AMAMERIA ESPRESSO/ 颜值与品质俱佳的街角潮店 ABOUT LIFE COFFEE BREWERS/ 享受国际竞赛水准的咖啡体验 UNLIMITED COFFEE BAR/ 特立独行的纽约客 BEAR POND ESPRESSO/ 热衷意式咖啡与 DIY 精神 COLOSO COFFEE TOKYO/ 浓浓人情味的咖啡烘焙店 ARISE COFFEE ROASTERS…… 东京独立咖啡馆,寻着咖啡的香气,体验日式咖啡,已经在日本的意式、美式咖啡,这就是一本日本咖啡达人评定出的咖啡点评定表,一家一家写给你,让你在日本旅游时,有一份关于咖啡的指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