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茶入史,以史鉴茶

    这本书的立场非常突出,作者自称茶人,文字和观点里能感觉到一股强烈的茶叶复兴理念。中国茶叶贸易起落最大的中晚清充满着争议,作者的产业立场决定了视野的激烈、独特,作为读者不一定完全吸纳这种民族情绪较浓厚的视野,但作者对茶叶的热爱是显见的,观点是有深入思索的,国人对茶叶的情怀和寄托自然非同一般。一家之言弊在立场窄,利在思考尖锐浓烈,有非常明确的观念。本书从作为茶叶贸易和茶叶政治的普及性读物,算是相当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作者将边茶茶政和羁縻体系 (土官体系) 联系到一块,以及指出边茶乃物化之羁縻思想这个论点,相当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轮回,未来的兴衰

      从昨天起,开始看这本关于茶叶的书《茶叶战争 — 茶运与国运》。由于是一本写有关茶叶和清朝历史的书,看起来一点也不轻松。但是观历史最大的益处就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挖掘出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茶叶贸易的问题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鸦片战争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从这本书中通过茶叶这个抓手描绘出清朝官员和英国商人的交锋,反映出认知的隔阂和价值观斗争。1840 年鸦片战争,距今 180 年,近 200 年过去了,世界变化的如何?茶叶的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贸易战不还是笼罩在世界的头上,久久不散。只不过战争的角色变成了芯片,斗争的国家变成了中美。马克吐温说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 这句话形容茶叶战争和现在的贸易战惟妙惟肖。那么深思一步,近 200 年前的大清输了茶叶战争,引来鸦片战争,导致了清朝一步一步的灭亡。而现在中国又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未来会如何演变?可能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来一些小小的故事,仔细的回味一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是英国是如何对付茶叶贸易的,坚船利炮是一个方面,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手段 —— 盗取中国的茶种,引入到印度。书中提到了这个著名的大盗 ——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福琼写了一本详细的书叫《两访中国茶乡》)他成功偷盗中国的茶种,并且最终茶叶在印度成功栽培,现在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地。从美国不断的把中国企业拉入到黑名单中,不断的对中国的出口征收高昂的税收,美国是否有点当年大清的味道?自视甚高,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中国是不是 200 年前的英国,有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宏伟野心?2022 年没有坚船利炮,没有殖民地,但是 2 年的世界范围的疫情也许就是一次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有点意思是吧,历史当然是有规律的,读历史的好处就是通过历史的轮回,望见未来的兴衰。回过头来,再谈谈茶叶,2018 年茶类销售只有 454 亿美元,对比咖啡产业,将近茶叶的 10 倍,3800 多亿美金,再对比酒类,一个茅台市值就超过 1 万亿人民币。茶叶褪去了历史 C 位的光环,但是它的故事还在被新的事物演绎。最后再提一句,这本书后附的参考资料就有近 140 种书籍和资料,我从中挑选了几本找了一下,就很有收获。也许这不是一本畅销和流行的书,但是会让人增长见识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7—19 世纪,茶与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大国的命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茶而引发的战争,包括中英鸦片战争、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在内,改变了世界历史,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塑造。“为何英国、美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 知名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太俊林从这一问题出发,梳理参考上百种文献资料,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记录、通俗的文笔,还原真实历史,层层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原因。不仅聚焦中英贸易战、中美关系、茶叶话语权、茶文化边疆等议题,同时全景展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茶叶置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中,解读晚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深入洞察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茶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新学科的兴起。茶在植物学上,属于山茶属。10 年前我对此一无所知,这些年花了不少时间,认真读了从胡先骕、蔡希陶到陈嵘的书,再精读了张宏达与闵天禄有关山茶属的专著,才弄明白这门学科的价值与意义,紧接着梳理了从吴觉农到陈椽的某些误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写于 2017 年 3 月 30 日)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茶与民族伴生,茶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不断丰盈的过程,绵延于此时此境,却又未免让人噫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茶叶的战争

              还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如果你喜欢茶,就更应该阅读此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茶运与国运

                岌岌可危的中国茶背后,是更遥远的精神式微,中国人甚至要向日本学习怎么喝茶…… 礼失而求诸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茶也有一个轮回故事?中国茶需要更深的反省以及变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传统的茶研究中,茶已经被塑造为华夏帝国的最高美食形态,但言及茶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局限于粗略的文化风俗介绍,少有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入手者。然而,晚清却塑造了一个可以通过茶来影响历史的格局。被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事是,在鸦片战争前后,茶叶所扮演的角色。茶运与国运密切相关。在茶叶兴起的时间里,中国也随之兴起。茶在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同样如此。17、18、19 世纪的三个大国命运,其兴衰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资料还是挺详实的,思路也清楚

                    虽然有意夸大点,毕竟就是讲茶嘛。至少让我对尼泊尔、不丹、锡金、阿萨姆、大吉岭、亚东这块地方有了些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茶叶的另一种解读角度

                      本书当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都掩盖不住其独特的价值,亦即,赋予茶叶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将读者对茶叶的理解,代入一种新的层次,或许是从未考虑过的层次,仅靠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书中从茶叶的兴衰与价值出发,重新阐述了历史上的国家争夺,包括英国发起的鸦片战争,英国蓄谋的西藏入侵,美国跟风的茶叶贸易,蒙古游牧民族的通商争斗,当然也间或地对比性介绍了俄罗斯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大吉岭印度茶叶对中国茶叶的全面影响,几大制茶大国在工业化程度提高以后,对中国茶叶出口的严重打击。茶叶的重要性,在书中被重复且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加强,形成一种超乎日常茶叶认知的范畴,当然,有时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会有点过火,姑且认为是矫枉必须过正的一种权宜吧。即便在如今,茶叶也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国茶叶的垄断性可能不复存在,中国茶文化的深刻程度也未必领先,但有一个也许是令人抱有期待的,反而是各大产区对育茶、制茶、售茶的不统一,坏处书中已经尽然道出,但这也是中国茶多元化和形成独特繁荣生态的一个土壤,只是需要依赖从事茶叶行业者,共同的追求和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茶叶的威力解析

                        中华民族在茶叶上的必然与偶然,深远影响了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是那么的容易阅读,不过推荐对华夏文明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多一个思路。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