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警惕利维坦

    经典 作者是个左派(年轻人有良心的都应该是左派,人老了才变保守),我很喜欢他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作者一直对庞大的官僚机构恐惧,这本书创造了 “老大哥” 和 “真理部” 这两个经典,正好在后期的冷战中,西方文宣用于苏联。西方一神教传统习惯 “洗脑” 并排斥异端,用标签化进行宣传,把前苏联视为极权主义代表。作者对乌托邦帝国的恐怖,也是碳基人类对工业革命机械社会的恐惧感,奥威尔恐惧的是垄断大机构,组织越庞大,越会产生官僚化的 “老大哥”,西方知识分子从双元革命开始,就时刻警惕利维坦,这是从文艺复兴后一直探索的权力如何制衡,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西方更恐怖出现团结一致的帝国。在皇权不下乡的农业社会,本质就是一盘散沙,不会洗脑统一思想,知识精英用道德抑制皇权,而如果是雄主会用底层民众更新官僚体系,三方制衡。互联网时代信息和知识普及化,知识精英不再垄断信息,也让识字的都以为能参政议政,懂王推特治国也是为了打击建制派,而后遭到封杀,最终马斯克收购还是资本是王道。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人说了算要不得

      中国古代有指鹿为马一说,这本书说的也大概是这个意思,也就是 2+2=5。权利这个东西不加以制约,就会殃及百姓,所以大家都说绝对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败。这本书与作者写的另一本书《动物农庄》的主题大同小异,都是反对独裁统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多个角度来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恐怖、压迫、窒息感满满。

          震撼、恐怖、窒息感满满,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准确的形容我的感受,信息量太大、对一些社会底层逻辑的剖析非常赤裸,作者对战争、自由、真理、权利的观点对我的三观产生巨大的震撼,作者笔下描绘的充满压迫和绝望的极权主义社会让人胆寒,更恐怖的是很多描述怎么会感觉如此 “现实”,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是的,我还停留在这本书对我的震慑后遗症中,还需要慢慢消化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不是小说,这是预言书

            终于看完了,越往后看,越心惊胆战。有些人绝望,是因为看不到未来;有些人绝望,是因为看到了未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次读完

              重读 1984,对集权、寡头政治,以及思想改造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人只有在精神内部的某些东西背溶解、消融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被改造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