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人间正道是沧桑
30 年前看的《白鹿原》,当时看很震撼,首先在 90 年代初,作者写男女之间的激情大胆和火热,同年还有贾平凹的《废都》,属于新时代的情色描写,到 1996 年莫言的《丰乳肥臀》小说文学类的描写已经敌不过影视,97 年已经属于《泰坦尼克》了。作者 42 年生人,最好的青春都挥洒在这块先秦关中大地,从道理和情感上是认同集体化路线的,因为亲身体会到传统农业社会的靠天吃饭,3-5 年的天旱周期,就是财主也没有余粮,可最终看到农村从集体化重新回到包产到户,自己本身满腔的不解之气也要有发泄的出口,这也让作者回归大地,以秦人固有的执拗和坚韧,塑造出一群不屈的农人,希望从传统的土地泥土中寻回力量。现在看书中塑造的人物难免刻意,但对比建国后文学作品的人物,作者写出的人物更加立体和饱满,同期类似作品有余华的《活著》,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作者的《白鹿原》人物众多,更有戏剧性,人物鲜活,秦人重脸面,嘴上讲的 “仁义”,可也有背后的计较和算计,陈忠实很会讲故事,全书近 50 万字,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细节描写方面如果明白陕西话,更能感受生动,记述的清末民初到开国期间,非常形象的描述在乡村宗法社会被颠覆时,个体的命运起伏,现在回看,中国先民就是一代代顽强求存,如主角白嘉轩,整日辛劳,想的就是 “活著” 和 “繁衍 “,白家和鹿家的争斗老辈是为了脸面,二代的个人奋斗为了更高大的理想,30 年前看还不能体会作者的 “抽离”,现在更能心平气和展开这幅历史画卷,面对一次次的灾难,饥荒和瘟疫,兵荒马乱,在如同烙锅盔的鏊子的白鹿原,白嘉轩那被打得佝偻的腰,坚韧的用一股气倔强的挺直。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白鹿原》的魅力世界:乡土、家族与人性的交织画卷陈忠实老先生的这本《白鹿原》看完了。全文 554 页,我读了 差不多 17 个小时,依旧意犹未尽。你看看这个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我以为我是翻开了一本爽文网络小说呢。心想这居然是经典文学的第一句话,实在是让人猝不及防。故事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里的白鹿原,一个叫白鹿村的地方。讲述了白鹿村里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各种恩恩怨怨。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通过家族间的争斗与兴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社会道德的变迁,以及人物在传统与现代、封建与民主之间挣扎的道德观念。同时,它也探讨了权力的腐蚀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家族伦理的矛盾冲突。这本书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单独拎出来都是形象立体的。都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熟悉感。书中的人物被时代束缚着,也有人尝试突破时代的束缚。有人成功了,有人成仁了。但正是这些或成功或成仁的故事,织就了白鹿原的一段段历史。也点亮了那一段由他们创造的历史。例如说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白嘉轩。白嘉轩是白鹿村里土生土长的一个男性,性格醇厚坚韧,腰杆始终昂扬着,有一套自己的处事理念,雷打不动地执行着。年纪轻轻就经历了 6 任老婆的葬礼,经历到他开始怀疑了人生,也怀疑起了自己。是否自己一辈子只能够打光棍,不配拥有另一半?直到在鹿家的土地上发现了白鹿,成功换到了白鹿的土地后。白嘉轩的安稳伴侣生活才拉开序幕。每次想到白嘉轩,我就想到黑娃说的那句话:“我嫌嘉轩叔腰挺得太硬太直我害怕。” 白嘉轩的理念是:“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是俩字:福祸。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他对忠诚靠谱的鹿三敬了一辈子,却对小娥恨了一辈子。白嘉轩爱恨分明,却也爱得极端,恨得极端。只要是自己看中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只要是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怎么都不肯做。与白嘉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鹿子霖。白嘉轩是白家的长子,鹿子霖是鹿家的长子。他们都是同辈里令人艳羡的优秀代表。只不过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村里大小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鹿子霖对此就有了意见。凭什么相仿的年纪,他白嘉轩就占尽了风头。凭什么得到敬重的人永远都是他白嘉轩。鹿子霖不是没有争斗过,但每每都败下阵来。既然明着来不了,就玩起了阴的。鹿子霖教唆小娥勾引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企图通过偷情的事件让白嘉轩脸面尽失。当孝文落魄时,鹿子霖又买下了孝文的田地和房产。这种在白家插一脚的快感,多多少少抚慰了一颗不甘的心。只不过,争斗到最后,鹿子霖依旧输了。鹿子霖成为了一个生理失控的疯子,世间的一切已经与他无关。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关闭了看望世界的眼睛,也关闭了自己。不知道与白嘉轩置换了鹿家的那块白鹿田地是否有关。那是否是一只承载吉祥的白鹿?说到白鹿,我就想起那个叫白灵的小姑娘。白灵是白嘉轩的女儿,一个从小备受宠爱的白家小公主。她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生活,拥抱新思想,加入共产党,为革命事业积极献身。然而,在白色恐怖严重的时期,却不幸被捕并遭活埋。最后并非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内斗的毒害。白灵的爱情故事也是让人意味深长。一开始,她与鹿兆海情投意合,两人以一枚铜元定情。却因为志向的不同而分道扬镳。鹿兆海矢志不渝,抱着终生不娶的念头怀念着白灵。而白灵却将心中的风吹向了日久生情的鹿兆鹏,也就是鹿兆海的哥哥。他们是患难里的扮演夫妻,最后却成为了真正的夫妻。只不过世道跌宕,聚少离多是常态。最后短暂的温馨,迎来的却是永远的天人永隔。但白灵的不服输,拥抱新思想的精神却始终闪烁着光芒,给予人以力量。与白灵的不服输精神一样的另一个女性是小娥。小娥承担起了这本书的悲剧色彩,让人扼腕叹息。小娥是一个身世可怜、敢于反抗、追求爱情、敢爱敢恨但又命运多舛、性格矛盾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与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残酷。每个与小娥来往的男性,都是看中了她的色,皆是想念与她的欲。没有人正视她的喜怒哀乐。在旁人眼里,田小娥就是一个不知检点的荡妇,是一个只会勾引男人的祸害。首当其冲的就是白嘉轩。其他人回头都是岸,只有小娥回头是塔,是禁锢她永生永世的无情塔。诚然,小娥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但她也是一个被时代和家庭牺牲的可怜女性。她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和束缚,却也逃不出命运的魔爪。不管是白嘉轩和鹿子霖,还是白灵或小娥,亦或是你我。都是活在人性的交织画卷里,企图勾勒出自己的模样。有人成功,有人成仁。这些故事织就了一段段相同又各异的历史片段。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白鹿原》每个人心中既有白鹿又有白狼。人不仅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也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建构的产物。有的人光明良知,坚守内心底线,乱中不乱,有的人利欲熏心,沦为欲求之奴,同流合污,有的人脱离歧途,选择悬崖勒马,重新做人。常言道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白鹿传说: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以仁义白鹿村之名🌸《白鹿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 20 世纪五十年代,涵盖了清末的社会动荡、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及建国初年等。小说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这段时间内的沧桑巨变。🌸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强劲的 “陕军” 力量,引发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以及程海的《热爱命运》等是当时最火爆的作品。这些陕西作家的集体崛起,被舆论界形象地称为 “陕军东征”。这一称谓的灵感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陕西的崛起,并迅速横扫东方六国的历史事件。🌸儒家文化《共产主义宣言》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所有稳固速冻的关系,同它们一系列陈旧又脆弱的偏见一道,被袭卷而去;所有刚刚形成的,在僵化之前就已成为古董;所有坚固的都已飘散在风中,所有神圣的都已腐朽,人们被迫直面真实的生活,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清末民初就是一个大时代的转折时期,儒家文化会在民众身上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小说通过 ““仁义白鹿村”,“乡村公约”,“轩叔的腰…… 挺得太硬太直……” 等来说明儒家文化仍是乡村人认同的伦理道德,所以黑娃的女人田小娥、兆鹏媳妇冷秋月的命运可想而知。族长白嘉轩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代表,他的做法确实让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可是却让人又敬佩又讨厌。敬佩就不说了,讨厌列举一二,为钱财带头种罂粟、让白孝文的第一个媳妇饿死、儿女给他丢了脸面就脱离关系,“仁” 字在哪里?鹿子霖可能就是变通的代表,可是变通的太厉害就人不人鬼不鬼了😱不知道为什么老觉得白孝文应该是鹿子霖的儿子🥲自白孝文离开白鹿村后,他成了另一个白鹿进,谁给饭吃谁是爹,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无耻至极。虽然他建国初期当了县长,可是过几年后的场景鹿子霖已经给他展示出来了。叔孙通说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意思是 “你们这些没见识的儒生,根本不懂得变通”。司马迁评价叔孙通,称他是 “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这 “儒宗” 二字不知是赞美还是讽刺?🌸祥瑞与谶语《白鹿原》中就有很多祥瑞和谶语的描写。我很喜欢这种神乎其神的写法,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性和张力。比如《百年孤独》中,揭示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吉普赛人名叫梅尔基亚德斯。他写下了记录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羊皮卷(作者最后在谈自己写这篇小说时,真提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给自己一个赞👍)。祥瑞和谶语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与天人感应、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祥瑞和谶语不仅对政治人物,对普通百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士德黑三和白孝文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浮士德》中浮士德在书斋里故意把太初有道翻译成太初有为这一段。一字之差,反应了浮士德们从遵从到要行动的决心!可是这些男人们最初的释放天性,释放欲望的行动却都以伤害一个女人开始💔这种行动最终给男人们和他们的女人们带来了痛苦。“道” 被完全抛弃的时候,人就与其他动物无异!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作 必读《白鹿原》,陈忠实老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已经是太出名的了,网上评价无数,我就说一下我看这本书的一个小启发。 作者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处揶揄着历史的不公,这个暗中的讽喻是借堕落的白孝文一句话说出来的。当他要面子的时候,他做不成事,当他被赶出家门不再要脸时,却做得酣畅淋漓。满腔热血的青年军官没有倒在日寇的枪口下,却倒在去剿灭自己同胞的战场上;黑娃做土匪做得无恶不作春风得意,改邪归正做好人时却莫名其妙地被枪决。 惨烈的荒谬在提醒我们,社会的无耻、无奈和卑劣在时刻重演。然而,白鹿原终究不是时下盛行的网络小说,他暴露恶,却嘲讽恶,渴望改变恶。而被现在的人热捧的某些网络小说,却在暴露恶的时候,欣赏恶、赞扬恶、学习恶。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人无法分辨何为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把《白鹿原》读完了。这书中的人物在陈忠实的笔下都个性鲜明,给个印象深刻。书中的白鹿两个大家庭的明争暗斗其实在封建思想下的农村也不足为奇。白嘉轩、鹿了霖、朱先生、冷先生、黑娃、徐秀才、白孝文、白孝武、鹿兆鹏、鹿兆海、仙草、白灵、朱白氏、冷秋月、田小娥等人的命运是妥协?是和解还是抗争?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也一直在反省,如果我们生在那个年代,我们会如何安身立命?看到前部分,有几个字一个在我脑中浮现:人在做,天在看。后来,看到朱先生在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前所的遗书: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亲友报丧,不接待任何吊孝者,不用砖箍墓,总而言之,不要铺张,不要喧嚷,尽早入土。朱先生出殡那天,那样的天气,依然那么多人为他送行。书中这样写道:人们在一遍一遍咀嚼朱先生禁烟犁毁罂粟的故事,咀嚼朱先生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总督的冒险经历,咀嚼朱先生在门口拴狗咬走乌鸦兵司令的笑话,咀嚼放粮赈灾时朱先生为自己背着干粮的那只褡裢,咀嚼朱先生为丢牛遗猪的乡人掐时问卜的趣事,咀嚼朱先生只穿土布不着洋线的怪僻脾性..... 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逸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朱先生是全书我最敬佩且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极具智慧、淡泊名利、心系百姓、正直爱国。他好像什么都懂,又什么都能看得很透。陈忠实先生说: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多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去咀嚼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从不断的反思中去定位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白鹿塬塬,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塬下就是流水经过的地方,开阔一点的,就叫川。陕西这地方,有很多塬和川。在陈忠实以前,最著名的不是白鹿原,还有更多名气大的,比如神禾塬、少陵塬,比如樊川。以前读《白鹿原》,是有点早,对故事关注比较多,于里面揭示的传统和人性,反倒本能地忽略或者回避了。但这本以历史厚重感著称的小说,主要是在窥探传统和人性,以及人性里面的神性。陕西的几个作家,各有各的艺术特点。我看路遥的作品最多,理解他是把人生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写成长,他是在寻找人性中的光明。而陈老是回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里,找寻人性的本源,不管它是光明还是黑暗,都在忠实地去记录。正如两位的名字,一个是遥远的路上的行者,一个是忠实的记录着。《白鹿原》的书评,肯定没有办法写出花来。我只是记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正在少陵塬畔求学,分不清到底是 “原” 还是 “塬”,那时候固执地认为应该是 “塬”。而塬上的广阔天地,总是感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而今白鹿原因为小说和影视剧的原因,有了两处所在,一个是蓝田的白鹿原影视城,一个是西安东郊的白鹿仓。影视城现在已经歇业,那里之前有几个情景剧,《黑娃演义》、《二虎守长安》,还有关中地震博物馆等,游客打卡最多的,是张嘉译吃面的地方!扯得有点远。这本巨作,像之前写莫言先生书评的时候我所说的一样,我读的时候是用关中话默念的。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够味。另外,读这本书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白灵必须死?这个其实困惑了很久,难道世间美好的存在,就是为了成全悲剧?还是说,人一旦有了神性,就离死不远?是为胡思乱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感受这本 47 万字的《白鹿原》,今天总算读完了。这部小说通篇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既没有 “月夜下的六便士”,也没有 “瓦尔登湖上的渔夫”,但它描绘出了一幅陕西乡村和宗族社会的历史变迁,里面有很多陕北土话,看似粗俗不堪,实则贵在真实动人。读它的文字,如同自己就置身于陕北农村,和书中的白嘉轩鹿子霖他们一起耕作,一起与军阀土匪作斗争,和鹿兆鹏白灵儿一道参加革命,痛斥着姜政委的叛变和毕政委的疯狂,体验着悲欢离合,感叹着世事无常。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像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吸引力是极大的,我也很难想象出这样的文字只是通过读书来获取的。2. 我与白鹿原我第一次听说《白鹿原》这本书,是在《意林》这本杂志上。那会《意林》是学校每个人爱阅读的同学的必读杂志。我在上面看到了一则《白鹿原》的读后感。由于当时白鹿原这部电视剧正在各个卫视播放,我陪着外公外婆一起看了几集,印象深刻的是白灵和鹿兆海在古都西安城墙上的一段对话。当时鹿兆海打算去军校当兵,白灵对这位恋人依依不舍,看到这儿,当时情窦初开的我还感到很害羞。上课老师推荐的书单里也有这本《白鹿原》,当时正值文理分科,整天要学九门学科,忙的脱不开身。语文老师却依然坚持让我们每天花半小时来阅读。面对我们的质疑,她说,“读书时间是挤出来的,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读书应当成为你们每天的必修课”。这句话我一直把它带到了高中,大学,每当我就觉得自己太忙没空阅读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语文老师的这句话,也会想起那张书单,想起那张书单上的书。2022.05.19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宗族社会嵌入历史变迁一部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未必需要多么精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情节,《白鹿原》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宗族社会的变迁融入近代史,体现陈忠实的民族秘史观,营造出的历史沧桑感和虚幻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创举。陈忠实刻画了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国共合作、农民运动、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等历史事件对白鹿原的影响,像《茶馆》一样刻画了一部 “浓缩” 的历史,把文化冲突和人性剖析放在一片土地上,给这片白鹿原赋予深厚的文化土壤。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孝文,本来被培养得十分稳重、好学、机敏,处事练达。可是在封建社会伦理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接触过亲人以外的女人,性压抑非常重,所以一入洞房,性欲望就前所未有地爆发,以至于身体虚弱。后来为了男欢女爱可以没有底线地出轨田小娥,人性被压抑的恶喷涌而出,变得真实。后来还发生了 “崽卖爷田不心疼” 的事情。我读到的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思,人在这么严密组织的宗族规范之下,人格不健全。旧社会的伦理道德,并不能给人生活带来光亮,让人有真善美的概念。压抑人性的道德规范,不入心不入脑,让人表面仁义道德,心里却什么操守也没有,在诱惑面前经不起考验。还有一个是黑娃。黑娃打破宗族的规矩,与田小娥自由恋爱,伴随着国民革命的风吹来。这里的情爱描写挺能吸引读者的,十分骨感,富有张力的文字。从传统到摩登,我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这是作者致力于还原的民族秘史。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好久都没有能沉下来读这么宏大的作品了,以前翻开过好几次《白鹿原》,也是读了个开头就不了了之了。刚好在出差的路上,一口气读了下去,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了。说起《白鹿原》,刚好昨天正在读这一本万维钢老师的《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里面说到的关于演化的世界观:一提生物进化,我们就会想到以前背过的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这个说法暗示演化有个方向。其实从微观层面来说,演化是没有方向的。每个生物传宗接代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主观意愿,说我想让后代变高级、变复杂 —— 你想变也变不了。每一次基因变异都是随机的,变异之后等待环境的选择。赌对了就生存下来,赌错了就会消亡。环境也没有目的。环境的变化并不是为了 “培养” 或者 “选拔” 什么生物,环境只是冷漠地看着这些生物。有时候气候剧烈变化,就可能有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有时候气候温暖,就可能有物种爆发 ——“环境” 根本不在意。万维钢老师有篇文章叫做《一个让人寝食难安的世界观》,说宇宙的物理常数似乎正好适合生命存在,稍微变化一点都不行。物理学家仍然在思考为什么会如此,但是人们基本比较确定,宇宙并不是 “为了让生命出现”,才有这些常数的设定。我们只不过恰好生活在这么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宇宙之中。对这个世界来说,有没有生命无所谓,有没有你也无所谓。如果这是一场游戏,那游戏的整个设定,是没有任何目的的。白鹿原的故事也是这样,白、鹿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改变不同的命运,通过故事人物的描述,如此真实、透明、写得实事求是。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遵守承诺,问心无愧,顶天立地的是白嘉轩。忍辱负重,有仇必报,好色贪权的是鹿子霖。敢于反抗,敢说敢闯,大彻大悟的是黑娃。追求理想,反抗社会,敢于舍弃的是鹿兆鹏。自我放弃,追求自足,时代悲情的是田小娥。智慧正直,受人敬仰,一生楷模的是朱先生。遵守父命,勤恳肯干,守家护业的是白孝武。心狠手辣,见风使舵,内心阴险的是白孝文。他们热腾腾地活过,苦哈哈地熬过,真切切地爱过,切齿齿地恨过, 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折射的又何尝不是真实的人生? 《白鹿原》的扉页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仅仅是纸上的一个名字,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不仅仅是作者的虚构,故事戛然而止,意蕴却深藏心底。生活往往经历千难之后,还有万难,灾荒饥馑的年代逐渐远去,但现代社会里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工作压力,健康威胁,人际关系依然考验着每一个人。人生就是这样,关卡无数,幸福是生活的剪影,苦难是生活的常态。一关接一关,每一关都很难过,但只要心怀希望,咬牙坚持,走一步再走一步,山重水复之后又何尝不是柳暗花明?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和胆量,愿每个人都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间正道是沧桑看到灵灵和兆海扔硬币,玩笑着说着,一个入共产党,一个入国民党,我一下子想到张黎导演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甚至于张黎导演经常会使用一些人物扭曲的用来代表角色内心活动的镜头,那种风格也一如《白鹿原》底色的荒诞奇崛。他们不会知道此刻姓国、姓共都是兄弟,而下一次缱绻相拥就是两路人。本来要入共转入了国,本来要入国却入了共。这一次没有玩笑,他们找到自己的道。是共匪还不是共军,打倒了富人但是穷人依然穷,激进的理想主义,看不到前路璀璨;翻脸不认人的残酷血腥,收割着比前清政府还要疯狂的税收和征丁,维持着青天白日。灵灵和兆海没有 “才子佳人” 式的恋爱脑,为这 “看看谁的主义能救中国”,跳入了各自的熔炉。为着共党织网,暴露回到延安,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却被怀疑成叛徒活埋了;为着人民抗日,打胜了却要撤兵,抗日英雄最后死在围剿红军的山坳上。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历史眼光,20 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遗老遗少恪守 “仁义” 的丰碑还是要被打到的;激进地推翻富人并不能让受压迫者得到解救;窑洞里堕落的鸦片仔后来做了新政府县长;改过的土匪成了最好的读书人逃不过猎杀;年馑、瘟疫、乌鸦兵、征丁征税,传说中的 “白鹿” 出现了又陨落了……「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人间正道是沧桑,前头还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陈忠实先生忠实的记录了一段历史看完几天了,感触挺深的,专门冷了几天来写我的感受。语言风格:主要是用的关中方言写的,我是甘肃人,方言大多数类似,没啥障碍。因为大量用到方言,所以整个读的过程不由得用方言在脑子里默读,尤其是人物对话,读起来特别畅快。画面感可强。我读的过程中会想,也许有人不了解这边方言意思,会做一些笔记注释一下,比如说嫩撅就是年轻早夭,弹嫌就是嫌弃,长虫就是蛇,阳婆就是太阳底下,晒暖暖就是晒太阳。婆就是奶奶等等。写作的叙事风格,在我感受着,就真的是在忠实地记录着。很少掺和煽情和个人的喜恶。虽然记录的是清末到建国时期的故事,其实很多场景和观念离我一点都不远,我是农村长大,也许改革的风吹到我们那封闭的村子得多用几十年,所以我能体会来。比如说,很多犁地,侍弄牲口,种地的场景,一看文字我脑海里就出来画面了,我们除了不种棉花,其他都差不多。对我触动很大的几个场景有。那个年代的孩子生存率极低,看到作者描述夭折孩子埋在牛圈时,就真的是真实的记录了那个过程,就跟我奶奶我妈妈说他们早夭的孩子一样一样的,没有啥悲痛也没啥感慨,就很真实。还有就是记录村里人的闲话,也都是谁说啥都写下来,偶尔借嘉轩的口表达一下倾向,别的时候是真的记录下来,一看到那些议论,我已经脑补到我们村里那一堆一堆的表情丰富动作夸张,窃窃私议的妇女们了。还有就是关于后面求雨的场景,看的我疼死了,作者也是在详细的记录着,我们那边也有这样的活动,我们也叫马角。后来小娥附体鹿三的场景,我更是超级好奇,到底是不是真的啊,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就听,都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还说哪个去世的人从院里进来时候怎么绕着走之类的。是不是这在那个年代那个群体里,就是真的,就是一种信仰,就是一种规戒。反正文章里记录的就是农村那种真实的样子。我倒觉得说啥魔幻现实主义有些不重要了,倒是真想知道是否真实存在,这该死的好奇心。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也很真实,看她们的一生,会生出特多的悲悯。也许白嘉轩,鹿子霖,冷先生这些男人,都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形象,我觉得更可贵的还是很多女性被看见了。小娥,一个用尽力气只求活着的女子。冷秋月,守活寡,被公公性骚扰,被亲爹毒哑,绝望而终。孝文的第一房媳妇, 活活饿死。嘉轩的妈妈,因为看到孙媳妇怀了兔娃的孩子,心里堵得慌抑郁而终。牛犊的媳妇,娶的时候完美媳妇,生不下孩子差点被休,被安排跟长工睡后只为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仙草临死把自己所有的衣服用的都缝好了,都安排好了,心疼的让人心碎。还有鹿子霖媳妇,丈夫进牢后变卖一切家产救他出来,背后的坚定和坚强,可想而知。还有朱先生的老婆,被朱先生一眼认中的妻子,真的能够撑立门户,按照先生的遗志干事。还有知书达礼的黑娃第二任妻子,最早投身革命的灵灵这样的闪闪发光的女人。值得一说的是里面的性生活描写。如果给身边年轻娃娃推荐的话,这点要考虑到。开头嘉轩娶的六任妻子,都是从性生活写起的。还有跟田小娥相关的镜头,大都是关乎性。冷秋月守活寡的寂寞时的性描写,孝文,牛犊,还有灵灵的新婚夜。还有那个干儿子能做三四桌的鹿子霖,那个口述小黄文的魏太太。性是正常的生活必备的,每个人看法不一样。对我触动非常大。以前那么低的孩子生存率,看着眼前我养的这个白白胖胖蹦蹦跳跳的儿子,就明白了以前那个年代为啥得拼命生孩子,为啥不那么爱孩子,为啥孩子很重要,那是命没那么金贵,毕竟那个年代真的要养儿防老,真的需要年轻的壮劳力干活,毕竟生十个有可能只能活三个。也明白现在为啥都爱孩子,也不愿意多生。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长征和苦难,都没有对错。最不应该就是把一代人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上一辈人按那时候的观念强迫我们早婚早育二胎三胎,而我们站在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去苛责否定上一辈人的生存经验和智慧。咱们从清末到建国到改革开放,城市还有发达地区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闭塞农村还是按照宗族乡绅文化运行着,宗族是最大的保护,也是极大的伤害。我超级庆幸我逃出来了,在现在的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生活着,我可以活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每每想到不用面对村里的道德绑架和闲言碎语和公婆盘剥,我都觉得现在的日子幸福的不真实。感谢我生在现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