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30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人物传记的感觉,用若干场景和事件,为人物立传。也许是作者的新写法,跟他的其他小说围绕中心事件铺成开来不一样。有点像《茶馆》,距离《茶馆》结构上的紧凑还差点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间大爱,震撼、感动,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跟朋友说好了要开始实践几本书穿插阅读的方法,结果还是几天之内一气呵成的读完这部八十万字的巨著。从清末一直到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一段沉重的历史,震撼而感动,中华的苦难深重,书中的医者和革命者,以自己的生命支撑起中华的脊梁。其实历史并未远去,如今的人间也并非处处天堂。且不说我们自己尚需要居安思危,砥砺前行,单单了解一下巴以的近况,就不禁感叹,人间地狱一直存在,我们也一直需要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实构成了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情节,描绘的手法如剧本一般,读之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此书也是朋友杜尚别老师强烈推荐。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亲王实在牛啊,80 万字的小说,写得忒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作!

          阅读近 40 小时,数次落泪,数倍抄写默诵书中关于大医的精句,和主角三人面临绝境时的心理墨白。一本书,何止大医历史,是国人苦难史,是觉醒史,是奋斗史,是人性浮沉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医

            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写小说吧,且这么评价它。全书主要写了三个年轻人,一路从抗日战争到内战结束,再到建国后,故事从 1904-1950,三个人三种背景聚集在一片土地上,从事着医生这个职业,在那个时代下的医生经历了太多生死、病痛,起初的 “为什么这样的事发生在我生上,为什么我要这么坚持?” 这些问题随着人的成长一点点清晰起来:我遇到了苦难,为什么是我遇到?现实中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代表我不够好,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相信碰到的问题和困难都会在未来为你指引方向。我们生活在时代下,就像那句 “在风口,猪都会飞”,是啊,我们生活在时代下,时代的红利和机会我们都能碰到,时代下的弊病我们也会碰到,如何在时代背景下看清自己,找到目标,坚持做对而正确的事,虽然当下会有困难,可未来终将会感谢此刻的坚持与勇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的医者仁心

              马伯庸的《大医》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医疗图景。主角在风云变幻中坚守医者初心,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历经磨难后的沉稳,其成长历程令人动容。书中对医疗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手术台前的紧张、诊室里的忙碌、面对疫病的无畏,都展现出医学的魅力与艰辛。作者巧妙地将历史洪流与个人命运交织,大医们在乱世中以医术救死扶伤,也推动着医疗事业的艰难前行。文字间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有医者的悲悯、患者的苦难、时代的无奈,也有希望与坚守的力量。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医学的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与时代变迁的佳作,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医者的伟大,思考生命、责任与担当的意义,值得细细品味与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医,文如其名。

                上下两部作品,八十万字,进入阅读模式就很难停下来了,除了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有一个个鲜活的或感人或让人敬仰或让人咬牙切齿的历史人物,从此对医生和医疗体系有了新的理解和尊重,作者对大医的解读也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让人倾佩不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环境下的成长与抉择

                  一封电报连接了方、孙、姚三人,整座医院加强了三人的关系。是大环境注定了个人的成长与抉择,还是个人的成长与抉择撬动了大环境的改变。蝼蚁虽小,也能搬动整个奶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医是我读的最专心最过瘾也最感动的一本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医,也深刻认识到祖国医学走过的艰苦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彩震撼意犹未尽

                        《大医》读后感马伯庸的长篇《大医》实在太精彩了,洋洋洒洒四本书,没有一句啰嗦和废话。几乎用尽了最近几个月所有飞机高铁途中的闲暇和睡前的拖延时间,确实精彩的放不下。他自己都认为这篇幅太长了,在写作期间还写了《长安的荔枝》聊以自娱。直到 2022 年初交了稿。马伯庸的书是跟着朋友推荐一路看的,先是《长安的荔枝》,和他自嘲胡闹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这本书是讲,西天取经这个万众瞩目的大项目背后,那些运维人员的血汗辛酸,用北京话来说就是 “不出活儿” 的那种既不好干,又不显功的活。就是清洁工,无论多努力,大家都看不出来,但少扫一块,所有人立刻就觉得你没干活。在取经这个大项目平稳推进的背后,太白金星到底付出多少努力,没人知道。当时单看这两本书,只是觉得马王爷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有意思的人,幽默有才且脑洞清奇。然后看了《大医》才是对他心生敬佩。大医若史,以医生视角讲述清末乱世之风起云涌,以济世之仁心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对于历史洪流与细微之处的洞察,如同导演运镜般的绝妙的写作技巧已经让人沉醉于中,更是惊讶于他对于医学 “历史” 知识与细节的认真对待,虽文中轻描淡写,这种出自仿医生视角的写作让人耳目一新。用时三年写了这么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期间他阅读的书籍无数而且非常的冷门,比如《清代仓储的制度困境与救灾实践》这类书籍。对于篇幅确实虽然多,但读起来确实意犹未尽。他在后记中写到 —— 八十万字听起来很多,落到纸面上我却只嫌太少太局促,简直施展不开。原因无他,中国近现代史实在漫长,中国近现代的医疗故事也实在精彩。在调研和创作过程中,我查到了太多值得起立致敬的真实人物,也看到了太多值得浓墨重书的事迹。我就像是一头闯进玉米地的熊瞎子,面对这么多玉米棒子欣喜若狂,手足无措,简直不知如何取舍是好。书中每一位角色都让人难免想到历史上确确实实有这样一位位血肉之躯。在动笔之前,作者对这些人与他们所看到的历史视角也茫然无知。他们做了那么多重要的事,拯救了那么多生命,可以说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命运的走向,但除了学术界有专门研究,并不为广大世人所知晓。于是马伯庸是带着心中那种灼热的责任感和不断发现不断感动的情感推动着完成了这部大部头的经典,读着精彩、感动、痛快、感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少玩剧本杀 多看看书不好吗?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贴近历史事实的虚构

                            最近还挺喜欢马伯庸的作品,从太白金星有点烦开始,作者的写作似乎有些共同处。优秀的故事不会脱离历史和现实大框架,反而会极力去接近。每个作品都是一个个患难,去构建,去冲突,去解决。一直不大喜欢近现代史,是中华文明不大繁盛的历史。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恰好踩在正确的历史浪潮中顺势而上,而所有的成败似乎都可以用概率去计算统计,可概率落实在每个人身上却是真实存在的一辈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好看了,也太好哭了

                              马亲王出品果然值得信赖。我从小就生长在我妈就职的医院的大院里,本来就对医生这个直接怀有本能的信赖和亲近。但是每每看到中国晚清到建国之前的那段历史总觉得太痛苦了,除了以前应付考试以外我都不会主动去看相关的书,所以我妈妈他们医院的院史我也就在院史馆看了个大概,不敢去深究。正巧之前在得到听了破晓篇的解读,短短十几分钟里我有好几次差一点就在办公室哭出来。所以这次正好趁休假赶紧两本一起看了,写得太好了。当然我又哭了好几回就是了。文里的医者们,都是怀着极高的道德感和慈悲心在救助苦难的民众,在他们的个人意志之上还有他们的誓言支撑着他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而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做到了。这是何其的不易。但是到了医疗进步到如此的现代,医患关系始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有医生违背了誓言,做出了违反医德的事,失去了患者的信任。而还有部分患者跟晚清愚昧的流民一样,觉得所有的医生皆是利益所示,对医护人员喊打喊杀。中西医之争不止,甚至还产生了互相攻击的两派。历史一直在重演,希望这次疫情后我们真的能从历史里学会些什么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个人觉得是马伯庸最好的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医

                                  又三个年轻医生入行说起,一路风雨飘摇,牵扯出 N 位为了华夏民族,奉献牺牲的事迹,到了过去三年疫情也都是一样。有人牺牲有人贪墨,有人吃瓜置身事外,人间正道是沧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整体故事很好,看着一个小孩长大成人的感觉

                                    以小说来说我觉得缺乏了很多激情澎湃的感觉,它更像一个成长史,有种平平淡淡但是不普普通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具有历史厚度,跟着三位主角重走中国近代史,读完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和主角一起亲临波澜壮阔、险象环生的 40 年,和主角团的医生们一起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抢救伤员,在人格和信仰上成长和成熟,找到并坚守自己的道。方三响,从关东战场遗孤到红十字会骨干、再到共产党员,在全村被屠杀开始就在追问日俄开战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从上海青帮遇到陈其美、武汉救治萧钟英、再到延安防疫 ,最终完成报仇并找到自己的答案,是医学大拿也是革命斗士,救亡图存、治病救人的旅程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姚英子,不甘只做富家小姐、沪上名媛,捐献家产,为妇幼医学终生不婚,最早领悟自己的道,并为之奋斗终生。孙希,从海德公园启悟,到俄利生教授的舍生取义,一直探索提高战地医疗的效率与成效,在上海沦陷后完成精密的两台手术后为民族大义自残,但终未放弃从医,在时局稳定后,努力锻炼左手,又重拾手术刀,在医学上继续精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者不止仁心

                                        书中人物所做所行,心怀苍生,难得!难得!生活中却难见!难见!乱世朝不保夕,能活不易,有信仰的活,更是不易!也可以成为坚持下去的理由!盛世太平繁华,活着容易,有信仰的活,似乎没了理由!更难见到了!看完大医,似乎又看到了些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如既往的好看

                                          马老师的小说还是一如既往的见缝插针,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自己可以下次的地方,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但是学医可以救一个个个体户有的人在精神上拯救中国,有的人在身体上拯救中国,大家都一样的伟大,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唯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够将中国救活,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要拯救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