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套书,读懂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中国民族抗战时期的“第二座长城”滇缅公路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

滇缅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关键时期国外物资输入通道,被誉当时中华民族的“第二座长城”。“亲历滇缅公路”系列全景式记录了这一时期——1930年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1937年至1938年修筑、开通滇缅公路,至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滇西切断滇缅公路期间,许多国外机构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影响,纷纷派记者、外交官、传教士、探险家等前来了解情况,

这些不约而同前来“探路”的人士及其著述,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彼时滇缅公路修筑、运营,及沿线区域的政治经济及风土人情等内容,有的还配有历史照片和插图,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均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本套丛书以编写时间的先后为纵轴,以围绕滇缅公路的民生、战况为横轴,图文结合,多维立体地呈现了滇缅公路的前世今生,为滇缅公路的“国家记忆”提供了新鲜“增量”,填补了这一重要历史题材的史料空白,带有国际性、客观性、陌生化色彩,是我们重返历史现场、以彼时的国际视野来观照滇缅公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重要通道。

目录

  • 老滇缅路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读 滇缅公路:从云南辐射世界
  • 前言
  • 第一章 去安宁州:安逸宁静的小城
  • 第二章 去禄脿:热闹的集市
  • 第三章 在禄脿等待
  • 第四章 去阿纳:休息的地方
  • 第五章 去河川:湍急的河流
  • 第六章 去宝芒街:宝石街道
  • 第七章 去楚雄:雄伟的山脉
  • 第八章 在“骡王”家
  • 第九章 去沙桥:有泥沙的桥
  • 第十章 去普淜:喧闹的流水
  • 第十一章 去云南驿:有云朵的南方平原
  • 第十二章 去红岩:红色的悬崖
  • 第十三章 去“一个我们能住的地方”
  • 第十四章 去大理府:好渡船
  • 第十五章 在大理府(一)
  • 第十六章 在大理府(二)
  • 第十七章 去下关:下面的关口
  • 第十八章 去合江:河流交汇的地方
  • 第十九章 去漾濞:闪亮的玉石
  • 第二十章 去太平铺:太平的集市
  • 第二十一章 去北斗铺:白豆村
  • 第二十二章 去曲硐:曲折的山洞
  • 第二十三章 去杉阳:泥沙峡谷
  • 第二十四章 去水寨:有瀑布的地方
  • 第二十五章 去永昌:永恒的光芒
  • 第二十六章 在永昌
  • 第二十七章 去蒲缥:珍贵的集市
  • 第二十八章 在怒江边露营
  • 第二十九章 去橄榄寨:有橄榄树的集市
  • 第三十章 去腾越:飞越过“州”
  • 第三十一章 在腾越
  • 第三十二章 去遮岛:甜豆村
  • 第三十三章 去旧城
  • 第三十四章 去怀水街:小辛街
  • 第三十五章 去芒线:边境小镇
  • 第三十六章 去帕切都:香蕉村
  • 第三十七章 去库隆的市政工程局驿站
  • 第三十八章 去八莫
  • 滇缅公路上的人们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读 滇缅公路:从云南辐射世界
  • Ⅰ 不期而遇
  • Ⅱ 消息
  • Ⅲ 不可思议
  • Ⅳ 最终妥协
  • Ⅴ 另一个问题
  • Ⅵ 广大民众
  • Ⅶ 意料之外
  • Ⅷ 不朽
  • 滇缅公路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读 滇缅公路:从云南辐射世界
  • 引子 你去不了那里
  • 第一章 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
  • 第二章 将军的款待
  • 第三章 白斑
  • 第四章 手镯
  • 第五章 图兰朵公主
  • 第六章 新奇的东京人
  • 第七章 魔咒
  • 第八章 这个公主不讲情面
  • 第九章 黄油炸蜜蜂
  • 第十章 个旧的孩子们
  • 第十一章 吸烟简介
  • 第十二章 盲女
  • 第十三章 签名:马可·波罗
  • 第十四章 声音
  • 第十五章 “鸟人”与土匪
  • 第十六章 失落的视界
  • 第十七章 剑舞·缅甸人
  • 第十八章 部族人
  • 第十九章 险些被捕
  • 第二十章 “雨一直下……”
  • 中国西部与滇缅公路
  • 版权信息
  • 灌县
  • 行业和服务
  • 在雅江上泛舟
  • 贵州
  • 总序
  • 导读 滇缅公路:从云南辐射世界
  • 序言
  • 引言
  • 第一章 西部各省的东部邻居
  • 第二章 中国的地形——关于山地和平原的研究
  • 第三章 西部
  • 第四章 旅程
  • 第五章 四川
  • 第六章 西康
  • 第七章 贵州
  • 第八章 云南
  • 第九章 中国西部的船夫
  • 第十章 怒江峡谷
  • 第十一章 与印度的连接
  • 第十二章 日本人在中国
  • 第十三章 肉体—死亡,圣灵—生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旧社会的记录

    中国历史上,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记述和歌颂 “劳动人民”,新世纪初欧美文化的侵蚀,我们的知识精英也脱离 “工农兵”,对笔下的打工人都是俯视,追求的 “阶级跃升” 也是 “升官发财” 摆脱 “劳动阶层”,写历史也翻来覆去是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看来需要再教育。《亲历滇缅公路》丛书共四册,由四位不同背景的西方作者撰写,以第一手视角记录了 1930-1941 年间滇缅公路的修筑历程、沿线风物及战时中国的社会图景。以下补充记录四位作者的详细资料:1. 内维尔・布拉德利(Neville Bradley)英国籍医疗传教士,20 世纪初由英国圣公会派至中国,曾任广西北海普仁医院院长,因医德高尚被当地人称为 “李惠来医生”。在《老滇缅路》中,他以日记体回忆录形式记录了 1930 年徒步与骑骡穿越昆明至缅甸八莫的见闻,详细描绘了 30 余个县市村寨的风景、民情及趣事,文笔兼具人文关怀与历史细节。2. 蒋彝(Chiang Yee)美籍华人,画家、诗人、作家、书法家,被誉为 “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曾将 “Coca-Cola” 译为 “可口可乐”。在《滇缅公路上的人们》中,他以中国西南两个家庭为缩影,聚焦 20 万民众(含妇孺老幼)以血肉之躯 270 天修筑公路的壮举,深刻展现抗战时期民族精神与个体命运的交织。3. 尼克尔・史密斯(Nicol Smith)美国探险家,1937 年因考察海南岛并发表文章使其获誉 “天堂岛”。1939 年穿越滇缅公路,后为美国国防部提交战时报告。在《滇缅公路》中,他以纪实手法记录驾车穿越滇缅公路的冒险之旅,涵盖风景、民俗、道路状况及沿途搜集的奇闻轶事。4. H. 丹尼尔・弗赖伯格(H. Daniel Friberg)美国传教士,1908 年生于河南洛阳,在中国长大,后返美求学并再度来华工作。1941 年以传教士身份穿越中国西部。在《中国西部与滇缅公路》中,他记录了从河南步行 2700 公里穿越陕、甘、川等八省至缅甸的历程,拍摄大量战时民生照片,重点呈现日军威胁下的地理险境与民众抗争。四册书分别以旅行日记、家族史诗、探险纪实、传教士手记的形式,记述当时的状态,虽然除了蒋彝这个华裔以为,其他三人更多的是传教士的猎奇,但还是留下宝贵的现实描写:全社会蔓延着鸦片,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艰苦矿工都在吸鸦片,日本人和军阀都竞相贩卖。随便买卖的妇女儿童,特别是女童,人如草芥, 在史密斯的记述中和梁思成夫妻聚会时,漂亮的林徽因对盲人学校和被买卖女童是没有兴趣的。书中记述大量官匪一家和矿业资本家对底层人民的残暴欺压,再次证明被很多人怀念的民国,只是少数权贵 “精英” 的特权社会,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是万恶的旧社会。2025 年 #320

      2
      1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