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信息革命是关键
作者施展老师 2018 年出版的《枢纽》轰动一时,比 “河殇” 的海洋普世价值终结论有进步,枢纽论纵观中华几千年历史,总结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不断纠葛于 “长城降水线”,最终大清终于一统农耕和游牧完成 “五族统一”,号称未来中国要成为大陆和海洋间的枢纽才有出路。本书也是枢纽的重新组合和抽离叙述,毕竟历史属于可以百家争鸣,只是作者没有考虑到信息(文字)的决定因素,这是我最近读尤瓦尔 - 赫拉利的《智人之上》的感悟,「智人之所以成功,秘诀在于懂得运用信息,并把许多人联结起来」,如何定义信息和对信息解释是智人社会统治的关键,世界其他地区是通过宗教统一所属区域的人民形成共识,而中华民族是通过汉字,而大一统的条件就是具备统一的文字和便宜的纸张和书籍,这样整个汉文化圈通过汉字形成 “汉族”,而儒家学说就是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儒家学说 + 汉字体系构建了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哪个部族通过武力得到政权,都需要这套体系才能有效的统治,用汉字学习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形成统一有效的官僚队伍,统一的文字和纸张,让国家能够有效的税收和行政司法,这套体系在西方字母文字 + 印刷机出现之前是领先世界的,西方基督教国家和中东伊斯兰帝国传统知识精英都是教士,司法和国家行政管理是 “教义”(圣经),不如中国的儒家学说 + 汉字更世俗和有效,因此蒙元也好,满清也好都没有选择绿化和基督化,而选择了汉字文明,到近代西方的字母语言 + 印刷术确实给汉字文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 “五四” 时期有知识分子提出废除汉字,传教士也将《圣经》用当地方言注音,日韩,越南也文字改汉字为注音,马来西亚和印尼更是直接语言文字拼音化,最终是全盘英语化,这里就突显尤瓦尔 - 赫拉利讲的数据殖民和文化殖民的厉害了。幸运的是天佑中华,电子信息化技术让汉字完成了跃迁,你可以想象蒙古人虽然国家要求废除西里尔文字蒙语用传统蒙语,但全民族知识的积累和迭代不学其他语言如何进步?大宋朝 300 多年,当时的辽金夏的后人也依然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只是只有用汉字的宋朝知识分子保留下他们的文化,因此汉字和用汉字记述的文化(信息)才是中华文明的语码,用汉字的就是 “汉族”(见河南被同化的犹太人)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在秦始皇统一后就进入漫长的大一统王朝时期,尽管分分合合,但基本的治理体制没有变。废弃宗法与封建制后,大一统国家面对超大空间规模的治理选择了科层官僚体制,而出任官僚体制的群体就是儒家士大夫。作为普遍性大一统国家,在中原之外,尚有草原、西域、关外、海洋等区块,它们为中国历史的进展贡献了各自要素,所以写作 “方域第四”。秩序的起点是暴力,皇权在正当性上需要神圣秩序认可,同时也要在武功上保证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秩序稳定。皇权的正当性和秩序维持还需要物质基础。农耕社会,土地制度是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关键;与之搭配,税制是国家汲取资源的手段;而沟通经济的则是货币。CN 历史,除了 “明” 的运转,也有 “暗” 的运转。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体制是面子;脱离这套体制,游走在秩序边缘,又能自我生存的人群和社会体系是里子。游侠、流民构成了秩序外人群的主要部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本书可以看做《枢纽》的精简版,主要观点在书中多有论述。“庙堂” 和 “江湖” 这两个看似对立却又相互关联的领域的分析。庙堂象征着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而江湖则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抗争 。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身处底层的游侠与流民,他们都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影响。梁山好汉和太平天国等历史上的著名起义,其实都是既有制度的模仿和反叛 。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使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在书中,作者通过七个方面(王霸、士林、方域、兵戎、食货、江湖)来勾勒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每个方面都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例如,封禅与家礼、经与史、佛与道等内容,不仅展现了庙堂文化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追求。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斗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不将恩爱子,更种悲忧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了解现在看了一遍中国历史的大致走向,很不错 这本小书的目标读者是具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的中国历史爱好者,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亦可将此书用于入门。为了照顾大众阅读习惯,这本小书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学术格式标明参考书目,意在减少烦琐的行文间注释,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对一般读者而言,了解本书讲述的内容是阅读的主要目的;对那些有志于史学专业学习的读者来说,本书涉及的观点和分析均能在日后的史学基础文献中找到。当然,本书每章结尾还是罗列了关键的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作为阅读指引,有兴趣和时间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接触更为经典的中国历史研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成为更理性的人:中国史的庙堂与江湖》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理性探索之旅,它将我们带入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展现了理性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与应用。在庙堂之上,书中描绘了古代帝王将相如何运用理性思维治理国家,平衡各方势力,制定长远的国策。这些历史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在权力斗争激烈的宫廷中,理性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它教会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保持冷静分析,用理性去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大局的决策。而江湖之远,则是理性与人性交织的另一番景象。书中的江湖人物,无论是侠肝义胆的英雄,还是深谋远虑的智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理性。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中,理性往往表现为对正义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把握。这让我认识到,理性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中,更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不可或缺的精神武器。通过这本书,我还深刻感受到了理性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理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养分。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都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智慧,引导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总之,《成为更理性的人:中国史的庙堂与江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理性思考的启示录。它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学会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加理性地生活、工作和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修炼理性思维,就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并不抽象这本书辞藻优美、用词精准,不管是作为史学研究者的读物,还是大众科普都是极好的。不难看出,作者有大量的史学之外的用词积累,探究历史实时,厘清古代的每个概念的脉络。历史并不抽象,作者用多维度视角构建 王霸、庙堂、疆域、食货、江湖的框架概念。层层剥茧。天命是如何合理化的?王权如何稳固?再比如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国是如何建立?又是怎样统一的?地理是如何限制国家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是被哪些因素决定的?“西周列国最终的历史走向并不是由各国君主决定的,而是被游走在各国宫廷之间的士人规划的。” 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和论证,真的读起来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真的是一本好书!也有可能是我最近读了太多实用类、案例类的书,产生了对比。如果要回归历史的本身,是要 “通”。是古今贯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不抽象!这本书也不抽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