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妇女之友上野千鹤子的人生咨询室
来自日本的上野千鹤子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学者,热度不减的她在许多书店都会拥有一块单独的作品展示区,其中自然是以女性主义居多。《上野千鹤子的私房谈话 Ⅲ: 不那么努力也可以》以读者来信和上野千鹤子的回信为主。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感情、事业以及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人生议题。在书信的往复中,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线上的人生咨询室。1. 妇女之友读完全书,不难发现大多数来信的还是以女性读者为主,而不少话题就围绕着女性在现实中的生活展开。从年龄和个人情况来说,蛮具有代表性的,大多数读者应该可以从中发现与自己相关的咨询案例。作者在书中对自己妇女之友的身份直言不讳,这一方面是其受到其性别和独特人生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长期研究的女性主义等话题相关。好的一点在于她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深入思考问题,不时还可以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好的点在于,这种建议也好,观点也罢,有时会在选边站队中自觉不自觉更偏向女性所在的一方。不过作为被咨询的对象,很多人可能也没有要求有多客观中立,更多还是希望能和自己站在一边,至少是能够理解自己当下的人生处境。对此偏好以及此后产生的诸多影响,可以说是见仁见智。阅读读者来信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也会理解日本女性的真实处境,不敢说完全处于劣势,至少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施以援手的。有鉴于此,对于作者的态度和偏向多少也是能够理解的。尽管此举可能会招致不少男性同胞的不满甚至是敌意,但就目前来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2. 人生咨询刚一打开本书,我以为也就是情感咨询类的书籍,没想到读者是啥都敢往外倒。或许是出于对上野千鹤子本人的信任,或者是想和陌生人倾诉一下。有些人觉得书中的来信有些过于无事生非,其实我倒不觉得。鸡毛蒜皮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那些外人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意想不到的困扰,就像书中对于施暴的分析。施暴者实际对于受害者造成的伤害远超其所认为的那样。即便如此,我倒是蛮佩服上野千鹤子老师这种态度和耐心的。哪怕看似多无厘头的问题,她总是能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当然未必正确,也未必是来信者所希望的。上野千鹤子的回信不敢说是提供了书中问题的答案,有些时候可能都不算参考答案,但多少会提供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让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困于自己狭隘的视野之中,从而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这大概是读者所能获得的收获之一。对于那些现实中没人可以进行咨询或者羞于启齿的,隔着网络多少有了些回应也算是好事。3. 点到为止不管是来信还是回信,很显然大多数时候都是点到为止。读者的倾诉也好,作者的回复也罢,可能更多还是在一种较为浅的层面上进行互动与交流。曾记得有位情感电台的主播说工作了这么多年才会发现真正听了建议做出改变的人没有几个。倘若以此为参照的话,我想如果对本书中的来信进行后续追踪,情况可能依然会让人失望。不管是认知上的改变,还是现实中的行动,置身其中的人可能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有些外人可以帮到,有些别人即便愿意伸出援手也需要自己去付诸行动坚持下去才有可能看见希望的曙光。医学上说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本书和作者所做的自然更多是提供一些有限的帮助和安慰。至于想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恐怕还是需要直面现实中的诸多挑战,而这些可不是一两封信就能轻松搞定的。大概这些来信者在投稿的那一刻也没有指望作者给出所谓的灵丹妙药,更没希望可以立竿见影。有个自己可以信任的陌生人听其倾诉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大概就足够了。4. 沟通交流跳出本书来看的话,其实我觉得书中所提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说是人生琐事,有些时候和身边朋友多一些沟通和交流就可以适当得以解决,至少不会再受其困扰。大概来信的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些社交网络中的安全网可以依靠,亦或者是怕麻烦别人的日本文化导致。当然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的具体原因而选择投稿来信。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对象非常重要,这一点在网上还是现实中都同样适用。有些人可以让你借此机会重生,有些则可能让你陷入绝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对于时下有些人来说,求助于人工智能似乎也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知识上或许它会占优势,但其始终缺乏人的认知和意识,更缺少相应的人生阅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理解。不管是选择向哪一方求助,这方面的因素也不得不加以考量,否则很难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建议。5. 纸短情长如今信息交流可以说是极为方便快捷,可不管是长信还是短信,很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更为重要,其中有些细节甚至可以起着极为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即便假设读者的来信完全真实可信,但很显然其中更多还是事实、情感和认知等混杂的产物。我们没有必要对于普通人过于吹毛求疵,但在问题的解决中这明显会带来不少的阻碍。事实层面的交流和剖析相对容易一些,自然也很容易达成共识。可一旦涉及到情感和认知上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也许你认为极不合理的行为细节背后牵扯到的是对方多年以来的人生经历,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其存在的意义。哪怕彼此之间是有信任基础的,我们也要问问这个信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知名学者、妇女之友等或许给了作者更多可以值得信任的理由,可并不意味着就会自动获得相应的信任,有时倒可能起了反作用。坦白来说,作为读者我们更多的从他人的故事中试图获得一些启发。至于对于自身的问题和处境来说,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更多还是需要自己去进行努力和探索的。6. 写在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更像是阿司匹林,对于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但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些时候只不过是让其摆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处境罢了。我们或许会假设自己是那个给出意见的人,借此机会评头论足的看客更不在少数。可若我们是那个向他人求助的人呢,哪怕不能给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能不能给其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重呢?单就这点来看,不容乐观。与上野千鹤子在书中的金句和建议等相比,我更赞赏的是她试图看到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体。隔着文字抽象的表象背后是一个个在现实世界里挣扎生活的人。套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本书提供的情绪价值要比实用价值要高。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是作者面对这些人生难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当类似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是否能像本书一样给出富有温度的人生建议?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本书中的建议我并不是都认同,有些可能会持相反意见,但这不妨碍我去试着了解和理解。我们很容易陷在自己熟悉的小世界里难以自拔,却忘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坐井观天的青蛙引人嘲笑,可回看在具体问题上我们的实际表现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好在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之后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其所造成的误导和负面影响。他人的真实案例又给了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切莫让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的故事再次上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