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人是痛苦的 被爱是幸福的

    爱不到一个人是痛苦的 若是被一个人苦苦地爱着 并且方式不对,痛苦也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爱情也许并不完美,但绝不应发展成充满执迷、威逼、控制,甚至暴击伤害的关系。如果你身处类似的情感困境,无论是自己有执迷倾向,还是不幸成为执迷者的目标,这本书推荐给你 希望能对你有所安慰和帮助 走出心牢,重获幸福。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借鉴的书籍

      这本书不只是说明不少观念,还有大量的实际范例。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会读的人,其实就是一本怎么避开恐怖情人的指南,作者提醒我们,要把关注放在自身。也没什么,毕竟改变对方太困难了,改变自己比较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执迷是试图通过控制一段外在关系,来解决一个内在的创伤。因此,真正有效的治愈,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停止对外部的纠缠,转而通过约束自己的每一个具体行为,来重塑内心秩序,最终学会成为安抚自身痛苦的那个人。1. 协同执迷者:无视自身需求,力求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实则是通过承受痛苦来维系一种病态的联系,为执迷者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种总是牺牲自己、觉得离了对方就不行的人,其实也是恋爱脑的完美搭档,他俩凑在一起,才演完了这出虐心大戏。像一场虐心电视剧。执迷者是那个歇斯底里的主角,而协同执迷者是那个默默承受、期待对方回心转意的苦情配角。两人都沉浸在这种戏剧性的痛苦中,缺了谁,这出戏都唱不下去。2. 当爱恋宣告结束,被拒绝便成为执迷的引爆器,执迷者不再追求爱,而是开始用无尽的痛苦和愤怒来代替爱,作为与对方唯一的、绝望的联系。分手才是恋爱脑上头的开始。他们放不下的已经不是爱,而是凭什么不要我的不甘心,用折腾和纠缠来证明自己和对方还有关系。就像玩一个抓娃娃机,投了无数硬币,爪子总是差一点抓到。不甘心离开不是因为那个娃娃多珍贵,而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觉得再试一次肯定行!这种差一点就成功的感觉,让人上了头。也像一场玩家已经输掉的游戏,但玩家拒绝离开牌桌,不停地要求再来一局!,试图改变结果。玩家的纠缠行为,就像是死死按住游戏机的重启键,不愿面对 Game Over 的屏幕。3. 截停执迷系统的关键在于先从具体的行为入手,用有效的行为对抗执迷想法,以此向自己证明,执迷并非不可战胜,从而为处理积压的情绪和童年创伤创造空间。想治好恋爱脑,先管住手!别打电话、别去堵门。当一次次忍住不去联系,就会发现,天塌不下来,自己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这才有心思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就像戒酒。对于一个酒依赖者,跟酒鬼大谈喝酒伤身的道理可能没用,最直接有效的第一步就是:绝不碰第一杯。当成功拒绝了一次诱惑,自信心就会增加一分,证明不喝酒也能度过今晚。总之,不健康的爱是一种由未愈的内心创伤所驱动的强迫性重复。它看似是对他人的执迷,实则是自身痛苦模式的重复上演。打破它的关键,并非说服对方,而是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改变,来打破内在的恶性循环,学会爱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下执迷,不仅仅在爱情里

          一本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方法的心理学书籍,针对执迷行为产生以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拆解,对如何关闭执迷系统给出了建议,提供的方案可操作性强。用书中的结尾来总结一下,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真谛在于:双方要共同探索和发现彼此。放弃执着并不意味着放弃激情,而是放弃痛苦、焦虑、混乱、屈辱、嫉妒和占有欲。如果你能走出这些羁绊,就能解放自己,发现亲密关系中最深层次的快乐,最终获得一份真正的爱情。但我们需要放下执迷的地方,又岂止是在爱情里,截停执迷的齿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为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完整的你才能遇到更好的TA

            本书讲了一个很简单但是在情人眼中很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我们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伤痛,伴侣很多时候都成为了我们的投射。所以,一是要尽量找到家庭和睦的孩子,这样他的人格更容易完整,其次,不要把变完整的责任强加给另一半,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必经之路。只有在感情中,同心协力,各自承担,互相包容,这份感情,才有可能历久弥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就像一架钢琴。从出生到死亡,出厂到返厂,被触摸的越多的地方便会留下痕迹。环境不同我会变成不同的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强迫的感觉,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小女孩离开自己温暖的家,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走着走着遇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动物。她觉得很害怕,赶紧跑回家。这时,健康家庭的小孩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她的父母会好好调查,确定这个动物是安全的,鼓励孩子明天重新出发去探索。但是来自不健康家庭的小孩发现自己被锁在门外,她疯狂地敲门祈求帮助,好像后面有野兽快要追上她一样。她看到了门后面的灯光,那一丝的希望鼓励她更加急迫地怕打家门,但是没人来救她。她越是求助,越是绝望。执迷的恋人还在疯狂地怕打家门,他们意识到神秘的、难以捉摸的纯粹依恋感近在咫尺,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极度期望激起的原始能量让她们觉得自己比以往更有活力,进一步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地追逐幸福的依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谁造成了感情的创伤,是恋人?是你?还是你的父母?书里有答案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时,总是遇到渣男?又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一开始就知道对方是渣男或不良少女,还偏偏一头扎进去?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也许这些人都患有 “救世主情结”。你想了解救世主情结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吗?你想了解人渣对于救世主来说为什么充满诱惑吗?你想知道怎么检查自己是不是 “救世主情结” 患者吗?你想知道克服救世主情结的具体方法吗?书里有详细的自检清单,也有详细的落地方案。翻开书本,你能学会很多应对感情创伤的自救办法,无论你是执迷者,还是被执迷者爱上的 “目标”,书里都有很实操的方法教你如何摆脱苦难,只要你跟着作者的步伐,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真心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反思

                    相比于其他人,焦虑型恋爱者更容易执迷!其背后是对于失去的恐惧,如何才能更好的应对呢?这本书给出了一些建议,对我们很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帮助

                      对失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走出来的人来说,非常具有指导作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