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老人箴言
查理 - 芒格的书比较流行,在于他代表当今的流行的资本,我更喜欢他作为一个老人的人生感悟,可说到 “人生指导”,中华文明才是巅峰,因为我们的老祖几千年都在思考,并且能够记录下来,后世不断迭代完善。西方学者还不能理解,比较典型的误解就是西方认为中国人信奉的事 “孔教”,可用《圣经》对比《论语》认为东方儒学浅薄,只是些人生格言,类似的还有认为希腊神话的巨量篇幅而中国没有,其实是太肤浅了,因为中国很早就有了汉字,所以中华文明的思想很早就成为体系,是儒释道诸子百家不断融合演进,如同现代西方哲学肯定不是一家之言,而是非常多的知识分子综合的成就,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因为书写工具的原因就只有一本《圣经》,如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也不是某一个人的几本著作,而是思想家们不断完善演进的科学体系。因此说到中国传统文明,也是一整套的体系,怀师难得对 “儒释道”,易经禅宗都有涉猎和研究心得的大师和传承人,他对传统文化的介绍都浅显易懂,循循善诱,可作为入门读物,本书也算精选,其余专著篇幅较长,并有些玄学的味道。 现代西方都在追求长生不老,科技突破,看贝佐斯等大佬,脸上的拉皮都放光(可难掩脖子下面的皮肉松弛😄),幻想再过 30 年的 AI 医学突破,攻克癌症,可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西方自古以来还没有突破一神教的桎梏(中华大地普罗大众也难免神佛遍地的偶像崇拜),需要找到组织依靠,需要组织认可,天选之子,而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追求 “三不朽”,或是 “做圣人”,起码都早已开始向内求 “做君子”,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孔子说颜回 “不迁怒,不贰过”,和自己和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7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无真相前事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唯有当下才是王道。人往往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无真相#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91 本(264)#《人生无真相》🚢人们对生存的生命,所注重的现实人生,普遍认为 “身” 的存在就是生命,就是人生。其实 “身” 只是 “生命” 中机械性的存在,是现实中每一个人 “自我” 表达的存在容器。它是属于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质的现实,是偶然的、暂时的,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实用品。如果从 “形而上” 的心性精神观点来讲,此 “身” 不过是我们现在生命之所属,只有暂时一生的使用权,并无永恒占有的所有权。“身” 非我,真正生命的我并非就是此 “身”。🚢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就会受环境转变的影响。有的人没事做时,会很痛苦,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的修养。如果自己有中心思想而退休闲居,就没有关系,否则的话,闲居时就很可怜。一个人要在心理上构成一个中心思想,自己要有个境界。假使内在没有一个东西,人生是相当空虚的。🚢以孟子所说,自古传承道统的圣贤只有两条路:一、在太平盛世,天下有道的时候,“以道殉身”;二、在天下变乱的时候,“以身殉道”。至于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是说不论人类社会的思想、教育、物质文明如何演变,“道” 的文化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万古长存,变动不居。所以不管贫穷低贱、富贵通达,都要安于这个 “道”。🚢生命的重要,那么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东西爱得发疯了,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就是 “爱别离苦”,这是佛说的 “八苦” 之一。“多藏必厚亡”,你藏的东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为别人所藏。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就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所蒙骗,这样才可以长久。🚢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爵” 是爵位,权威的标志。在宇宙中有两种大爵:一种是 “天爵”,形而上的;一种是人世间的 “人爵”。🚢“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 是代表广大的宇宙领域。此处道家的四大,与佛家所谓的四大不同。佛家四大,专指物质世界的四种组成元素 —— 地、水、火、风。而道家所讲的四大,是 “道、天、地、人”。这个 “四大” 的代号由老子首先提出。🚢真正的修养,是在动心忍性之间,能够确实检查出自己的错误,然后 “顺受其正”—— 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正命地活着,也就是佛法所说的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中的正命。🚢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刚,但不管哪种个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内涵,有真正的修养。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然后征服自己,把自己变过来。但要注意并不是完全变过来,否则就没有个性,没有我了,每个人要有超然独立的我。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短处也是长处,长处与短处是一个东西,用之不当就是短处,用之中和就是长处,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孟子指出,一个知识分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养成,尤其对于立身出处的认识,更为重要。所谓立身,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世间做怎样的人?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格?所谓出处,等于走出大门,第一步跨出去的时候,就要好好选择方向,往什么地方走,怎样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南环瑾老师的人生哲学南怀瑾先生训诫这是南怀瑾先生创立的太湖大学堂的规训,也是先生创立的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在综合《宝王三昧论》和《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的基础上予以修订。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无真相书名很耐品,已无需再另起。人,地球物种之一,生于地球,生活于地球,至于生死在不在,这个物种的结束地,现在不好说。人生浅解为时间空间与人的历程,这一路有的人长,有的人短。人生究竟为何?什么都不为!生为人,借人之肉身,行与地球,走一段五味杂陈的生命旅程,修炼自己,感受有无变幻的世界。享受为人的这一生一世,人还原人作为物种的意义。人生无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无真相。真相不一定是真,也未必是不真,取决于 “真” 以外的东西。当代我们很喜欢以科学,以数据为真,从而制定标准,政策等等。可是,复杂世界真得了吗?未必!为什么在求真后面会加个务实。真难求,但务实才是最根本的。不务实一切更虚幻。眼耳鼻舌身意,信息进出的口,用来体验,却不能太较真。眼见不一定为实,眼不见不一定不真。当下太多人把很多虚构的幻境当成真实的物质,用一生的光阴去追寻。舍了人的灵性,身的健康,生命的意义。得了虚的名号,假的地位,账面的财富。一生的多少个日夜,荒废于各种人为搭设的局,即便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终究还是人生如梦幻泡影,一刺即破,消失在嘈杂的噪音中。人生懂得无比一直在寻求有更珍贵。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谨记在心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